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下鱵鱼 :鱵科下鱵鱼属的一种小型鱼类

更新时间:2024-09-20 17:05

日本下鱵鱼学名:Hyporhamphus sajori),又名沙氏下,颌针鱼目鱵科下鱵鱼属,是一种暖温性的小型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日本下鱵鱼体长范围170~400毫米,体重范围14.5~102克;鱼体细长,略呈圆柱形;头长,前端尖;下颌延长呈喙状,两颌齿细小,上颌骨三角部具鳞,三角形上颌长为宽的1.4~1.5倍,下颌长短于头长;背、腹缘微隆起,背鳍1个,后位,尾部渐细而侧扁。

日本下鱵鱼分布于欧洲亚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它们常常栖息于浅海、河口,有时在淡水区域活动。

日本下鱵鱼属于对环境比较敏感的鱼类,可以作为水域环境的指标。且其生活长周期较短,产肉率不高,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

形态特征

日本下鱵鱼体长范围170~400毫米,体长220毫米左右的个体居多;体重范围14.5~102克,体重30~40克的个体居多。鱼体为银白色,背面为暗绿色,体侧自胸鳍基上缘至尾鳍基有1银灰色纵带。日本下鱵鱼体被薄圆鳞,易脱落;头顶、颊部、鳃盖及上颌皆被鳞。侧线低位,近腹缘,在胸鳍下方具1分支,向上伸达胸鳍基部。

日本下鱵鱼体细长,略呈圆柱形,背、腹缘微隆起,尾部渐细而侧扁;体长为体高的9.1~11.4倍。头中大,前方尖锐,顶部及颊部平坦,近腹缘变狭,略呈三角形。眼大,圆形,上侧位,吻中长,眼后头长约等于吻长。鼻孔大,每侧1个,紧位于眼前缘上方,具1圆形嗅瓣,嗅瓣边缘完整,不呈穗状分支。口中大,平直,上颌呈三角形,长为宽的1.4~1.5倍。下颌突出,呈喙状延长,短于头长。下颌前端有1红点或1红线。两颌齿小而尖,3~4行,上颌齿单峰或后部齿三峰,下颌齿三峰状。鳃孔大,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密。

日本下鱵鱼有背鳍1个,后位,起点稍前于臀鳍起点。臀鳍与背鳍同形,始于背鳍第二鳍条下方。胸鳍上侧位,其长稍大于眼后头长。腹鳍小,起点距胸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叉形,下叶稍长。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日本下鱵鱼分布于欧洲亚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从中国长江口起到黄海渤海、日本海和日本太平洋海岸,向北延伸到俄罗斯库页岛和彼得一世海湾的普列奥布拉齐尼耶湾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分布国家包括俄罗斯、瓦努阿图韩国朝鲜日本、中国等。

栖息环境

日本下鱵鱼属于暖温性中上层近海鱼类,基本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亚热带温带海区。它们常常栖息于浅海、河口,有时在淡水区域活动。生殖季节多栖息于海藻丛生的水域环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日本下鱵鱼为暖温性中上层近海徊游种类,每年12月到次年3月,日本下鱵鱼在黄海南部外海到济州岛水深60~90米,水温9~13摄氏度的水域活动。最早3月中旬可产卵,产卵时在海藻丛生的近岸浅水区域活动。中国山东半岛是日本下鱵鱼的主要繁殖水域,4月中旬可见其在半岛南部活动,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其产卵期,产卵后在河口低盐水域活动。10月之后,鱼群开始分批游离近岸浅水区域,少部分个体留下继续索饵,至11月中下旬全部离开。

觅食习性

日本下鱵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通常食用小型甲壳亚门浮游生物。其食物来源还包括硅藻水母类,瓣鳃纲幼体、桡足类端足目、康虾、昆虫等。在海州湾分布的日本下鱵鱼主要食用舟形硅藻水母、糠虾、昆虫、桡足类、端足类等生物;在石岛近岸生活的日本下鱵鱼食物以糠虾类为主。日本下鱵鱼的摄食强度在夏秋季节最高,冬季有下降趋势,产卵季节摄食强度最低。

在水温24.2~24摄氏度的条件下,刚孵化的日本下鱵鱼幼鱼具有很强的摄食能力,初次摄食率高。日本下鱵鱼幼鱼全天都会摄食,但白天和晚上进食状况有明显变化。夜间摄食量有波动,12点为其摄食高峰;白天摄食量有一定起伏,但总体摄食水平较高。

生长繁殖

每年5月下旬开始至6月下旬为日本下鱵鱼繁殖期。日本下鱵鱼繁殖能力较低,如果鱼卵或者鱼幼仔遭到破坏,产量会下降;且其卵有较强的附着性,浮拖网作业时网身网囊挂满鱼卵,也会严重影响其存活率。

日本下鱵鱼卵呈圆球形,表面附有树根细长胶质丝。鱼卵借细丝彼此缠绕在一起,或缠绕在其海藻藤蔓等其它物体上进行发育,因此鱼卵存活率较高。其胚胎发育缓慢,孵化前大部分组织器官发育较为完善。初孵时鱼苗长度为25毫米、体重0.02克左右,10月中旬体长体重分别可达165毫米和20克,通常满一周年鱼体平均体长可达225毫米。初孵仔鱼体型细长,颅顶具有点状黑色素斑,发育初期下颌不突出,但随胚胎发育,下颌逐渐突出并不断延长。日本下鱵鱼生长周期短,发育较快,性成熟较早,年满一龄可达全面性成熟。

养殖技术

日本下鱵鱼属于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生产率高且食物链短,和海水养殖的鱼虾类之间不存在直接矛盾和竞争,可适当混养以提高养殖量。此外,为了防止其产卵场环境受到破坏,可以对其活动水域的天然藻类积极采取保护措施。

物种保护

威胁因素

日本下鱵鱼生长周期短,发育速度快的生物学特性导致其产量波动较大,此外,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渔业对日本下鱵鱼的过度捕捞也导致其生殖群体数量减少。浮拖网作业时可能会严重损坏附着在网身和网囊上的鱼卵,从而损害日本下鱵鱼卵的生长发育。

保护措施

中国从1987年开始,对全国海洋捕捞渔船船数和功率数实行总量控制(简称“双控”)制度,以限制海洋捕捞渔船的数量和功率。1988年以来,渤海一直禁止使用拖网渔船,远洋拖网渔船仅限于在黄海使用。2010年农业部发布的《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实施意见》指出,重点压减持《临时渔业捕捞许可证》渔船,以及从事拖网、帆张网、定置张网作业的渔船,以实现黄渤海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主要价值

日本下鱵鱼的鳞片细且薄,鱼皮结实,鱼骨不硬,肉质呈透明色,且脂肪含量少,加热之后的肉质不硬,可做寿司也可用其他方式烹,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

参考资料

日本下鱵鱼(Hyporhamphus sajori ).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09

Hyporhamphus sajori.市场魚貝類図鑑.2023-05-09

Hyporhamphus sajori.gbif.2023-05-09

..2023-05-09

fishbase鱼类数据库.fishbase.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zoology.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