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猪草 :黄梅戏传统花腔小戏

更新时间:2023-08-15 17:41

《打猪草》,又名《偷笋》《扳竹笋》《双撇笋》,是黄梅戏传统花腔小戏之一,据说为二十世纪初前后由农民与窑工运用民歌,以宿松县崔家坪的一件真人真事编演而成。

《打猪草》讲述了农村姑娘陶金花打猪草时,无意中折断两根竹笋,被村童金小毛看到,误认为陶金花偷笋,双方产生争执,经解释后误会消除,金小毛遂送陶金花一篮笋并送她回家的故事。剧中穿插一段“对花”歌舞,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

《打猪草》是一部生活喜剧,它情节简单,表现了农民群众对日常劳动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劳动成果分外珍惜的美好心理。表演中贯穿了欢快的歌舞形式,以及清新跳跃、亲切流畅的唱腔旋律。

《打猪草》是黄梅戏在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被挖掘整理并迅速产生影响的传统剧目,也是黄梅戏早期演出的“七十二折小戏”之一。1952年,该剧目由郑立松、严凤英等人整理,严凤英和丁紫臣于11月在上海演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评价最高的剧目。随后上海市大公报》第一次正式使用了“黄梅戏”替代了“黄梅调”,称呼这种来自安徽农村的戏曲。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二等奖。音乐家贺绿汀也撰文赞扬此剧“真实地反映出劳动人民的音容笑貌和朴实、勤劳、欢乐的思想品质”。

剧目历史

《打猪草》是黄梅戏传统花腔小戏,据说是一百多年前由农民与窑工运用民歌宿松县崔家坪的一件真人真事编演而成。原本剧情为村姑陶金花打猪草时偷竹笋,被看园的金三矮子逮住;而陶金花又抓住金三矮子曾偷牛的把柄进行反击。后二人和好,结伴而行。

《打猪草》是黄梅戏早期演出的“七十二折小戏”之一。1952年4月,此剧由郑立松整理,安庆市民众与胜利黄梅剧院联合排演。在边排边改过程中,导演王少舫,演员严凤英(饰陶金花)、丁紫臣(饰金小毛),对剧目整理提出了不少有益的修改意见。据说最后陶金花要给金小毛“打三个鸡蛋泡炒米”,就是严凤英依安庆风俗改的。与整理前的剧本比较,它作了四处改动:(一)原本中的丑角金三矮子,改本则金小毛,不再是丑角,而是一个农家少年的形象;(二)在情节上,原本是陶金花有意偷笋,为金三矮子发现,改本则为陶金花在打猪草时不慎碰断笋子;(三)结构上,原本陶金花先上场,金三矮子后上场,而且与台后对话,改本则由金小毛先上场看笋,陶金花后上场,删去与台后的对话,全由陶金二人对唱对白:(四)原本中金小毛有不少插科打诨的语言,唱白较多,有些显得芜杂,如金三矮子与陶金花叙“华宗”“老庚”(即同年)的内容,改本均将其删除。由于以上几方面的改造,《打猪草》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了长足的提高,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

1952年11月,该剧在上海演出后,在文艺界激起很大反响,是当时最受欢迎、评价最高的剧目。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获剧本二等奖。中国著名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在《大公报》上发文盛赞此剧“真实地反映出劳动人民的音容笑貌和朴实、勤劳、欢乐的思想品质”。

该剧原本见于《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第15集刊余海先述录本和《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第9集载陈宗记口述本。改本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卷》,和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梅剧选》《黄梅戏传统小戏选》中,另有安徽人民出版社及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多种单行本。1984年安徽广播电视台拍摄了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演出的舞台艺术片《打猪草》。该剧多年来常演不衰,备受观众喜爱。

