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 :民族创作的传统歌曲

更新时间:2023-10-06 14:42

民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民歌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有人认为:“民歌是形式简朴的民间艺术题材,同广大群众的生活、习俗以及方言等等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等,辞海词典将民歌定义为“民间口头创作流传的诗歌,民间文学的一种,在口头流传中不断经过集体加工”。

早在原始时期,人类先民们就在狩猎、搬运、祭神仪式、求偶等活动中开始了他们的歌唱。之后,民歌一直与人类生活行为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民歌的历史发展与各国的历史息息相关,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民歌风格与特点。比如中国民歌淳朴、意大利民歌浪漫、德国民歌平稳乐观、俄罗斯民歌忧郁、拉丁美洲民歌热情奔放等。

民歌代表作品有中国民歌《茉莉花》、俄罗斯《伏尔加船夫曲》、意大利《桑塔·露琪亚》、日本民歌《北国之春》、美国民歌《故乡的亲人》等等。

定义

关于民歌的定义有很多说法,吴钊、刘东升先生认为:“民歌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明确了民歌是劳动人民自己的歌,是抒发自身情感的艺术形式。汪毓和先生认为:“民歌是形式简朴的民间艺术题材,同广大群众的生活、习俗以及方言等等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一论点表明了丰富多彩的民歌属于民间艺术体裁,而不是专门的歌曲创作体裁。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在编著中认为:“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源于人民生活,又对人民生活起广泛深入的作用。”这一定义除了认定民歌是民间歌曲,更说明了民歌是一个集体创作的艺术形式,还有很多专家有不同的说法。辞海词典将民歌定义为“民间口头创作流传的诗歌,民间文学的一种,在口头流传中不断经过集体加工”。

历史流变

中国民歌发展历史

西周至战国

早在原始时期,人类先民们就在狩猎、搬运、祭神仪式、求偶等活动中开始了他们的歌唱。之后,民歌一直与人类生活行为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早期民歌与劳动紧密相连,古代有文字记载的《淮南子》中道:“今夫举大木者,则呼承‘邪呼',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是古代抬木劳动中的劳动号子。

春秋时期,《诗经》问世,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其中以“风”作为各族民歌的总称,而“国风”意为地方音乐,所谓“十五国风”,都是以地域得名,也是以方言相区别。风的原意,一般认为是地方风俗、风土、风光,民歌真实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五百余年间复杂的社会生活、阶级关系以及人民的喜怒哀乐。战国时期,屈原系统编制了《楚辞》,记载了南方民歌为特点的仿楚国民歌的创作,这部作品运用了大胆的想像及夸张的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

秦汉至隋唐

秦灭六国之战后,在音乐方面设置了名为“乐府”的音乐机构,将“六国之乐”集中于咸阳宫中,并广泛收集各国民俗音乐,创作一些时为秦朝服务的乐曲。秦代建置乐府后,乐府与太乐合并分属内廷掌管。

秦朝灭亡以后,汉代承袭了秦制,并扩建了乐府,并更广泛地收集和整理民间音乐,同时利用民间音乐作为素材创作新曲,以供统治者巩固其封建统治和奢侈享乐之用。其保存的代表作品有《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另外,汉代盛行“相和歌”,这是一种源于北方各地流传的民歌及根据原始民歌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之后逐渐成为集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的“相和大曲”。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音乐发展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迁移,南、北方民歌展现出风格各异的特点。南方民歌该时期以江苏一带的吴歌和湖北一带的西曲为代表,其风格委婉清秀,细腻感人,多表现儿女缠绵之情。北方该时期正处于少数民族统治之中,当时盛行鲜卑族民歌“真人代歌”,其风格粗犷豪放、慷慨激昂,充满浓郁的草原风格及异域风情,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木兰辞》等。

隋唐,随着民歌的广泛流传和应用,其形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民间歌曲与以教坊、梨园为代表的宫廷音乐也产生了密切联系,它们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民间歌曲得以迅速发展,并对词调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后,人们开始选择特别受到群众喜爱的曲调进行加工、整理、改编,并采用新词配旧曲的方式广泛用于说唱歌舞中,逐渐形成唐朝“曲子”的形式。曲子开创填词之风,虽然仍出自民歌,但已脱离了民歌的最初形式,成为了艺术歌曲。

宋元至明清

宋元时期,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该时期流传的民歌中充满了哀愁与悲观之情。民间“曲子”因此更加深入人心,后发展成为多种民间音乐形式构成的基础。另外,在该时期的市镇生活中,“小曲”非常流行,如《月子弯弯照九州》是南宋建炎年间江南的山歌:“月子弯湾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骨肉团圆叙,几家飘零在他州。”揭示了南宋时期连绵战争带给人民的离乱之苦。又如《赤日炎炎似火烧》词见元代施耐庵水浒传》:“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野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揭示了封建地主经济的根本矛盾,这二首歌词至今仍在民间传唱,是典型的“七言四句”体。

