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 :法国伏尔泰所著哲理性讽刺小说

更新时间:2024-09-20 13:04

《老实人》全名《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出版于1759年,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著的哲理性讽刺短篇小说。

该作讲述了主人公“老实人”是一位男爵收养的私生子,他最初坚信乐观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尽善尽美的。但因他爱上男爵的女儿,被男爵发现,遭到了驱逐,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他在途中受到了欺骗、折磨,看到了人性冷漠、丑恶的一面,却还是坚守着完美世界观。直到他来到了黄金国——一个生活富饶、人民自由平等的国家,他在对比之下才发现了以往所生活的社会的虚伪和残酷。于是他抛弃了以往的乐观主义哲学,开始明白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老实人》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在叙事中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在荒诞中融入哲理,并巧用了隐喻象征的手法和神话的手段,是伏尔泰影响深远的哲理小说之一,也是伏尔泰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 。书中对人生善恶问题深入的思考,对人类状况真实的描述,以及辛辣的讽刺手法和流畅的文笔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传播,其中的思想影响了乔治·拜伦唐•璜》的创作。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社会层面上,法兰西王国深陷封建制度的荼毒中,宫廷的淫靡之风泛滥猖,贵族的世袭特权,森严的等级制度,君权神授的政法观念,以及宗教的狂热如同黑幕般笼罩了整个法国,人民遭受到了严重剥削和压迫,社会生活生产水平低迷。面对这种现实,伏尔泰期望能用简短的哲理小说开启民智,促使社会反思不合理的旧社会制度,助力资产阶级新世界的诞生。

思想层面上,18世纪,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乐观主义学说在法国盛行,该学说认为世界完美和谐,事物尽善尽美,既符合当时天主教的教义,又对身处不幸的人民极具安慰性,故追随者众多。然而伏尔泰却对此表示怀疑,他在苦难中生活过、奋斗过,而且看见过他人的受苦,故而否认世界的完满。

个人背景

伏尔泰的一生十分坎坷,形成了他的批判性格和深思想。他出身于巴黎一个公证人家庭,生活富庶,但却目无封建等级制,由于他写诗讽刺贵族,曾两次被捕入狱,后被驱逐出法国,受邀到普鲁士王国后又因不愿为国王制造文化舆论而遭到拘留,最后于1753年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的费尔奈定居了下来。颠沛流离的亲身经历使伏尔泰对当时盛行的乐观主义产生质疑,加之1755年里斯本发生9级大地震,人员伤亡的惨状使伏尔泰深受感触,写了《论里斯本的灾难》一诗以强调苦难的普遍性,却又遭到了信守乐观主义的让-雅克·卢梭的发文反驳,两人发生思想交锋,伏尔泰于1759年出版《老实人》这一批判乐观主义的哲理小说作为对卢梭的回击。

出版历史

《老实人》在1759年匿名出版于巴黎,但由于宗教和政治的原因,色情文学、政治讽喻故事及启蒙哲学类书籍都被国家列为禁书,伏尔泰包括《老实人》在内的一系列书籍都遭到了封禁,但这抵挡不住思想日益激进化的人们对读物的大量需求,大量“禁书”都在暗中发行,伏尔泰从 1734 年到 1770年出版的各类哲学书目和哲理小说都于纳沙泰尔州印刷社被秘密印刷。

内容情节

单纯和顺的老实人是男爵的姊妹的私生子,被男爵收养。他的老师邦葛罗斯信奉乐观主义哲学,认为事无大小,皆有常数,世界是尽善尽美的,老实人对此也深信不疑。在男爵的城堡中,老实人对男爵的女儿居内贡小姐暗生情愫,两人调情之时被男爵发现,老实人由此被逐出城堡。

离开城堡以后,老实人因受骗而被迫成为保加利亚军队中的士兵,经历了血腥残酷的战争,最后流亡到了荷兰境内,在那里结识了好心人雅各,并与老师邦葛罗斯重逢,三人一同前往里斯本,老师告诉老实人,男爵一家都在战争中丧生了。在去往里斯本的船上,雅各在海啸中丧命,而到达里斯本后,老实人和邦葛罗斯又遭遇了地震。由于地震的危害巨大,本地人提出要通过处死人办功德会制止地震,邦葛罗斯被选中定罪,由此丧命,老实人也被定罪,遭到了凌辱。他受难后,被一个老婆子带走,同居内贡小姐会面。原来居内贡小姐并没有死,而是在被士兵强奸后沦为被转卖的商品,现在是一个以色列银行家和一个法官的共有物,她偶然在里斯本见到两人后,发现老实人受难,便派人将其救出。

老实人杀死了前来寻找居内贡的银行家和法官,带着两个女人一同逃走了,为了赚取路费,他又成为了士兵,被派往布宜诺斯艾利斯觐见军队总督。这位好色的总督看上了居内贡,为了从凄苦的命运中解脱,居内贡和老婆子选择留下,同老实人分别。而走投无路的老实人只能在差使加刚菩的劝说下投奔耶稣会士,并意外发现耶稣会的司令竟然是居内贡的哥哥,老实人告诉了他居内贡还活着的消息,并说自己决定和居内贡结婚。本来还沉浸在与熟人相认的欣喜中的哥哥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暴跳如雷,怒骂老实人配不上居内贡,老实人气急之下又杀了人,和加刚菩一路逃到了一个名叫黄金国的地方。

