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良 :土壤农业化学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18:24

朱兆良(1932年8月21日-2022年1月30日),男,山东青岛人,国际著名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委会主委。

土壤农业化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月3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0

人物生平

朱兆良1932年8月21日出生于山东青岛,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朱兆良1949年,报考了山东大学农学院水产加工系,结果被录取到农艺系。二年级时,转到理学院化学系。1953年9月,朱兆良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下简称“土壤所”)工作。

1961年土壤所农化室成立学科组,朱兆良担任氮组的组长。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朱兆良从供应容量、供应强度和持续时间三个方面理解了土壤氮素的供应状况。20世纪八十年代,他创立了用15N标记土壤矿化释出的态氮的15N丰度作为参比值方法。

1979年10月在清迈举行的“东南亚季风区氮素循环学术会议”,他初次展现了我国土壤氮素研究实力。1987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尿素肥料会上,朱兆良做了题为“中国作物生产中尿素的效用”(Efficiency of urea in crop production of China)的报告,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1990年,他应邀在国际土壤学大会分组会议上做“稻田的氮肥管理与氮素转化的关系”(管理学 of fertilizers for flooded rice in relation to transformations)的报告,受到会议主持人、当时国际水稻所首席科学家的高度赞誉。

在他的努力和积极争取下,2004年10月第3次国际氮素大会(The 3rd International Nitrogen Conference)在南京召开,并签订《南京宣言》。

朱兆良2022年1月30日于南京逝世,享年90岁。

以上参考资料:

简介

朱兆良,男,1932年8月21日生于山东青岛,汉族,浙江奉化人。大学学历。1994年2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53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原山东大学农学院),1953年在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研究员。土壤农业化学家。

职务

曾任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中国农工民主党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委会主委,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水稻土肥力组主席、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长等职。曾获国家、中科院、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10项,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成就

朱兆良院士多年来一直从事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研究,尤其是对土壤氮素的研究具有很高的造诣。首次对土壤供氮能力进行了定量解析,提出了田面水中铵浓度和光照是决定氨挥发量的主要因素等观点;明确了我国主要种稻区的稻田中氮挥发程度及其在氮肥损失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力求减少施肥后留于田面水中的氮量"的稻田氮肥合理施用原则,为改进稻田氮肥施用技术提供了依据。明确了三熟制中作物的高产对土壤养分供应速率的要求明显高于两熟制,指出了土壤供氮进程与双季稻的需氮特点不相协调,明确了土壤结构是制约供氮早发特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控制氮肥施用量,注意氮与磷、钾和硅等养分协调施用的建议。

开拓了我国土壤供氮能力与氮肥施用量推荐研究,为我国土壤氮素研究及氮肥的有效施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朱兆良院士先后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和参与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了国家、中科院和江苏省的10项成果奖。

1987年,朱兆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荣获1993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农业科学奖。

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03年3月被选为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主要论著

1 朱兆良等。太湖地区水稻土的氮素矿化及土壤供氮量的预测。土壤学报.1984,21(1):29~35

2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编。我国土壤氮素研究工作的现状与展望。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3 朱兆良等。稻田非共生固氮对当季水稻吸收氮的贡献。土壤.1986,18 (5):225~229

4 陈德立、朱兆良。稻田土壤供氮能力的解析研究。土壤学报.1988,25 (3):262~267

9 朱兆良。土壤氮素有效性指标与土壤供氮量预测。土壤.1990,22 (4):177~180

10 朱兆良。稻田中氮肥的损失和稻田土壤供氮能力的研究。见: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和展望。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1~117

11 朱兆良。稻田节氮的水肥综合管理技术的研究。土壤.1991,23(5):241~245

12 朱兆良,文启孝。中国土壤氮素。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3 朱兆良。我国土壤氮素转化与氮素管理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见:李庆逵与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8~84

16 朱兆良。水稻土的氮素肥力。见:中国水稻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7 朱兆良。土壤氮素的矿化和土壤氮素有效性指标。见:中国土壤氮素。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8 朱兆良。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氮的去向和氮素管理。见:中国土壤氮素。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9 朱兆良。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循环和平衡。见:中国土壤氮素。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0 朱兆良等。潮土中氮肥的去向和经济施用。见:豫北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27~35

22 李新慧,朱兆良等。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淹水土壤中氮的硝化和反硝化损失。土壤学报.1995,32卷,增刊(2):1~6

23 杨震,朱兆良等。表面成膜物质抑制水稻田中氨挥发的研究。土壤学报.1995,32卷,增刊(2):160~166

26 范晓晖,朱兆良。农田土壤剖面反硝化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7,3(2):97~104

28 朱兆良。施肥与农业和环境。见:共同走向科学(中册).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47~156

个人生活

人物去世

土壤农业化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月3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人物评价

朱兆良把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作为自己的追求,在6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他秉持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宽度。他积极探索农民丰产经验背后的科学道理,开展大量实验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他还组织多领域专家学者研究农田土壤氮循环问题,为实现农学效益与环境效应相协调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江苏网评)

朱兆良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农业专家,他长期致力于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开拓了土壤氮素研究领域,组织多领域专家研究农田氮循环问题,提出调控作物氮肥高效利用的原理和方法。他在稻田土壤供氮量预测和氮肥去向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为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他在政协和民主党派担任领导期间,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为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华日报)

朱兆良是一位著名的土壤农业化学家,他在土壤氮素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环境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既有严谨的学风,又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光明日报评)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报】朱兆良:躬身沃土辟新路.中国科学院.2024-04-03

土壤农业化学家朱兆良院士逝世.光明网.2024-04-03

朱兆良 教授 农业科学奖.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2024-05-07

土壤农业化学家朱兆良院士逝世.光明网.2024-04-02

江苏院士|朱兆良:躬身大地为国奉献.中国江苏网.2024-04-02

朱兆良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举行.百家号.2024-04-0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