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蝠属 :翼手目狐蝠科下的一个属

更新时间:2023-12-15 13:02

果蝠属(拉丁学名:Rousettus),是哺乳纲翼手目狐蝠科下的一个属,物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根据Catalogue of Life的记录,截至2023年12月22日,果蝠属发现并命名了8种。果蝠在中国有2种,仅分布于华南、西南各省。

果蝠的体长5~40厘米,眼发达,尾甚短或缺,股间膜不发达。果蝠是夜行性动物,远距离飞行觅食,主要以各类果实和花朵为食。果蝠和其他狐蝠科蝙蝠一样,能为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对维持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据一些研究团队称,棕果蝠疑为埃博拉宿主。

截至2023年12月22日,四个物种被列为易危(VU)和一个物种处于近危(NT)级别;五个物种处于无危(LC);而其他一个种类的果蝠属DD(数据缺乏)级别。

分类

果蝠属隶属于狐蝠科(Pteropodidae),果蝠属下有8个种12个亚种

形态特征

棕果蝠体长5~40厘米,最小的体重15克(如食花粉、花蜜者),大者达900克。尾甚短或缺。股间膜不发达,仅沿后肢留存很狭窄的一条边缘。第二指具爪,且呈一定程度的游离状(个别种类例外)。耳壳简单,卵圆形,耳缘连成圆圈,无耳屏和对耳屏。眼发达,视觉良好。颅骨吻部较长,腭部后缘超出臼齿,臼齿齿冠平坦,中央具纵沟,适于软质食物。舌很发达,食花粉、花蜜的种类尤其突出,可伸出口外很远。

分布范围

果蝠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往东至澳大利亚及其邻近岛屿。中国分布2种,见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等地。

栖息环境

果蝠一般栖息于洞穴中,包括引水道、废弃的矿洞和海蚀洞等。而且果蝠通常会选择洞穴中湿气重、微光昏暗的区域或者洞口附近的位置栖息。果蝠偏好群集栖息于洞顶的凹陷处,并会留下深棕色的油印。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果蝠为夜行性动物,一般在日落后开始离巢觅食及活动,在晚间有三次觅食高峰,每次约半至一小时,实际时间因季节而变化。一般在凌晨前有两次觅食高峰,在凌晨后则有最后一次。

觅食行为

果蝠的食物包括果实(如榕果、荔枝丶龙眼)、花蜜(如木棉花)、叶片(如高山榕飞龙掌血)及茎(如甘蔗)。果蝠只会食用发育完成的果实,成熟及未成熟均会食用。果蝠通常会直接飞到不同的觅食区觅食,亦可按需要在不同的觅食区之间转移,但不会在觅食区与日巢间来回,而觅食区与日巢的距离可长达10公里。个体间的觅食区不尽相同,但也可能会重叠。

飞行行为

果蝠的飞行效率、灵活性及盘旋飞行能力都较差,但其翼载十分高,飞行能力及速度都十分优异,适合长距离飞行。棕果蝠一般会沿著林道或靠着树冠层穿梭飞行,偏好在树冠层上方活动。

飞行定位

棕果蝠是通过回声进行定位。它们用舌头发出声纳咔嗒声;咔嗒声极短,每次约为50到100微秒。

生长繁殖

果蝠的生产期在春季(五至六月) 及夏季 (八至九月),实际时间因气温及食物资源等因素影响。而个体间的生产时间亦各有不同,同一栖地的个体的分娩时间可相差数个星期。在中国云南省,果蝠群落全年均可生产,但生产高峰期在三至五月。在生产期,雌蝠会于原栖地分散栖息幼仔,但不会离主群落太远。

另外有研究人员对一个圈养的埃及果蝠群落进行了1年多的观察,结果表明,雌性会从雄性口中获取食物,并为雄性生下后代,这为该物种的“食物换交配”的假说提供了支持。

2007年,张礼标及其研究团队在观察果蝠筑巢过程中发现它们还发生交配行为,其中70%的雌性果蝠都会与随机配对的雄性果蝠进行口交,并通过这种口交行为延长了雌雄果蝠的交合时间。

主要价值

自然价值

果蝠会吃果实,如果种子足够小,它们就会将其消化并随粪便排出。如果种子较大,它们就会吐出来。有时,果蝠会把种子含在嘴里飞行,然后再吐出来。由于棕果蝠的这些行为,无形中为植物种子的传播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帮助植物的繁衍。对维持热带亚热带森林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经济价值

果蝠在一些原住民部落被视为食物。原住民会猎杀果蝠,作为一种贸易和易货物品。

保护

种群现状

根据《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马达加斯加果蝠、棕果蝠和棘果蝠的数量已有所减少,埃及果蝠种群暂时稳定;而其他几个种类还没有相关的数据。

保护级别

根据《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马达加斯加果蝠、棕果蝠和棘果蝠被列为易危(VU)和近危(NT)级别;而其他几个种类的棕果蝠属于LC/DD(无危/数据缺乏)级别。1989年,果蝠未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面临的威胁

由于果蝠会吃用水果,因此可能会受到果农的迫害;但果蝠其实对果园造成的破坏很小,而且可能对种子传播很重要。

此外因开发、水坝和森林砍伐可能会导致果蝠栖息地的丧失,也会因药用目的而被猎杀。

危害

果蝠会携带致命的尼帕病毒,而且有研究人员称,怀疑果蝠是埃博拉的携带者。而北非果蝠被认为是马尔堡病毒的自然宿主。果蝠并无疾病明显症状。马尔堡病毒的地理分布可能与北非果蝠的活动范围相重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