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

更新时间:2023-06-03 17:05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英文缩写:B\u0026R)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坚持多边主义的国际合作平台,是一项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2015年2月,“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该小组先后发布的《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和《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对中国政府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实践发展和做出的贡献做了系统阐述。按照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和空间布局,中国提出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主体框架,为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清晰的导向。2016-2018年,“一带一路”初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早期成果开始显现。不仅大幅提升了中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中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也较大推动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2018年8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要推动“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2019年4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该报告系统总结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了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洁之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的愿景展望。2020年6月,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发表书面致辞,表达了同合作伙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坚定信心,增强了各国合作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共建“一带一路”以“五通”为主要内容,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的主体框架为“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共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始终坚守开放的本色、绿色的底色、廉洁的亮色,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作为一个合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追求建设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成为一条造福世界的幸福路。

截止2023年10月,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2013年到2022年,中国在共建国家的承包工程年均完成营业额大约1300亿美元,建设了中老昆万铁路雅万高速铁路等一系列标志性项目。从中国视角看,“一带一路”倡议契合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为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就世界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独自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共建“一带一路”不仅给相关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积极贡献,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

“一带一路”标准译法

2015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对“一带一路”英文译法进行了规范。

一、在对外公文中,统一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英文全称译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一带一路”简称译为“the Belt and Road”,英文缩写用“B\u0026R”。

二、“倡议”一词译为“initiative”,且使用单数。不使用strategy、project、program、agenda等措辞。

三、考虑到“一带一路”倡议一词出现频率较高,在非正式场合,除首次出现时使用英文全称译文外,其简称译法可视情况灵活处理,除可使用“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外,也可视情使用“the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其他译法不建议使用。

设立背景

历史背景

“一带一路”借用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并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但它并不只是一条商业通道,还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多元交流的主要渠道。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公元前138年,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贯通了中原至西域的通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市,通过甘肃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地区,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伊朗等地,连接亚洲欧洲的交通和商业贸易路线

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中叶,汉武帝遣使远航,到达斯里兰卡(今斯里兰卡),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从西汉后,随着中国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和线路不断拓展,唐朝时出发于广州往西南航行的海上丝绸之路,经历9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期89天(不计沿途停留时间),全程共约14000公里,是8~9世纪世界最长的远洋航线。15世纪初的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往来。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生命线,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输出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来自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珠宝、药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等各类农作物络绎不绝进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迫切需要秉持开放的精神,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推动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中原地区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当今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要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升沿海开放水平,深化内陆和沿边开放,实施向西开放,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有利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符合中国和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在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变化,以及中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线各国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提出的战略构想,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发展历程

创立阶段

2013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就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俄罗斯跨欧亚铁路与“一带一路”的对接达成共识。紧接着,3月中原地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抓紧规划建设“一带一路”的要求。2014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进一步阐释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原则。9月,习近平在出席中国、俄罗斯、蒙古国三国元首会晤时提出,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对接,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11月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11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12月,丝路基金在北京注册成立并正式运行。

2015年2月,中国政府成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担任组长。3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构筑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框架。12月25日,由中国倡议成立、57国共同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2015年,中国与共建国家和地区开展发展战略对接,在欧亚地区率先取得显著进展,同20多个国家签署相关合作协议。

布局阶段

2016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2016年6月23日,中国、俄罗斯蒙古国三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了《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这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首个多边合作规划纲要。8月17日,习近平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8项要求。9月1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签署。这是中国政府与国际组织签署的第一份政府间共建“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是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一大创新。2016年10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对中国政府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实践发展和做出的贡献做了系统阐述。11月17日,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协商一致通过决议,欢迎共建“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倡议,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日内瓦访问了世界卫生组织并会见陈冯富珍总干事。会见后,习近平和陈冯富珍共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协议的签署。3月17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一致通过第2344号决议,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2017年3月27日,中国和新西兰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关于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安排备忘录》,新西兰由此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安排备忘录的发达国家”。同月,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官方网站中国一带一路网上线。中国一带一路网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新华社共同指导,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国家信息中心共同主办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官方网站。旨在及时回应国内外重大关切,科学准确阐释“一带一路”核心理念,权威发布“一带一路”信息,全面介绍“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为共建“一带一路”各国企业、社团组织和公民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信息服务和互动交流渠道。