金、元时期又兴起一种新的歌曲形式一一散曲。元代散曲的创作和演唱都很盛行,对元代社会文化生活影响很大。元代散曲的作者有文人、艺人、官僚、有汉族作家、少数民族作家等。其中演唱数量最多的是歌唱山林隐逸和描写男女风情的作品。散曲的演唱主要集中在歌馆酒楼和仕宦府第,常被文人士大夫用作娱宾遣兴的重要手段。其演唱不用锣鼓,只用琵琶、筝、笙、笛、箫、拍板等乐器伴奏,它的流行对明清时期的小曲有着重要的影响。

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经历重大改革,新兴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中、小城镇市民阶层兴起,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民思想异常活跃,民歌特别兴盛。这时期的民歌主要表现为语言朴紊清新、形式活泼多样的“小调”形式,其结构常见的有重复、对比、问答,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

明人文学家、戏曲家卓人月说:“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打枣杆、《银纽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由此可见明代民歌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文人们积极从事民歌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明代文人冯梦龙选编的《夹竹桃》《挂枝儿》《山歌》搜集歌词800余首。清代著名民间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有故事情节的长篇叙事音乐《聊斋俚曲》,它选用了明末清初民间流行的五十几种民歌曲牌填词。其中普名的《磨难曲》揭露了清代社会的黑暗,鞭挞了贪官污史,赞扬了正义的斗争精神。

清代中叶以后,随着国家城市经济的日益繁荣,许多民歌由乡村涌入到城市。城市艺人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作为他们卖唱谋生的手段,促进了各式各样民歌的传播。清朝末期,爆发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产生了一批歌颂太平天国的民歌。如桂平市民歌《四四方方一盘棋》《杀你一兵半卒方回头》,江苏民歌《愁你一去不回头》、山东民歌《长毛来到曹州府》,此外还有《天国起义在金田》《怀念忠王歌》等。这些民歌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旋律悠扬、朴素,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新内容、新形式的新民歌。

近现代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历次革命战争和建立新中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民歌在旧有的基础形式上有所改变,产生了大量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社会的革命歌曲,如《东方红》《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20世纪70年代中期,台湾的年轻知识分子尤其是学生当中,兴起的一种以“唱自己的歌”为口号,自己作词作曲并用木吉他自弹自唱的音乐形式,被称为现代民歌运动。该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打破长久以来在台湾乐坛中被西方音乐及以“时代曲”为主流的垄断局面。这种音乐形式通过借助文艺界的力量,以及演唱会、唱片、电台、电视台的传播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也使流行音乐的大部分倾听者由成年人转为青年学子。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民歌的发展方向具有时代性、流行元素与传统风格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民歌在该时期展现出新的精神风貌与强烈的时代气息。

欧洲民歌

匈牙利民歌

早在10世纪的时候,匈牙利就有关于民间歌手和用拨弦乐伴奏而演唱歌曲、叙事曲的说唱艺人等记载,这些艺人被人们叫做伊格利兹、列居什、黑格刁什。11世纪初各部落统一建立了国家。匈牙利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受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很深。由于基督教的传入及教会圣咏的影响,早期匈牙利音乐文化逐渐失去本来所具有的东方传统而被欧化。16世纪,十耳其入侵匈牙利,使它的音乐带有东方音乐的色彩。早期的匈牙利民歌是叙事性的农民歌曲,叙述匈牙利人生活中的一些历史事件,特征是曲调为单声部的,多采用五声音阶,土耳其等东方音乐的影响较为明显。17~18世纪,匈牙利沦于奥地利统治之后,其民歌在西欧音乐的影响下有显著变化。调式结构有了发展,古老的五声音阶被多利亚调式(Dorian 调式)和混合利底亚调式(Mixolydian Mode)(欧洲的传统调式)所代替,节奏较为清晰规整,结构对称。

