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前的葬礼 :拂晓前的葬礼

更新时间:2024-09-20 16:02

《拂晓前的葬礼》为王兆军 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写知青王晓云离开大苇塘村8年后,以大学生的身份重访5年前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追忆自己下乡插队到返城这一期间的生活和感情经历,塑造了田家祥、吕锋、田永顺等一批农民形象,展现了王晓云的思想感情变化、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面貌和农村社会生活的变迁。《拂晓前的葬礼》、获中国作协第三届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奖。

内容梗概

王晓云和7位同学主动要求到鲁南沂蒙山乡的大苇塘村插队,接受再教育。他们怀着要在广阔天地大显身手、改天换地的理想,希望在农村找到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美。他们带着天真烂漫的歌声向大苇塘村走去,没想到下乡的第一课竟是看到大队团支部副书记吕锋因和村里的赤脚医生小石榴私通被支部书记田福申派民兵捉住,绑在大榆树上示众的一幕。大苇塘村虽然是全县人均耕地最多的村庄,但却是一个穷村。为改变村里落后面貌,支部书记田福申派支部副书记田家祥和团支部书记田福贵带着村民战天斗地,向黑土涝洼地要粮。为了完成改种水稻的任务,除夕之夜,知青和村民奋战在野地里。在这个旷远幽深的的夜里,王晓云不知不觉地爱上了田家祥。田家祥利用地、县、公社春节来大苇塘村慰问的机会,向上级领导提出大苇塘村目前面临的困难,争取到上级领导的支持,顺利完成改种水稻的任务。

王晓云对田家祥的爱慕与日俱增,但田家祥对此似乎并不知道。单纯的少女只把这种爱常常埋藏在心底,诉诸日记。当王晓云了解到田家祥婚姻的不幸时,对他的爱就像圣母一般纯真、无私、美妙和质朴。初秋的日子,大苇塘村到处是丰收在望的欢歌笑语。在全村党员大会上,选举产生了新的支部。当了二十多年支部书记的田福申落选。过了不久,新的党支部被批准。田家祥成为书记,田福申继续留在支部里。原来头五名之内的吕锋被刷下来,担任革委会主任。王晓云担任文书,执掌大队的行政公章,分去书记福珍的一半权利。王晓云对田家祥给她的这份体面的工作十分感激,决心为他好好办事。

新粮下来,大苇塘村除了各家的粮囤满外,还向公社粮站第一次交了30万斤爱国粮,大苇塘村成为典型。抓这项工作的各级人员都得到升迁,田家祥也成为明星。田家祥带领全村认认真真地又搞了一冬一春的副业,收入款项相当可观,大苇塘村在经济生活方面又进了一步。这时,村里起了田家祥和王晓云的流言。田家祥去地区开会期间,田福贵把王晓云调到中学代课。

又是一个春天,知青点又来了几个新员,其中有县委副书记,原大苇塘村工作组成员老杜的女儿杜艳,杜艳和大队干部关系处理得很好。她经常三天两头回县城,下乡只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老知青不安心,想回城。知青内部分成省城和当地两派,经常闹别扭,乍来那一年多意气风发团结战斗的样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了。大队还算团结,但矛盾已显露,渐渐公开化。刚送走田永顺这一届毕业生,王晓云不知什么原因被通知重回知青组参加劳动。王晓云因抬一架柴油机压伤了腰,伙伴们叫她去各生产队要粮。此时的知青已失去对农民来说神秘和稀罕的东西,加之后来有的人不正干,内部闹,和社员闹,砸死村民的狗煮肉吃等,所以人家讨厌知青,不给口粮。知青们打点行装,准备去县城闹事。上面给了两个招工名额,支部通过了晓虹和王晓云。报到县上,晓虹被批准,王晓云被退回,县委副书记老杜的女儿杜艳填了表。

