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 :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

更新时间:2023-11-15 17:59

李熙(朝鲜语:조선 고종,1852年9月8日-1919年1月21日),初名李载晃,字明夫,乳名命福;即位后改名为“李熙”(正写为“”),字圣临,号珠渊、诚轩,朝鲜王朝高宗,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大韩帝国开国皇帝,李倧李的九世孙、李昰应李昰应的嫡次子。

清同治二年十二月(1864年1月),李昪李无嗣而,在神贞王后赵氏的指定下,李熙以王室旁支身份入承翼宗大王(李旲)大统,并被宗主国清朝册封为朝鲜国王。中日甲午战争后,朝鲜摆脱清朝属国的地位,成为名义上独立自主的国家,因此他于开国五百三年十二月(1895年)称“大君主”,十一月建年号“建阳”。建阳二年(1897年)改元“光武”,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韩帝国”。李熙建立大韩帝国之后开展“光武改革”,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施行近代化改革,期间镇压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独立协会,光武九年(1905年)11月被迫与日本签订《乙巳条约》(第二次日韩协约,又称“乙巳保护条约”),致使大韩帝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光武十一年(1907年)因海牙密使事件得罪日本而被迫退位,称“太皇帝”。隆熙四年(1910年)日韩合并后被封为德寿宫李太王。大正八年(1919年)1月21日,李熙猝然驾崩于德寿宫咸宁殿,被李太职上庙号为韩高宗,谥号文宪武章仁翼贞孝太皇帝,与明成皇后闵氏合葬于韩洪陵。

韩国KBS评价:“高宗李熙常常被评价为无能之君。高宗在位期间,朝鲜王朝一直处于历史的波澜之中,他治理国家的能力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现在的史学界也在为高宗平反并指出,恨铁不成钢的高宗并不是人们曾经评论的那种昏君,而一直梦想韩国成为富强的现代国家。”

人物生平

承继王位

清咸丰二年壬子七月二十五日(1852年9月8日),李熙出生于朝鲜首都汉阳(今韩国首尔特别市)的贞善坊私第(兴宣君府,李熙即位后改称云岘宫),他即位前尚未冠礼,只有乳名命福。他的母亲是骊兴府大夫人闵姓,还有庶兄李载先和嫡兄李载冕同治二年十二月初八日(1864年1月)上午,李昪李昪无嗣而薨,李熙的生父李昰应勾结神贞王后身边的宫女,说服赵大妃立李命福为王,于是赵大妃收走国玺并宣布立李昰应的次子李命福为新王,继承朝鲜翼宗大统,派领议政金左根、都承旨闵致去兴宣君家接他入宫。李命福入宫后被改名为李载晃,并被册封为翼成君,同年十二月十二日(1864年1月)行冠礼,改名为李熙(正写为“㷩”),正式即位于昌德宫之仁政门,是为朝鲜高宗。同治三年九月九日(1864年10月),共主清朝派遣正白旗汉军副都统文谦、户部左侍郎皂保册封李熙为朝鲜国王。

生父摄政

李熙即位时只有十二岁,所以暂时由养母神贞王后即神贞王后赵氏垂帘摄政,赵大妃封其生父李昰应为兴宣大院君,辅助王朝的政务。同治五年(1866年),大院君独揽大权后开始培植私党,并施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改革,厉行宗教迫害政策并屠杀大量天主教徒。同年七月至九月,大院君领导朝鲜军民先后击退侵入朝鲜的美法两国商船后,更加坚定地实行锁国政策。李熙在大院君掌权下形同傀儡,终日沉湎享乐,但大院君为培养李熙而对其进行严格教育,李熙被要求一天三次学习儒家经典,分别是早上7时至9时、中午11时至1时、下午2时至4时开设经筵。清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大院君为防止外戚专权,安排李熙和其母亲家的亲戚、幼年丧父的闵氏结婚,闵氏即明成皇后,谥号“明成皇后”。婚后李熙对闵妃态度冷淡,甚至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和比他大4岁的宫女李顺娥生下李墡李。成婚三年后,李熙逐渐转向宠幸闵妃。