18世纪后,匈牙利城市民俗音乐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招兵用的韦尔本科什舞曲性质的音乐。这种舞曲音乐包含了吉卜赛音乐的因素,形式结构包含慢板、快板两部分。19世纪初,在这一舞曲基础上形成了查尔达什舞曲,该舞曲采用了“吉卜赛音阶”,音阶里有两个增二度音程,形成其独特风格。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爱凯尔、弗朗茨·李斯特、何尔瓦蒂斯等,1813年,何尔瓦蒂斯编辑了一本有357首曲调的民歌集。1832年,匈牙利科学院开始着手民歌的收集与出版。20世纪,匈牙利代表音乐家是贝拉·巴托克佐尔坦·科达伊,他们第一次第一次开正式地对民歌进行了系统收集,1905年,巴托克和科达伊搜集的首批匈牙利歌曲集出版,之后,又有《匈牙利德让施尔沃尼亚民歌》《匈牙利民歌》等书籍陆续出版,对匈牙利音乐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

德国民歌

12至13世纪,德国出现了富于抒情性的“恋诗歌”。14世纪在德国南部、西南部的城市中产生了“歌唱师傅”,他们大多是手工艺匠和一般市民,他们的演唱分学徒、学友、歌手、诗人、师傅5个等级,最代表性的歌唱师傅是纽伦堡的鞋匠H·萨克斯。与此同时,城市中还发展起城市吹鼓手,他们对器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德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和宗教改革也促进了民歌创作。新教徒的圣咏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捷克宗教歌曲的音调而形成,其中一些曲调也成为民俗音乐的财富,还有一些是当时革命的颂歌。

18世纪,民歌获得复兴,这种现象是当时的思想观念意识转变的结果。首先,朴素与自然等特质获得很多思想家的推崇,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与《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著作中,推崇自然人的朴素白然状态高尚德行,批判人类文明高度发展之后的矫揉造作与恶习,他对于朴素自然的倡导无疑与简洁质朴的民歌一拍即合,成为当时倡导民歌的思想家。人道主义思想家赫尔德受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影响,于1778与1779出版《民歌中各族人民的声音》(两卷本),而德语民歌(volklied)这个词语也是由他首创。

19世纪,为了有些流行的具有民间风格的艺术歌曲也被纳入民歌的范畴,此外,为了加强民族身份认同的歌曲、甚至将国歌都被视为民歌。恩格斯曾把著名的圣咏《上帝是我们的堡垒》称之为“农民战争中的马赛曲”。在德国民歌中还有很多充满革命内容的民歌,如反映三十年代战争、拿破仑战争和1848年革命的歌曲。

西班牙民歌

12世纪的西班牙,民间艺人和游吟歌手是世俗音乐的主要传播者和创作者,其民歌主要形式是浪漫曲和田园歌。浪漫曲流行于16一17世纪,多为抒情性和史诗性的,内容多样,常带有哀怨的性质。田园歌流行于15一16世纪,其特点是叙事和抒情性相结合,节奏接近子舞曲。近代西班牙民歌热情奔放,有时拥有东方色彩,表情丰富,力度变化多样,表达出人民对生活和历史事件的内心感受和复杂的感情世界。

19世纪中叶,“弗拉门戈”演唱开始盛行,成为了盛宴以及小饭馆里流行的表演节目。再后来这种演唱成为了西班牙咖啡馆中流行的表演节目,又称之为“咖啡馆演唱”。它的音乐特征分为三种常用的调式和音阶,首先最为突出的是中世纪弗利吉安调式,其次是大小调音阶,最后就是大小调交替的弗几利亚调式。在它的旋律方面主要是以自然音阶进行,偶尔会有一些三度以及四度的跳跃,弗几利亚的终止式则是其普遍的特征。歌词大多采用的是同一旋律配多节词的方式。

俄罗斯民歌

19世纪中叶,在俄罗斯、东北欧等一些国家出现新的创作流派一民族乐派,他们运用欧洲民族民间音调素材,以反映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为主旨,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感情,体现了民族风格。同时许多流传已久的民歌也受到音乐家的再加工,成为流传于世的世界名曲。

英国民歌

英国音乐史比较复杂,历史上曾生活着凯尔特、朱特、盎格鲁、撒克逊和诺曼等民族,80%是英格兰人。在封建时期的英国音乐有凯尔特族的游吟歌手,他们演唱的民歌有史诗般的英雄故事,有战争题材的歌曲,还有抒情的、爱情的和滑稽内容的歌曲。之后,罗马天主教的格列高利圣咏传入英国,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早期的变调音乐,天主教的众赞歌在英国封建时代的宗教仪式音乐中占主要地位。

19世纪末期,英国许多学院派的音乐家进行了一系列民歌收集整理工作,那些源于16世纪中叶的牧歌、比牧歌更早的田园歌曲和中世纪以来的宗教音乐一起成为英国专业作曲家的创作素材。从1900年到1910年,由赛希尔·夏普(Cecil Sharp,1859一1924)与他的助手收集的民歌就超过1000首,其中有些歌曲甚至包括了100种以上的不同版本。之后,民歌经历传播和沉淀,在知名乐队如“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动物”“奇想”“谁人”等音乐家的影响下,英国民歌于20世纪60年代受到广泛关注。