2017年5月,中国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系统阐述了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全面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绿色化进程。2017年5月10日,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七种语言的《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中国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9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领导人出席,来自140多个国家、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参会,形成5大类、76大项、279项具体成果,编织起以亚欧大陆为中心,辐射各大陆、连接各大洋的合作网络。作为此次论坛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与格鲁吉亚正式签署自贸协定。这是中原地区与欧亚地区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启动并达成的第一个自贸协定。

2017年6月14日,习近平在会见卢森堡首相格扎维埃·贝泰尔时表示,要深化双方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金融和产能等合作,中方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6月20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提出中国方案,也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之一。7月4日,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时任俄罗斯总理的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提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落实好有关互联互通项目。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章,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11月,巴拿马共和国成为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首个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倡议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国家。12月3日,中国、老挝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泰国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家代表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共同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致力于实现互联互通的“数字丝绸之路”,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2018年1月,中拉共同发表《“一带一路”特别声明》,“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延伸至拉美。5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未来方向。6月4日,安提瓜和巴布达成为东加勒比地区首个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6月21日,巴布亚新几内亚成为太平洋岛国地区首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的国家。6月27日,《关于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意见》要求,要深入贯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依法妥善化解“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商事争端,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行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7月21日,塞内加尔成为西非第一个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

高质量发展

2018年8月27日,习近平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造福沿线国家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市峰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各方重点就推进中非关系、深化各领域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发表了看法。会议通过《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峰会期间,28个非洲国家与中国签订了“一带一路”政府间谅解备忘录,非洲共有37个国家加入了共建“一带一路”。9月11日,中缅签署共建中缅经济走廊的谅解备忘录。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清润指出,中国通过提出建设中缅经济走廊的设想以提振整个缅甸经济发展,形成一条经济走廊延伸到皎漂地区,能够很大程度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缓解贫穷问题,减少当地冲突,给皎漂地区带来更多的和平与稳定。10月10日,“‘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论坛暨‘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调解规则评议研讨会”在罗马举行。经过充分讨论,会议签署并发布了针对“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里程碑式文件《罗马宣言》。

2019年3月21日至24日,习近平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中意双方签署政府间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意大利成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七国集团(G7)成员国。截至2019年3月底,中国政府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由亚欧延伸至非洲、拉丁美洲、南太等区域。

2019年4月22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表了八种语言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4月23日,“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首届理事会议及配套活动在北京人民日报社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首届理事会议的举行,标志着“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正式成立并启动运行。4月24日,由新华社研究院联合15家中外智库共同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在北京宣告成立。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迈上了新台阶。

2019年4月24日至17日,北京召开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提出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阶段。包括中国在内38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等领导人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共40位领导人出席圆桌峰会,来自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的6000余名外宾参加了论坛。此次峰会奏响了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主旋律,取得了六个方面的重大成果:一是确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目标,指明合作方向;二是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推动联动发展;三是取得丰硕务实成果,体现互利共赢;四是搭建地方及工商界对接新平台,拓展合作机遇;五是完善“一带一路”合作架构,打造支撑体系;六是发挥元首外交引领作用,深化双边关系。在这次论坛筹备和举办期间,各方达成了283项务实成果,与会企业家签署了总金额为640多亿美元的项目合作协议,体现出“一带一路”带来的巨大商机。

2020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发表书面致辞,提出“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表达了同合作伙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坚定信心,增强了各国合作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2021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建设更紧密的卫生合作伙伴关系、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开放包容伙伴关系”,为疫情形势下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指明了方向。同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2023年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约2.8万字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系统回顾了十年来“一带一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影响。

组织结构

2015年2月1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此次会议上,“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首次亮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至少拥有一名中央政治局常委、两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两名国务委员的高规格配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具体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2023年11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担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重要内涵

