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洲 :贵州遵义市下辖区

更新时间:2024-09-20 14:33

古代的一个地方,今贵州省遵义市,现在是遵义市辖区播州区

介绍

唐朝武德贞观之时,国成大震,"四夷宾服"。贞观九年(635年),以隋朝牂柯郡的北部地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柯盈、邪施、释燕六县。十三年(639年),以废郎州的六县地置播州(明代解释播字,为番之有才者,即招抚蛮夷所置的州),这是史书上第一次出现播州之名,播州一直存在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历时961年。

贞观十四年(640年)改播州恭本县为罗蒙,贞观十六年(642年)改罗蒙为遵义市县,历史上始有遵义之名(唐朝遵义县治所在今绥阳县境)。播州为马江北岸朝廷实际控制的经制州,派汉宫冶埋,统计户籍田亩上报朝廷,并征收赋税。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播州为播川郡,《唐书·地理志》记载,播川郡有户四百九十,口二千一百六十八人",地广人稀。播州各属县是以山区古代僚人部落的地域和人口为基础,接势力范围划分的行政区域。今遵义县境东北部,唐贞观年间属播州带水县。

唐朝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建立羁州,虽有州县之名,而刺史、县令都以部落酋长、军事首领担任,对朝廷叛服无常,对其"来而不迎,去而不迫",其内部之行政,中央少加过问。

历史沿革

播州区即今遵义市西汉元光五年(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元鼎六年(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南北朝时先后属平夷郡、平蛮郡。唐贞观九年(635),以隋柯郡之牂柯县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柯盈、邪施、释燕6个县。十一年(637),废郎州及所领6县建置,十三年(639),复置郎州及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6县,更名为播州,,因境内有播川得名。十四年(640),更恭水曰罗蒙,高山曰舍月,贡山曰湖江,柯盈曰带水,邪施曰罗为,释燕曰胡刀。十六年(642)更罗蒙曰遵义市显庆五年(660)省舍月、湖江、罗为。唐末为土豪杨氏所据。宋大观二年(1108),首领杨光荣、杨文贵各献其地附宋,分别置播州区和遵义军。宣和三年(1121)废播州为城,隶南平军;废遵义为,隶珍州。嘉熙三年(1239)复设播州安抚司。咸淳末,以珍州来属。元至元十二年(1275),孛儿只斤·忽必烈下诏招抚。十四年,杨邦宪以播州、珍州、南平市军地降,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宣抚司充播州安抚使。杨邦宪卒,子汉英袭职,赐名杨赛因不花。二十八年升为播州宣抚司,隶属于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次年,以赴京取道湖广为便,改隶湖广行省。宣抚司统辖黄平府、南平江、珍州思宁、旧州草塘等十九个长官司和诸峒寨。至正二十三年(1363)附明玉珍,明洪武五年(1372)降明,六年升为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八年(1600)平杨应龙播州区改土归流,分播州地为二,设遵义军民府属四川省,平越府属贵州省。自唐末杨端据播州始,至万历杨应龙止,凡二十九世,七百余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清兵攻占遵义市,因明制,为军民府,隶四川。

现状

播州区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地处贵州省北部,大娄山脉东支中段与乌江中段北岸之间,介于东经106°17′22″—107°26′25″,北纬27°13′15″—28°04′09″之间,东接湄潭县瓮安县,南邻息烽县开阳县,西连仁怀市金沙县,北邻红花岗区汇川区。属于国家战略下的黔中经济区和黔北经济协作区核心区域,系贵州省“金三角”战略腹地,是长江中上游综合开发和黔渝经济合作的重要节点。

2016年11月,全区国土面积2487.63平方公里,辖5街道17个镇2个民族乡,总人口83.79万。2015年,播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2.41亿元。

播州区历史悠久,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始设播州府。播州一直存在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历时961年。 1935年,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三进三出境内,召开了闻名中外的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先后被命名“中国杜仲之乡” ,黄灯笼辣椒之都”

播州区地处西南出海大通道,北离重庆市260公里,南距贵阳市110公里,兰(州)海(口)、遵(义)赤(水)、杭(州)瑞(丽)高速公路, 210国道、326国道以及渝贵铁路和在建的渝黔高速铁路穿境而过,乌江航道顺境而下直达长江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