美洲民歌

美国民歌

16世纪后,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各国的移民也把各自国家的音乐文化带人了美国。其中英国音乐对美国音乐影响最大。移民们常唱起从家乡带来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民歌。在偏僻的肯塔基、田纳西州等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英国古老的民间歌舞。在与墨西哥接壤的南部,民歌和舞蹈的特点与墨西哥、西班牙的风格近似,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歌曲中明显带有法国民歌的痕迹。1619年,当第一批非洲黑奴被贩运到北美,又给美国民歌增加了新的内容,对美国的音乐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19世纪,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民歌逐渐衰落,之后,美国政府开始呼吁保护民歌。1928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专门成立了一个广泛收集民歌的档案馆,该馆一直对普通老百姓开放,民歌爱好者和研究者可以免费索取一切有关的文字和音像资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音乐版权保护制度逐渐完善,一些民歌手单凭一首走红的民歌,就可以赚到一辆跑车,激发了无数青年人成为职业歌手和踏上音乐之路。事实上,大部分美国民歌和民歌手都是通过商业运作的方式被推向市场的。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民歌研究专家西尔基·夏普也、民谣摇滚歌手鲍勃·迪伦等,其中鲍勃·迪伦的作品《大雨将至》曾被美国现代民歌之父皮特·西格誉为“迪伦最出色的作品。

巴西民歌

巴西位于南美洲东部,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16世纪至19世纪初,巴西沦为葡萄牙帝国殖民地,大批黑奴被输入。在20世纪初期,又有大批欧洲移民来到巴西,因此巴西的音乐是本土的印第安音乐与葡萄牙音乐和非洲音乐的融合体。其中葡萄牙音乐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非洲黑人音乐的影响,巴西音乐中最有特色的切分节奏是在非洲黑人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

大洋洲民歌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16世纪以前生活着的土著居民以狩猎为生,盛行图腾崇拜。18世纪下半叶,欧洲移民(其中主要是英国)大批来到这里,现在绝大部分居民是欧洲移民的后裔,澳大利亚民歌主要是受到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音调的影响,著名的澳大利亚民歌有表现丛林中流浪汉不幸遭遇的《本·:尔之死》、叙述囚犯悲惨生活的《莫莱顿海湾》,描写剪羊毛工人劳动的《羊毛剪子咔嚓响》及水手号子《开往南澳大利亚》等。

非洲民歌

埃及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领土包括亚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岛,地跨亚非两洲,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埃及的传统民歌丰富动人,其音乐因历史的原因与西亚有着密切交流。640年,阿拉伯帝国侵占了埃及,把阿拉伯的音乐也带入埃及,伊斯兰音乐成为埃及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流传于尼罗河下游地区。19世纪,埃及成为英国殖民地欧洲音乐对埃及亦有很大影响,埃及的军乐也因此十分著名。埃及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歌有《太阳露出了它最美的光芒》《尼罗河畔的歌声》等。

艺术特点

民歌常常作为朗诵叙事诗的媒介,或者歌词和舞蹈节拍相结合,一首八小节的民间曲调可能一而再地被反复很多次去伴奏叙事歌或舞蹈。民歌基本上有旋律没有和声学、许多流传广泛久远的民歌、它们旋律的性质具有极其宽阔的包容性。它世代相传、经历了若干世纪,并在变化发展中集结了亿万人民的情感、表达了亿万人民的意志。它的旋律特点突出、个性强烈、并常常表现为多调式的。

意大利民歌

意大利人的性格热情豪放,喜欢歌唱,意大利的音乐有着悠久的传统,也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其民歌数量众多,风格各异,尤以富于歌唱性和浪漫色彩为其主要特征,按地区可分为南部、北部、中部和撒丁地区。南部的民歌特点是曲调清晰,采用小调式,节奏自由,曲调高亢。北部曲调以三和弦的和弦音为主,调式为大调和小调,曲调华丽而富于装饰性,常有加复调的合唱,节奏型严格,多为分节歌形式。中部地区的民歌曲调华丽,富于装饰,节奏有严格的和自由的两种。撒丁地区的民歌有复杂的多声部结构的四重唱,歌唱以领唱开始,其它声部只唱衬词。歌手嗓音深沉曲调华丽,多装饰音,近似西班牙和阿拉伯风格。意大利民歌代表作品有《我的太阳》《桑塔露琪亚》《重归苏莲托》等。