闵妃揽权

闵妃被李熙宠幸以后逐步涉入政坛。闵妃在被李熙冷落期间,大量阅览《左传》等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由此逐渐熟政治权术,同时她和大院君的矛盾逐渐激化。大院君为防止王妃权力膨胀,意图拥立李熙的庶长子李墡为王世子,但闵妃对此表示反对,她纠集高宗李熙、娘家——骊兴闵氏以及被大院君驱逐的安东金氏等家族势力,准备推翻大院君的势力。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一月五日,大臣崔益铉上疏批判大院君,闵妃趁机鼓动李熙宣布“亲政”,李熙听从闵妃安排,发动宫廷政变将大院君赶出京城,闵妃外戚集团从此掌握了朝鲜王朝的实权。不久后闵妃生下王子李坧(后来的朝鲜纯宗)并将其立为王世子,闵妃掌权后废除大院君时代的各种政策,逐渐恢复之前断绝的朝日关系,处死此前负责对日事务的大院君党羽安东。但此时日本却意图动用武力打开朝鲜的国门。

清光绪元年(1875年)八月,日本“云扬”号等军舰借口测量海岸线而与朝鲜江华岛炮台交火(“云扬号事件”),朝鲜国内就此事分成以闵奎镐等为首的主和派、金炳学等为首的主战派,但李熙和明成皇后最终采纳主和派的意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签订《江华条约》。条约中规定朝鲜开放港口以及日本在朝鲜享有的领事裁判权等,朝鲜的主权由此被严重破坏。李熙和闵妃的对外开放政策引发国内抗议,清光绪七年(1881年)以李晚孙为首的300多名庆尚道儒生向李熙上疏,借抨击《朝鲜策略》一书以抵制对外开放政策,此举得到朝鲜各地儒生的拥护。之后李熙以“谤讪朝廷”的罪名将李晚孙等人发配边地,以“犯上不道”之罪将洪在鹤等人斩首示众,此时李昰应趁儒生不满之际派人炸死明成皇后之兄闵升镐、闵妃之母李姓。次年八月,大院君亲信安骥泳等企图废黜李熙并另立新王,计划泄露后李熙将安骥泳等人逮捕并处斩。同年,李熙派“绅士游览团”去日本考察行政、军事、教育、工业等体制,同时应清朝的要求派遣吏曹参议金允植等人访问中原地区,主要考察西方武器的制造和操作技术。清光绪八年(1882年)四月,李熙派人与美国签订《朝美修好通商条约》,此后英国德国俄罗斯法国、奥匈帝国等国也与朝鲜签订类似条约,至此朝鲜的门户全面开放。

时局动荡

壬午兵变

闵妃集团掌权后生活腐化致使朝鲜国库空虚,五营军饷短缺一年多,但由日本教官训练的别技军则待遇优厚,这引起朝鲜旧五营军人的不满。光绪八年六月九日(1882年7月23日),京城五营士兵联合市民捣毁外戚权贵宅第,夺取武库并攻打朝鲜捕盗厅,处死日本籍别技军教官堀本礼造,后又攻入昌德宫杀死闵谦镐李最应(兴寅君,大院君的胞兄)等大臣并追杀明成皇后,闵妃化妆成宫女逃往外地。李熙被迫召父亲大院君入宫并请其主政,大院君宣布闵妃已死后士兵方才撤出王宫。逃到忠州市的闵妃等人请求清朝和日本出兵朝鲜,清朝派吴长庆丁汝昌等率三千军队入朝扣留大院君,并用军舰将其运回中原地区。闵妃在清军的扶持下重掌政权,与清朝签订《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等不平等条约,根据条约清朝在朝鲜的仁川、元山釜山广域市等港口城市设立租界日本也逼迫朝鲜与之签订《济物浦条约》,迫使朝鲜同意日军驻扎朝鲜,此外李熙还当着日本公使和清朝官员的面处斩围攻日本公使馆的崔奉圭等人。壬午兵变被平定后,李熙向全国人民下罪己诏,并宣布他将“洗心涤虑,惩前毖后,政令之从前不便于民者,悉令除之,择循良之吏,以牧群生,讲究实效,思与一国更始”,至此李熙倡导“一国更始”开始推动近代化改革。