内容简介

《打猪草》的主人公为农家少年金小毛和农村姑娘陶金花,金小毛全家靠笋园维生,陶金花则天天往竹林里打猪草。一日,陶金花打猪草时无意间折断两根竹笋,怕人把她当成偷笋子的人,她立刻惊慌起来,想把笋子放在篮子藏起来,又觉不妥,只得用猪草盖上。但金小毛还是发现了断笋,误认为陶金花偷笋。陶金花为自己分辩,他却“越争越起火”将她的篮子踩坏。陶金花又委屈,又怕回去向妈妈不好交代,哭了起来,要金小毛赔她的篮子。经解释后,金小毛知道了陶金花不是偷笋而是不慎碰断笋子后,不然她不会用草盖住断笋而是摆在篮子里。知道错怪了陶金花后,自责的心情使金小毛甚至要将舅母让他上街买盐的钱赔陶金花的篮子。陶金花被金小毛的行为所感动,“小毛好可怜,哪个要你钱?只要心意好,人好水也甜”。最终破涕为笑,化怨为友。金小毛又将笋子送给她,帮她整理篮子,并送她回家。一路上边走边唱《对花调》,等回到陶金花家,她妈妈不在家,她拉着金小毛,进她家吃鸡蛋、泡炒米去了。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艺术特点

内容主题

《打猪草》以农村劳动生活作为直接描写对象,从唱词到表演都再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它表现了农民群众对日常劳动的深厚的感情,对劳动成果(笋子)的分外珍惜的美好心理。“以小见大”,情真意切。除此之外,在封建礼教统治森严的情况下,剧中男女青年自由交往,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的意义。剧中青春活力、逗趣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使人如沐春风,清凉爽快。

《打猪草》是一部生活喜剧。它充满喜剧情调,还运用了误会的手法制造戏剧冲突。《打猪草》中女主角陶金花无意中碰断笋子后,被男主角金小毛误以为偷笋,要捉拿“贼姑娘”,采取了粗暴的行动。他们产生的纠葛步步发展,以致冲突起来。但是,由于这种冲突是建立在误会的基础上的,因而,它的结局不是肯定一人、否定另一人,而是逐步深入,消除误会,两人都是被肯定的对象。在这过程中,纠葛、矛盾、冲突越发展,戏的喜剧色彩也就越浓。这出戏的纠葛、矛盾不是为了揭露剧中某一人物灵魂的阴暗面,而是以喜悦的态度赞赏这两个对于劳动及劳动成果热爱乃至执著的少男少女的认真却带有童稚的“争端”。这会让观众心领神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哄堂大笑。这是生活喜剧常见的艺术效果。

人物形象

《打猪草》中的女主角金花是一个勤劳、纯朴的农村小姑娘。她热爱劳动,“天天打猪草”劳动起来很利索。而且,她很机灵。拔猪草时用力过猛,草断人倒,碰断两根笋子。她马上意识到,别人会以为她“偷”,忙放在篮里藏着;马上觉得不妥,忙把笋子放在地上用猪草盖好;这样做好,还四处望望,方才“以手抚心,安定下来”,这一连串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女主角反应迅速,心地善良,感情细致。同时,金花又是一个体贴人、重情意的好姑娘。当小毛要把舅妈给他买盐的二百钱挪来赔篮子时,金花并不完全为自己着想,而是想到小毛的难处,拒绝要小毛的钱。小戏结尾,金花要打三个蛋,泡一碗炒米给护送她回家的小毛吃,很有乡村人情味。

《打猪草》中的男主角小毛与金花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如爱劳动,体谅人(送断笋子,护送金花回家)等。也有一些不同之处。首先是简单,鲁莽。发现金花碰断竹笋,从猪草下面翻出笋子,他不是以理服人,而是凭气吓人,连骂带要打——“恨不得几波罗”,又踩破竹篮。其次则是淳朴、忠厚。当篮子被踩破,金花要他赔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莽撞,并且冤枉了人。为了弥补自己因简单、鲁莽造成的过错,他决定把碰断的笋子送给金花带回去做菜吃,还护送她回家去。这些,都体现出小毛的淳朴、善良。

《打猪草》中小毛与金花有不少孩子气的表现,有金花碰断笋子的惊慌、小毛踩坏金花篮子的莽撞等等,这些与他们善良淳朴的核心性格结合在一起,使他们的形象变得可爱动人。这些相互作用,构成了种种不和谐,又使他们的形象富有喜剧色彩,令人忍俊不禁。