王晓云的妈妈生病,王晓云回省城探亲。田家祥去省城开劳模大会。二人在去千佛山游玩拍照,王晓云发现田家祥原来是这么温厚﹑随和﹑淳朴。田家祥开完省劳模大会后,对他的宣传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与此同时,村里的内部斗争也达到高潮。田家祥召开全村社员大会,当场澄清谣言,并严厉打击了福申、福珍和小石榴。招工表下来了,公社专门派人叫王晓云填表回省城。王晓云并不怎么高兴,临走前,田家祥向王晓云告辞。在他家门前的苇塘边,王晓云坦白了几年来对他深埋在心底的爱。5年后,王晓云重访大苇塘村,大苇塘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吕锋已从省农学院毕业分到公社工业局,在清河公社农机厂蹲点,与当年的知青晓虹结为夫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大苇塘村以田永顺为代表的新生势力正在崛起。田家祥却因固步自封,甚至逆时代潮流而行,被时代抛在后面。

艺术特色

《拂晓前的葬礼》最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塑造了田家祥这个复杂而又本色的农民形象,在他身上体现了作者对农民问题、社会变迁和知青上山下乡的思考。在作品中,田家祥是在吕锋的桃色事件以“铁一样坚硬的,寡言少语,举止稳健持重的汉子”的形象出现的。在接待从省城来的8位知青时温暖而得体的语言,带领村民战天斗地时的创业激情,利用地县两级党委春节慰问之际争取支持的智慧,在与福申的权力争斗中表现出来的所向无敌的锐利等,都足以证明,“他无疑是农民中最优秀的分子,是一个典范,一个标本。这是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的人物,这是一个铁石做材料的艺术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强大到连自己都不能战胜,软弱到不敢正视自己的人。他认为他自己就是法,在村中可以任意绑人,惩罚他们;他不敢接受真挚的爱,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用“泰山石敢当”碾死人性中刚刚萌发出的一点新芽;他只相信自己,猜忌与自己肝胆相照的战友,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在大苇塘村的权威;他可以诚恳地作些自我批评,但不允许别人的批评,只要别人轻轻动他一根汗毛,他都会如临大敌;他在一些廉价的赞美声中自满,不知托马斯·哈代为何人,洋鬼子也会写书;他滥用职权,逼田家坤拆房,强奸小石榴,拒绝田永顺关于土壤改良的正确建议,无视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走集体化道路,不搞责任制。一颗明星就这样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无声地消殒。

田家祥的成长史实际上就是特定时期农民的成长史,其成功和失败自有其合理性。田家祥自小贫穷、被人欺凌的家庭状况刺激了他长大后“非他妈的混成大苇塘村顶厉害的人物不可!”的理想。他要吃馒头,他要除了穿短裤外,里边还在穿小裤子。在那样贫困弱小的家庭里产生这样要求做人、要求被尊重的野心,是可以理解的。因家穷,他只上完高小。通过上学改变命运的路被堵死。离开学校时,他扶在中学的水泥门旁流泪,他多么想继续上学啊!回村后,他当生产队副队长,觉得没干头,约好吕锋一起参军,想通过提干改变自己的境况。可当时军队腐败的环境又使他的打算落空,尽管他和吕锋做出了种种努力。复员回村后,他把自己当全村人的儿子。无论社员谁家有事,他和战友吕锋都卖命地帮忙。复员费一半给困难户买返销粮,另一半给团支部买书。在群众中渐渐有威信后,他被任命为党支部副书记。田家祥并不满足,继续坚忍不拔地朝自己的理想努力。他抓住稻改成功的时机,把田福申挤出大苇塘村的权力中心,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终于实现了自己小时候要做大苇塘村顶厉害人物,站着比人高,躺下比人长的理想。但是,在王晓云招工这件事上,他又感到自己的渺小,在更大一点的世界上仍不过是一棵小草,自尊心再次受到伤害。他强奸杜艳来发泄自己被藐视的愤怒。当他在与福申权力的争夺中再次大获全胜,吕峰被他猜忌激流勇退,知青全部回城之后,他把大苇塘村当天地中央,逐步走向堕落。