德国民歌

德国的民歌在其相邻民族特别是斯拉夫民族歌曲相互交流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曲词流畅,节奏平稳,速度中等。德国民歌大都采用分节歌形式,曲词和结构较简单而富有概括性,调式主要为大调式,音域不宽,正如德国人的稳重、坚定的性格一样,德国民歌也常反映出这一特征,歌中没有装饰,也没有过多变化不定的表情,始终充满信心和乐观情绪。

英国民歌

英国民歌是七声自然调式,还有很多是五声音阶的调式,曲调具有哀愁伤感的特色。英国的民间乡土音乐还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风俗习惯和基督教相结合的特色,有圣诞颂歌“凯罗尔”和在节日里围着花生跳舞的摩里斯舞曲。

法国民歌

法国的民歌大部分是单声部的,独唱曲居多,有时也有对唱。中列塔尼半岛流行着由两个歌手轮流应答式的一种对唱,在每段歌词的末尾为重唱。多声部的民歌主要流行于南方巴斯克自治区和科西嘉地区。法国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它构思明晰,抒情细腻,雅致而富于幽默,特别注重歌调与音乐的融合,典型的节奏是6/8拍,有时与9/8拍、3/8拍相结合,在舞蹈时唱的歌曲还有2/4拍,还可以看到三拍子领唱和二拍子的副歌连在一起的情形。调式主要是大调和自然小调,古自然调式和交替调式也很普遍。古老的民歌多是从主音到五音的曲调开始。

俄罗斯民歌

俄罗斯人民由于长期生活在在沙皇统治下,所以其民歌具有忧郁深沉的曲风,气息宽广,旋律起伏较大,常用小调式,多用手风琴伴奏。如《三套车》《伏尔加船夫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

美国民歌

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属于移民国家,因而其音乐构成成分非常复杂。美国民歌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移民文化的渗入,又有本地原住民土著音乐的烙印,是移居美国境内的各民族文化和原住民文化长期相互影响、不断融合的体现。其中,英国音乐和非洲黑人音乐的特征比较具有代表性。自从第一批非洲黑奴被贩运到北美以后,非洲黑人音乐动人的曲调和独特的切分节奏,对美国音乐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史蒂芬·福斯特是运用美国黑人民歌素材进行歌曲创作的优秀作家之一,他创作的《哦,苏珊娜》《故乡的亲人》《老黑奴》《美丽的梦神》《金发的珍妮》和《我的肯塔基故乡》等众多歌曲不仅在美国家喻户晓,而且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美国民歌代表作还有《红河谷》《雪绒花》等。

巴西民歌

巴西的民俗音乐光彩夺目,热情奔放,巴西民间歌曲种类繁多。它与欧洲音乐、非洲音乐和美洲印弟安人音乐有紧密关联,其民歌调式为大调式和小调式的,其中大调式居多,节拍多是2/4,还有3/4和6/8拍等,旋律的进行主要建立在模进方式上。

印度尼西亚民歌

印度尼西亚民歌风格多样、体裁丰富,内容常和热带风光相联系,如《星星索》《哎呦妈妈》《宝贝》等。

澳大利亚民歌

澳大利亚民歌中有反映土著人生活、劳动、仪式、庆典的歌曲。土著人歌唱时可使用多种发声方法,如嘶嘶声、假声、吼声、鸣咽声,还可以发出双声(可以自己连续唱出平行度音)、繁声(演唱者可以在演唱不同歌曲时运用几种不同的嗓音)。音乐的典型形式是敲打着节拍歌唱,通常是为舞蹈伴奏,舞蹈一般为集体性的。常见的种民歌叫恰拉达,它是男女集体对唱的情歌。

新西兰民歌

新西兰民歌主要指毛利人民歌。毛利人民歌有许多种类,总体特点是单旋律,音域在四五度之内,采用添加式节奏,为分节歌形式。

土耳其民歌

土耳其的民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乌尊哈瓦”,即长旋律或长歌的意思,歌唱时节奏自由、乐音富有装饰性,以流传在小亚细亚地区的“波兹拉克”最具代表性,内容以爱情为主;另一种是“克里克哈瓦”,其节奏规整,节拍类型多样,除了2拍子、4拍子,还有5拍子、9拍子等较为复杂的节拍类型。土耳其民歌常用一种叫做“萨斯"的弹拨乐器伴奏,代表作品有土耳其克里克哈瓦类的《厄尔嘎兹》。