甲申政变

明成皇后重掌政权后采取亲华政策,并在清朝洋务派的支持下开始渐进式改革,这一派被称为“事大党”。以金玉均、洪英植等人为首的年轻士族采取亲日态度,他们提出“打倒清国”的口号,试图借助日本发动政变夺权并实现朝鲜的近代化改革,被称为“开化党”。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部分驻朝清军撤回国内,李熙和闵妃对清朝也逐渐失望,不久开化党领袖金玉均入宫劝说李熙与日本交好。李熙亲书秘旨交给金玉均,授予其“便宜行事之权”。同年12月4日晚,洪英植设宴庆祝汉城邮政总局建成,金玉均赶往昌德宫谎称清军作乱,并劫持李熙夫妇前往李玜生母绥嫔朴氏聂氏宗祠景佑宫,此次变乱史称“甲申政变”。金玉均强迫李熙下旨,请求日本公使竹添进一郎派兵担任警卫;同时假召闵台镐等事大党人前往景佑宫护主,趁机将他们杀害。次日清晨,金玉均提出内政改革方案并宣布与清代断绝宗藩关系。清军将领袁世凯应朝鲜官民请求带兵入宫击败日军,竹添进一郎被迫出逃仁川。李熙被洪英植挟持到城北关帝庙,直到深夜才被清军护送回到大营,而洪英植被朝鲜士兵诛杀。金玉均、朴泳孝等人随日本人逃窜到仁川后亡命日本。

日本入侵

东学党起义

甲申政变朝鲜王朝内部的社会危机逐渐暴露,李熙和明成皇后等统治者贪图享乐且压榨民众,再加上外国的经济侵略致使社会矛盾尖锐。李建昌、权凤熙、安孝济等儒士接连上疏痛陈时弊,而李熙与闵妃“见有鲠辞,则动以逆贼目之而加罪”。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和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朝鲜商人为反抗日本的经济侵略,两次举行“撤栈”罢市斗争,但遭到闵妃集团的镇压。宗教组织东学道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光化门“伏阁上诉”,在汉城到处张贴驱赶外国人的标语,导致“在汉洋人均大恐,日人多携刀昼行,尤骚讹”的状况。次年东学党起义(甲午农民战争)爆发,东学道领袖全琫准领导全罗道古阜郡人民反对郡守赵秉甲暴政,之后他们多次打败官军并迅速攻占朝鲜南部三道,进而攻占全州市并直逼首都汉城。李熙和明成皇后共主清政府借兵镇压起义,后来政府与起义军达成全州和议,而日本亦以《中日天津条约》为借口不请自来,与驻朝清军形成对峙。

甲午更张

清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一日(1894年7月23日),日军突然闯入汉城景福宫,挟持李熙及闵妃,拥立国王生父大院君执政,掌握海陆军务,并向李熙取得教旨,命令领议政金弘集召集朴定阳闵泳达金允植、金宗汉、李允用等人,组成“军国机务处”,取代校正厅,是谓“甲午更张”。新组成的亲日派朝鲜政府宣布废除中国光绪年号,改用朝鲜开国纪年,废除与清朝签订的一切条约,驱逐朝鲜领土上的清朝军队。同年十月,井上馨出任日本驻朝公使,他逼退了有反日倾向的大院君,又出台了《内政改革纲领二十条》,以“协助改革”的幌子来加紧对朝鲜的控制。同时将曾参与甲申政变的亲日分子朴泳孝安插进政府中,采取一系列手段以进一步限制王室的权力。

乙未事变

清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十二日(1895年1月7日),李熙在井上馨的压力下率世子及宗亲百官拜聂氏宗祠,奉诵《誓告文》及《洪范十四条》,《誓告文》中有“朕”“皇朝”“皇祖”等字样,《洪范十四条》第一条即宣告“割断依附清代虑念,确建独立自主基础”,正式宣告朝鲜半岛与大清朝的宗藩关系终结。同年十二月十七日(1月12日),李熙相继颁布关于“王室尊称”的有关法令,规定“朝鲜国王殿下”改称“大君主皇帝”,王妃改称“王后”,王大妃改称“王太后”,王世子改称“王太子”,但李熙的权力实际上已经被日本人及其亲日政权削弱,完全成为了日本的傀儡。次年闰五月,朝鲜政府以策划暗杀明成皇后为由下令逮捕内部大臣朴泳孝,闵妃亲俄集团重新掌握大权,之后新任日本公使三浦梧楼策划日本士兵、浪人挟持大院君冲入景福宫,在乾清宫乱刀砍死闵妃,并浇上煤油点火焚尸,而后将骨灰抛撒于池塘中。并且他将朝鲜宫中的亲俄派势力清除,组成以金弘集为首的亲日政府,将朝鲜高宗软禁起来并逼迫他下诏废闵妃为庶人,史称“乙未事变”。

