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沐 :曲沐

更新时间:2024-09-20 22:38

曲沐,知名古典文学理论家,红学

生平简介

曲沐,1933年生,山东牟平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中国《水浒》学会理事,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副会长,贵州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古代文学,特别是明清小说的教学与研究,在《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蒲松龄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已出版《红楼梦会真录》、《红学百年风云录》(合著)、《烟霞集》等著作。整理校注程甲本《红楼梦》(合作)、亚东程乙本《红楼梦》(合作)及点校《混唐后传》、改编《歧路灯》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术道路

曲沐先生曾师承国学大师启功李长之谭丕模、著名文艺理论家黄药眠,著名民间文学理论家钟敬文,广博精到的文学传承,自身刻苦的努力,造就了他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从事40年大学古典文学教学,6年带研究生经历,任过唐五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史、文学作品教学。

曲沐先生的感情世界丰富多彩,认知世界广博,是非评判勇敢无畏。读他的散文和研究论文,感受到的是曲折历史的足音,历史文化是非曲直的尖锐评说以及赤子真情的流露。个人的视角和民族的共同视阈融为一体,历史和现实相通,构成文本的实在性,历史脉搏的可感特点以及现实的高度认知价值。

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也好,研究也好,越是接近本真(包括历史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和感情的真实),就越有认识意义,越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追求本真,是曲沐先生论文和散文写作动因所在,也是其震撼力的策源地。

主要学术观点

甄别红楼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作为举世闻名的奇书,曲沐先生作为古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研究家,是没法绕过去的。从1973年开始,经历30多年的潜心研究,先后在《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贵州大学学报、琼州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0多万字,由台湾宏毅出版社出版论文集《红楼梦会真录》,从三方面对《红楼梦》研究的是是非非作甄别。

一,程伟元、高鹗排印刊行的120回《红楼梦》是真本,而脂砚斋批《红楼梦》是伪本。曲沐先生从《红楼梦》文本实际出发,以丰富的史料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证明程伟元、高鹗二人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萃文书屋木活字排印刊行的120回《红楼梦》,“这是最早刊印的最为完整的《红楼梦》本子,也是最真的本子,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历史事实。”

二、《红楼梦》人物性格、情节发展连贯,符合发展逻辑;艺术风格统一,为曹雪芹一人所作,并非曹作前八十回,高鹗续后四十回,腰斩《红楼梦》毫无依据。“因此,(俞平伯)在写下这些批评‘反《红楼梦》’的红学现象之后,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从胡适的理论框架中、从脂砚斋的梏中挣脱了出来,终于临到生命的尽头才大彻大悟,破天荒地‘发现’了程叔本《红楼梦》是一部完整的作品,120回是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自己过去和红学们所做的是‘割裂’《红楼梦》的犯罪行为,是愧对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犯罪’行为,也是愧对天下人的。”

三、《红楼梦》是用概括加工、典型化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艺术品,并非曹雪芹的自传,或者是“曹寅的家世”记录,一切的考证、探佚,都从根本上违背了对艺术品研究的正确航向。胡适不仅是我国大学问家,文化人,而且享有世界盛名。这种背离艺术创作规律的研究从他那里开始,把像俞平伯这样一些有良心有才华的学者引入歧途,耗去70多年的大好时光和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犯了最低级的错误,做了再愚蠢不过的事。“……将小说当成信史,这是‘新’‘旧’红学共犯的毛病。俞平伯早在1925年《红楼梦辨的修正》中就省悟道:‘我一面虽明知《红楼梦》非信史,而一面偏要把它作信史似的看’,‘我们说人家猜笨谜,但我们做的即非谜,亦类乎谜,不过换个底面罢了’,‘若说贾即是曹,宝玉即曹雪芹,黛为某,钗为某……这何以异于影射?何以异于猜笨谜?’后来又说:‘索隐、自传殊途,其视本书为历史资料则正相同,只蔡(蔡元培——笔者注)视作政治的野史,胡(胡适——笔者注)看作一姓的家乘耳’。胡与蔡,批判者与被批判者,竟在信史的观念中殊途同归了,‘新红学’仍然回到旧红学家的老路上去,这是十分发人深思的。”

