张四教 :清初陕西按察使司副使

更新时间:2024-09-20 21:43

张四教(1602年5月22日-1695年2月4日),字道一,号芹,是明末清初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原籍山东莱芜县南台庄,后迁居莱芜县文字现庄。张四教于1645年举人,1646年进士。他先后担任山西平阳府推官、吏部考功司主事、兵部车驾司主事、兵部都捕员外郎、山西按察使司事和提学道,以及陕西按察使司副使和西路兵备道。他还被封为通议大夫康熙帝三十八年(1699年),他被崇祀为乡贤。张四教著有《大榆山房诗集》、《独宦斋稿》和《榆山讲义》等著作。他以其厚德和政绩而闻名,曾在灾荒时期积攒粮食以救济饥民,并在任职期间展现出出色的司法能力。

简介

张四教,字道一,号芹沚,公元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出生于今山东省莱芜市和庄镇张家台村。其父张布,以厚德著名,曾积攒粮食三千石,后来遇到灾年,便把粮食全部拿出,任凭饥民借贷,不久粮食告罄,于是将一千多张借据全部烧毁,有人来偿还则坚决不受。万历末年遇大灾荒,县令知其贤良,让其管理煮粥施粥工作,他竭尽职责,救活饥民无数。这时张布还没有婚配,由于他的善举,人们都相信他一定会有儿子。后来张布娶妻董氏,一共生了三个男孩,张四教便是其第三子。

据说,在董氏即将临盆的那天晚上,熟睡中的董氏梦见一位自称是山西省提学副使的人前来拜,醒来后便生下了张四教。她又惊又喜,急忙将梦中的情形告诉了丈夫,张布听后大为诧异,认为此子日后必成大器,于是引用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名句“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将第三子起名叫“四教”,又引用“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为其取字“道一”,寄予厚望。

张四教从小聪慧好学,弱冠即为诸生,所作文章称雄于齐鲁之间,为朋友推重。但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使得张四教很难有所作为,于是隐居读书,不预世事。他的父母也在这期间先后去世。清代定鼎,天下乂安,张四教开始应考,于顺治二年乡试中举,次年考中进士,被清廷任命为山西平阳府推官,因履职期间“司法平、折狱敏”,“断狱明决”,仅九个月,抚按交章上奏,以政绩卓异赐貂绣,升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兵部随驾员外郎,皆能胜任,超授山西提学道按察司副使,提都学政。课士先看德行,再看文艺,能够准确预测士子能否发迹以及时间的早晚。

在陕西泽州时,发现年幼的陈廷敬是个奇才,便拔为童试的第一名,后来陈廷敬果然平步青云,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他曾教诲陈廷敬:“千秋事业,一日荣名,得失在人,取舍在己”。

张四教在山西省秩满,因考绩卓异,升榆林市兵备道按察司副使,到任禁科敛、省徭役、招流亡、驭军绥民、兴学劝农,莅任三年,军民大悦。其志“不怵于上官姓”,其情“不夺以豪贵”,终“以直道违时”,不能事权贵而罢官归里,时论为之惋惜。临行之日,布袍肃然,毅然策骑而返,毫无落魄之相。

晚年虽饥寒交迫,仍嗜学如初。他平时布衣草履,隐居位于莱芜城南的苍龙峡,构筑斗室,取名“乐饥斋”,以昭示人穷志不穷,虽然饥贫,但怡然自乐的磊落胸怀。以九十三岁高龄于公元1695年(清康熙三十三年)去世,葬在苍龙峡南的蟒道山麓。张四教一生为诸生20年,归休40年,居官仅10年,却“名在世、泽在人、乐在身”。

他还是一位传奇式人物,莱芜及周边地区,留下他许多轶闻传说。因他性情坦率,不为礼俗所拘,以诙谐幽默出名,人称“张闹玄”。

张四教文章著称于齐鲁之间,著有《独宦斋稿》《榆山讲义》,其《大榆山房诗集》由陈廷敬作序,并采入《国朝山左诗钞》。另有《正率讲院碑记》《重修学宫记》等遗文多篇。

轶事

有一年,他的门生陈廷敬路过山东省顺道到“乐饥斋”来看望他。这时,张四教已经少米缺柴、疾病缠身了。陈廷敬看着骨瘦如柴的恩师,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张四教强打精神,与远道而来的陈廷敬座谈,谢绝了陈廷敬的一切馈赠。

临行前,陈廷敬问他需要什么帮助?他却笑着回答说:“头顶蓝天白日,脚踩青山绿水,足矣!”陈廷敬取出一锭白银,硬塞给张四教,聊作茶资。张四教坚辞不受。他一本正经地说:“你身为朝臣,能亲到这荒山野岭来看我,已足见汝心了,老夫也心满意足。我若是那号贪恋银钱之辈,岂能有你我的今日!”陈廷敬听出了恩师此话的弦外之音,深受感动,只好含泪而别。后来,陈廷敬托莱芜知县给恩师送过几次东西,直到东西霉臭了,张四教也没有动一下。

作品

张四教和前明大中丞亓诗教《清闲词》之韵创作的《清闲词》:

茅屋任意多苍老,山径崎岖宾客少。见了些无名草,听了些禽兽嘈。喜的是青山荫荫,爱的是绿水涛涛。春花开的早,夏蝉枝头闹。黄叶纷纷秋来了,雪花飘飘冬又到。叹人生容易老,倒不如盖下一座安乐巢。上挂着渔读耕樵,闲来无事把棋敲。闷后河边钓,钓几条鱼儿作酒肴。不在柳荫树下,哪寻在山高。吃的醉醺醺、乐陶陶,只把那愁山推倒,这光景是何人能到?