俄馆播迁

清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1895年12月),朝鲜政府的金弘集亲日内阁公布《议定年号件》,决定废止阴历而采用阳历并建立“建阳”这一标志独立的年号,同时制定一世一元制,即以阴历11月17日定为建阳元年1月1日。此外他还宣布了“断发令”,要求朝鲜人民断发易服,实际上这被朝鲜人民普遍认为是日本指使下的同化政策,因此引起朝鲜人民的不满,于是第一次义兵运动(乙未义兵)爆发。亲俄派李范晋李完用等人趁机将高宗李熙转移到俄国公使馆,他们收买宫女和宦官劝诱李熙。于是李熙于建阳元年(1896年)2月11日清晨和王太子乘坐宫女轿子逃出被日本人控制的景福宫,来到贞洞俄国驻朝公使馆,史称“俄馆播迁”。李熙下令将亲日内阁成员全部免职,并将其中5人定为“逆贼”,逆贼五大臣中总理大臣金弘集、农商工部大臣郑秉夏在押送途中被巡检打死,内部大臣俞吉濬、军部大臣赵羲渊、法部大臣张博逃亡日本。朝鲜建立了以金炳始为总理大臣的亲俄政权,俄国及朝鲜亲俄派的势力膨胀。

称帝建韩

李熙“播迁”到俄国公使馆以后,实际上成为俄国人的傀儡,后来俄国人迫于朝鲜国内外压力允许李熙还宫,李熙害怕再度发生类似“乙未事变”的事件,于朝鲜王朝建阳二年(1897年)2月20日回到各国使馆所在地——贞洞庆运宫(今德寿宫)以寻求保护。李熙还宫后,亲俄派势力有所萎缩,而先前掣肘他的势力如李昰应明成皇后、日本人亦消亡或削弱,所以此时的李熙终于摆脱了傀儡的地位,获得了实权。李熙不满于“大君主”的称号,决定采用“皇帝”之尊号,与中日两国分庭抗礼。朝鲜王朝建阳二年(1897年)8月16日,李熙下诏改元“光武”,同年9月他派外部大臣闵种默向驻朝鲜总领事唐绍仪试探清朝对“自己称帝”的看法,清朝方面对此表示否定。大韩帝国光武元年(1897年)10月12日,朝鲜高宗李熙穿上12章衮冕,在庆运宫之圜丘坛祭天,并即皇帝位,册封王后闵姓为皇后(谥号为“明成皇后”),王太子李坧为皇太子。次日颁诏书,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沿袭中国明朝的典章制度。韩高宗遂成为朝鲜半岛历史第一个正式称帝的君主。

李熙称帝后,将此前已辞世的闵妃追赠为明成皇后,并于同年11月21日为她举行国葬礼仪,葬明成皇后于东大门外之洪陵。大韩帝国光武元年底至大韩帝国光武二年初(1897年末至1898年初),日本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在外交文件中陆续使用“大韩国大皇帝皇帝”(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Korea)之称,承认李熙称帝之举。李熙称帝后企图通过主动向清代遣使以促与其订约,以得到清朝对其帝国的承认。在其他列国纷纷承认改正大韩帝国国号的背景下,清朝方面也不得不表示承认与其处平行地位,清政府和大韩帝国经过多次交涉,派徐寿朋于1899年1月国书赴韩,至此清朝在外交文件上初次使用“大皇帝”称谓,承认李熙称帝这一既成事实。