顶层框架

2017年5月10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白皮书,指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五大方向,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大走向:一是从西北东北地区中亚俄罗斯欧洲波罗的海;二是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从中原地区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两大走向: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根据上述五大方向,按照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和空间布局,中国提出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主体框架,为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清晰的导向。

“六廊”——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六大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基本支撑框架,直接连接了俄罗斯、中亚、东南亚、南亚,贯通了东北亚、中东欧、西欧、西亚、非洲等地,并由此辐射到世界其他区域,支撑起了整个“一带一路”建设。六大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分区施策的载体,提升了“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契合度,以务实举措弥补了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面临的共建国家制度、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与中国经济结构互补性及国际合作关系强弱的差异性。

“六路”——公路、铁路、航运、航空、管道、空间综合信息网络,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主要内容。

“多国”——一批先期共建国家,争取示范效应,体现合作成果。

“多港”——共建一批重要港口和节点城市,繁荣海上合作。

合作内容

《未来十年愿景与行动》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新领域合作六个方面。

政策沟通

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截至2019年4月20日,中方已与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4份合作文件,其中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发达国家公司、金融机构与中国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

设施联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中老昆万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速铁路匈塞铁路等项目扎实推进,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哈利法港等建设进展顺利。到2019年3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超过1.4万列,基本实现“去一回一”,通达境外15个国家50个城市。

贸易畅通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2013-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中白工业园、中阿(联酋)产能合作园区、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稳步推进。

资金融通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国先后与20多个共建国家建立了双边本币互换安排,与7个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建立了能力建设中心。截至2018年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共建国家累计实现保额6000多亿美元。

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双向旅游交流超过6000万人次,和52个相关国家实现了免签或落地签(截至2018年10月),在科技交流、教育合作、文化旅游、绿色发展、对外援助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新领域合作

《未来十年愿景与行动》突出了新领域合作作为重点领域,指出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加快培育数字领域合作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新高地;积极深化卫生健康领域国际合作。谢来辉认为,新领域合作将成为未来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

原则

共商

“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原则,不是中原地区一家的独奏,而是倡导各方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充分尊重各国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法律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强调平等参与、沟通协商、集思广益,不附带任何政治或经济条件,以自愿为基础,最大程度凝聚共识。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平等参与,都可以在双多边合作中积极建言献策。各方加强双边或多边沟通和磋商,共同探索、开创性设立诸多合作机制,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世界经济体开展对话合作、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共商合作平台。

共建

“一带一路”坚持共建原则,不是中国的对外援助计划和地缘政治工具,而是联动发展的行动纲领;不是现有地区机制的替代,而是与其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坚持各方共同参与,深度对接有关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掘和发挥各方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共同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各施所长、各尽所能,优势互补、联动发展。通过双边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多边合作等多种形式,鼓励更多国家和企业深入参与,形成发展合力。遵循市场规律,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参与各方的利益诉求,企业是主体,政府主要发挥构建平台、创立机制、政策引导的作用。中国发挥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巨大,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丰富,装备制造能力强、质量好、性价比高以及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共享

“一带一路”坚持共享原则,秉持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寻求各方利益交汇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对接各方发展需求、回应人民现实诉求,实现各方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共建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各方聚力解决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工业化程度低、资金和技术缺乏、人才储备不足等短板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坚持道义为先、义利并举,向共建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真心实意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同时,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理念

开放

共建“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行,不是某一方面单独发展,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不搞基于意识形态标准划界的小团体,更不搞军事同盟。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无论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发展阶段,只要有共同发展的意愿都可以参与其中。各方以开放包容为导向,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共同推进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格局,探索开创共赢、共担、共治的合作新模式,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

绿色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国际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各方追求绿色发展的权利,响应各方可持续发展需求,形成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共识。各方积极开展“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政策对话,分享和展示绿色发展理念和成效,增进绿色发展共识和行动,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绿色低碳的丝绸之路,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充分发挥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领域优势,运用中国技术、产品、经验等,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合作蓬勃发展。