田家祥是一个悲剧人物,对他的同情应该大于批判。从他身上可以看出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农村子弟比知青更为狭窄的出路。田家祥生活在农村社会的最底层,一无所有。这种悲惨的境况使他最初的理想变带有局限性,只是为了实现最基本的生活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即使这样一个小小的需要,每次都是用他自己做本钱,牺牲自己的血汗、家庭,心和心爱的女人。他对别人凶暴,但更凶暴地对待自己。这种由社会造成的田家祥先天性的人格缺陷是其悲剧的重要原因。没有爱的家庭,想要又不敢争取的感情,周围激烈的权力斗争,不公平的社会环境,加上一个农民自身固有的缺陷,都在蚕食着他意志、力量、智慧﹑才干和品德。田家祥虽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并没有从个人悲剧中出脱出来,给自己提出更为高远的理想,所以他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耀在光辉完全散发之后,便显出黑暗的一面来。狭隘、保守、自私、虚伪、平庸、凶暴……象一个魔鬼一样。田家祥作为一个农民,在个人的主体性不是很先进的时候,我们不可以苛求他能摆脱农民由社会、历史、思想等原因所造成的先天性不足。田家祥开始对自己身上作为农民落后的一面是有警惕的,他也知道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问题,但是他没有意识到更为严重的是被农民所教育的问题。所以,作者说他以农民的伟大完成了他的进取,又以农民的渺小完成了他的衰颓。要使此类悲剧不再重演,只有除造成农民狭隘保守的各方面因素,促进社会不断发展。这有赖于一个改革开放和人的全面解放时代的到来。

不思进取,无视社会生活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田家祥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尽管田家祥的个人理想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他为此所作的各种努力与当时群众的要求是一致的,他自身的缺陷被人们忽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他没有及时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他眷恋以往的荣誉和成就,盲目地崇拜权力,没有看到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正在成长起来的力量。他虽然已经看出大苇塘村能出的油基本都挤出来了,一年多来,他使出了全部心力,仍然找不到路子,社员们出工不出力,肥料偷偷运到自留地里,公社里所有的村庄都实行了责任制,但是只有大苇塘村仍一如既往,恪守旧章法。他虽然分明感觉到逆风行船的味道,他还是不愿把土地分到各家承包。他觉得那些土地的完整就象征着他权力的完整。如果把地分下去,那么他就必须如同别人一样在田里劳动。他在大集体的形式下完成自己的目标,可现在马上又要叫他撤出胜利的阵地,让元帅和士兵一起生活,他不甘心。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反而往后退。贪占集体财物经营自己的安乐窝,安插自己的兄弟当工人,生活作风上比较滥,经常殴打社员,三中全会以后一直顶着上边的路线和各地好经验,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吕锋和田家顺是作品中塑造的另外两名主要的农民形象。吕锋从大苇塘村那有着深深污泥和缠绵的水草的密不透风的芦苇塘里走出来,这个脱颖而出、在涅磐中摸到新生的农民的子孙,他和田家祥分手了,和历史分手了,成了机灵的交了好运的时代宠儿。田永顺则是村中崛起的新势力的代表,他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潮流。他有信心,有志气。他不求情,谁也不求,照样发财,照样和县长一起对着火抽烟。一切乡村能够学到的技艺他几乎全学会了,在全村同龄的青年人中,他是被公认最有才能的聪明过人的小伙子。他比谁都更注意风云变幻,但他的手段却只有靠劳动挣钱。他连续三年办孵房,赚了三千多块;他育山楂树苗,培植花卉,养鸡,到苏北去贩卖豆饼,每年也能收入千把块。他成为大苇塘村首屈一指的富翁。他警觉自己不要走田家祥的路子。他反对个人专制,认为得立个制度,有了章程好办事。他希望把自己会的手艺教给别人,他要让许多伙伴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去表现更丰富的才智。他六次被选为公社、县和地区的先进专业户、重点户,奖金得了一大把。和吕小妹结婚后,日子过得越发红火。大苇塘村每举能人,便说是永顺,他已经成为大苇塘村举足轻重的人物了。吕锋和田家顺是作为田家祥的反衬来写的。从吕锋和田家祥的对比关系来看,作品歌颂了那些能够克服自己的狭隘,不断成长的农民形象。从田家顺和田家祥的对比关系来看,作品歌颂了随着时代主题的转变农民中出现的蓬勃向上的新生代。田家祥成为农村社会生活中落后腐朽势力的代表,在和吕锋、田家顺为代表的农村新势力的博弈中,必然是以田家祥的失败为结局。