大韩帝国的建立后国内的政局出现变化,李熙重用赵秉式和闵种默为首的亲俄派、闵商镐和闵泳焕为首的亲美派、李址镕和俞箕焕为首的亲日派等大臣,废除甲午更张时期引入的责任内阁制,恢复议政府制度和君主专制体制,疏远尹容善、赵秉世等老臣且不予他们实权。此时“独立协会”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引起李熙等人不满,光武二年(1898年)12月25日晚,李熙下令罢黜参加万民共同会(独立协会外围组织)的官员,并动用军队强制解散万民共同会,同时宣布取缔独立协会并将独立协会领导人李承晚等下狱。随后大韩帝国又于出台了所谓《大韩国国制》,名义上是宪法,实际上却明确规定了大韩帝国实行“专制政治”、“无限君权”。李熙实行“光武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这一切都是维护旧的封建专制制度为根本前提的,也就是所谓的“旧本新参”路线(以旧制为根本,参酌新事物)。

大韩帝国光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899年1月9日),李熙接见大韩帝国日本公使李夏荣询问日本的陆军、军舰增设现状,之后李熙于同年五月十八日(1899年6月22日)参照日本的军事情况,而设立元帅府并颁布《元帅府官制》,其中规定自己亲任大元帅,总揽军机,统领陆海军。次日李熙设立校正所,后又将其改称为法规校正所,并任命议政府议政尹容善担任法规校正所总裁,此外李熙规定原来政府各机构禀奏皇帝的议案中有关“典章法律”的制定、修正、撤消事宜均由法规校正所议定后直接上奏并发布。大韩帝国光武三年七月十三日(1899年8月17日),李熙诏令法规校正所起草共计九条的《大韩国国制》,五天之后李熙正式颁布《大韩国国制》,以作为立国的指导性文件。清光绪二十五年八月初七日(1899年9月11日),清代与大韩帝国订立《清韩通商条约》,双方平等的近代条约关系至此建立。大韩帝国光武六年(1902年)5月6日,李熙下诏定平壤为陪都,称西京,并命闵泳负责营建行宫,称丰庆宫。

二次傀儡

大韩帝国光武八年(1904年)2月10日,日俄战争,原本宣布中立的大韩帝国被迫签订《日韩议定书》,协助日本作战,至此李熙第二次沦为日本的傀儡。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告终,日本公使林权助又强迫大韩帝国署《日韩新协约》(第一次日韩协约),规定大韩帝国雇用日本财政和外交顾问、与外国缔结条约前要与日本协商等等。次年11月9日,日本特使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被派往大韩帝国“慰问”皇室,反复威胁利诱李熙与日本缔结保护条约,但李熙坚持不允。11月17日夜晚,伊藤博文和长谷川好道率日军入宫以武力强迫缔约,李熙称病不出并由内阁八大臣接待伊藤等人,亲日派李完用等5人同意缔约,拘禁反对缔约的参政大臣(总理大臣)韩圭卨,外部大臣朴齐纯代表大韩帝国政府签订《乙巳条约》(第二次日韩协约,又称“乙巳保护条约”),日本根据协约在大韩帝国设立统监并撤消其外交机关,伊藤博文担任第一任统监,大韩帝国实际上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乙巳条约》签订后李熙的实权被日本人剥夺,但他并不甘心做傀儡。大韩帝国光武十一年(1907年)1月16日,李熙在《大韩每日申报》发表声明称自己从未批准缔结《乙巳条约》,也未同意日本统监常驻大韩帝国,呼吁列强共同保护大韩帝国的独立。同时李熙通过秘密援助国内义兵运动的方式来争取国家独立。日本人为限制李熙的独立运动,便以“改革”为借口派遣日本警务顾问攫取庆运宫的警卫指挥权,同时伊藤博文下令“肃清宫禁”,要求无统监府颁发的门票者不得进宫,但李熙仍采取秘外交途径,争取恢复主权。大韩帝国光武十一年(1907年),荷兰海牙召开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李熙秘遣李相卨、李、李玮钟三人自己高宗的亲笔信和参加会议的委任状前往海牙,控诉日本对大韩帝国的侵略,呼吁各国的声援,宣布《乙巳条约》无效,与会各国拍电报向李熙确认代表身份,但询问电被日方扣留,伊藤博文闻讯通知和会委任状系伪造。

