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水 :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

更新时间:2024-09-21 12:26

李秋水,号半村,又号上人、南濠老农,林散之女婿。1923年在和县出生。他十五岁边教书边自学,每天挑灯夜读。20岁开始,拜林散之为师,诗文得以大进。1941年春,参加革命,抗战胜利后,李秋水回到家乡边教书,边做些地下工作。解放前夕,他受命策动中国国民党芜湖沿江江防司令曹亮文全椒县国民党县长潘禹三率部起义。另外,金庸作品《天龙八部》中亦有人物名叫李秋水。

人物生平

李秋水,1923年出生于和县,号半村、濠上人、南濠老农,系林散之女婿。“扬州市新八怪”之一。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儿时家贫如洗,经常 挨冻受饿,他懂事时,两个幼弟,饿得皮包骨头,相继夭折了。七岁丧母,后继母过门,受尽了世态炎凉和人间辛酸之苦。此间他求知欲极高,随舅祖父实斋读了几年私塾。他舅祖父是前清秀才,戊戌后又进了学堂,是个学贯中西的鸿儒。后来李秋水有较深的文学造诣,与舅祖父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为生活所迫,李秋水过早地涉足社会,十五岁当了小先生教书谋生。 1940年,和县闹灾荒,加上苛捐杂税不断,人民困苦不堪,多有弃田外逃者,年轻的他借渔人之口,作七绝一首以泄愤:“朝朝打浆历阳湖,卖掉鱼儿去缴租。尚欠官家钱八百,破船破网不如无。”抗战期间,他见桂军把持皖政,拥兵自重,假抗战之名,行肥己之实,作《金寨道中》七律诗:“半肩行李太零丁,惭愧虚随使者星。九十春光朝暮雨,一千里路短长亭。人传大宪多方略,名振中原见典型。知否东南万姓苦,早倾江汉区洗膻腥。”从上述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李秋水是个血气方刚、铁骨铮铮、刚直不阿的好青年,他厌恶黑暗的统治,急切盼望早日消灭日寇,结束战乱。 1941年的春上,中共江和全工委派李秋水的亲戚偰怀镭任和含中心县委河北工委副书记等职,十九岁的李秋水“为了一种崇高的理想”,随偰怀镭走向革命的道路。由于当时环境险恶,不久,偰怀镭积劳成疾,壮志未酬,英年早逝。李秋水和中共地下工作者王益农取得联系,抗战胜利后,李秋水回到家乡边教书,边做些地下工作。解放前夕,他受中共江淮第五军分区副司令赵鹏程之命,策动当时任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七团的团长和后来任芜湖沿江江防司令曹亮文走弃暗投明的道路,投奔中共。1949年1月16日,曹亮文在和县白桥镇宣布起义,李秋水同时还策动全椒县国民党县长潘禹三率领一千多人起义。曹亮文、潘禹三的起义为江淮平原的早日解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传略辑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淡泊名利

和县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如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写于和县;唐宋有三张:诗人张籍、词人张孝祥、书法家张即之清代大画家戴本孝林散之的先生、前清进士张栗庵就和李秋水住处是邻村。在这块文化氛围极浓的沃土上,李秋水自小就与诗书有缘。他十五岁边教书边自学,每天挑灯夜读。20岁开始,拜林散之为师,诗文得以大进。在林老的点拨下,坚信人第一要立品,第二要做学问,其次才是学艺术。林散之告诫他说:“学人贵得真师传授,盲人瞎马,耗时费力,难得正果。”并要他圈读《全本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文选》、《瀛奎律髓》、《唐宋诗醇》。由于李秋水的勤奋和极高的悟性,他的诗“情真意切,直写怀抱,雅致清新,诗味隽永,若论其特点,或可概括为三个字:真、雅、淡。”注1他的努力,深得林散之的厚爱,由得意门生为东床快婿。

李秋水在全国解放以后,由于历史的误会和极端左翼路线的干扰,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近三十年的时间生活在和县集乡的农村,但是,他心态平和,把一腔心血倾注在农村义务教育和农业劳动方面,他悠然地做诗“课教儿孙读于耕”。闲暇时间“我开始了新的生活。几十年优游田园,师农学稼,昼出耕耘夜读书,过着诗人般的生活。而我的命运则是和全国人民紧紧拧在一起。”注2“老来何物最相知,唯有多情笔一枝。竖曳横撑随意造,书成原不计妍。”这是李秋水写的一首七绝诗,抒发了他临池心手双畅,笔随人意的自得之乐,。他楷书临过欧虞、褚、李、颜、柳,篆隶下过功。对苏轼米芾黄庭坚三家行书用功尤深。他临池诗云:“晋帖唐碑着了迷,清晨写到日偏西。行云流水忘机处,万树花开一鸟蹄。”葛昕先生赞他的书法“秋水先生多年如一日,他学画开始于五十年代。没有画谱,便从田间捕捉昆虫放在玻璃瓶里反复写生,在他的笔下有差翅亚目螳螂蟋蟀科黑蚱,有形形色色的家禽、花草都生动逼真,林散老见了这些画稿十分称赞。李秋水由于受到林老的口传手 授,他的山水画苍浑清润,晚年尤精墨法,时在浓墨、焦墨中兼施重彩,愈见斑斓古艳,表现了浑厚华滋、意境幽深之山川神韵。注4林老评其画“有静气”、“精于小品”、“严谨有南宋人气味”。所以一璨先生在《藏于深山大壑中的兰花》一文中评秋水先生山水画说:“今日扬州市画坛,虽然众生芸芸,毕竟缺少具有高深文化层次的上层人物,能称此者,唯李秋水先生。”李秋水在扬州市老年大学教了十年的书法,有许多识者称他是“诗、书、画三绝”,他得知后总是谦虚地说:“我是诗、书、画三学。”除了诗、书、画以外,他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如《墨水三千,青山一万重》一文,把林散之的书画介绍得淋漓尽致,读者动容。当他得知有人发表言论“陋室”不在安徽省和县,并怀疑刘禹锡没有写过《陋室铭》那篇文章,他立即撰文发表在《马鞍山日报》上,文章引经据典,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服了好事者,也为家乡做了多件实事。在同乡友人的关心和支持下,2011秋水老人把一生所作之旧体诗文,选其精华编录成《双清馆诗稿》。