表演特点

《打猪草》这部黄梅小戏情节简单,在表演形式上贯穿了欢快的歌舞形式,音乐结构上采用活泼流畅的《打猪草调》和优美质朴的《对花调》联缀而成;清新跳跃、亲切流畅的唱腔旋律充分体现了黄梅小戏鲜明的歌舞特征。

全剧由《打猪草》和《对花》两个曲牌联缀而成,曲牌都为微调式,唱词词格方面,《打猪草》和《对花》均没有词格的严格限定,比较自由,同时由于全句的腔句类型上多采用了民歌的发展手法,加入大量的衬词衬句,从而造成腔句形态上的非方整性。《打猪草调》全曲以五声微调式的级进下行为主,附点节奏贯穿始终,旋律进行具有黄梅戏典型的音调特征。《对花调》是黄梅戏完全吸收安徽民歌而来,这个曲调的乐句类型可以分为问答性的排比短句和带有歌腔或衬句歌腔的长句,体现了黄梅戏花腔小戏的活泼跳跃,幽默风趣的风格特点。

作品中保留着较多的安庆地区的口语和句法,例如:“小子本姓金”一句中用“小子”指称自己,“猪草爱坏人”中的“坏”是特别欢喜高兴的意思;“我碰断你两根笋子我吓也吓死着,我都不晓得搁么落里”,“晓得”即知道、明白,“么落里”是“哪里”的意思等。比较典型的词语是以“么”代“什么”,如“么用处”“么秆子么叶”;典型的句法是以“着”为尾实词,以“把”为句中虚动词,如“你把我篮子踩破着,我家去,我妈妈把我打死着”,“你把我笋子偷了”“你把钱赔把我”等。这些地方语言形式的保留强化了作品的乡土气息。另外,唱词的语言形式也很特别,在唱词后面加上“呀子咦子呀”“咦嗬呀”“得儿喂”“得儿喂的喂上喂”,使唱词既具备音乐美,同时又具有民歌的风味,同时增添了作品的乡土气息。

剧目评价

他们是来自大自然的农村,他们是在日晒夜露风吹雨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演出,无论是音乐、戏剧、舞蹈都是淳朴、健康的,但是又很丰富、活泼生动。在他们的演出中,我仿佛闻到了农村中泥土的气味,闻到了山花的芳香。(中国著名音乐家、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 评)

《打猪草》是一首田园诗,是一曲动听的歌,它表现了农村少年美好的心灵世界,展现出农村生活场景和田野风光,散发着田野的芳香,弥漫着乡土的气息,浸润着自然质朴的神韵。它的人物虽少,情节也很简单,却给人以无比醇美的艺术享受,加上严凤英王少舫的贴近生活的表演,使它迅速获得了成功,成为黄梅戏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赢得广泛影响的代表作品。(黄梅戏编剧王长安著《中国黄梅戏》 评)

重要演出

获得奖项

相关传说

传说黄梅戏《打猪草》由很久以前的一出名为《偷笋》的黄梅调小戏演变而来。相传100多年前的安徽宿松县,在一个叫崔家坪的地方,当地的陈吴两家,因为戏班子演出了一折黄梅县小戏《偷笋》,而大打出手,最终酿成流血事件。原因据说是戏里唱了一出男女情事,而素材却来源于陈吴两个家族里发生的真实事件。陈家的一个小媳妇上山打猪草时偷笋,被守山的吴家人发现,结果此事以一场男欢女爱,私了终结,但事后风声走漏,两个民间艺人把它编成小戏传唱,因而引发两家械斗。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在安徽、湖北、江西省,甚至浙江省福建省的一些地方戏里,都有类似情节的故事传唱,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出小戏越唱越红,至于它最开始的那个传说故事,早已被人遗忘。

作曲家时白林说:“1952年之前《偷笋》这出小戏在黄梅县的采茶戏和望江县黄梅戏老唱腔中,都留有较为完整的演出版本,并另有戏名,在唱腔风格上相差很大。”但最早的黄梅小戏《偷笋》,因为剧中有对男女情事的渲染,曾被官方定为“淫戏”,遭到许多地方政府的禁演。

唱词选段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