伊朗民歌

伊朗民歌的旋律曲折、华丽、甜美,并常常出现微分音,听上去十分细腻,富有独特的韵律,代表作品有《唱首歌儿给你听》。

瑞典民歌

瑞典的民歌一方面继承了中世纪以来的法国、德国音乐的传统,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较多的斯堪的那维亚国家的音乐风格。像所有北欧的斯堪的那维亚国家一样,瑞典有着深厚的歌唱的传统,其民歌内容丰富,常为多段歌词的分节歌形式。瑞典的畜牧业发达,因而这里流传着许多的放牧歌曲,歌曲中经常会使用到一种叫做卢卢的喇叭,演唱时高音区常运用假声,富有浓郁的田园气息,代表作品有《冬之歌》。

日本民歌

日本民歌和中国的五声调式一样,日本的都节调式和中山调式有着其独特的风格,代表作品有《樱花》《北国之春》《海滨之歌》等。

波兰民歌

波兰音乐是欧洲最古老的音乐文化之一。波兰民间歌舞艺术丰富多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玛祖卡和波洛涅兹是深受波兰人民喜爱的舞蹈,其灵活多变、跳动幅度较大的节奏特点也是波兰民歌的主要特征,许多民歌的旋律本身就是优美的舞曲。音乐节奏以三拍子居多,节拍重音常位于第二拍或第三拍上,形成切分音的节奏音型。音乐题材中以描述历史事件、反映人们劳动和爱情生活的内容居多。

拉丁美洲民歌

拉丁美洲民歌主要受西班牙葡萄牙和印第安原住民音乐影响,其节奏带有较强的舞蹈性质,尤其是探戈伦巴等舞曲特征明显。探戈音乐源于非洲,是一种双拍子的舞蹈音乐,伴奏音型常用切分音,节奏明快、旋律热情奔放,饱满富有活力。

民歌类别

民歌大多分为叙事歌、劳动歌、情歌、抒情歌、仪式歌、生活歌、游戏歌、摇篮曲等类别。

欧洲国家

欧洲民歌主要有两种最常见的形式:短叙事曲和长篇叙事史诗。前者主要以小节的形式来描述一般生活,而后者则把节扩展为“行”和“体”,规模更加庞大,主题也涉及战争等重大题材。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分类和特点,其中,意大利民歌种类繁多,如船歌、牧歌、小夜曲、情歌、饮酒歌、叙事歌等,极富歌唱性和浪漫色彩。

中国民歌类别

中国民歌类别大致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类,下面还有其他小类,丰富多样。

号子

号子又称为劳动号子,产生于体力劳动生活中,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而歌唱的歌曲。在民间北方常称“吆号子”,南方称“喊号子”,四川省一带称作“哨子”。其音乐具有简明、直接的表现特点和坚实有力、粗犷豪迈的特征。

山歌

山歌产生于山野劳动生活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旋律即兴抒情,常用向远方喊话的自由延长音来抒发感情。山歌是人们上山砍柴放牧、田间劳动小憩时,抒发内心的感情或向远处的人传递情意而即兴编唱成的,演唱形式有对唱、领唱、独唱、合唱等。

小调

小调是产生于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的民间歌曲。小调可分为北方小调、南方小调两类。北方小调常被民间的职业、半职业艺人在城镇市集、酒楼茶馆、街头巷尾等地用来为人们演唱,常用乐器伴奏。流行最广的有“茉莉花调”“孟姜女调”“绣荷包调”“对花调”等。南方小调形式多样,调式变化和衬词衬腔的运用都较丰富,有江浙小调、闽粤台小调、湘鄂小调、西南的小调等。

代表作品

中国民歌

《茉莉花》

1942年,音乐家何仿江苏省金牛山附近的农村,搜集了这首老民歌《鲜花调》,并以《好一朵茉莉花》为名记录下来,到1957年又经加工、整理,把原版本改名为《茉莉花》,得到了进一步流传。1959年,在前线歌舞团以中国青年代表团的名义参加了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会,《茉莉花》受到各国青年的高度赞赏。这首《茉莉花》的曲调细腻、优美、委婉动人、悦耳动听。与一般的小调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各地人民推荐的优秀歌曲中就有这首中国民歌《茉莉花》。

意大利民歌

《桑塔·露琪亚》

《桑塔·露琪亚》是一首那不勒斯船歌,那坡里位于意大利的西南部,是一座旅游城市,桑塔·露琪亚是女生的名字,是美丽幸福的象征。歌曲《桑塔·露琪亚》旋律起伏,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富于律动的3/8节拍,加上伴奏的衬托,表现出繁星满天的夜晚,人们乘坐“贡多拉”小船在美丽的桑塔·露琪亚海面上随波荡漾的惬意情境。

