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鑫坊 :位于浙江杭州市的古街区

更新时间:2023-11-01 15:54

清代城垣,仍明之旧。萱寿里:东起孝女路南段,西至菩提寺路南段。承德里:东起孝女路,西至菩提寺路南段。清为旗营镶黄旗坊福昌巷,民国初陈鑫公在此建房,称思鑫坊。

简介

思鑫坊所处的位置从隋开始就位于城市中。杭州市垣最早修筑于隋,据史载“杨坚开皇十一年,始迁城于凤凰山。杨素筑之。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其城垣在北部平原者,北抵钱唐门而止。”“吴越城垣承唐之旧,而内有子城,外再包以罗城,城凡三重,皆所以重根本之地也。”

南宋城垣,有内有外。内城者,皇帝所居之皇城也。”

元代禁天下修城,以示统一,杭州城墙与城门逐渐被夷平。

“明代城垣,仍张士诚之旧,而周围减其六之一。”

清代城垣,仍明之旧。”清代杭州城墙一直沿袭明城墙,其范围一直未有大的变化。城市布局的最大变化是城中筑城,据《元明清名城杭州》:“顺治五年,清廷以礼、工二部议,择定杭州城西隅,圈筑驻防兵营。其地当杭州中城西部。西倚旧城,李时珍为堑。南自涌金闸而东,沿河越曲阜桥,跨清湖河军将桥。东包俞家园,折而北,截积善坊巷、东平巷、寿安坊巷、崔佳巷、铁线巷、里仁坊巷之西端,复折东三十余步。又北截蝙蝠巷、睦亲坊、宝树巷。更北沿高地上,至结缚桥,折而西,跨河绕井字楼,直西至米仓巷风波桥,复西北沿浣沙溪西岸至小车桥。南折西抵钱塘门而止。环九里有奇。为五门,南曰延龄,凭涌金河;东之南曰迎紫,临花市巷;东之北曰平海,临弼教坊;东北曰拱宸,临浣沙东河;西北曰承乾,濒浣沙西河。”

思鑫坊位于驻防营内的镶黄旗坊福昌巷。

“民国之初,首先拆卸旗下营”,“所有营房,大部拆毁,建筑马路,改造民商店,名之曰新市场。”随后杭州市城墙和城门先后拆除。

新市场即商业新区,也就是现在湖滨地区的雏形,从《浙江省会旧满营未标卖地图》可以看出,湖滨地区基本的道路网已形成。

思鑫坊、萱寿里、承德里这几个街坊民国初相继建成,形成了现有的格局。

二、街巷的由来

思鑫坊直弄:南接思鑫坊,北至萱寿里二弄,长115米,宽3米。因近思鑫坊而得名。

萱寿里:东起孝女路南段,西至菩提寺路南段。长112米,宽3米。清为旗营镶黄旗坊福昌巷。民国期间建房称萱寿里。

萱寿里二弄:东起思鑫坊直弄,西至菩提寺路,长80米,宽1.5米。因近萱寿里,故名。

承德里:东起孝女路,西至菩提寺路南段。长110米,宽3米。清为旗营北部镶黄旗坊福昌巷。民国时建房称承德里。又名仁德里。有通道二,由南至北分别称一弄、二弄。

菩提寺路:南起学士路中段,北至庆春路西段,民国时建路,以近菩提寺得名。民国《杭州府志》卷三十四:“菩提寺在北壁里潘阆巷。旧在杭州市门外,宋太平兴国二年(997)钱惟演舍宅为寺。”元末毁,寻以筑城,徒寺今所。

以菩提寺得名。寺本与昭庆寺相邻,明初移此。

孝女路:南起学士路东段,北至庆春路西段。以北端有孝女井得名。地处旗营东北隅,民国始名孝女路。相传岳飞被害后,幼女银瓶,悲愤填,叩厥上书,被逻卒拦阻,逐抱其父生前所赠之银瓶在家院投井而死。明正德间按察使梁材在井上建亭,题名孝娥井,俗称孝女井。后亭废井湮,清同治六年(1867)典史吴廷康又考定井址,乃建亭立碑,现井亭犹存。1966年曾名新德路,1981年复名孝女路。

学士路:东起岳王路通石贯子巷,西至湖滨路北段。以江学士桥得名。明工部侍郎江晓居此,称江学士。相传其宅为宋韩蕲王旧第。民国时建路。

长生路:东起浣沙路北段,西至湖滨路中段。以长生桥得名,宋名长生老人桥。清时地在旗营内北部。民国自仓桥至长生路一带筑路,名长生路。1966年更名为向阳路,1981年复名长生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