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官寨遗址 :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

更新时间:2024-09-20 12:39

杨官寨遗址,杨官寨遗址是关中仰韶中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位于西安市高陵区姬家街道杨官寨村四组东侧,地处泾、渭河交汇处西北约4公里的泾河北岸的一级阶地上,南距现泾河河道约1公里。杨官寨遗址遗址周围地形开阔、地势平坦。遗址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止到2022年8月,杨官寨遗址是发现的陕西关中地区庙底沟文化中最大的环壕聚落,也是唯一一个发现有完整环壕的聚落遗址。

200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16485平方米。发掘范围可分为南北两区:南区的文化堆积主要属庙底沟文化遗存和半坡遗址四期文化遗存,发现有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房址和陶窑;北区的文化堆积主要属庙底沟文化遗存,发现有庙底沟文化时期的聚落环壕,而且保存相对完好,为探索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从遗址发现情况来看,遗址内揭露仰韶晚期制陶作坊以及庙底沟遗址时期环壕聚落等,为研究仰韶时期聚落与社会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线索;从体质人类学鉴定及全基因组多样性统计结果来看,墓地葬人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壮年和青年期,男性基因组多样性较低,女性基因组多样性较高;从生业经济来看,粟作农业为遗址主要的食物来源。在2018年4月10日,杨官寨遗址成功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历史沿革

“鹿形胜占秦雄,二水溶溶浸碧空。渔唱不离烟霭外,人家长在图画中。”清代高陵区知县丁应松曾用这样的诗句来描绘高陵的风景。其中“二水”指的就是泾河和渭河,这曾是陕西省最重要的两条河流。

杨官寨所处的时代,黄帝部族正处于兴起的阶段,还没有到“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杨官寨被认为黄帝都邑所在。

因为毗邻赫赫有名的半坡遗址和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一直有考古学家在杨官寨附近勘查,但人们从未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先祖们(距今约6000年)在此休养生息的证据。

2004年5月,西安市经开区泾渭新城决定实施南面路段的延伸工程。在没有通知考古研究院的情况下,几辆大型挖土机开动了。随着挖土机“轰”地一声铲下去,人们惊奇地看到,在翻起的黄土中,夹带着无数碎陶片,其中有的陶片上还有艳丽的色彩。土不是一般的黄土,从地下翻出来的都是灰土,这意味着这个地方是个大灰坑(灰坑就是古代人的“垃圾坑”,“过去人类的很多活动都需要挖洞穴,比如储存什么东西,或者为了取土。后来随着时间流逝,这个坑逐渐被填平,但其中经常埋藏着当时人们生活的遗留品,比如陶器的残片等。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人们的活动内容。这种坑的土质都是发灰,所以叫灰坑)。就这样,一座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间的遗址被挖了出来。因为地处杨官寨,考古学家把其称为“杨官寨遗址”。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表示:“这是目前所知面积最大、庙底沟时期唯一的保存较好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所谓环壕聚落,就是大型人类聚居地。

仰韶时代一般分为三个时期,其中早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以半坡文化为主,中期(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以庙底沟文化为主,晚期(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以半坡四期文化为主。位于临潼区姜寨遗址属于半坡时期,但考古界此前从未发现庙底沟时期的类似遗址。所以在杨官寨被发现之前,没人知道庙底沟时期的聚落是怎样布局、人们是怎样生活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杨官寨考古队2004年5月起已经在这里钻探和发掘了四年,记者在现场见到:一条长达1945米的壕沟内,24.5万平方米的杨官寨聚落已初见雏形。在考古专家的大胆推测中,这个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聚落,也许是中国最早的城市。

主要展览

文物遗存

在杨官寨遗址发现各类房址49座、灰坑896个、壕沟9条、陶窑26个、瓮棺葬33个、墓葬45座、水井5口,出土各类可复原的器物7000余件。发掘区以泾渭新城的东西二路为界分为南北两区:

南区发掘面积约5615平方米,发现各类房址23座,仰韶时期灰坑496个、陶窑10个、瓮棺葬8个以及汉、唐、明、清时期的墓葬31座、水井5口。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该区的史前堆积主要是庙底沟遗址文化遗存和半坡遗址四期文化遗存。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是在发掘区南端一东西走向的断崖上发现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房址和陶窑,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窑洞式建筑群。