被逼退位

大韩帝国光武十一年(1907年)7月3日,伊藤博文以“海牙事件”为由训斥李熙,并唆使韩国卖国组织“一进会”开展要求李熙退位的活动。7月17日,李完用等七大臣在伊藤博文的恫吓下逼迫李熙退位,同日日本外相林董和李完用一起逼李熙退位。李熙则坚称自己与海牙密使事件无关,拒绝退位。同年7月19日凌晨3时,李熙被迫宣布“军国大事令皇太子代理”,日本人却诡称韩国皇帝已经退位,同时日军在汉城南山倭城台正对着庆运宫驾设6门大炮,并派日军包围庆运宫,强行将皇太子代理听政仪式变为禅让仪式。次日上午10时,庆运宫中和殿的禅位仪式在日本兵的监视下以所谓“权停例”举行,李熙和太子本人都没有出席仪式,而是以宦官作为替身代行。8月27日,皇太子李坧正式登基,改元隆熙,是为朝鲜王朝最后一位君主——韩纯宗。李熙虽然被逼退位,但企图依靠宫内府大臣朴泳孝等人复辟,之后日本迅速采取措施逮捕朴泳孝等人,李熙本人也被日本控制。李熙退位的事件还引发大韩帝国国内的游行示威活动,但很快被日本军警镇压。

晚年与逝世

李熙退位后被尊为太皇帝,并被日军监视居住于庆运宫内。大韩帝国隆熙四年(1910年)8月22日,日本强迫大韩帝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大韩帝国灭亡,李熙被授予日本皇族的身份,其封号被降为“德寿宫李太王”。李熙晚年生活痛苦,夜晚经常失眠。日本大正六年(1917年),日本驻朝总督长谷川好道亲自找李熙说媒,要求李垠娶日本梨本宫亲王之女方子为妻,不料却被李熙以李垠已和闵泳敦之女闵甲完订婚为由相拒,之后李熙在日本人的威逼之下被迫同意李垠与梨本宫亲王之女方子的婚事。

日本大正八年(1919年)1月21日凌晨6时,李熙在德寿宫咸宁殿猝然驾崩,终年六十八岁。当日日本官方发布号外称李熙病重,两天后日本殖民当局公布李熙在前日死于脑出血发作的消息,并特许朝鲜人“望哭”七日。同年3月1日,朝鲜人民发动“三一运动”,在为李熙举行国葬之际于各地聚集游行,用以纪念李熙。李熙的庙号定为韩高宗,谥号为“文宪武章仁翼贞孝太皇帝”。庙号、尊号和谥号合称为“韩高宗统天隆运肇极敦伦正圣光义明功大德尧峻舜徽禹谟汤敬应命立纪至化神烈巍勋洪业启基宣历乾行坤定英毅弘休寿康文宪武章仁翼贞孝太皇帝”,与明成皇后合葬于韩洪陵。

为政举措

政治

李熙在逃至俄国大使馆期间废除甲午更张中所确立的内阁制,恢复议政府,但官制改为议政大臣、参政大臣、七部大臣(内、外、度支、军、学、法、农商工)、赞政和参赞组成。大韩帝国建立后,李熙于大韩帝国光武三年(1899年)6月设置校正所,不久将其改称为法规校正所,并批准法规校正所呈上的《大韩国国制》,后于8月22日正式刊登于《官报》上,强调“大韩帝国之政治为亘万世不变之专制政治”“大韩国大皇帝享有无限之君权”。

经济

李熙推行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他鼓励发展包括纺织业交通运输业等在内的近代工商业,光武年间先后建立大朝鲜苎麻制丝会社、织造劝业场、钟路织造社、艺洞织造缎布株式会社、李仁基织造所、李仁荣织造所、汉城制织会社、郑肯朝织造会社、中谷染织工所等纺织企业;大韩协同邮船会社、仁川邮船会社、仁汉轮船株式会社等海运业企业;创建通运社、利运社、京釜铁道役夫会社等陆运业企业。李熙还进行财政改革,扩大宫内府的财政权力,瓦解财政一元化管理的体制,分割度支部的财政权,宫内府中最重要的内藏院不仅管理皇室内帑,还负责经营红参贸易、铸造白铜货、管理水利、矿山等业务;此外李熙还引入近代预算会计制度,从大韩帝国光武四年(1900年)开始公布国家预算,还投资创建大韩天一银行、汉城银行等民间银行,次年2月李熙发布敕令第4号公布《货币条例》,实行金本位制并开始筹划发行货币,后李熙为抵制日本经济侵略而设立国家银行,以沈相薰和李容翊为正副总裁,计划全面开发大韩帝国金融,但因日俄战争的爆发而中断。