廉洁

共建“一带一路”将廉洁作为行稳致远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始终坚持一切合作在阳光下运行。各方一道完善反腐败法治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深化反腐败法律法规对接,务实推进国际反腐合作,坚决反对各类腐败和其他国际犯罪活动,持续打击商业贿赂行为,让资金、项目在廉洁中高效运转,让各项合作更好地落地开展,让“一带一路”成为风清气正的廉洁之路。2019年4月,中国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工商学术界代表共同发起了《廉洁丝绸之路北京倡议》,呼吁各方携手共商、共建、共享廉洁丝绸之路。中国“走出去”企业坚持合规守法经营,既遵守中国的法律,也遵守所在国当地法律和国际规则,提升海外廉洁风险防范能力,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和风险防控,打造良心工程、干净工程、精品工程;中央企业出台重点领域合规指南868件,制定岗位合规职责清单5000多项,中央企业、中央金融企业及分支机构制定和完善境外管理制度1.5万余项。2020年11月,60余家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方企业共同发起《“一带一路”参与企业廉洁合规倡议》。

目标

高标准

共建“一带一路”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执行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以高标准推动各领域合作和项目建设。倡导对接国际先进规则标准,打造高标准自由贸易区,实行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畅通人员、货物、资金、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实现更高水平互联互通和更深层次交流合作。坚持高标准、接地气,对标国际一流、追求高性价比,先试点、再推广,倡导参与各方采用适合自己的规则标准、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成立高规格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机构,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务实举措不断落地。

可持续

共建“一带一路”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根源和障碍,增强共建国家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各国实现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项目选择、实施、管理等各个方面。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不断完善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系,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了稳定、透明、高质量的资金保障体系,确保商业和财政上的可持续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因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而陷入债务危机

惠民生

共建“一带一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合作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各方深化公共卫生、减贫减灾、绿色发展、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卫生健康等领域合作,促进政党、社会组织、智库和青年、妇女及地方交流协同并进,着力打造接地气、聚人心的民生工程,不断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国积极推进对外援助和惠及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建设助力共建国家减贫脱贫、增进民生福祉。

愿景

作为一个发展的倡议、合作的倡议、开放的倡议,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目的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进而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和平之路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基础。共建“一带一路”超越以实力抗衡为基础的丛林法则、霸权秩序,摒弃你输我赢、你死我活的零和逻辑,跳出意识形态对立、地缘战略博弈的冷战思维,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永久和平和普遍安全问题。各国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中国作为发起方,积极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推动各方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构建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繁荣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不走剥削掠夺的殖民主义老路,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不搞“中心-边缘”的依附体系,更不转嫁问题、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目标是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繁荣。各方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发挥各自资源和潜能优势,激发各自增长动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共同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推动形成世界经济增长新中心、新动能,带动世界经济实现新的普惠性增长,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

开放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超越国界阻隔、超越意识形态分歧、超越发展阶段区别、超越社会制度差异、超越地缘利益纷争,是开放包容的合作进程;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各方坚持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共同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推进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创新之路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探索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助力各方实现跨越式发展。各方共同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加强科技前沿领域创新合作,促进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缩小数字鸿沟,为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文明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文明间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互学互鉴。各方积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密切各领域往来,推动不同国家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更好地凝聚思想和价值共识,实现人类文明创新发展。

“一带一路”主要项目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投行全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是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也是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在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2015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北京。

截至2019年4月,亚投行已展开39个投资项目,项目贷款总额为79.4亿美元,主要涉及能源、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这些项目都位于亚洲,包括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内容涉及贫民窟改造、防洪、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乡村道路、宽带网络、电力系统等方面。

中欧班列

开行于2013年11月的中欧班列长安号,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全国最先开行的中欧班列。截止2023年10月,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86条时速120公里的运行线路穿越亚欧腹地主要区域,物流配送网络覆盖欧亚大陆。截至2023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4万列,运输近700万标箱,货物品类达5万多种,涉及汽车整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53大门类,合计货值超3000亿美元。中欧陆海快线从无到有,成为继传统海运航线、陆上中欧班列之外中欧间的第三条贸易通道,2022年全通道运输总箱量超过18万标箱,火车开行2600余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覆盖中原地区中西部18个省(区、市),货物流向通达10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港口。