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的聚落环壕。环壕西部发现一处宽约2.7米的门址,在门道两侧出土大量陶、骨、石器,大量半坡时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渭河平原中部特别是泾渭交汇地带该文化的内涵。

房址共发现17座,基本是平面呈“吕”字形的前后室结构,在房址和窑址附近的H402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仅尖底瓶可复原的就达18件,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陶胚残片和一件可能是用来制作陶器的工具——轮盘,说明这些由成排的房子、陶窑及储藏陶器的窖穴等遗迹构成的区域可能是当时的作坊区。

2007年~2008年,对长庆油田、万方汽车配件公司等项目的建设用地范围即杨官寨遗址北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截至目前,发掘总面积已达10870平方米,其堆积主要为庙底沟遗址文化遗存。共发掘仰韶时代各类房址26座、灰坑334个、陶窑16个、瓮棺葬24个及一些其他遗迹。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是庙底沟时期聚落环壕的发现。经初步钻探,环壕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基本为南北向布局,周长约1945米,壕内面积24.5万平方米,壕宽约6米~9米、最宽处约13米,深2米~3米。环壕西部发现门址一处,宽2.7米左右,在门道两侧的壕沟堆积内(原编号分别是H776和G8-2)出土了大量陶、骨及石质文物,为了验证钻探资料、进一步了解环壕特征,对聚落西门址、环壕的东北角、西南角等部位均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其中在西南角环壕(即G8-4)中发现的巨型陶祖引人注目。

杨官寨出土的众多陶器中,有一件疑似“天狗吞月”图案的彩陶。还有一件是蜥蜴纹彩陶盆,图案是蜥蜴,清晰地印着蜥蜴爬行的模样。出土文物还有巫师通天地的法器-琮、类似三星堆遗址出土铜人面的大眼睛残片、人脸覆盆状陶器(又称镂空人面饰覆盆状陶器)以及涂朱砂的人面残片等器物都十分罕见。人脸覆盆状陶器面有一个人面的模样,眼睛、嘴巴中空,中间有突出的鼻子,酷似现在流行的QQ头像。这种“镂空人面形”的器物在全国仅发现了两件,另外一件是出土于山西吉县沟堡遗址的“人面形筒状器”。

文物价值

杨官寨遗址入选“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位居榜首。杨官寨遗址的发掘填补了“仰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空缺。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到7000年)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仰韶村发现而得名。是近年来仰韶文化研究中发掘规模最大、收获最丰硕的遗址之一。

该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是在发掘区南端发现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房址和陶窑。尤其重要的收获是在遗址北区发现的庙底沟文化遗存,这也是第一次发现的6000年前关中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和聚落环壕,为探讨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自2004年5月起,在该园区的相关区域已进行了长达4年多的考古工作,收获颇丰。

第一,基本搞清楚了该遗址不同时期聚落的布局。遗址北高南低,大致以南北二路,也就是庙底沟遗址时期聚落的南环壕为界,南部多为半坡遗址四期文化居民聚居区,而北部则是庙底沟文化的聚居区。

第二,遗址南部由成排分布房址、陶窑及储藏窖穴等组成的制陶作坊的发现,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比较明显的分工,一部分家庭专门从事陶器的制造,专门储藏陶器的窖穴的发现说明财产私有观念的出现和强化,通过聚落形态得到了表现。这些均对认识当时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遗址北部发现的庙底沟时期环壕聚落,是考古工作最大的亮点。首先,杨官寨遗址的发现使学术界聚讼已久的庙底沟文化聚落问题可望得到解决。就现有资料看,该遗址是所知庙底沟时期唯一一个发现有完整环壕的聚落遗址,加上其相对完好的保存状况等,均使它成为探索庙底沟文化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问题的最重要资料线索。其次,就该聚落本身而言,环壕周长达1945米,壕内面积(含壕沟)245790平方米,如此巨大的庙底沟时期环壕聚落遗址在全国实属罕见。据初步调查,在杨官寨遗址周围的泾、渭两河交汇地带,分布有韩村、上马渡、马南、渭桥村等仰韶时期遗址,但规模均小于杨官寨遗址,结合杨官寨特殊的地理位置等,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遗址也许就是关中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东北段环壕内侧接近沟边的位置还发现有疑似墙基的遗存,由此考虑,该聚落很有可能是一座庙底沟文化的城址。据悉,杨官寨是发现该时期唯一环壕保存完整的中心聚落遗址,考古所显示的只是该遗址丰厚内涵的冰山一角。