朝鲜王朝建阳元年(1896年)7月,朝鲜政府发布了六条“铁道规则”,决定在国内兴建标准轨距铁路,后于大韩帝国光武三年(1899年)从法国手中收回京义线铁路的敷设权,成立西北铁道局进行修筑与管理,此外李熙在全国进行铁路调查,并聘请英国顾问柏卓安规划京元线湖南线等4条铁路构成的朝鲜半岛铁路网;城市建设上,李熙任命朴定阳、李商在等留美大臣与美国企业合作改造汉城,并以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为模板,在市中心增修和拓宽道路,后李熙于大韩帝国光武二年(1898年)成立汉城电气会社,由汉城府判尹李采渊任社长,次年开始在市内运行电车并安装路灯,此外还在汉城修建自来水管和下水道,同时兴建公园、剧场等设施;李熙在土地方面还施行“光武量田”,大韩帝国光武二年(1898年)至大韩帝国光武五年(1901年)10月,李熙先后设置量地衙门和地契衙门,在美国人的协助下丈量全国土地,后又将量地衙门合并入地契衙门中,大韩帝国光武六年(1902年)3月根据量田之成果作成“量案”,又根据“量案”对土地所有者发给“地契”。

军事

军事措施上李熙为强化君主专制,而将大韩帝国的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外积极改革军制并着手建立近代的军队,在中央设亲卫队和侍卫队,中央的亲卫队和侍卫队兵力保持在5000-6000人,在平壤、全州设置两个镇卫大队以及14个地方大队,李熙还大力扩军包括增加兵力和扩充军费,大韩帝国光武二年(1898年)李熙下令陆军增设10个大队的兵力,并预备设立海军。次年李熙开设“元帅府”,自任陆海军大元帅,皇太子任元帅,分为军务、检查、记录、会计四局。

文化

李熙即位后自居大韩帝国的“儒教宗主”,并将儒教定为国教以鼓励儒学研究,此外他还在成均馆设立招贤堂,聘请“宿学隐沦之士”鉴评政务。教育方面,李熙颁布大量近代学校教育规则,如《医学校官制》《中学校官制》《商工学校官制》《外国语学校规则》《中学校规则》《矿物学校官制》《邮务学徒规则》和《电务学徒规则》等,同时重点发展近代职业学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改革的技术人才,直至大韩帝国光武三年(1899年),大韩帝国成立了10间汉城国立小学、6间外语学校、1间医科学校、1间师范学校及62间地方国立小学。

人物轶事

天日之表

李熙少时曾拜访过擅长看相的庆尚道清道郡人朴有鹏,朴有鹏曾表示自己变成独眼龙就会飞黄腾达,于是就刺瞎自己的一只眼睛。李熙拜访朴有鹏时,朴有鹏屏退旁人对李熙表示他是天日之表,请不要泄露。李熙继位后,朴有鹏就获得南阳府使的官职,据说后来因在立储问题上得罪李熙而被赐死。

秣马燕云

大院君执政期间,李熙由于未参与政事而在后宫接受儒家教育,有一天李熙在经筵上读到《孟子》中“汤七十里,文王百里”的章句,于是向身边的伴读发出感慨:“七十里和百里的国土,都可以为政于天下,何况朝鲜有三千里国土!怎么做可以马燕云,洗雪祖宗的耻辱(指丙子之役)?”