橙线地铁

橙线地铁位于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全长27公里,设有26座车站,由中企承建,于2020年10月正式开通运营。这是巴基斯坦第一条也是目前唯一一条地铁线。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位于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首府拉合尔市,是中国为造巴基斯坦首条地铁。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和中国装备,既代表了中国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装备制造水平,又实现了中国标准与巴基斯坦本地特色的完美融合。橙线地铁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早期收获项目之一。橙线地铁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早期收获项目之一,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

中老铁路

2021年12月2日,中老昆万铁路(中国-老挝)开通。截至2023年12月2日,中老铁路开通运营迎来两周年,运输安全保持稳定,累计发送旅客2420万人次,发送货物2910万吨,黄金大通道效应日益凸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该线路加强中老两国铁路部门的合作,货物运输辐射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1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国内31个省(区、市)主要城市。

中白工业园

2023年11月6日,中白工业园展台举办开馆仪式和剪彩活动。白俄罗斯经济部部长切尔维亚科夫·亚历山大出席活动。仪式上,白俄罗斯驻华使馆为园区开发公司颁发在国内新增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白俄罗斯国家馆”的授权书。2022年,由白俄罗斯政府官方独家授权、中白工业园开设的电商“白俄罗斯国家馆”正式开幕,标志着中白工业园跨境电商贸易新征程和中白贸易合作新模式的正式开启。截至目前,“白俄罗斯国家馆”各平台总粉丝数量超200万。中白工业园是中国和白俄罗斯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在两国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中白工业园正在逐步发展成一个基础设施完备、具备全面招商引资条件的现代化园区。

科伦坡港口城

2021年斯里兰卡议会批准的《科伦坡港口城经济委员会法案》规定了港口城项目于2014年9月在中斯领导人见证下开工。据专业调研,项目建设期能为当地创造超40万个就业岗位,项目建成后能提供超20万个就业岗位,并容纳超过28万人工作生活,被《福布斯》杂志列为“影响未来的五座新城”之一。科伦坡港口城市斯里兰卡与中国“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项目,通过填海造地的方式建造的一座高端产业新城

阿根廷圣克鲁斯河水坝

利用圣克鲁斯河水发电,是阿根廷人一直努力实现的事情。上世纪50年代研究指出,这条河具有非常稳定的水力发电条件。但由于技术、开发等原因,这个项目一直未被启动。2013年,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与阿方企业组成的联营体中标“基塞”水电站项目。2014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阿根廷进行了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基塞”水电站项目融资协议,标志着这个阿根廷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2018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和国际能源变革论坛致贺信时强调,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基塞”水电站,这个世界最南端的水电站项目诠释着“一带一路”的合作内涵。水电站建成后,年均发电量可达49.5亿千瓦时,预计可满足150万阿根廷家庭的日常用电,每年为阿根廷节省近11亿美元的油气进口开支,甚至可以实现对巴西、巴拉圭等邻国的电力出口。

中吉乌铁路项目

2024年6月6日,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项目三国政府间协定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视频祝贺协定签署。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框架下最高规格的国际活动,是建国以来由中国首倡、中国主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多边外交活动,也是各方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共享互利合作成果的重要国际性合作平台,迄今已举办三届。

首届论坛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论坛以“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为主题,活动主要包括开幕式、领导人圆桌峰会和高级别会议等。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余名外宾与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欢迎晚宴、全程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首届高峰论坛明确了未来“一带一路”合作方向,规划了“一带一路”建设具体路线图,确定了一批“一带一路”重点项目。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就对接发展战略、推动互联互通、促进人文交流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并发布了联合公报。各方还在高峰论坛期间及前夕达成一系列具体合作成果。