黄金国遍地是黄金和玉石,人民信仰淳朴、安居乐业,热爱科学和数理,人人都秉持一样的价值观。老实人认为这里才是尽善尽美的地方,但还念着居内贡小姐,便向国王要了很多黄金,离开了黄金国。随后,老实人让加刚菩去赎回居内贡,自己则雇了一个名叫玛丁的悲观主义学者做自己的随从,打算到佛尼市同加刚菩会合。两人先后来到了法国英国海岸,最后终于到达佛尼市,在每个地方,他们都见到了许多有悲惨遭遇的人,经历了很多疯狂而又丑恶的事。这些肮脏的见闻和迟迟见不到居内贡的焦虑折磨着老实人,他越来越感受到这个世界并不如想象般美好,开始怀念黄金国的生活。

又过了几天,老实人和玛丁和加刚菩相会,他没能带回居内贡,告知两人居内贡在伊斯坦布尔市沦为了奴隶,于是三人又登上了前往土耳其的航船,并在船上见到了离奇存活下来,成为苦役犯的居内贡哥哥和邦葛罗斯,老实人赎回了他们。

最终,老实人救回了居内贡和老婆子,并和居内贡结了婚,一行人在老实人购买的田地上过着日夜操劳的生活,在这样平凡的生活中,老实人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因为劳动使人们远离三大痛苦:烦恼、过错和欲望,这是让生活轻松的唯一办法。

主要人物

“老实人”

相貌出众,性情也十分和顺的年轻人,因为能够明辨是非却又头脑简单、心思单纯,所以被大家叫做“老实人”。他是男爵姊妹的私生子,信守老师邦葛罗斯的乐观主义哲学,爱慕男爵的女儿居内贡。因和居内贡的私情被发现,老实人被赶出城堡,从此在无数个国度中兜兜转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了被欺骗、被凌辱、险些送命等许多悲惨而荒谬的事情,遇见了许多形形色色的、被生活折磨的人,还游历了乌托邦般美好的黄金国。这些遭遇让老实人对曾经深信的乐观主义产生了怀疑。

几经悲欢离合,老实人和居内贡结了婚,和自己的小团体过着在田野中操劳的平凡日子,这时的他终于明白了,盲目的乐观是无用的,到处都是灾祸,劳动才能创造幸福。

居内贡

男爵的女儿,容貌美丽,和老实人两情相悦的恋人,在战争中惨遭蹂躏,并被不停地转卖。和老实人重逢后又因其不能给自己富足的生活和他分离,却又陷入了被倒卖的命运中。最终变得脾气暴躁、相貌丑陋,被老实人赎回后和他结婚,过着平凡的生活。

邦葛罗斯

城堡中的教师,教一种包罗玄学神学、宇宙学的学问,认为万物皆有自己必定的、最美满的归宿,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因为和女仆发生关系染上花柳病,又在战后的流浪中饱受折磨,但即使如此,他仍然坚信自己的乐观主义哲学。最终和老实人一起过着平凡的农耕生活,因为不能恢复学者身份而苦闷不堪。

玛丁

老实人在苏利南雇的随从,是一位老学者,也是一名马尼教徒。思想偏向于悲观主义,看透了世界中的丛林法则,认为人天生只有两条路:不是在忧急骚动中讨生活,就是在烦闷无聊中挨日子。

加刚菩

老实人在军队中的差使,机敏灵活,办法多,帮助老实人躲过了很多劫难,最后在老实人的田地中劳作。

主题思想

批判盲目乐观主义哲学及封建专制

《老实人》抨击的主要对象是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乐观主义学说。这种学说主张“在最好的世界中一切都好到无以复加”,认为世界在整体上是完美和谐的,一切都处在最好的状态。该理论因为能够说服不幸的人们接受现实,得到心灵上的安慰,从而在十八世纪受到追捧。但伏尔泰观察过人类的生活,看到了这个常年征战、充满屠杀和疾病的世界绝不可能是最好的世界。

在《老实人》中,作者以老实人的悲惨经历和他的各种遭遇为主线,深刻展现了战争给人来的灾难,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专制蛮横、司法界贪得无厌的丑恶面目、教会对人民的压迫和愚弄,从而批判了在封建制度和反动教会统治,以及在其势力控制下的“乐观主义”哲学,表现了对人民悲惨的命运的同情。

抒发社会理想

伏尔泰在《老实人》中塑造了黄金国这一和谐美丽的乌托邦王国,这个拥有贤明国王,没有宗教迫害、法院和监狱,生活富足,人民幸福美满的国家展现了伏尔泰对社会、社会主义的构想,他企图说明改造社会的途径是开明君主的政治,体现了作者进步而又充满矛盾的社会政治思想。同时,在小说最后,老实人找到了生活的结论,只有工作,才能使人类免除三大灾难——犯难、纵欲、饥寒,这是伏尔泰对医治不合理社会提出的方案。虽然存在不合理性和局限性,但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启蒙教育作用。

