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星毛虫 :昆虫纲鳞翅目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2:02

梨星毛虫(Illiberis pruni)是斑蛾科翅叶斑蛾属的一种昆虫,又名梨狗子、饺子虫等。属鳞翅目,是梨树的主要食叶性害虫。以幼虫食害花芽和叶片,除为害梨树外,还为害苹果海棠花、桃、杏、樱桃和沙果等果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毫米左右,翅展20-30毫米,全身灰黑色,雌蛾触角短羽状,翅面有黑色绒毛,前翅半透明,翅脉清晰,色较深。卵扁椭圆形,长约70-75毫米,初产时白色渐变淡黄色,孵化前呈暗褐色,数粒至百余粒不等。老龄幼虫乳白色,身体粗短,体长15-18毫米,中胸、后胸和腹部第1-8节侧面各有一圆形黑斑;各节背面有横列毛从。蛹黑褐色,略呈纺锤形,体长约12毫米。茧白色,有内外两层。

成虫全身灰黑色,翅半透明,暗灰黑色,雄蛾触角短羽毛状,雌蛾触角锯齿状。卵椭圆形,初为白色,后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为紫褐色。数十粒至数百粒单层排列为块状。幼虫初为淡紫色后白色或黄白色,纺锤形,体背两侧各节有黑色斑点两个和白色毛丛。蛹初为黄白色,近羽化时变为黑色。

生活习性

东北、华北每年发生一代。河南省陕西省每年发生1~2代,四川省每年发生一代。以2、3龄幼虫在树干裂缝和粗皮间结白色薄茧越冬。翌年早春萌芽时开始出蛰活动,危害芽、花蕾和嫩叶。展叶后,幼虫吐丝缀叶呈饺子状,潜伏叶苞危害。幼虫一生危害7—8张叶片,老熟后在叶苞内化蛹,蛹期约10天。成虫白天静伏,晚上交配产卵,卵多产于叶背面呈不规则块状,卵经7~8天后孵化为幼虫,长至2~3龄时开始越冬。

防治措施

(1)早春刮老翅皮,消灭越冬幼虫。

(2)越冬幼虫出蛰期喷90%的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50%敌敌畏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

(3)人工摘除虫苞。

越冬前在树干上绑草,诱集越冬幼虫,然后集中销毁。

越冬后或上树危害前刮掉树干上的老翘皮,集中处理。

在花芽膨大期喷药防治,可选药剂有20%戊菊乳油3000倍液、50%杀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地理分布

分布于各梨产区。

发生规律

1年发生2代。以低龄幼虫潜伏在树干及主枝的粗皮裂缝下或树基土壤发芽时,越冬幼虫出蛰,向树冠转移,先蛀食花芽,导致花芽,变黑、枯死展叶时,幼虫吐丝将叶缘两边缀连成叶苞居内取食为害,吃掉叶肉,残留丁黑干枯。1头幼虫能为害7-8个叶片,在最后的1个苞叶中结薄茧化蛹。到6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虫在8月上中旬发生。成虫飞翔力不强,多在傍晚或乇叶片背面。

梨星毛虫在渤海湾和华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2-3龄幼虫在树皮裂缝等处做白色薄茧越冬。翌春梨花芽萌动时出蛰危害,但出蛰不整齐。幼虫于4月中旬进入盛期,危害花蕾,5月上中旬是危害叶盛期,大龄幼虫缀叶呈饺子状,居中食取叶肉,5月中下旬于包叶内结茧化蛹,6月上旬羽化,中下旬进入盛期。成虫多产卵于叶背,6月下旬开始孵化,7月上旬进入盛期,而后进入越冬。

分布寄主

分布:东北、华北、华东、西北等地。

寄主:海棠花、梨、苹果、山楂等园林植物。

发生与为害

又叫裹叶竹节虫科饺子虫等,为害梨、苹果、桃等多种果树,各梨产区均有分布,常发生于管理粗放的果园。以幼虫蛀食花芽、花蕾和嫩叶。花芽被蛀食,芽内花蕾、芽基组织被蛀空,花不能开放,被害处常有黄褐色黏液,并有褐色伤口或孔洞以及褐色幼虫。展叶期幼虫吐丝将叶片纵卷成饺子状,幼虫居内为害,啃食叶肉,残留叶脉呈网状。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