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集 :1959年贺敬之创作的诗集

更新时间:2024-09-21 05:15

《放歌集》是诗人贺敬之于1959年出版的诗集,收录了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诗作,以政治抒情诗为主,风格气势雄伟,时代感强。该诗集初版于1959年,后多次再版,不断增添新作,在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内容简介

《放歌集》可以视为贺敬之的选集,他的诗作在五、六十年代产生了深远影响。贺敬之与郭小川一样,富于创造精神,在诗创作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开拓,曾经对当代年轻诗作者产生过广泛影响。在艺术形式上,贺敬之的诗向民俗音乐和古典诗词借鉴,并在这个基础上改造新诗,注重诗的可朗诵性与群众性,把自由体的奔泻舒放,与古典诗词的含蓄凝练结合起来。

创作背景

贺敬之的诗努力追求形象的生动,艺术形象具体而富于个性,画面鲜丽,色彩明朗,形象富于时代特征,气势充沛酣畅,凝练而有很高概括力,生活气息浓郁,意境动人。他的政治抒情诗更多地借鉴外来形式,是为了适应表现重大主题,展示丰富宏阔的画面,表达准确,抒写充分。贺敬之在采用这种“长句拆行”的体式时,也吸取了我国民俗音乐和古典诗歌的丰富营养,重视意境,讲究凝练,把自由体的灵活开阔与诗行的排比对称统一在一起。这样,贺敬之就创造了把开阔与细腻、豪迈与深情、思想与形象相结合的艺术风格。贺敬之写诗都是由于现实生活里具体事情和人物的触发,如回延安,看话剧,知识青年赴新疆军垦,八大二次会议,开国十年,向秀丽,王杰,雷锋,解放台湾,阿拉伯民族运动等等,正如贺敬之自己所说:不是怀古。他的诗瞩目现实,有很明确的指导思想,理性控制着感情的放纵或收敛,整个诗创作都有明确的方向和社会教育作用。

作品鉴赏

贺敬之的诗创作,追求雄伟的气势,贯注磅礴的激情,渲染时代风云的浓重色彩。两首写延安市南泥湾的诗,直接用信天游民俗音乐体;而讴歌雷锋和祖国的诗,又采用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体。他的诗作展现了开阔与细腻、豪迈与深情、思想与形象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出版信息

《放歌集》前后主要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在“文革”前,一种是在“文革”后期。两种版本不但版别有差异,所收作品也有变化,而且修改之处甚多。收入第一版中的诗,绝大多数散见于各大报刊杂志上。如“回延安”曾发表在《延河》1956年6月号上,“三门峡市歌”发表在《诗刊》1958年5月号上,“桂林山水歌”发表在《人民文学》1961年10月号上。“放声歌唱”这首1300行的长诗,发表在1956年7月1日《北京日报》上,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56年出版过单行本。而结集出版则是于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了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10周年献礼,拟订出版名家名作系列丛书,《放歌集》恰逢其时,于1961年12月首次编排出版。第二版《放歌集》在周恩来对出版工作的指示精神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即1972年9月再版发行。此次出版,是建国以来“17年文学”作品解禁的第一部,原意是为更多的文艺书目投石问路。

作者简介

贺敬之,中国诗人、剧作家,山东县(今枣庄市)人。童年时家庭贫困。1937年考取山东滋阳县乡村师范。不久,流亡至湖北,入湖北国立中学学习。1939年随校迁入四川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夏步行到延安市,先在自然科学院中学部上高中,后到鲁迅美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随文艺工作团到华北,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协会理事,后到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工作,并任《剧本》与《诗刊》编委,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1976年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参考资料

贺敬之《放歌集》版本浅谈.光明网.2024-03-20

贺敬之的生平简介.贺敬之的生平简介.2024-03-2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