第二届论坛

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论坛以“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为主题,活动主要包括企业家大会、分论坛、开幕式、高级别会议、领导人圆桌峰会等。包括37位外国领导人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在内的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的6000余名外宾与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欢迎晚宴、全程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与会各方达成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的重要共识,形成一系列务实合作成果。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共建“一带一路”进入新阶段。

第三届论坛

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论坛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为主题,活动主要包括开幕式、高级别论坛、专题论坛、企业家大会等。包括23位外国领导人、联合国秘书长、3位领导人特别代表在内的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与会,注册总人数超过1万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和欢迎宴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讲,宣布了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论坛发表了主席声明,并形成了458项成果,包括一份多边合作成果文件清单和一份务实合作项目清单,是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巩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共识,丰富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成果,拓展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光明前景,在变乱交织的百年变局中,释放出团结合作开放共赢的重要信号。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标志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标志以金、蓝色丝带代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辅以红、蓝、棕、白、黑色彩元素。既体现“一带一路”多样性,也具有中国特色。两条丝带汇聚形成球型,体现包容、团结、合作的寓意,代表全球合作,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丝带构成英文字母“S”,代表丝绸(Silk)。球形中心隐含“大慈恩寺塔”,寓意丝绸之路以中国为中心,始于西安市,惠及全球。丝带下方嵌入高峰论坛英文简称缩略语“BRF”,突出会议名称。

合作机制

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速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积极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合作蓬勃发展。

加强双边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推动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合作规划,建设一批双边合作示范。建立完善双边联合工作机制,研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行动路线图。充分发挥现有联委会、混委会、协委会、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双边机制作用,协调推动合作项目实施。

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相关国家加强沟通,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继续发挥共建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展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西博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支持共建国家、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倡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

全球合作

联合国

2016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决议首次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呼吁各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等区域互联互通及经济合作。9月,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政府与国际组织签署的第一份政府间共建‘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是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一大创新。11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193个会员国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决议明确欢迎“一带一路”重要倡议,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这是联合国大会首次在决议中载入“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9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写入“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

世界卫生组织

2017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日内瓦访问世界卫生组织并会见时任总干事陈冯富珍,与其共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协议的签署。

地区合作

在区域和多边层面,共建“一带一路”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东盟印太展望、非盟《2063年议程》、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等有效对接,支持区域一体化进程和全球发展事业。

中匈合作

2024年5月,应匈牙利总统舒尤克和总理奥班·维克多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对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匈牙利各界人士表示,习近平主席在两国建交75周年之际作为国家元首首次访匈意义重大,期待此访能赓续两国传统友谊,深化两国政治互信,为两国友好合作开辟新篇章。

2024年5月2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中匈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主题年会开始。与会的匈牙利国家经济部部长纳吉·马顿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匈前夕,再次表达匈牙利与中国加强合作的强烈意愿。

2024年5月,约翰·冯·诺伊曼大学欧亚中心主任霍尔瓦特·列文特表示,匈牙利“向东开放”战略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对接,匈中友好合作迎来黄金期。

地方参与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平。

西北东北地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挥陕西省甘肃省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区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市西宁市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发挥内蒙古自治区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市辽宁省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好面向中亚、南亚、西亚、俄罗斯帝国的开放窗口。

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发挥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西藏自治区等地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碧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周边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建设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重要门户。

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支持福建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平潭县等开放特别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加强上海市小行星2209、宁波-舟山市广州市深圳市湛江市汕头市青岛市烟台市大连市福州厦门市泉州市海口市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妥善安排。

内陆地区。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地区、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战略支撑和成都市郑州市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战略合作。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

十年成果

截止2023年,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在共建国家的承包工程年均完成营业额大约1300亿美元,建设了中老昆万铁路雅万高速铁路等一系列标志性项目。

金融贸易方面,截止2023年6月,“丝路海运”航线已通达全球43个国家的117个港口。131个共建国家的1770万家商户开通中国银联卡业务,74个共建国家开通银联移动支付服务。截止9月,中欧班列已经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7.8万列,运送货物超过740万标箱。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中国与共建国家农产品贸易额达1394亿美元,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

