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宗 :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

更新时间:2024-09-20 20:37

杨承宗(Yang Jengtsong,1911年9月5日-2011年5月27日)生于江苏省吴江县,放射化学家,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元勋、原副校长,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系主任,原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合肥学院名誉校长。

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34年在北平研究院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工作,1947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秋回国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研究室主任,1958年受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主任、教授,1961年任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铀矿选冶研究所副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1980年倡办合肥联合大学任首任校长。曾任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2011年5月27日逝世,享年100岁。

杨承宗主要从事放射化学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化学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孺子牛·特殊贡献奖”等。

杨承宗先后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重要论文20余篇,独著的《关于β射线的散射现象》成为研究β射线的散射现象及其应用的基础文献。

生平

早年经历

1911年9月5日(农历七月十三),杨承宗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区。父亲杨蔼如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和实干精神的民族实业家。杨承宗五岁入学堂,1923年就读于上海南洋中学,继而转入上海大同大学附中。1929年考入大同大学。1932年,他以7门功课“最优”成绩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理科。

工作经历

1932年,大同大学毕业的杨承宗进入上海市爱国女学任教。1934年,杨承宗进入国立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师从郑大章学习放射化学。1935年,在郑大章指导下,独立制成盖革-米勒计数器,用其测量了铀同位素的分子比值。

1936年秋冬,杨承宗被严济慈所长派至上海,筹建新实验室。1940年和1941年在国外杂志连续发表论文。1944年7月,镭学所被汪伪政府教育部长褚民谊派人接管,杨承宗返回苏州市老家研修物理和法语。第二年奉命返沪,接收镭学研究所。

1947年,杨承宗被所长严济慈推荐到居里实验室工作,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求学期间,杨承宗成功研究出分离镧系金属锕系金属的离子交换方法。1950年,杨承宗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于1951年顺利通过了约里奥-居里夫人主持的论文答辩,获得巴黎大学理学院科学博士学位。这一年,他收到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聘书,年薪555350法郎另加补贴,但杨承宗接受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月工资一千斤小米,回到中国,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主任。

1953年,杨承宗成功修复北京协和医院被日军破坏的医用提设备,为近代物理所开展中子物理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工作中,他的右眼却因为超剂量的辐射而受了伤,最后彻底失明。1955年9月,杨承宗受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于这一年,他设计并指导建成新中国第一个放射化学实验室。第二年,杨承宗赴苏联参加物理化学会议,在苏联参加讨论修订《和平利用原子能科学远景规划》(草案),独立完成放射化学、辐射化学放射性同位素应用部分。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科大)刚刚成立时,杨承宗即被请来担任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系主任,并承担无机化学的教学工作。1961年,杨承宗的人事关系迁入科大,出任二机部五所业务副所长,此后开始了秘密工作。三年后,杨承宗领导二机部五所全体科技人员提前三个月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原料的前处理试验任务。同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8年,杨承宗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去工地劳动。第二年,杨承宗正式离开五所,之后随科大南迁。197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2月,杨承宗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二机部五所主持完成的三个科研项目:“由矿石浸出液直接制取核纯三碳酸铀酰铵”“核纯铀化合物的研制”“铀和铀化合物中微量杂质的分析方法”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1月20日,被任命为科大副校长。

1979年4月,中国化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杨承宗当选首任主任。同年12月,当选为安徽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0年3月,杨承宗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6月,在安徽省教育改革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自费走读的大学——合肥联合大学的设想。8月28日,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10月11日,合肥联合大学正式成立,任首任校长。

1981年9月15日,受聘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委员,同位素应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正式担任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系主任,并承担无机化学的教学工作。1982年当选为第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1983年4月27日,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连任安徽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84年,杨承宗主持创建的科大放射化学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他被遴选为放射化学博士生导师。1989年,应居里实验室主任帕杰丝教授邀请赴巴黎访问,重回居里实验室。

1990年,在上海参加第三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会上由于年事已高主动辞去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会理事长一职。1993年11月,因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出版中的工作被新闻出版署授予荣誉证书奖章。1994年3月,从科大正式退休。

