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猴属 :灵长目懒猴科

更新时间:2024-09-21 02:41

懒猴属(学名:Nycticebus)是懒猴科下的一属,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东北部,包括婆罗洲、菲律宾南部、孟加拉、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南部及泰国等地。懒猴属的物种目前被列为是易危或濒危物种,主因是们的大眼睛被认为是药材而因此被猎杀。属下的灰懒猴和灰懒猴两种均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 ver 3.1。

形态特征

懒猴属物种的成年个体体长约21至38厘米(8.3至15.0英寸),重量则视乎不同物种而定,最重可达2公斤(4.4英磅)。它们的尾巴并不灵活,四肢长度接近。短厚的毛皮可以有多种毛色,多半为灰红色,其他颜色则包括白色。它们具有发育良好的可相对拇指,可用来抓住及停留于树枝上。手腕及脚跟上发达的血管可以防止它们抽筋,因此可以维持长时间的攀爬行动。脚上的爪可以用来梳理毛发。眼睛非常大而突出,但仅具有少量的彩色视觉。耳朵细小、藏在短毛下。懒猴属的体格一般较蜂猴属粗壮,嗅觉也较强。

懒猴属的头颅骨外型形似原猴,脑盖低而呈球状,额叶或枕叶也都不突出。额缝可见,泪骨在眼窝之外。它们为夜行性,具有相对较大向前的眼睛,眼窝后封闭。懒猴属不像原猴有涨大的鼓泡。枕骨大孔位于较后的位置。中央门齿之间分开,与湿的鼻镜相应。懒猴属也有懒猴超科同样相对较短及呈管状的鼻子。懒猴的咽颅与脑颅位于同一高度。

懒猴属的牙齿形态与也与其他原猴相近,下颌呈V型及不愈合,齿式为2.1.3.3/2.1.3.3。中央门齿间有空隙,而4只门齿都很细小。下颌的门齿及犬齿呈平伏状。犬齿的形状像门齿。这6只牙齿横向连接形成一个梳子,可以用来进食、社交及防御。第二前臼齿的形状则像犬齿。它们的下颚骨髁突与牙齿的咬合面位于同一高度,故后齿会咬合在前齿前。它们的肩臼突可以控制下颌的活动。由于它们也会以果实为食,牙齿的尖突低而圆,并不锋利。

懒猴属的腰椎较长,可以增加身体的灵活性。肩骨宽阔并位于身体两侧,可以帮助它们栖于树上。由于四肢长度一致,前肢与后肢都不会主导运动。它们的手掌很阔,拇指可以与其他手指形成180°。第二指很短少且指间没有蹼,故手掌可以伸得更阔并抓得更紧。脚很像手,拇趾较拇指大。脚上有一爪。尾巴很短并被绒毛所覆盖。

栖息环境

懒猴在许多环境中生存,包括干旱森林、湿润森林、山地森林、人工林、雨林和次生林的灌木林。

生活习性

懒猴是夜间活动和树栖的动物。它们的动作以缓慢、流畅、无声著称。正常速度约为0.59米/秒。但懒猴能够快速攀爬并抖动树枝造成噪音。攀爬的方式和26%的灵长目攀爬是不同的。在这种运动形式中,个体的速度接近1.2米/秒。它们通常会通过小心的悬臂从一棵树移到另一棵树,它们的后肢抓住一根垂直的树枝,并将它的身体水平地伸过缝隙。髋关节踝关节和腕关节委有灵活,而且不稳定的姿势可以保持很长时间。它们喜欢攀爬树枝或藤蔓。

白天,懒猴聚集在睡觉的族体中,这个族群包括一只成年雌性、她的后代和一只或多只雄性。这些联系在夜间可能是稳定的,无论是在圈养环境中还是在野外。除了肢体语言和精细的嗅觉交流外,还使用了多种发声方法。野外的大多数攻击行为都是在不相关的成年雌性和不属于同一睡眠群的雄性之间发生的。夜间主要包括活动和觅食,但也包括社交活动,包括母婴之间的活动,以及休息。

生长繁殖

懒猴属行一夫多妻制,全年都能繁殖。经过约190日的妊娠期后,雌猴会生一子,每年可以生1-2胎。幼猴会抓住父母的腹部。当稍大时,但有时父母也会将它们留在树枝上,自己出外去觅食。幼猴约于6-9个月就会断奶,10-24个月大就达至性成熟。在野外,它们的寿命可达14岁,人工饲养条件下,则可达26岁。

