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去安源 :2003年王霙等主演的电影

更新时间:2024-09-20 11:23

由导演康健民2003年导演的电影“毛泽东去安源”,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电总局电影局确定的惟一一部为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而拍摄的电影作品。影片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浓墨重彩地展现了青年毛泽东的意气风发与青春激情,用细腻的手法表现了伟人在生活中的平凡与浪漫情怀。

剧情简介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1921年秋天,毛泽东来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借找工作之名来到矿井下干活,结识了长期受尽欺凌、怨声载道的路矿工人。可是向来逆来顺受的工人们不敢与洋矿主、土监工们作斗争。

毛泽东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与李立三决定将“安源这锅冷水烧热”。首先他们拜访了矿长林之轩,以兴办平民教育为理由,开办了安源路矿工人夜校,很快就发展了几名党员和200多个积极分子。刚刚从俄罗斯学成归来的刘少奇,也马上加入到安源的工人运动中来。三个年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凭借着自己的信念、理想与激情,先后在安源开办了工人俱乐部、矿工合作社和剧社,鼓励工人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堂堂正正地做人,同时筹划着罢工运动。

资本家和洋买办们意识到矿工们越来越团结,为了削弱工人俱乐部的影响,以萍乡市公署的名义发布了取缔俱乐部的训令,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决动提前罢工。1922年9月14日,以李立三任总指挥、刘少奇任矿工全权代表的安源路矿工人总罢工开始了。

随之长沙市、湘北、湘南等地的工人罢工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湖南省长办公室,毛泽东义正辞严地为工人们争取劳动保障等权利;而在安源区这里,刘少奇带着17个复工条件与资本家们谈判。内外压力下,资本家们终于答应了工人的条件,安源路矿工人总罢工在未伤一人的情况下,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成为中国工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运动。

角色介绍

音乐原声

幕后制作

《毛泽东去安源》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为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批复同意拍摄的唯一的电影作品。影片于2003年8月1日在湖南长沙市开机,在长沙拍摄50个场景后,于8月24日转场到江西萍乡市,在萍乡拍摄80个场景,9月18日在萍乡安源封镜,10月在北京进行影片后期制作。

影片拍摄正值7、8月份酷暑之时,气温非常高,地面温度甚至达到40多℃。剧组许多工作人员都晒得中了暑,由于拍摄时间相当紧迫,剧组经常昼夜连轴转。8月16日,影片中杨开慧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生毛岸英的场景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拍摄,由一间办公室改装成的“产房”,因为天气较热,还要盖上厚厚的被单,阮丹宁的衣服都汗湿了,一分钟的戏拍了十多次才通过。9月拍摄片中最大的场景时,共招募了5000名群众演员扮演煤矿工人,外景则选在安源煤矿工人大罢工的旧址。拍摄军警马队与刘少奇对阵的戏,因为马的烈性难改,在几千人面前有些不听使唤,仅拦马这一动作就重复了8、9次,身材魁梧的郭连文使尽了浑身解数,才将骏马挡住。

导演康健民拍摄影片时强调“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是安源大罢工的主题,也是影片的主题。

精彩视点

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电总局电影局确定的惟一一部为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而拍摄的电影作品。影片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浓墨重彩地展现了青年毛泽东的意气风发与青春激情,用细腻的手法表现了伟人在生活中的平凡与浪漫情怀。

影片处处充满了现代人文关怀,把史实和人物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逼真的细节、精彩的艺术氛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都是该片的看点,其中的几个片段着意再现了青年毛泽东的正气、英气和豪气,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凸显他的潇洒青春……

毛泽东身穿旗袍、手握雨伞,健步行走在去安源区的路上;毛泽东与刘少奇共用一盆水洗脚,回想起乡下的生活,一起哼唱着湘中山歌;得知杨开慧怀孕,毛泽东心中溢满即将为人父的喜悦,与妻子深情相视;毛泽东和李立三为了在安源兴办平民教育游说时,上演了一段长长的“顺口溜”,得到矿长的赞赏,为开展工人运动争得了合法身份……

曾在《开天辟地》、《秋收起义》、《杨开慧》、《毛泽东与斯诺》、《毛泽东在1925》等30多部影视作品中饰演过青年毛泽东的演员王霙,此次再度饰演伟人,已经40多岁的王克服了体形和年龄的困难,出演了29岁、年轻而踌躇满志的毛泽东;而50岁的郭连文则在片中重现了24岁的刘少奇;值得一提的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偶像明星阮丹宁在片中扮演了年轻的杨开慧,她把一个爱丈夫、重亲情的革命女性刻画得生动而细腻。

获得荣誉

电影《毛泽东去安源》获第1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电影资讯

提到电影《毛泽东去安源》,总让人想到著名的油画作品《 毛主席去安源》。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熏由潇湘电影集团摄制,力求再现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历史风云画卷的影片《毛泽东去安源》近日公映。影片中的毛泽东由曾多次扮演青年毛泽东的王出演。

《毛泽东去安源》新在哪里呢?导演康健民说:“从题材上看,影片是一个老题材;