1999年3月31日,杨承宗被聘为“核工业铀提取冶金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2001年9月,杨承宗获中国质谱学会赠“中国质谱学事业奠基人”牌匾。10月18日,获“何梁何利基金奖化学奖”。2008年,杨承宗被科大授予“孺子牛·特殊贡献奖”。

遗体捐献与逝世

杨承宗逝世前立下遗愿:捐献遗体,供医学和放射化学研究“他吃了一辈子放射线,却还能健康活到100岁”的秘密。2011年5月27日,杨承宗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任职情况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杨承宗长期从事放射化学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一手创建了中国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事业,从大量钾盐中分离制备很强的UX12β放射源,发现β射线吸收系数随放射源周围物质的量及原子序数而改变(即背散射法)。他根据研究独著的《关于β射线的散射现象》成为研究β射线的散射现象及其应用的基础文献。

杨承宗从事铀的化学纯化和分析制备、天然放射性元素及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分析制备、放射性活化分析、辐射化学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众多的学科研究。从1961年到1964年间,杨承宗担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所用铀原料的制备的领导重任,带领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科技工作者刻苦攻关。他带领团队在中国尚未建成第一批铀水冶工厂的情况下,经过三年多的日夜苦战,纯化处理数百吨重铀酸,生产出足够数量的核素二氧化铀和四化铀,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数十项。其中一项,可以把铀的化学流程缩减四分之一,在生产中节省资金上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还开展了铀产品中20多种微量杂质元素的分析测试方法的研究,建立起一整套金属铀的质量检验方法。他带领五所科技人员提前三个月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 U~(235)制备任务,为原子弹成功试爆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才培养

杨承宗亲自编写了放射化学方面的教材,亲自主持设计并筹建起新中国第一个放射化学实验室,在物理所开设“放射化学”和“铀化学”等专业课。后来在中科大创立中国的第一个放射化学专业,在核工业部技术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授课,培育了中国第一代放射化学中坚骨干。

杨承宗在担任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期间,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他试行“联办公助、适当收费、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就业、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办学模式,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河。

他的学生包括居里实验室主任莫妮卡·帕杰斯、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王方定院士、院士胡克源首都师范大学李虎侯教授等。

主要论著

杨承宗先后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重要论文20余篇,独著的《关于β射线的散射现象》成为研究β射线的散射现象及其应用的基础文献。

荣誉与获奖

人物影响

2010年9月16日,“杨承宗教授百岁华诞暨从事学术活动八十年纪念座谈会”在北京文津酒店举行,包括吴文俊何泽慧徐光宪郭慕孙等资深院士等,近400余位科学家齐聚一堂,为杨承宗隆重举行了百岁华诞庆贺会,时任总理温家宝亲笔写来贺信。2010年10月11日,“杨承宗校长全身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合肥学院举行,时任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安徽省副省长谢广祥,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荣国等人出席揭幕仪式,为铜像揭幕。

人物评价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曾为杨承宗先生题词:“科技创新,功勋卓著,奉献人民,品德高尚。”

张劲夫为他题词: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

光明日报》:杨承宗被公认为是没有勋章的功臣。

二机部原部长刘杰所说:“杨承宗传约里奥-居里忠言,为培养放射化学奠基,为发展核弹原料胜利攻关,并为核事业培养了众多英才骨干,功德无量。”

杨承宗为中原地区核燃料化学的建立、发展和培养人才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所作出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评)

先生(杨承宗)为人,明恕而行、要之以礼,严于律己、谆谆教人,胸怀广阔、思维敏锐。(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虎侯评)

先生(杨承宗)是我国著名的放射化学家,是我国近代物理研究所放射化学学科的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数十载辛勤耕耘于科教园地,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淡泊名利,成绩斐然,为我国核科学事业的发展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先生的爱国情怀、科学作风和奉献精神为青年一代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中国科学院评)

放化英才,杨公培栽;核子燃料,杨公炼造。伟功弗居,不慕荣利。夫唯不争,乃得永生。(杨承宗墓碑文)