《重归苏莲托》

重归苏莲托》创作于1902年,由詹巴斯蒂塔·第·库尔蒂斯作词,由埃尔内斯托·第·库尔蒂斯作曲。词、曲作者是兄弟,哥哥作词弟弟谱曲。“苏莲托”又称索伦托,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湾的一个市镇。那里有美丽的海港、有景色宜人的海滩,被誉为“那不勒斯海湾的明珠”。这个词也来自希腊文,意思是“苏莲仙女的故乡”。作者用先写景再抒情的表达方式将人们的思绪带入歌曲的意境中:“看那海浪轻轻荡漾,心中激起无限幻想,绮丽景色使人陶醉,仿佛沉醉入梦乡。”歌词柔美,景色怡人,瞬息间把人们带到了阳光、海岸、沙滩,一个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

俄罗斯民歌

《伏尔加船夫曲》

《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音乐性格沉重、粗犷而又富有反抗精神的俄罗斯民歌,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两岸人民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和俄罗斯文化,该歌曲表现了沙皇统治时期船工们沉重而苦难的生活,是对专制社会世道不公的控诉,也是对劳动者坚韧不拔性格的诠释。歌曲速度徐缓、曲调朴实、格调深沉。同所有制作号子一样,节律性极强的吆喝声成为贯穿全曲的核心音调,在全曲反复出现,表现了纤夫们所从事的沉重劳作和生活的苦难。音乐强弱对比的手法运用随着音乐力度由弱到强,用伤感忧郁的基调来表现人民生活的苦难和坚忍之情。

《三套车》

三套车》是一首俄罗斯民歌,于1901年左右流传开来,由列昂尼德·特瑞佛列夫作词,彼得·格鲁波基演唱,歌曲表现了马车夫深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在当时,俄罗斯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马车成为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而马车夫的生活也格外漂泊,在歌曲《三套车》中,马车夫奔波在寂寞的长途,唱出了忧伤、苍凉的旅律,体现了当时生活的困苦和马车夫无奈的悲愤之情。

印度尼西亚民歌

《哎哟,妈妈》

《哎哟,妈妈》是带有诙谐性质的印度尼西亚爱情民歌。歌曲以幽默、顽皮的口吻向母亲表达了年轻人的爱情心理。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有四个乐句,音乐抒情、明快,以主和弦和二级和弦的分解形式构成的旋律特征,使音乐充满朝气。歌词运用比喻的方式,更增加了歌曲的情趣。第二乐段压缩了句幅,并采用具有弹性的节奏和自由模进、同音反复等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活泼、调皮的神态。

美国民歌

《克里门泰因》

《克里门泰因》是一首美国民歌。歌中的“克里门泰因”是一位矿工的女儿,她长得很可爱,但不幸掉到水里淹死了,矿工也因悲伤过度而去世。歌曲为单乐段结构,这首歌曲共有四个乐句,每个乐句之间都用连锁的关系衔接起来,这与中国传统的写作手法很相似,优美的旋律中流露出伤感的情绪。

《故乡的亲人》

《故乡的亲人》是被誉为“美国民歌之父”的斯蒂芬·柯林斯·福斯特于1851年填词谱曲创作,是一首极富黑人音乐旋律的歌曲。这首歌曲充斥着福斯特对19世纪美国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特别是黑人奴隶被买卖、毫无自由可言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其曲子是以民间歌曲形式写成的一三段式,其中A主题重复了几次,然后是一个新的B主题,最后又回到了A主题。歌词是黑人剧团使用的黑人语言,形式和节奏融合了其他地方的民歌形式,使歌曲本身更好的杼发情感。

日本民歌

《樱花》

《樱花》是远藤作词、清水修作曲的日本民歌,全曲是首一段体的民歌,4/4拍,共14小节。歌词中描绘了春天樱花盛开的风景,但是曲调安静、孤独、冰冷。该歌曲是日本人民族精神的写照,日本这个民族具有典型的东方特征,事事追求完美,就像樱花一样美丽而典雅。但在这完美的背后,又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矛盾。

澳大利亚民歌

《羊毛剪子喀嚓嚓》

《羊毛剪子喀嚓嚓》是一首带再现的二部曲式。大调式4/4拍旋律进行中的附点音符连续出现及四度以上的大跳,使歌曲明朗、乐观、风趣、幽默并充满活力。犹如羊毛剪刀一张一合的动作。

