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 :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

更新时间:2024-09-20 12:27

《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1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国成中英

图书信息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806812156

条形码: 9787806812150

尺寸: 20.8 x 14.6 x 1.8 cm

重量: 780 g

作者简介

编者:(美国)成中英

成中英,1935年生于南京市,祖籍湖北阳新县。美籍华人学者,哲学史家,被部分学者认为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中英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但对哲学有兴趣,受方东美的影响较大,尤重视《周易风水》和《老子》。1955年为台湾大学哲学系研究生。1957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西雅图美国华盛顿大学哲学系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1973年在美国创办《中国哲学季刊》,并任主编。1985年创设美国远东高级研究学院。曾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兼系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现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国际中国哲学会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会长。

成中英为学以西方哲学家威拉德·范·奥曼·蒯因本体论和方法论思想,博采中国古代诸家之长,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方法,主要体现在其"本体诠释学”方而,此不具论。成中英并不承认自己是新儒家,他对道家和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也加以肯定和宣扬,认为自己所关心的是“中国哲学”的整体,而不是儒家一家的的传统及其前途与重建。他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对儒学进行研究,认为孔子是以“仁”为中心,深切关注整个人类的福祉,孜孜不倦地探求自己内在和外在生命意义与真理;孔子以一种自我修养及精神成长的内在历程,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形式和发展并完成人的心灵与精神之具体范例。成中英对宋明理学也有一定的研究,他综合孔子、二程、朱熹的哲学,认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命题是理知即良知,良知即理知,知识与道德二者互为基础,这是中国哲学独有的智慧,这一智慧可以解救西方理性主义在现代社会中所遇到的困境,从而使人类文明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成中英对中国哲学如何落实到现实社会中去的思考,主要在管理哲学的方面有一定论述,以为中国哲学能够应用到现代管理科学中去。

成中英的著作主要有:《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知识与价值》、《中国现代化的哲学省思》、《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世纪之交的抉择》等:另有英文著作《归纳理论》、《心物同一问题》、《戴震〈原善〉研究》等。

内容简介

《本体与诠释》已出版了两辑,现在第三辑也即将出版。第一辑定名为《本体与诠释》。第二辑定名为《本体诠释学》。本辑则定名为《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本辑原拟集中在中国经典的诠释论题的讨论,但因目前学界对诠释的本体与方法的讨论似尚未成熟,应存在着宽广的理论探索空间,因而再加强中西对本体与诠释理论的认识,必能更进一步地带动学者对目前中西诠释理论的兴趣,也更能裨益中国诠释学的深度与更大幅度的发展,自然也将促进学者对“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cs)与“哲学诠释学”(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的比较认识及其对重建中国哲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学的相关性的重视。

媒体评论

代序

诠释空间的本体化与价值化

——本休诠释学与哲学诠释学的比较与整合

(代序)

成中荚

本辑由我揭示本体诠释的整体观照与洞见的概念以及分析话语的相应关联,旨在说明本体的诠释必然涉及分析的思考,因而分析哲学小的逻辑分析、概念分析与语义及语用分析也可以作为本体诠释的构建部分,而可名之为“分析的诠释”(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增加吾人对诠解一词涉及范围的理解。在此理解下中国经学的汉代注疏从消代训训即可定位为语义与语用分析,但其合法性与有效性却仍然足建筑在一个潜在的(有时却仍显露一些端倪的)程朱理学的本体系统之上,并非脱离了任何本体的理解。清代训考据之学的鼎盛期只有戴震独树一帜,具体地提出了对宋明理学本体论伦理学的批判,形成了他个人鲜明的对理气心性本体的诠释。在西方哲学的现代发展中,分析哲学扮演了不可磨灭的批判与重建角色,但其开端却在基于思维方式与语法、语义、语用的逻辑分析,以驳斥一个既存的形上观念或说明一个新的知识命题。整个的语言哲学从重视一般语用的摩尔(Moore)、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奥斯丁(Austin)到重视形式逻辑的鲁道夫·卡尔纳普(Carnap)、威拉德·范·奥曼·蒯因(Quine)、戴维森(Davidson),再到提出转形文法的诺姆·乔姆斯基(Chomsky),与重视语言心理结构的凯茨(Katz)等名家均为“分析诠释”提供了重要的模型,也指向不同标的的知识系统或本体系统的重建。此等重建的鲜明例子是奎因的“自然化知识论”(naturalizedepistemology)与克林顿·戴维孙的“非规则性的一元物质主义”(anomalous monism)。这些现象说明了本体诠释与“分析诠释”的密切关联。

认知世界是积累经验并对之加以省察组合的成果。但此一成果必然是以整体的透视与观照为其开始的。在分析深入细节之际,仍不丧失对真实全貌的观照或以本体真实的明确彰显为目的,就是本体诠释结合分析诠释的最佳说明。因此,最好的认知的方法是接受整体经验,进行分析,继以分析后的综合与诠释,再回顾原初直观认知以求印证,做到一多互通、宏微互容的境地。我在论文中指出诠释的观照是宏观的、体系的、非必语言的,而分析的理解则是概念的、微观的、语言的。本体诠释学应包含分析诠释学为其分层凸显意义的一个程序,也是寻求理解沟通的一个管道。同时又代表了古今与当代中西哲学不同的理解的方式,但作为思维的模式,却仍可以视为诠释整体活动的两个层面。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理解主客对立的知识结构可以在心灵自觉的深层理解中呈现为一元的整体,也可以化解为多元主体相互重叠的社群共通经验的一个阶段性发展,促成尤尔根·哈贝马斯所说的“沟通社群”(cortimunication community)概念。本辑潘德荣教授的论文论述的主体间性可说在此一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发挥。

……

目录

诠释空间的本体化与价值化——本体诠释学与哲学诠释学的比较与整合

(代序) 成中英

I 本体诠释学研究

本体诠释学洞见和分析话语——中国哲学中的诠释和重构 成中英

中西美学本体论比较 陈望衡 张 黔

存在的审美之维 杨国荣

中国佛学非本体的本体诠释 麻天样

本体论诠释的当代转向及其意义 赵凯荣

与文本对话——试析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方法对中国哲学史方法的启示 王凌云

Ⅱ 中国诠释学试探

出土简帛与经学诠释的范式问题 郭齐勇

通以显体——从老庄道论看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学说 李景林

试论《周易风水》的哲理意蕴和原点地位 刘清平

玄冥之境·时间构架·个体独化——郭象“独化”本体论再诠释 康中乾

玄学的人格美本体与魏晋的有无、本末之辩 高华平

“心解”:张载的经典诠释学思想 张茂泽

北宋时期的《老子》诠释与儒家性命之学 刘固盛

西方哲学与本体诠释学

友谊与团结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文 林维杰/译

诠释学中的历史主义之争 [德]G·舒尔茨/文 林维杰/译 潘德荣/译校

海德格尔本体论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 [荚]R.E·帕尔默/文 彭启福/译 潘德荣/校

从人文科学地位之确立看西方诠释学的发展 何卫平

普特南论真理与合理性 陈亚军

范式不可通约性和诠释学——托马斯·库恩理解思想诠释 肖荚丰

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 潘德荣

文本的诠释与意义的创生——“诠释学国际研讨会”述评 彭启福

附录: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3辑.当当图书.2019-03-0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