2008年在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发现了庙底沟遗址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一处大型环壕聚落,这是所知庙底沟时期唯一一个发现有完整环壕的聚落遗址。所谓的环壕聚落,就是大型人类聚居地,被一道长约1945米的壕沟围绕着,面积达24.579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有考古专家推测,这里可能为当时的一处中心聚落,可能为5500年前原始城市,人们由此可以看见“城镇”的雏形。

除了环壕聚落外,考古专家还在杨官寨遗址南面发现一组窑洞式建筑群遗址,距今5000余年,这是关中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窑洞式民居建筑群。在成排的窑洞式建筑群中,考古队还发现了大量的陶窑。二者的排列基本呈平面“吕”字形结构,即每一个窑洞式建筑后面都有一个烧制陶器的陶窑。烧陶是仰韶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几十年前挖掘的西安半坡遗址便展现了半坡时期人们的制陶生活。

考古学家还在陶窑的旁边发现了专门储藏陶器的窖穴,在其中的一个窖穴里,考古队员挖掘出了20多件完整的尖底瓶。“一个家庭用不了这么多瓶子,这证明在当时,陶器是成套生产的,可能用于交换或其他用途。可以想象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分工,比如住在这个房子里的人是专门烧窑的。而窖穴建在房子旁边,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私有的观念。

6000年前的古人是怎么生活的?杨官寨遗址的发掘或许会告诉我们一些答案,但还是有很多谜团难以解开。比如说那条长达1945米的壕沟。挖这样一条壕沟会产生10亿立方米的土,这样的工作量不是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或许在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已经有了等级和阶层之分。此前,在杨官寨遗址附近,考古队还曾发现了韩村、上马渡等仰韶时期遗址,但规模均小于杨官寨遗址。不解的是,杨官寨村这么大规模的聚落,“人死了之后埋在哪里?”至今,考古队都没有在周围找大规模的墓地地。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等遗址已经表明,半坡时期的墓葬都位于环壕外面,大部分是合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每个墓地里看不出人的身份和等级。”而2006年在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上展示出来的半坡四期墓地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随葬玉器的墓葬,这表明半坡四期时代已经出现了等级。目前所知面积最大、同时期内唯一的保存较好的杨官寨遗址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也许是中国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城市,城市边缘有一条长达1945米的环壕。那时,社会已经有了简单的分工,生活在城中的古人有的以制陶为生,有的人耕地,有的人狩猎……维系他们关系的,除了血缘,还有某种制度。他们会通过交换来达成彼此的需要。而他们之中最强壮的或者拥有最多生产资料的,将会成为首领,号令人们的行动。他们中间可能已经有了分工和阶层的出现。

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镂空人面深腹盆、动物纹彩绘盆、涂朱砂的人面残陶片等庙底沟遗址文化时期十分罕见的器物,人面彩陶双眼镂空,嘴巴为凹槽,面部整体涂有明显的朱砂残迹,其下巴则与陶器分离延伸至空中,十分独特和精美。据介绍,从摆放的位置和分布看,成群、成组出现的镂空人面深腹盆可能是与祭祀有关,但具体用于什么祭祀活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保护措施

文物保护

2008年3月底,杨官寨遗址入选“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位居榜首。4月7日,陕西省政府下达文件,要求对杨官寨遗址实施保护。

2008年9月4日,包括严文明在内的11位专家来到杨官寨遗址。勘察完毕后,专家们一致认定,杨官寨遗址是中国首个被发现的庙底沟时期完整环壕的大型聚落。

2013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杨官寨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国家文物局.2024-03-27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网.2015-11-29

《文物说说——寻踪系列》我们从哪里来(五):杨官寨遗址.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7

“聚落与社会一新实践与新思考”暨石峁遗址系统考古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4-03-27

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组图).央视网.2015-11-2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