在教育和文旅方面,中国与4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

未来展望

发展思路

未来一带一路将做好“五个统筹”。一是统筹继承和创新。二是统筹政府和市场。三是统筹双边和多边。四是统筹规模和效益。五是统筹发展和安全。

发展目标

力争未来十年左右时间,各方朝着平等合作、互利互惠的目标相向而行,不断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各领域务实合作,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共同构建政治互信、发展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具体包括5大目标,即:一是互联互通网络更加畅通高效,二是各领域务实合作迈上新台阶,三是共建国家和人民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四是中国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意义

减贫

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粮食问题。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与相关国家发布《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与近90个共建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余份农渔业合作文件,与共建国家农产品贸易额达1394亿美元,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向多个国家推广示范菌草、杂交水稻等1500多项农业技术,帮助亚洲、非洲、南太平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等地区推进乡村减贫,促进共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非洲雇员本地化率达89%,有效带动了本地人口就业。国际银行预测,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相关投资有望使共建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中国菌草扶贫得到了世界普遍赞誉。中国的菌草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如今,菌草技术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给当地青年和妇女创造了数十万个绿色就业机会。2017年,菌草技术项目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项目,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改善民生

通过“一带一路”,中国企业先后在共建国家实施了300多个“爱心助困”“康复助医”“幸福家园”项目,援建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巴基斯坦瓜达尔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帮助喀麦隆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等国解决民众饮水难问题,等等。“丝路一家亲”行动民生合作项目涵盖扶贫救灾、人道救援、环境保护、妇女交流合作等20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2020年1月起,中国通过实施“澜湄甘泉行动计划——澜湄国家农村供水安全保障技术示范”项目,在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等国典型区域开展农村安全供水示范工程,显著提升当地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水平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在推动澜湄国家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水与卫生”指标、促进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2022年12月,在澜湄国家共计建成农村供水安全保障技术示范点62处,为7000多名居民提供饮水安全保障,累计为澜湄国家农村供水相关管理部门和工程运行管理人员提供400余人次培训交流机会。

促进全球贸易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有计划对全球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世界银行《“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研究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六大经济走廊的贸易低于其潜力的30%,外国直接投资低于其潜力的70%;共建“一带一路”实施以来,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8%,使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上的贸易成本降低10%,为全球贸易便利化和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9.7%、全球贸易增长1.7%-6.2%、全球收入增加0.7%-2.9%。

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方案

治理赤字是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共建“一带一路”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对话而不对抗、拆墙而不筑墙、融合而不脱钩、包容而不排他,为国家间交往提供了新的范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共商共建共享等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被写入联合国、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组织及机制的重要文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中老命运共同体、中巴命运共同体等双边命运共同体越来越多,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等多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不断落地生根。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2020年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海外认知度最高的中国理念和主张,超七成海外受访者认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个人、国家和全球治理带来的积极意义。欧洲智库机构布鲁盖尔研究所2023年4月发布《“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认知趋势》报告指出,世界各国对共建“一带一路”整体上持正面评价,特别是中亚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感情非常深厚。

相关评价

美国财富》周刊评论:中国航运巨头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后,为这个历史悠久的港口提供了一条经济生命线。如今,比雷埃夫斯港已成为“一带一路”的展示窗口,该项目不仅改造了一个港口,还可能改造整个希腊经济。高耸的集装箱吊塔就是港口繁荣的象征,“在经历了10年的衰退之后,比雷埃夫斯港的码头工人感受到了经济增长与稳定“。

美国《福布斯》评论:一条从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边境延伸至白俄罗斯的新公路已开工建设,这是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重要部分。这篇名为《丝绸之路的突破:俄罗斯开始建设中欧运输走廊》的文章说,该走廊始于中国连云港市,沿着中国的连霍高速延伸到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进入西欧。“这条走廊旨在将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枢纽融合成一个多式联运的生态系统,从而改变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经济角色。”