这三方面的甄别,简化起来便是这样一个认识发展轨迹:《红楼梦》是小说,但是自传体小说——《红楼梦》是用艺术手段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不是自传体小说——120回《红楼梦》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作者是曹雪芹一个人。这样,从根本上澄清了笼罩在这部千古奇书上的迷雾,还原程甲本120回《红楼梦》为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巨著的本来面目,端正《红楼梦》研究方向。这样符合实际的认识,是俞平伯耗去毕生精力才逐渐完成的,1979年,俞平伯就说:“开山祖师为胡适红学虽变化多端,孙悟空翻了十万八千个筋斗,终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虽批判胡适相习成风,其实都是他的徒子徒孙,胡适地下有知,必干笑也。”俞平伯把自己的醒悟公诸于世,应当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但是,符合实际的认识反而不易被接受,被传播。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在津津乐道地说脂批《红楼梦》,认为“甲戌本的正文及大部分批语(特别是里面的双行夹批和旁批)”,“较现存各抄本都早”;《红楼梦》是曹氏所命名还是脂砚斋(甚至说脂砚斋是曹氏著书助手),《红楼梦》之所以有《石头记》、《风月宝鉴》、《\u003c石头记\u003e探佚》、《\u003c石头记\u003e脂批》、《\u003c红楼梦\u003e稿本》,是因为叫法“混乱”的缘故。又有论者认为“庚辰诸本双行批所指的《红楼梦》书名,当是脂砚初评前使用过的一种书名。”单是个书名,就已弄得眼花缭乱,莫衷一是。

程前脂后

曲沐先生的看法是否得到红学界的普遍认同,或者大多数认同,那是另一个问题,但他的论断至少具有强大的说服力,给人以莫大的启示。曲沐先生研究态度是严谨而冷静的,自始至终以理服人,以据服人。他高度赞扬老一代红学俞平伯的三次发现,三次修正错误(第一次发现《红楼梦》是自传小说,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第二次是发现《红楼梦》是一部小说;第三次是发现120回《红楼梦》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否定了“高鹗续书说”,“一旦发现自己的错误总是及时‘修正’,决不文过饰非,在学术事业上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责任感和诚挚学者的伟大良心,他的确是红学史上第一伟人,一代大师,永远值得学界崇敬和学习的楷模!”

对于曲沐《从文字差异中辨真伪见高低》、《庚辰本〈石头记〉抄自程甲本〈红楼梦〉实证录》等文章,云南省红学吴国柱在文章中说,曲沐先生将影印本《程甲本红楼梦》与甲戌、己卯、庚辰三脂本对读,发现这三脂本是从《程甲本红楼梦》那里抄来的,而且错抄、漏抄、跳行无数,“他(曲沐)运用古籍版本校勘学的基本规律,对程叔本与脂本的文字细加比勘,从大量实证材料中精选出三十四例,将它们按回次顺序客观地排列出来,从第三回起至八十回止,几乎涵盖了整部庚辰本”,“曲沐先生的这篇杰作,真正说得上‘一锤定音’。这便是:程本在前,脂本晚出,铁证如山,不容置疑。”认真,讲究实据,是曲沐先生学术研究的突出特点。

曲沐先生是有足够的忠诚于真学术勇气的,他和红学界的知音一起,为恢复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本来面目,作了不懈的努力,影响正在逐渐扩大。与欧阳健、吴柱国合编《红学百年风云录》、《红学三地书》,合校《程甲本》、《程乙本》红楼梦。

感情与爱

曲沐先生对人生,对爱情非常认真,非常严肃,非常执着。在《烟霞集》里,用了大量文字写林黛玉的清、纯、真、热、直、诚,她的美貌,她的才华,寄予深深的同情。他笔下的林黛玉,完全没有那种认为林黛玉心胸狭窄,感情脆弱,多愁善感的世俗偏见。姑且不说这样评价是不是因而更接近曹氏创作意图,但至少说明曹氏非常赞赏林黛玉的高洁,寄予作家莫大同情的。

这种人类的高尚情操,曲沐先生在《坎坷的人生 幸福的爱情》一文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和妻子潘治森初次见面,写得那样富于诗情画意:“我们一见面,不想那样高兴,仿佛久别重逢似的……她清纯、秀丽,两条发辫直垂到腰下……她外慧内秀,那白净的颜面,透着青春少女的红润,富有弹性,富有活力,仿佛一弹就会出水似的。”

平静中的幸福是美好的,在艰难岁月里相濡以沫,更显得珍贵。曲沐先生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在动乱年代里度过许多个艰难的日日夜。但不管多么艰难,都仿佛有一盏明灯照耀着他,这就是他的妻子潘治森女士的关爱与支持。她既是医术不错的老医生,又是他最贴心的人;还有他可爱的孩子。“在最痛苦的时候,几次想到自杀,但总觉得有我的妻子和孩子在,生活中还有爱,还有光明,还有幸福,我不能这样死掉,咬着牙也要撑过来。就这样,在爱妻的关爱下,熬过了最苦难最坎坷的日子,度过了人生几大难关,才走到了今天。”在曲沐先生的眼里,潘女士“勤俭自励,聪慧贤良,知足忍让,与世无争,从不和别人计较什么,也从不说别人一句坏话,连句厌词也没有。” “……身材适中,似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唇不涂朱而自红,面不施粉而自白;眉戚春山,眼颦秋水;转盼多姿,回眸有情”的九寨沟县的藏妹,产生了十分自然的对接,这种对接,来之于对美共鸣和享受。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