听阿里郎

李熙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每晚打开电灯,让伶人给他演唱民歌《阿里郎》,大臣闵泳柱给演唱技艺高超的伶人赏赐金银,直到日本公使大鸟圭介侵犯景福宫后才停止。

人物关系

父母后妃

子女

人物评价

朝鲜大臣黄玹评价:“上(指韩高宗李熙)于君人之德无一允蹈……自负雄才大略为不世出之资,总揽权纲,奔走一世;交通重译,罗络五洲。非徒上比祖烈为有余裕,抑足为东方创有之君”。

韩国著名史学家朴殷植评价:“不以厚我民力为自强之图,徒以庆运宫在各国使馆之侧为太平之基,竭吾国财事外人,朝秦暮楚,择强而交,实依赖以苟安,其能久乎?”

韩国KBS评价:“高宗常常被评价为无能之君。高宗在位期间,朝鲜王朝一直处于历史的波澜之中,他治理国家的能力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现在的史学界也在为高宗平反并指出,恨铁不成钢的高宗并不是人们曾经评论的那种昏君,而一直梦想韩国成为富强的现代国家。”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评价:“朝鲜所谓太皇帝者,在位垂五十年。上则见挠于所生,内则见制于哲妇,下则见胁于贵戚豪右,见荧于左右近习,政出多门,举棋不定,而国家之元气,遂丧以尽。韩之亡,实韩皇亡之也。”

人物作品

韩高宗李熙生前的诗文被整理为《珠渊集》40卷20册,藏于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藏书阁。

死亡争议

关于李熙的死亡原因,史学界和社会存在广泛的争议,说法不一。日本官方公布的死因是突发脑出血,但是日本没有提供病理报告,而且掩盖死亡讯息,篡改死亡时间,一直受到各界的怀疑;韩高宗临终前守在他身边的医官神冈一享声称是遗传性脑溢血;海外韩人社会认为李熙因打算派遣密使到巴黎和会上控诉日本侵略、呼吁朝鲜独立而遭日本毒杀,该说法经过三一运动的发酵而被朝鲜人广泛接受,当时被指是下毒嫌疑者的人有李王职长官闵丙奭、赞侍尹德荣及亲日派官员李完用、韩相鹤等;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刊行的《韩日关系史料集》认为日本在给李熙食用的食中下毒,死后满身红斑并腐烂,目击的两名宫女同时死亡;朴殷植在1920年出版的《韩国独立运动之血史》中认为日本指使韩相鹤在给高宗食用的食醯中下毒,死时“两眼皆赤,遍体红斑而腐烂”,两名目击宫女也暴死;李熙的幼女德惠翁主在日本上学时告诉她的好朋友,朝鲜总督府指使典医安商浩配制含有砒霜的红茶毒死她父亲;日本当代历史学界的部分学者认为日本当时正筹备李垠李方子的婚事,借此大力宣传“日鲜融合”,而无暇且无理由毒死李熙;但韩国学者李泰镇认为李熙是被日本总督长谷川好道毒杀的。

后世纪念

韩洪陵

韩洪陵位于韩国京畿道南杨州市的金谷洞,李熙驾崩后与明成皇后闵妃合葬于韩洪陵,日本宫内省认为称“陵”是对日本天皇不敬,不许立带有私上庙号、谥号及“韩洪陵”字样的碑,因此高宗下葬后四年间都没有立碑。直到日本大正十二年(1923年)3月,韩纯宗和李王职官员商议后,决定以韩洪陵参奉(管理人)高永根私自立碑的形式,树立“大韩高宗太皇帝洪陵”字样的石碑。事后高永根被李王职罢免,但陵碑并未被推倒,朝鲜总督府虽然知道是韩纯宗及一些朝鲜贵族所为,为朝鲜的稳定,他佯作不知同时劝说宫内省默认陵碑的存在。因此洪陵陵碑被保留至今(但碑阴落款的大正年号在朝鲜半岛独立后被抹掉)。

韩高宗之路

“韩高宗之路”曾是朝鲜王朝建阳元年(1896年)明成皇后在景福宫中遭日人杀害后,李熙逃往俄罗斯公使馆避难的“俄馆播迁”一段120米的路径。这条路直到2011年仍作为美国大使馆职员的住所使用,随着韩美政府的协议变为韩国所有,复原了俄馆播迁当时李熙从景福宫中出逃的路,并将其命名为“韩高宗之路”,2018年10月正式开放。

影视形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