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负子蝽 :负子蝽科田鳖属的一种昆虫

更新时间:2024-09-20 19:23

大负子蝽(学名:Kirkaldyia deyrollei),别名大田鳖、水知了、钳,常被称为桂花蝉,是负子蝽科Kirkaldyia属的一种昆虫。其成虫中至大型,体长63-67mm,宽25-27mm,身体长圆形,略扁平,褐色;头三角形,前翅革质,镰刀状。后翅膜质。前足捕捉足,腹部末端有呼吸管。其生活史为不完全变态卵生,年发生1代或隔年1代,主要以蛙类为食,其次是鱼类、水生昆虫及螃蟹。

大负子蝽主要分布在东亚(如日本、中国等)、南亚(如印度)、东南亚(如缅甸、马来西亚)等地。它们喜欢栖息在池沼、稻田、鱼塘以及攀附在水草上。

大负子蝽不仅具有食用价值,是一种美味佳肴。而且具有生态价值,是水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环境指标物种。但是大负子蝽会以鱼苗为食,对水产养殖有害。由于栖息地等的破坏,2000年,它被日本环境厅列入《日本红皮书》(Red Data Book of Japan),为易危(VU)物种。

命名与分类

大负子蝽食虫类在中国一直记为Kirkaldyia deyrollei ,随着分类科学的发展,其分类地位已经改变。芝加哥科学院的劳克(Lauck)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门克(Menke)对负子蝽科所有种类的触角、腹部、雄虫生殖器等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对中国分布的大负子蝽进行了研究,发现本种属于Lethocerinae亚科,Lethocerus属,又据Menke对东半球Lethocerus属的修订,其学名应为Lethocerus deyrollei 。

形态特征

成虫

大负子蝽成虫中至大型,身体长圆形,略扁平,体长63-67mm,宽25-27mm,呈褐色至黑灰褐色;头较小,近三角形,复眼黑色,无单眼,触角4节;喙短而强,5节;前胸背板发达,前窄后宽似梯形,中央有纵纹,在纵纹的2/3处有1横沟;前翅革质,发达,呈镰刀状。后翅膜质,色淡黄。前足为捕捉足,粗大,跗节短,有一钩爪;中后足游泳足,胫节扁平,具缘毛,足端有2个长爪;腹部末端有呼吸管。

若虫

大负子蝽若虫具五个龄期,主要为体色以及翅芽的区别,具体如下:

一龄若虫:刚孵化时体色呈浅绿色,约 3~4 小时后转为黑色带有白色条纹。

二龄若虫:形态似一龄虫,但还未长出翅芽,体色由黑转绿,不带有白色条纹。

三龄若虫:形态似二龄虫,体形渐大,前胸背板出现翅芽,不明显。

第四龄若虫:形态似三龄虫,体形及翅芽渐大。

第五龄若虫:形态似四龄虫,体形渐大,翅芽外凸,体色随蜕皮时间接近渐渐由深绿色转为栗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范围

大负子蝽主要在东亚(如日本、中国等)、南亚(如印度)、东南亚(如缅甸、马来西亚)等地分布。

中国范围

大负子蝽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山西省河北省、北京)、东北地区辽宁省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省云南省食用葛华中地区(湖北、湖南省)、华东地区(安徽、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上海市、台湾)以及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

栖息环境

大负子蝽从夏季到秋季都生活在水中,有时会到陆地上过冬。大负子蝽的成虫和若虫都喜欢栖息在池沼、稻田、鱼塘中,攀栖于水草上,习惯生活在水质变化小的山脚底洼、坑、沟、湖、塘中。一、二龄若虫经常在水稻田中发现,可能由于水稻田具有稻程等突出物可做为产卵基质而且水稻田水温较高,因此推估水稻田可能为大负子蝽的重要繁殖生活环境。

生活习性

趋光性

大负子蝽有强趋光性,傍晚时会向亮光源处靠近。

觅食习性

大负子蝽五龄若虫与成虫所取食的比例大致相同,主要以蛙类为食,其次是鱼类、水生昆虫及螃蟹。在日本的稻田中,大负子蝽5、6月主要以日本树蟾(Hyla japonica)为食,7-9月转变以小型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为食,与蛙类季节性波动有关。常用伏击的办法捕捉猎物,往往抓住水草,发现猎物后悄悄接近,然后进行捕捉,并用镰刀一般的前肢压住猎物,吸其体液,一般不吃猎物的肉。在捕食过程中,大负子蝽不会主动追击猎物,而是静静地等猎物靠近,属于守株待兔型的捕食策略。

种间关系

最容易被捕食的为大负子蝽一龄若虫,一龄若虫的主要捕食者为长蝎蝽(Laccotrephes japonensis)、中华螳蝎蝽(Ranatra chinensis)和日拟负蝽(Appasus japonicus)。蚂蚁等捕食者会攻击大负子蝽卵群,雄虫在卵团上时蚂蚁接近的发生率比在水中时低。