作品的思想倾向是通过王晓云对田家祥感情的变化过程来表明的。知青王晓云作为田家祥的爱慕者,从除夕之夜对田家祥那淡淡的刚刚诞生的爱到陷入一种无法逃避的情思之中,纯情的姑娘为了能经常见到心爱的人,经常听到他的声音而谋取专职管水员的职务。当她了解田家祥的婚史后心中滋生出深切的同情,她更渴望用自己的爱去润泽那干涸得龟裂的田地,希望自己的爱能象甘霖一样,给他以新的美,使他的生活完整些。当她看到田家祥为她而流泪时,更加灼热地爱他。回省城探亲后,她几乎天天想他。田家祥在大苇塘村的权力斗争大获全胜之后,对他的膜拜达到顶点,同时觉得可怕。她怀着对田家祥无望的爱情,悲冷地离开大苇塘村时,心中还坚持对田家祥永远的爱。5年后,当她重访故地时,田家祥竟然没有认出她。当年那个气吞万里如虎的汉子已经今非昔比,步伐神态活像一个演滑稽戏的小丑。面对田家祥的嘲笑揄,她对田家祥的感觉由失望变得厌恶,甚至伤心。她先前看到的田家祥头上总有的那一圈光环一点也没有了。她品评着这个精神过程的完成,低声自言自语:“美总是浪漫的。”“美是可以转移的。”王晓云对田家祥始爱终弃的态度,则表现了作品一种鲜明的价值取向,社会生活的主题是不断转换的,腐朽落后的总要让位于进步与光明的。任何人,不管你以前曾经如何辉煌与否,只有不断地进取,克服自身的狭隘,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品批判了以田家祥为代表的农村社会势力,他们在过去取得了成绩,但是后来在洋洋自得中失去其立身之本,被历史无情地嘲笑和抛弃。同时,作品也歌颂了农村社会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的到来,歌颂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以田永顺为代表的欣欣向荣的力量。

另一方面,知青王晓云作为知青运动整个过程的亲历者,她对田家祥的感情变化也间接反映了知青下乡插队的生活处境﹑知青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返城时的不正之风和农村社会生活的变迁。通过间接的反映表达了作品对知青运动相关问题的评价和对农村社会生活变迁的态度。在知青的去留问题上,可以从王晓云的矛盾心理看出作品的思考。留,愁吃,愁穿,没有更新的希望,和群众之间总还有那么一条沟不能逾越,得不到爱的抚慰,生活一直在走下坡路。回城,也许会生活得很幸福,但又一时难舍这片洒过血汗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王晓云对田家祥感情的变化过程其实在表明作品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态度。当置身其中时,知青付出了真诚而热烈的爱;当它成为历史后,能正确看待这段历史,而不是对这段历史简单地作陟罚臧否。结束该结束的,开始该开始的,且以一种进取美好的信念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当王晓云面朝着拂晓前的东方,严肃地为她的记忆,她的爱举行了一个只有她自己参加的葬礼,勇敢地走向新生的时刻,意味着整个知青群体和农民群体都应该以这样的姿态告别一段特定的历史,一个特别的岁月,以新的姿态迎接正在升起的黎明,走向新生

作品影响

《拂晓前的葬礼》以现实主义手法动态地塑造农民形象,赋予这些形象以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从作品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来看,它几乎展现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精神面貌和社会大变革时期农村生活的变迁,表达了对农民和知青问题的思考。作品发表在1984年《钟山》杂志第5期,1984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不久,新时期的知青文学还未完全脱离伤痕和苦痛,在这个时候,作品已经已豁达理智的心态拥抱新的生活,为新的生活祝福了。为知青,也是为农民。它的诞生是知青文学的新生。

关于作者

王兆军(1947~) ,山东临沂人。198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学学士。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为小说、报告文学及儿童文学。著有长篇小说《乡下人》三部曲:《白蜡烛》、《青桐树》、《红地毯》,随笔散文《碎玻璃》、《皱纹里的声音》、《眺望红尘》等。近年来亦涉足电视剧创作。其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日语韩语等各种文字。《拂晓前的葬礼》、《原野在呼唤》获中国作协第三届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奖。

获奖信息

《拂晓前的葬礼》、获中国作协第三届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奖。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