相关物种

懒猴属(Nycticebus)下的物种包括邦加懒猴(Nycticebus bancanus)、孟加拉懒猴(Nycticebus bengalensis)、婆罗洲懒猴(Nycticebus borneanus)、懒猴(Nycticebus coucang)、Nycticebus hilleri、爪哇懒猴(Nycticebus javanicus)、加央河懒猴(Nycticebus kayan)、†Nycticebus linglom、菲律宾懒猴(Nycticebus menagensis)、倭蜂猴(Nycticebus pygmaeus)等。其中,懒猴(蜂猴)Nycticebus coucang、小懒猴(倭蜂猴)Nycticebus pygmaeus、中懒猴(间蜂猴)Nycticebus intermedius,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懒猴(蜂猴)Nycticebus coucang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东北部,在我国见于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体型小,体长31~34.5厘米,体重680~1000克;尾长22~25厘米;牙齿36枚;头圆,吻短,眼大而向前,眼间距很窄,耳廓半圆而朝前;前后肢粗短,等长,手的大拇指和其他4指相距的角度甚大,第二指、趾极短或退化,除第二趾是爪形外,其他指、趾的末端有厚的肉垫和扁指甲;体毛短密,颜色变异很大,背部棕、棕红或灰色,背中央有1条褐色纵纹,至尾基部逐渐变窄,色泽变浅,至头顶分成两岔延到耳端及眼周围,腹面棕色。

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名“懒猴”。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尤喜食蜂蜜,因此名“蜂猴”。

倭蜂猴(倭蜂猴)Nycticebus pygmaeus与蜂猴十分相似而体型更小,只有懒猴的一半大。体长21~25厘米,尾长1厘米,体重250~450克。头龙眼大,无颊囊,口、唇、鼻皆为白色。体毛细绒状,多为橙色至赤褐色。背部脊纹不明显,腹部、四肢有银灰色光泽。分布于我国云南省西南部,以及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地。栖息于热带密林中,白天隐藏在树丛中,晚上出来活动。以果实嫩叶等为食,也捕食小鸟和昆虫等。栖息环境、食性与懒猴基本相同而曾被误认作懒猴幼体。1986 年因一只形体很小的雌猴产下一崽,才为人们所认识。对倭蜂猴的研究尚未深入进行。

中懒猴(间蜂猴)Nycticebus intermedius体型大于倭蜂猴但小于蜂猴,成体体重一般为400~700克,体长250毫米左右。上体色似倭蜂猴,但毛端白色尖明显,体背中央有明显的暗褐色脊纹,体毛很少卷曲。本种系Dao Van Tien(1960)根据获自越南北部标本命名的一个新种,其特征是体型小于蜂猴而大于倭蜂猴。Groves(1971)认为本种是倭蜂猴的成体而作为后者的同物异名。近年来,通过在云南省东南部和南部获得一批倭蜂猴间蜂猴的标本,经比较,两者在体型大小、外形和毛色差异、齿型结构和其它形态结构上均有差异,而非年龄变异。

90年代,通过分子生物学的MtDNA分析,两者亦有一定差异,其遗传距离为0.009。据此推算,两者在50万前就已有了遗传分化。为此,可以认为间蜂猴是一个有效种。间蜂猴的栖息生境与倭蜂猴相似,均生活在炎热的印度支那热带低海拔(300米以下)地区的原始阔叶林中,在茂密的竹林或小果野蕉林中亦有所发现。夜行性,树栖,单独活动,主要食物为热带软性甜水果如野蕉榕树果等,亦偶食昆虫、鸟卵等动物性食物。间蜂猴越南北部和云南省南部的特有种,也是亚洲灵长目中分布最狭窄的一个种,估计种的分布范围不及500平方公里。

国内迄今所知仅分布于云南南部的屏边苗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金平和绿春县等边境县。国外只分布于越南北部。在云南,间蜂猴的数量比倭蜂猴稍多。但由于这一地区其栖息的主要生境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已保存不多,其数量亦很稀少,可能不及500只,加之种的分布区远比倭蜂猴小。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