菲律宾《商业世界报》网站发表一篇题为《“一带一路”相关论坛突出了机遇》的报道,该报道聚焦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的“一带一路”中国—菲律宾人文交流与经济合作论坛。该报道称,在菲中关系日渐紧密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贷款和先进的基建技术为菲律宾创造了就业机会,菲律宾希望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文章认为,菲律宾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投资。

澳大利亚前外长、新南威尔士州前州长鲍勃·卡尔在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上发表题为《打造一个多边的“一带一路”》的文章,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多边性和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给予积极评价。“随着各国参与有关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世界将实现更高水平的和平与安全。”

沙特阿拉伯《阿拉伯新闻报》日前刊登文章说,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外交充满生机和活力。文章说,中国在各种场合呼吁全世界支持经济全球化,“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安排,中国正展现出巨大的国际影响力”。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民报》网站刊登题为《一个崛起的中国可以惠及我们大家》的文章。文章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这一过程并没有对其他国家造成任何伤害。中国完全有能力扮演世界舞台建设者和协作者的角色,造福所有人。

古埃及《祖国报》撰文指出,“一带一路”不仅涉及至关重要的民生和基础设施领域,还涵盖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和医疗卫生等方方面面,为埃及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埃及《第七日报》强调说,目前中国在埃及的企业为当地提供了近3万个就业岗位。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副总裁丹尼尔·伦德表示,他“讨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因为这是一个绝妙的构想,可它并非出自美国之手。

认知误区

“一带一路”中“带”和“路”在哪里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各种版本的“一带一路”地图、“一带一路”路线图等不绝于耳,这其实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一种误解。“一带一路”不是简单的线状经济体,它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

2015年3月,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也是中国官方首次就共建“一带一路”提出的规划方案。文件中提及了国内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共建“一带一路”的五大方向。为数据统计的便利,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将这五大方径的64个国家作为统计范畴,但这绝不等于为“一带一路”圈定了参与范围。

2017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一带一路”以亚欧大陆为重点,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划定名单、制作地图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对“一带一路”限定过范围,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有机会享受“一带一路”的“红利”。

“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不搞小圈子,不设高门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双边合作还是三方、四方合作,只要认同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都欢迎。中国同各国推进合作,包括一些多方和集体合作,决不针对特定国家,或是要影响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是中方制造的债务陷阱吗

比“债务危机”更“阴谋论”的是称中国借“一带一路”制造债务陷阱,利用该倡议来施行“地区霸权主义”。“债务陷阱”通常是指(政府)债务不可持续的增长。而将“一带一路”与债务陷阱联系起来的论调始于2017年初,是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布拉玛·切拉尼先抛出来的。在其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的债务陷阱外交》的文章中,切拉尼认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向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巨额贷款,导致这些国家陷入中国的债务陷阱,只能对中国唯命是从。

债务陷阱”的论调最常出现在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与交往中。中国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自2015年以来每年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公路、铁路和港口)或工业园上的投资有数十亿美元,这些投资受到了非洲国家的热烈欢迎。通过“一带一路”合作,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琼州海峡跨海大桥白俄罗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东南亚正在建设高速铁路,中欧班列成为亚欧大陆上距离最长的合作纽带。

“一带一路”只是一项经济合作计划吗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投资贸易是核心,但是,推进这种合作发展,没有跨文化甚至民族宗教等等方面的民心沟通,是不可能实现倡议提出的目标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限于经济层面,很重要一点是“民心相通”。

作为推动新型全球化的一项重要国际合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大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包括了促进经济的议程,也包括文化和学术交流,培训、媒体合作,人才、青年和妇女交往,从而”赢得公众对深化双边和多边合作“的支持。

正因为此,“一带一路”倡议将民心相通作为其齐头并进推动的五大合作领域之一。“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习近平主席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基础”。“我们要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不光是平面化和单线条的联通,而更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应该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

事实上,过去五年多“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不仅局限于朋友圈的扩大、投资贸易额的增长等“硬件”方面,“民心相通”等“软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非常丰硕。“一带一路”建设的所有成果,归根结底是要造福各国人民,让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民众得到实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