从情节上来看,要以史实为依据,不能太多地虚构情节?鸦从画面来看,主要情节是在煤矿上,不可能做得如何美轮美奂。但我们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琢磨着这些人物形象,我们脑子里跃然蹦出两个字?押潇洒。毛泽东等人勇闯洪帮、刘少奇与众人唇枪舌剑等场面,无不体现出伟人的潇洒气质。因此,创作中我们特别强调?押潇洒的人生用潇洒的笔触去表现。”

片中的毛泽东正值20多岁的青春年华,是一个激情澎湃的热血青年。“已经40多岁的王出演29岁的毛泽东确实有很大难度。”康健民说,“青年毛泽东应该是朝气蓬勃的形象。”为了扮演好青年毛泽东,王下了很大工夫。王3个月下来体重减轻了10多公斤。其次是纠正细微的动作习惯。由于长期扮演毛泽东,王已经形成了伟人的表演定式。但是为了扮演好29岁毛泽东这一思维敏捷、动作灵敏、情绪激昂的新形象,导演要求他刻意转变以往的“领袖做派”,在语言上也杜绝拖拖拉拉,要求干脆利索、快节奏。

王说:“我要完全跳出以往的表演模式,挑战自我,在最佳生活的状态下去展现一个潇洒大气、朝气蓬勃、睿智敏捷的毛泽东。导演康健民善于从细处着手,逐步引导和帮助我找到青年毛泽东的感觉。比如,因为年龄的关系,在镜头面前我无意识地有些驼背,或者一时还摆脱不了中年毛泽东的影子,说话、反应的速度稍慢,他都帮我指出来,帮我调整。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时候,我希望在电影《毛泽东去安源》中将这个全新的青年毛泽东刻画得更加丰满,有血有肉。”据了解,因为年龄的关系,这次将是王最后一次扮演青年毛泽东了。

据悉,《毛泽东去安源》片中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甚至杨开慧等形象都将是面目一新,更符合青年人的个性特点,更多了一些情趣化的东西。例如毛泽东与中央派到湖南省工作的刘少奇第一次见面。他们家乡相隔不远,风俗习惯相近,在影片中他俩首次结缘时都用木盆泡脚,唱着同样的山歌。而杨开慧的形象也将有新的诠释:她会“不守妇道”,对欺压工人的路矿当局“耍泼”,大显湖南“辣妹子”风采。

作品评价

《毛泽东去安源》不是就罢工而写罢工,而是既坚持着罢工斗争历史进步的价值理性,又守望着人文关怀这块生命的绿洲。因此,影片使罢工斗争这一革命历史题材富有时代的内涵和活力。

影片无论在场面设计还是情节安排上都体现了这一双重光束的烛照。作品中工运场面如火如荼、气势磅礴,人文关怀则催人泪下、意蕴深远,涌动着一股股人性的暖流。影片情节既理性含蓄又感人至深:工人王海南全勤下窑,却领回三元四分的工资,他卧轨自杀的消极反抗,换来的只是家人的恸哭。走进工人家里,看着青菜汤上漂浮的几颗米粒,毛泽东启发道:“要填饱肚子,就得斗争,也就是革命。”面对浑身是恨的青年工人,毛泽东以踢石子的比喻晓之以深刻的道理:“小石子,好比个人,大石头,好比抱成团的安源矿工,就很难踢动了。”胡大妹惨死,数十名矿工遇难,送葬队伍中,随着毛泽东用长衫一挥而就“冤啊”挽幛的出现,安源区震怒了,长沙市的工人觉醒了。影片以人的觉醒推动罢工的主题,又以斗争唤醒人的价值。整部影片似一部大气磅礴的民族交响诗,波涌涛起,雄浑壮观。

历史与人文的烛照在人物形象上的聚焦,则是影片对崇高和英雄的讴歌。影片让观众感动的就是革命领袖对劳苦大众的深沉的爱及由此迸发的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人格力量。作品立足与当代青年的共鸣,以3位领袖所洋溢的正气、才气和豪气来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范、政治品格和斗争艺术。毛泽东、李立三在林公馆的出口成章、以才气征服霸气;面对洪帮,毛泽东毫无惧色,以其逼人英气威振四座;与赵恒惕的斗智斗勇,尽显政治家之本色。剧中李立三刚烈爽直、能文能武,刘少奇感情浓烈炽热,沉着深切。三位领袖既有“你写本我演戏”对敌斗争的默契,也不乏私下毫不相让的争辩,还留下火宫殿里身无分文的尴尬。影片将可亲可敬的一代革命领袖立体地推到现代观众的眼前。

历史规律的揭示与悲天悯人的独特视角,使影片遵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剧中杨开慧与毛泽东的爱情线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意义,它使安源———长沙工运连为一体,更具有深层的象征意蕴。安源罢工斗争与武装镇压一触即发,长沙市的谈判正呈白热化状态,此时杨开慧孕育的新生命即将诞生。创作者用电影特有的蒙太奇手段,将罢工斗争比喻为新生命的诞生,影片这些耐人寻味的场景,随着影像画外空间的延伸,观众感受的是一种人性的蕴藉和诗意的升华。(《人民日报》何祖健评)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毛泽东去安源》电影资讯.news.sina.com.cn.2019-07-2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