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隐渔 :敬隐渔

更新时间:2024-09-20 17:17

敬隐渔(1901-约1930),字雪江,原名敬显达,受洗名为让-巴蒂斯特。祖籍四川遂宁县拦江河一带(现属安居区),1901年6月13日出生在遂宁县城文星街(现属遂宁市船山区文星街社区)的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少年时代,曾先后在四川遂宁县城天主教堂经言学堂,四川彭县白鹿乡的无玷修院(相当于小学)、领报修院(相当于中学)学习,并背着传教士学中文、练书法、读古今中文书,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成年后,又先后在上海的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简称“中法工专”,校址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工科,法国的里昂大学文学系、巴黎大学心理系、里昂中法大学文科学习。

敬隐渔,这位为中国和法国文学事业努力奋斗的作家兼翻译家,他的名字总是与法国的伟大作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紧密联系在一起。

传奇经历

成名之前

在北京大学法文系学习的说法更接近于一种传言:事实上,敬隐渔于1922年春从重庆市乘船来到上海市,抱着当兵工厂厂长的志向进入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1923年改名“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简称“中法工专”,上海理工大学前身之一)工科学习。不过最终,他转投身于文坛,首先加入了同为四川人的郭沫若为首的创造社,继而又和鲁迅支持的文学研究会关系密切。

成名起因

敬隐渔真正引起中国文学界关注是在1924年的7月,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给他写了一封信,并被刊登在《小说月报》上。当时的罗曼·罗兰,备受茅盾推崇,在中国已经享有很大的声誉,然而却是敬隐渔最先把罗曼·罗兰的文学巨著《约翰·克里斯多夫》部分翻译成了中文。1925年他创作发表了四个短篇小说,收录在《玛丽及其他故事》这本书里,

前往欧洲

同年年底离开祖国,前往欧洲。在1925年到1928年10月也就是他正式成为里昂中法大学寄宿生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敬隐渔游历到过瑞士,并在那里遇见了罗曼·罗兰;他在奥林匹克里昂足球俱乐部巴黎都居住过。敬隐渔把鲁迅的文章翻译成法语,发表在由罗曼·罗兰创立的《欧罗巴》杂志上。他和鲁迅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是第一个把鲁迅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翻译成法语的人。同一时期,他还完成了亨利·巴尔布斯(Henri Barbusse)《光明》的中文译本,并编辑了《中国当代短篇小说家作品选》(1929年)。1928年10月16日,敬隐渔通过了法语水平书面测试,被里昂中法大学正式录取,注册号243。

晚年之谜

敬隐渔身染性病,虽然在罗曼·罗兰的资助下进行过治疗,但是病痛却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1930年1月10日,因病被迫离开了法国,同年2月15日抵达上海市,不久后便投入法国作家巴比塞,H.(Henri Barbusse)长篇小说《光明》的“移译”工作。同年11月其《光明》译本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1931年前后,敬隐渔神秘消逝,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疑案,至今仍未水落石出。

后世纪念

相关著作

《敬隐渔传奇》,张英伦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

敬隐渔学术研讨会

2016年11月5日,敬隐渔学术研讨会在遂宁市康年大酒店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从敬隐渔生平事迹、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亲密关系以及敬隐渔研究方向等进行热烈的研究和讨论。

敬隐渔生平展

2016年11月5日上午,敬隐渔生平展在四川省遂宁市美术馆“问梅馆”开展。展览现场很多都是珍藏版、甚至孤品的珍贵影印,分几个板块讲述了敬隐渔的短暂却辉煌的一生。

话剧《给玛丽的信》

2016年11月5日、6日,取材于敬隐渔小说《玛丽》及张英伦先生著作《敬隐渔传奇》改编的话剧《给玛丽的信》在四川省遂宁市川剧团内上演。该话剧共分四幕,主要以敬隐渔与玛丽之间的书信来往贯穿整个故事,剧中人物个性鲜明,演员表演真切。在近一个小时三十分钟的时间里,一幕又一幕精彩的故事情节,真切地再现敬隐渔短暂传奇的一生。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