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水 :李冬水

更新时间:2024-09-21 15:21

李冬水先生系福建安溪县人,幼年时随父到马来西亚抗日战争暴发后,尚在少年时期的小李冬水一身热血,虽然身在异国,但他深知自己是龙的传人,身上流着的是中华民族相同的血液。

简介

李冬水先生系福建安溪县人,出生于1925年,幼年时随父到马来西亚。

人物生平

福建茶叶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可喜的发展,茶类较齐全,品质不断提升,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连年增加,充分显示了福建茶叶的新优势。这些方方面面的进步,这些新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广大茶农的辛勤耕耘,更离不开作为生产主管部门农业厅和有关技术人员的热心奉献。在这里,笔者要赞扬的是一位数十年默默奉献的老茶人。他,闽茶庆功少见他,闽茶的发展没少他,遍山闽茶留有他的足迹,无数次茶事留有他的身影。他,便是广大茶农熟知的现年八十四岁高龄的老茶人李冬水高级农艺师。要说李冬水,并不见得高大威武,也不见得文质彬彬,或者是多年农村工作生涯的原因,或者是个人诚实厚道的缘故,倒似一个和可亲的农民,农民般的肤色,农民一样的地热心茶业。正因这样,福建茶叶界无人不熟悉他,无人不尊重他,人们多称他李老。他正是凭着那颗对茶业的热心和执着,投身茶业一干就是数十年,把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比重精力默默地奉献给福建省茶业。这容易吗?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容易的,但从李老的实践看来,却似乎很容易。这不,在工作岗位的三十多年一晃就过去了。其实,对李老来说,也并不容易,几十多年来经历了多少辛酸?迎送了多少困难?这当中,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这里,笔者尊重李老个人的意见,不赞扬、不宣扬,只是从李老投身茶业事业的务实工作中介绍李老,让我们新一代茶业工作者学之所优,取之所长。

投身祖国意志坚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告别父亲归国读书参与救国运动,在中学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抗日救国运动,进入省农学院,与农学院中共党员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期间曾担任厦门大学闽西南党委驻福州市的联络员。1949年6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便舍生忘死地投身革命工作。曾先后任区工委组织委员,安溪太安乡部长、县农协会青年委员,城厢工作组组长,安溪西坪区区长兼中队长等职。要说李冬水读大学,读什么大学?关系到个人今后的工作和前途。或者他受父母祖辈的农业传统影响,或者受当时祖国需要及农村农业发展工作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他个人幼年在农村对农民农业的深情意原,出于他对祖国建设的满腔热情,出于他理解新中国建设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迫切需要,更出于他认识到农业是祖国的最艰苦的行业,他毅然选择进入省农学院学农,决心把自己的毕业精力献给他从政府的行政工作回到农业技术战线,开始实践他“功名利禄寄茶中”的毕生茶叶技术推广工作生涯,先后在省农业厅、漳州农学院从事茶叶生产、科研和教学工作,1970-1972年,还因下放宁德市,协助宁德罢区茶厂发展,1973年后又回到农业厅,担任茶叶科长,经作处副处长等职。