丹麦民歌

《丰收之歌》

丹麦地势低平,农业发达,畜牧业在农业中也占重要地位。《丰收之歌》是歌颂丰收喜悦的民歌,是2/4拍子大调式行进式的欢快旋律,既蕴含着劳动节奏又体现了丰收的喜悦。

价值与影响

人文研究

卡尔·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之一,音乐具有改变社会风气的力量,可以很直接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等,是人民生活的亲切伴侣,劳动中的助手,社会斗争中有利宣传武器,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也是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比如中国民歌音乐中还保存着大量明、清以来的音乐材料,各个时代各民族民歌的特点对于研究民歌的历史发展有重要意义。有些民歌音乐也为民族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如音乐学家杜亚雄教授从裕固族民歌和匈牙利民俗音乐的异同出发,考证了两个民族的同源性。

音乐价值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是艺术歌曲和所有的音乐形式取之不尽的源泉。许多艺术歌曲的主题来自于民歌,许多歌剧的主题也来自于民歌,比较典型的有贾科莫·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图兰多特》、弗洛托的歌刚《玛尔它》《卡门》,其中的某些段落明显来白西班牙的民间音乐。世界民歌为歌剧艺术和艺术歌曲,甚至交响曲、钢琴曲等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民族音乐分为民歌、戏曲、曲艺、歌舞、器乐五大类,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丰富的。其中民歌是最早形成的,对其他民族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许多歌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是直接或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各地的“花灯”歌舞、“花灯戏”“花鼓戏”;嘻哈音乐中的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中的大部分曲种“河北吹歌”等曲种以及许多民族器乐曲牌,如《梳妆台》《剪花》等均由民间歌曲发展移植或改编而来。另外,民歌对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也有积极的影响。

民歌虽然由大众口头创作,但在其流传过程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使其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并最终成为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民歌,其语言生动,十分讲究韵律、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当代民歌中的价值

民歌是传统音乐之父。因为其传统音乐类别中都有被民歌浸染的影子,民歌为它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音乐素材和更为丰富的创作背景,也是是民族声乐的源头,其经典曲调和民族特性是当代民族声乐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次,传统民歌对当代民族声乐具有音乐传承价值,当代民族声乐演唱曲目的音乐是以传统民歌的曲调为基础或改编的。从当代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看,其构成成分主要有传统民歌创作或改编民歌、民族歌剧艺术歌曲古曲等。创作歌曲曲调无一例外不是源自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歌源,改编民歌就是对传统民歌的改编与发展,民族歌剧的大多经典唱段都是取材于民歌曲调,至于古曲本身就是传统民歌,至于艺术歌曲我们可以将他看作是传统民歌在近现代的发展、交流、变化的变体包括那些采用西洋作曲法创作的艺术歌曲也含有很多传统民歌因素。从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来看,传统民歌指导并长期指导着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最早的源头是传统民歌,并且是当代民族声乐的民族性的具体体现,没有传统民歌就没有当代民族声乐的民族特性,民族的语言、民族的文化内涵、民族的曲调共同构成了传统民歌的民族性。

传承与发展

民歌发展现状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管其居住在高原、山地、平原、海滨还是森林、草原,不管他们选择何种生活及生产方式,也不管他们的历史有几百年或几千年,他们都会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独有的歌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成为人民群众思想情感表达的结晶。但是随着现代化通讯及影视娱乐的发展,使的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导致了原来用以抒发情感以及娱乐的民间歌曲被冷落甚至逐渐失传,音乐艺术形式的发展,对民歌地流传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现代的很多人张口可以唱流行歌曲,但是很少有人可以唱民歌。

相关传承活动

国际传统音乐学会

国际传统音乐学会,1947年9月22日,ICTM的前身国际民间音乐学会(IFMC)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一次有关民歌与民间舞蹈的国际会议上创建。1949年,学会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基本成员,并正式建立了咨询顾问关系,并改为现在的名字。该音乐学会的主要宗旨:一是协助各国传统音乐的保存、传播与实践;二是加强传统音乐的比较研究;三是通过对传统音乐的共同爱好,促进民族间的互相了解和友谊。

音乐节

英国剑桥民歌音乐节

英国剑桥民歌音乐节(Cambridge 民俗音乐 Festival)是一项世界知名的大型音乐节,是全世界最大的民歌盛会之一。从1964年的夏天开始筹办,1965年正式开始举办第一届,是世界上最持久的民歌节庆之一。节日内容丰富,包含英国爱尔兰的草根pub乐手,美国的乡村和蓝调,再加上Bluegrass、gospel、cajun、zydeco、爵士乐、world、klezmer和ceilidh等。

全国民歌音乐节

美国全国民歌音乐(National Folk Festival)是美国最古老的传统艺术多元文化节之一,于1934年首次举行,之后一直由国家传统艺术委员会负责举办。每次举办都会选取不同的城市,已经在30多个城市举办,促进了传统民间艺术的交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