墓志

赵执信:《陕西榆林兵备道按察司使道一张公墓志铭》

岁在甲戌,莱芜张芹沚先生考终于其家,越明年,葬有日矣,冢孙晋持状诣余于山中,拜且泣曰:“先大父意也。先大父平居独嗜子文,每曰:‘吾身后安所得赵子之文而志吾墓者?’故今者敢以请。”余惟先生于余六十年以长,所居相去二百里,山林阻塞,渺乎不相属也。耳先生之名,则自童时。后应举至历下,遥识先生之貌,今二十年矣!顾不知先生之嗜余文如是,是则乌可以辞?

按状:先生讳四教,字马祖道一,又字芹沚。先世枣强县人,明初徙青州市,再徙于今之里。祖讳彦春,有惠于其乡。父讳布,赠如先生官。幼以孝闻,长著厚德。尝积粟三千石,会岁饥,听人贷食,未几遂空,不责券。券者千余纸,一旦尽焚之。间有偿者,拒不受。县令知其贤也。万历末,岁大凶,召为煮粥主者,立法良,活人无算。识者决其有子矣。娶于董,赠太宜人,实生三子,而先生少。始,太宜人梦县先达、故山西提学副使某公具威仪谒于室,觉而生先生。既而果视学山西省,官升如所梦焉。

先生早慧好学,弱冠为诸生,以文雄齐鲁间,流辈竞推重,顾数奇不偶。连遭大故,哀礼无阙。年四十余,入国朝,顺治丙戌乃成进士,释褐,除山西平阳府推官,司法平,折狱敏。至官九阅月,而抚按交章,以卓异举赐貂绣。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皆能其官。俄罗斯足球超级联赛授山西按察使司提学佥事。先是,先生去平阳也,士民涕泣不忍别,及是,则通国喜过望。先生既视事,严明有加,于昔请路绝。课士先德行,次殿最文艺。好预决人售否及售之早与迟,无小误,晋士至今神之。试童子,虽不见录者,亦各为之评其文,或诱之、或诃之,人人愧且奋,无敢哗者。秩满,再举卓异,升榆林市兵备道按察使司副使。地处边隅,又新附。先生省徭役,招流亡,驭军绥民,咸使乐业。凡三年,以不能事权贵罢归。时莫不惜先生之未竟其用也,然先生之行义尤侈于官声。

为诸生时,余邑尚书文水县巡抚江南,延与俱至长垣市,猝遇流寇,尚书被执。先生独不屈,毁服城走,同事者羞之。伯兄县令,令捕之急,先生百计护持以免。仲兄应公役赴临清市,为吏所系,先生徒步往申诉,当事者览其词,奇先生才,尽免系者。初为长子谋婚于王氏,既受聘,乃知前已许他氏矣,先生并聘财让焉。友人李生为仇家所陷,系淄博市狱,先生为营救几并陷,宵遁乃免,卒多方以出李于狱。既罢官家居,好义弥笃。妹适孙氏,以节死,先生扶其孤。孤既长,与其族人争墙基不胜,告先生,先生曰:“勿较!吾别与尔田。”争者闻之,遂让之。朱孝廉海曙区者,先生少所从学,累官至金华市太守,落职后负重不得归,先生有羊数百,尽货以代其偿,朱君乃获归老于家。盖先生之卓行类如此。

性坦易,不为礼俗所拘。处一室,自题曰“乐饥斋”。好行道引法。暇即出游市,或策蹇过远墅,布衣草屦,萧然自引。人值之,无知为先生者;或漫加讪侮,既而知之,惶恐来谢过,先生一笑而已。年既高,神明不衰,或疑之以仙,要不可于今人中求之者也。

计先生生平,为名诸生二十年,归休四十年,而居官仅十年,所不足者惟此耳。然而,名在世,泽在人,乐在身。年九十有三,夫人年九十有一,上寿同归。有子女六人,八孙,十三曾孙,五世孙二,翼翼于膝下,名字婚嫁至不可胜书。呜呼,盛矣!苏子之称韩公曰:“其所能者,天也;所不能者,人也。”尚何足为先生惜者哉!夫人孙氏,封宜人,持家严,御下慈,德足以配先生,故能同所享也。前先生一年卒。今合葬于县西四十二里苍龙峡之原。葬之日:康熙乙亥三月二十有一也。

铭曰:将谓先生,薾然山泽,孰使二西,尸祝无斁。将谓先生,焕然常,孰使一蹶,终潜幽光。譬诸神龙,风云灭没,孔犹叹焉,余何能识?我为斯铭,以地灵,邈矣万古,永岩扄。

(见赵执信著《饴山文集》,李壮点校)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