艺术特色

叙事结构

《老实人》以漫游经历为叙事线索组接成串联式的情节结构。在小说中,作者以老实人这一主人公为中心,以他的足迹串起他浪迹天涯,八方受难的经历,引起其中对人物的各种议论来阐发他自己的观点。

《老实人》具有虚拟性和真实性相结合的故事情节,虚拟是小说的躯体,真实才是它的灵魂,小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荒谬的情节中埋藏严肃的思想和深刻的哲理。比如老实人遭受鞭打,最后“肌肉和神经统统露在外面了”,这类情节骇人听闻,发人深省,伏尔泰力求用荒诞虚构的场景,折射出社会生活的真实性,通过嬉笑怒骂的手法,对贵族上流社会淫乱的内幕和没落封建制度的残忍冷酷进行了批判,使笑料转化为哲学思考,上升到新的哲理高度。

叙事手法

《老实人》在叙述人称上采用第三人称,以老实人的经历和发问引起其中对人物的各种议论来阐发他自己的观点,引导读者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冷静地审视人物的行为,深入思考剧情中透露出的的哲理。在艺术手法上则巧用隐喻象征的手法及神话的手段。如黄金国的书写,这个没有禁和压迫的国度象征着伏尔泰理想的政治国度;暴风雨、海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男爵城堡的崩塌象征着专制蛮横的封建君主和虚伪的天主教会日薄西山,将随着人民的觉醒而瓦解。人的多次起死复生则是借用了神话手段,完成了作品主题的再现,使得读者能反复体会教会对天真人民的愚弄和控制。

叙事语言

《老实人》的叙事语言精炼、深刻,叙述速度极快。在小说中,无缘无故的凶杀、荒谬的战争、人祭、毒杀、开膛剖肚、卖淫、轮奸、分尸、砍头、绞刑、食人、欺诈等世界上所有的苦难全部都在5万字的篇幅中飞速呈现,深刻反映了世界的黑暗和残酷。同时,《老实人》接近“零度写作”,叙述者和人物在讲述苦难时,态度客观平静,没有情感波动。如居内贡和老婆子都遭遇了被强奸、身体部位损坏、被倒卖、沦为性奴等一系列极其凄惨的经历,但她们讲述亲身经历时口吻平淡,仿佛只是一个故事。这种简洁而清晰的叙述语言增添了小说的荒诞之感,以幽默的方式突出了乱世中人心灵的麻木,深化了小说的社会批判思想。

人物塑造

寓理于形,塑造以教诲性与典型性见长的人物形象。《老实人》力避抽象的说教,空泛的议论,概念的演绎,而是寓义于两个活生生的形象,邦葛罗斯是“盲目乐观主义”的代言人,他即使经历了变成乞丐、被吊死等巨大的不幸,仍然将乐观主义挂在嘴边,作者通过其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突出了对盲目乐观主义的强烈批判。而老实人是盲目乐观主义的自觉批判者,是接受了乐观主义学说,又在阅尽程千帆后对它发起质疑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展露深遂的哲学命题,揭示事物的本质。从生活中发掘哲理,通过形象表现哲理,启迪人们掌握哲理,形成一股变革社会、改造世界的思想动力,正是哲理小说战斗性和生命力之所在。

作品影响

因为书中对人生善恶问题深入的思考,对人类状况真实的描述,以及辛辣的讽刺手法和流畅的文笔,《老实人》受到读者欢迎,被译成中、英、德、意等多种文字,进入西方经典之列,无论在文学还是在哲学领域,都成为伏尔泰的一部代表作。

通过《老实人》的创作,伏尔泰把哲学思想用小说语言形象化地表现了出来,将哲学的论争带入了文艺领域,增强了启蒙文学的革命性,实现了文学创作为思想政治斗争服务的目的,作品中的乐观主义的代表——邦葛罗斯一角也由此成为了自欺欺人、盲目乐观的典型形象,在俄罗斯作家谢德林的著作中,就常常使用邦葛罗斯的名字来表示庸俗乐观主义的愚蠢。此外,乔治·拜伦的反浪漫派思想和《唐•璜》的创作,也受到了《老实人》的影响。

作品评论

意大利当代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评价道:“伏尔泰在《老实人》中发现了一种讲故事的技巧,这种技巧后来成为喜剧电影屡试不爽的噱头:以无限的速度堆砌起来的一场场灾难,还有突然增强的节奏,含有一种无端发作的荒谬感。”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利奥六世、文学评论家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评价:“《老实人》可与许多伟大的文艺作品传得同样的长久。”

法国传记作家、小说家莫洛亚安德烈评价:“在伏尔泰全部著作中,唯有《老实人》一书最能表现他是一个伟大的古典派与十七世纪型的人物。一切文人的作品中都有幸运的成功;《老实人》便是伏尔泰最幸运的成功。”

衍生作品

歌剧

参考资料

老实人.豆瓣读书.2023-05-25

伯恩斯坦 歌剧《老实人》 Bernstein - Candide .豆瓣电影.2023-05-2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