个人生活

转告忠言

1951年10月,杨承宗在返回之前,受到了他导师的丈夫让·约里奥-居里特殊会见,他托杨承宗向毛泽东转达,如果想反对原子弹,就必须得有原子弹。此外,他还亲自赠送给杨承宗一份10克标准源,以支持中国进行核科学研究。杨承宗回到国后向钱三强报告了约里奥-居里的信息,并由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丁瓒向相关中央领导作了汇报。

婚姻家庭

杨承宗的妻子赵随元,为了家庭,她放弃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迁居合肥市后,赵随元不幸瘫痪,长达16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杨承宗始终陪伴在妻子身边。他是一名习惯于进行科学实验的研究人员,经常使用针管、酒精灯和试剂试纸等工具,但他调整了自己的状态,以便更好地照顾妻子,在白天,他负责测量妻子的血糖水平,而在晚上,他会帮助妻子翻身,确保她的舒适和健康。

人物轶事

没有勋章的元勋

杨承宗是诺贝尔奖得主伊莱娜·居里夫人的第一个中国学生。1951年,他放弃高薪,购买一堆核能研究所需要的仪器、图书,包括10克碳酸镭的标准源和一台测量辐射用的100进位的计数器,回到中国秘密参与原子弹研制。

六十年代初原子弹成功爆炸后,中央专委和国防工办下令嘉奖原子弹研制有功人员。二机部全体受奖人员晋升一级工资,但因为杨承宗的行政关系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未能享受这些待遇。他的同事、学生有的当选院士,有的成为两弹元勋。但他既不是院士,也没因“两弹一星”的特殊贡献而戴上共和国勋章

直到1999年,张劲夫发表了一篇《请历史记住他们》,点名提到“法杨”的贡献,杨承宗在“两弹一星”中的工作才为世人知晓。

面对荣誉得失,杨承宗说:“事情做出来就好,别的什么都不要去想。”

参考资料

简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11

杨承宗.科学网.2023-02-11

杨承宗:为原子弹“加铀”的功臣.人民网-理论.2023-02-25

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逝世.科学网.2023-02-11

杨承宗主持的“由矿石浸出液直接制取核纯三碳酸铀酰铵”课题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2001年杨承宗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2008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1932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1934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1935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1936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1940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1941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放射化学家杨承宗年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杨承宗:为原子弹“加铀”.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杨承宗.吴江通.2023-03-08

杨承宗:放射线穿透的百岁人生.中国科学院.2023-02-19

“没有勋章的功臣” 自称“不拔尖人才”.中国青年报.2023-02-25

放射化学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中国科学报】杨承宗:期颐一笑淡此生.中国科学院.2023-02-25

原中国科大副校长杨承宗百岁华诞纪念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2023-02-25

放射化学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纪念杨承宗先生:乐只君子 邦家之光.科学网.2023-02-11

放射化学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1978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杨承宗:为原子弹“加铀”的功臣.人民网-理论.2023-02-25

1979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1980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杨承宗:为原子弹“加铀”的功臣.人民网-理论.2023-02-19

放射化学家杨承宗年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放射化学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1990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1993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1994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放射化学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2001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杨承宗:捐献自己遗体的原子弹功臣.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 我校首任校长杨承宗先生铜像在我校落成.合肥学院.2023-02-25

历次人民代表大会重要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2024-05-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单位和姓名均按笔划排列).华东师范大学.2024-05-10

杨承宗先生讣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24-05-08

杨承宗:为原子弹“加铀”的功臣.人民网-理论.2023-02-25

没有勋章的功臣——记中国科技大学原副校长、著名放射化学家杨承宗教授.中国知网数字出版物超市.2023-02-25

大国脊梁 || 没有头衔,那就记住“杨承宗”.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02-25

主要论著目录.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19

杨承宗:没有勋章的元勋.人民网.2023-02-25

杨承宗:期颐一笑淡此生.科学网.2023-02-19

杨承宗:期颐一笑淡此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4-04-27

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大功臣杨承宗:为中国原子弹“加铀”.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