探索科技创新路

提到福建茶叶,在宋代曾有过龙凤饼盛世的辉煌历史,在明代又创造了红茶和乌龙茶等茶类,影响着中国茶叶和东南亚地区的茶叶市场,然而,到新中国成立时,宋明代的辉煌历史己属过去,茶叶产量甚少,所产的茶叶品质也平平,如何使福建茶叶登上新台阶,再创辉煌?这使身处农业厅茶叶改进处从事技术抗议和生产管理:工作的李冬水等为数不多的茶叶工作者感到责任重大。要使福建茶叶上新台阶,需要获得高产优质,如何能获得高产优质?抗议良种是李冬水等想到和要做地的第—件事。如保推广良种?传统的种子播种法无法提高良种纯度,建成的茶园象传统老茶园”—样低产低质,而当时所用的无性繁殖方法,是用10多厘米的枝条插和压条繁殖,不仅成活率不高,而且最要害的是繁殖系数低,无法满足生产发展用苗需要。:正在着急的时候,1952年冬,农业厅召开全省农业劳模大会,暨农业展览会,李冬水在安溪县了解劳模王文章的茶的丰富经验时,发现王文章一片茶树短穗扦插苗囚。李冬水见后如获至宝,马上向茶改处领导人汇报,然后组织人员到现场总结茶树短穗扦插技术经验,向全省推广。为此,他亲自参与抓好三方面工作;—是编印茶树短穗扦插技术资料发至全省有关单位;二是在安溪、福鼎市、政和等县组织开展规划化的短穗扦插试验;三是在以上三个县建立规模化短穗扦插育苗基地。正是由于有了李冬水等一批茶叶工作者的努力实践,人员到位,技术措施到位,规模化短穗扦插技术一炮打响,使该项发明于安溪县茶农的茶树短穗扦插技术,理论上完善于农业厅,推广应用厂农业厅,不仅解决了省内新茶园建设的种苗问题,还推向全国,成为新中国茶恢复和发展的首项重要科学技术。茶树短穗扦插技术的推广,解决了新茶园建设的大批量良种苗木需求,然而,处在50年代的经济恢复时期,如何开展技术改革,降低生产成本是推动新茶园建设的重要议题。当时的李冬水虽然尚年轻,但他心里装着的是广大茶农利益,日夜思考着的是如何帮助他们节省生产开发展茶叶生产。1956年,当他在平和县发现茶农用铁芒萁遮荫扦插苗方法时,即觉察到这是—项既省遮光材料成本,又省管理人工的好办法,随即把此方法总结为完善的技术措施,在《福建农业》刊登推广,被全省广泛采用,仅此项技术推广估计节省成本亿元以上。在李冬水的献身茶叶事业道路上,问题总是在不断地被他发现,又被他—个又一个地解决,1959年,他在发现茶园上质差肥力低,保水保肥能力弱的问题时,首先在安溪松岩村大面积试用什草覆盖茶行间技术。实践表明,该技术对改良茶园土质、提高有机质含量以及保肥保水能力、掏杂草生长等有显著作用。该技术在《福建农业》刊登后,在全省全面推广应用。在改造低产茶园和开辟新茶园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1963年,李冬水亲自在崇安茶场抓低产茶园改造,仅用两年时间就促使树势巨变,取得了总产量翻一翻的好成绩,成为农垦部现场会1965年的参观学习典型。1964—1966年,李冬水又到浦城县仙阳茶场主抓建场规划设计工作,参与建成全省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现代化式茶场。在此同时,利用在该茶场的条件创建200亩茶梨(茶果)套种的立体生态结构茶园,取得可喜成效。结果表明,茶梨套种可有效地改良茶园中的光照、湿度等生态因子,明显地提高茶叶品质,套种的产值比单一茶叶生产高一倍。该技术由于能获取较高经济效益,引起有关各界的重视,多个地方推广,还被引用推广到胶茶套种等方面,全省茶果、胶茶推广面积达10万亩以上。为了探索茶园高产经验,李冬水于1965年特向福安五加茶场提供资金,茶苗(梅占)及技术措施,实现亩产千斤茶。为全省首创“千斤亩”典型。李冬水就是这样一股劲地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改革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回到实践,始终深入在生产第一线,正是他的这种实践向理论的不断提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使他不断开创新局面,他提出的茶树低位修剪、培养矮而宽树冠的技术理论,创出了亩产千斤的高产典型。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冬水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工作转眼30多年过去了,在此期间,他推广树良种数十亿株,使全省茶园良种面积比例跃居全国首位,撰写论文20多篇,1983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历史时期的原因,李冬水直到变成李老冬水时,即1983年恢复职称评定时才获评为高级农艺师,虽然来得太迟了,但也总算是离休前夕的安慰。

功名利禄寄茶中

李冬水从事茶叶工作,从小李冬水到李老冬水,—干就三十多年,直至1987年离休,回顾他所走过的历程,他始终都在为茶叶的发展默默地奉献。在他工作的年代,待遇不高,但他从不提这方面要求,艰苦朴素是他—贯的生活作风。在工作上,他始终坚持深入生产第—线,在他的三十多年茶叶工作中,带头下乡了解情况或长期蹲点,和广大茶农、茶厂职工生活在—起,工作实践在—起,技术改造创新在一起。在个人荣誉上,他从不计较,早年参加学生救亡运动,1949年加入共产党,1950年任区长兼中队长,后又经省干校培训,这些资历,可以说为人铺平了从政道路,造就了大好从政前景,但他宁可放弃回到所学的农业本行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跋山涉水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他图的是什么?为的又是什么?从现代工作生活的观点,不容易理解,但在李老冬水看来却很简单,—切为了茶的发展,一切为了茶的事业,让功名利禄寄茶中。的确,这句话似乎很简单,但一辈子的努力奉献却不简单,三十多年如一日地艰苦创业工作却不简单,然而,这就是李老冬水的作风。正是凭着他的那股俭朴的作风和执着的创业精神,1985年他被农业厅选举广大党员提名直接选举为省直机关党代表,福建省第四届党代会代表,在同一年,又被选为古楼区人民代表和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三种荣誉尽为他人,说明他在党内外享有很高声望。现在,他为离休干部,享受住房、医疗、交通等正厅级待遇,但他仍然保持当年的朴俭作风。这些,才是他最可贵的地方,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我们晚辈最值得认识李老冬水的地方。永不休止 李老冬水离休了,他已从行政的岗位上退下来,但他为茶叶事业奉献的精神没有变,工作干劲也没有变。离休后,他先后担任省茶叶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华茶人联谊会名誉理事,安溪县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更重要的是他始终把茶叶的发展放在心上,近10年,他推广茶果共香的生产模式,任安溪县果树基地建设顾问,利用了与印尼华商李尚大的亲密关系,引进资金为群众种果解决种苗等问题,垦植良种龙眼果树2万亩,造福于民,为创安溪的茶果绿色生态环境,开发绿色食品的基础工作又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现在,年逾七十八岁(今年八十四岁)的李老仍在事事处处为茶叶的发展献计献策,一生为茶作贡献,这才是李老的人生观。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