生长繁殖

生活史

大负子蝽生活史为不完全变态卵生,年发生1代或隔年1代。成虫可以活两到三年。性成熟雌虫在五、六、七月最多,一龄若虫可在七月初和九月初发现,推估大负子蝽繁殖季始于四月底,至八月初结束。繁殖季节结束后,大负子蝽于九月初寻找适合的越冬地点 。

求偶交配

大负子蝽繁殖时期为5月下旬至8月初的东亚雨季期间,在繁殖季节,雄虫在求偶开始时会发出一种“香蕉般的气味”吸引雌虫。求偶过程中,雌雄虫会以后足拍打水面,制造不同的水波频率来与对方沟通,确认彼此后,雌雄虫会互相靠近,并先在水中进行多次交配,接着在选定的产卵基质上来回爬行,而后雌虫开始产卵;在产卵过程的同时,雄虫会在产卵基质下等待,并多次爬上产卵基质与雌虫进行交尾动作,有多次交配的现象。求偶至交尾的间隔时间依配对个体而有所不同,一般三至四天,也有相隔一个礼拜的纪录。

产卵孵化

雌虫在繁殖期间会将卵团产在水面以上的植被或树枝上,雄虫负责照顾卵团并为其提供水,保持其湿润并保护其免受捕食,并保护刚孵化的若虫大约半天时间。雄虫会保护它们的卵免受其他雌虫的破坏。雌虫在一个繁殖季节中可产下4~5个卵块,产卵间隔为4~9天,但雄虫护卵时间比4~9天长,有效性比偏向雌虫。对雌虫来说,直接将别的雌虫所产的卵块破坏所耗的精力与时间要少于找新的雄虫来照护自己的卵块。这样或许可以使雌虫有更多的能量产下更多的卵。雄虫身体弯曲,以头朝下的方式,将整个身体盖在卵块上进行保护。此外为了减少蚂蚁等捕食者的对卵团的攻击,雌虫(和雄虫)大负子蝽个体可能会选择蚂蚁捕食者无法接近的产卵地点,例如远离海岸的树枝或植被进行产卵。大负子蝽的卵较大,球形,长4-5mm,宽2.5-3mm。前三分之一较宽。卵的前半部分是淡黄色的,卵的背面有10-12条深色的纵向条纹,卵的腹侧有细微的条纹。

人工养殖

养殖场所

用砖砌成水泥养殖池,在养殖池或玻璃缸底部铺一层田泥,并种植较粗大水草,保持浅水层。大负子蝽成虫盛发期,可在池塘等附近用灯光诱捕成虫,装入水桶中,带回放人养殖池或玻璃缸中,投放小鱼、红线虫、或家蝇幼虫、黄粉虫幼虫喂养。养殖池或玻璃缸上部用纱网罩住。

管理

选择亲本大负子蝽雌雄按比例投放,亲本投入2天后开始投喂营养饲料,每隔半个月将养殖池中的水进行更换。冬季要适量进行加温处理。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止2014年,中国台湾大负子蝽种群数量已非常稀少,成虫仅出现于特殊季节。

致危因素

农业发展、农药使用以及土地开发造成栖息地破坏是造成大负子蝽迅速减少的主要因素。人工光源的干扰、杀虫剂、NP的使用也是原因之一。被捕食动物数量的减少对大负子蝽也产生不利影响。在日本还由于水田利用型式的改变对大负子蝽的生存造成了负面影响。

保护级别

2000年,它被日本环境厅列入《日本红皮书》(Red 数据 Book of Japan),为易危(VU)物种。

保护措施

在中国台湾台北市立动物园昆虫馆团队的努力下,大负子蝽已经能成功、稳定的繁殖。在稻田中,保护蛙类种群也对保护大负子蝽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在中国华南地区(如广东等),大负子蝽是一种美味佳肴,通过油炸或卤水,可以加工成风味食物。

生态价值

大负子蝽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是水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环境指标物种。

主要危害

大负子蝽以捕捉水生昆虫及鱼苗为食,对水产养殖有害。

物种对比

大负子蝽和印度大田鳖都分布在从东北亚到东南亚的广大区域内,包括日本、韩国、中国、东南亚各地都有记录,两者的分布地区大致重叠,故将野外识别特征列表整理如下:

参考资料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ITIS.2024-04-11

..2024-04-11

..2024-04-11

..2024-04-11

大负子蝽 Kirkaldyia deyrollei.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04-11

Kirkaldyia deyrollei (Vuillefroy, 1864).GBIF.2024-04-11

野外難見狄氏大田鱉 動物園保育繁殖成功.台北市立动物园.2024-04-11

..2024-04-11

大田鳖的分类地位.中国知网.2024-04-11

..2024-04-11

..2024-04-11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ITIS.2024-04-1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