爱书似宝

李秋水自幼学习虽然非常勤奋,但是,家境贫寒,无钱买书,只好向别人借。其艰难刻苦之情,从他一首借书诗中可见:“朔风卷地雪花飘,借得新书手自抄。谁念寒冬破屋里,一灯如豆到深宵。”他好读书,也好买书,不惜典衣卖物重金购买珍本书籍。我县图书馆现存的明代慎独斋精刻四十六册《资治通鉴纲目》及十六册高刻本《和州州志》、十二册《历阳典录》和四册《历阳诗》就是他在解放前自费购买的。八十年代后期,有人劝他要回自己的书,他说:“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放在哪儿不重要,只要能保管好就行了。李秋水到了扬州市以后,深感古籍损失太大,在古籍出版社里任编辑,认为有这么多的好书读,还拿工资,真是天下最美的差事。这期间,他校编了数千万字的《笔记小说大观》,拿他自己的话说是过足了书瘾。他校对了《犬窝谭红》并为其写了序言,美国的一位华裔教授是红学,看后非常欣赏,称“序言写得简练,深得要领”,对李秋水整理、校勘古籍孜孜不懈的精神以及他深厚的文学根颇得好评。秋水先生人生道路可谓坎坷不平,在污泥浊水横流滚滚的旧社会能洁身自好,他能在纷繁杂乱无序的动荡中,炼就一个“静”字,在喧嚣和鼓噪中入静,涉艺博而精。他高雅的素养,艺事的辉煌,给后人以启示和鞭策,也解出了什么是人生这一千古难解之迷。现在李秋水已经八十高龄,每天仍然读书、写字、吟诗、作画,乐此不疲。若有人来求字索画的,他总是尽可能地满足来者的要求。一璨先生在评秋水先生山水画的时候说:“浮在水面者往往为其小,而藏在水之深处的乃为大。在这林林总总、撩人眼花的书画界,就隐藏着一位不为人注意的文人,他,就是集诗书画文于一身的李秋水先生”。是啊,古话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见蛟龙扬州市文艺界称李秋水是位蛟龙,《扬州文艺》于二00二年第二期以“维扬艺文”专版,用数万字从全方位介绍了他的人品、诗、书、画。而李秋水得知后,称自己是“自小学诗,可书画是票友,真的只是个‘识字李伦新’”。李秋水胸怀坦荡,待人谦和,生活淡泊,不务名利。一生追求艺术,热爱祖国文化,时时刻刻以弘扬光大而自勉勉人。他热爱乡土,“牛渚潮声,凤台县山色,为之魂牵梦萦”。他的怀乡组诗有一首:“荒村野寺古佛塔,一幅天然好画图。十顷荷花千树柳,白头长忆七星湖”。思乡情义何等深切!他的老伴林若是林散之老人的爱女,受过高等教育。他俩堪称文章知己,患难夫妻,一生相濡以沫,相品以道,扶持风雅,切磋文艺,李秋水的今天,实出于林荇若的帮助,其清才硕德为世称道。

艺术评价

著名学者、红学冯其庸先生到扬州市来,住在宾馆总统套房里,偶然看到了房间里挂着的李秋水的一幅山水画,称赞不已,要出高价买下,并对人说:“此老先生的传统功力深厚,深得黄宾虹五笔七墨之法,笔墨功夫十分了得,在当今杂乱的艺术圈中实为难得。”

安徽省书协副主席傅爱国这样评价秋水先生:“李秋水先生文学功底深,所创作的作品书卷气很浓,既有传统功力,又有创新,学问、艺术熔为一炉。他的作品很有艺术价值。可以研究他,要了解他的生平,人生简历,艺术使程、诗、书、画艺术思想,作品、照片等。论艺必论人,艺品见人品。理想、信念忽视作品就没有灵魂。中原地区文人仕之有道、矢志不渝。他最敬佩他走自己的路,并不因为他是林散之先生的学生和女婿就一味地模仿林散之,他的作品有他自己的风格,的确是大师门下的高徒。书法是创作主体心灵的迹化,书法个性即人的个性。学书之路,概而言之不过两条:一是恪守一家,不二法门,算是捷径,英年而成气候不为难事;一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难于很快形成自家风格,一般只能大器晚成。秋水老真是走后者之路”

书法家葛昕先生赞他的书法“秋水先生多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将苏之浑穆、米之奔放、黄之拗峭,加上他自己的学养、人格、性情、美学思想等等,揉合于一体,形成了清和峭拔的自家风貌。”

作品欣赏

李秋水先生作品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