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桥 :浙江丽水龙泉安仁镇的景点

更新时间:2024-09-20 14:27

永和桥,位于浙江省龙泉市丽水市安仁镇项边村,原名永宁桥,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清顺治间毁于火,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建并更名为永和桥。该桥是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视为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永和桥为木石结构,东西走向,全长125.7米,宽度在6.40米至7.50米之间,矢高13米。

简介

永和桥也是中原地区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智慧的结晶,在桥梁史上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三墩四孔,木构悬臂式。木石结构。东西走向,长125.7,宽6.40-7.50米,矢高13米。

条石错缝平砌桥墩,墩宽均为2.80米,南向有分水雁翅,墩上木梁双向平衡展出,逐层加距伸出,纵铺桥面。桥上廊屋42间,重檐顶。

当心间屋顶升起,为歇山顶,翼角起翘。1991-1999年曾多次维修加固。

历史价值

永和桥工艺精湛,别具匠心,有一定科研价值。全桥长125.7米,宽7.5米(至檐水;《龙泉县志》(1994年版)为6.4米,是桥中阁处内宽;《龙泉县交通志》(1993年版)为5.55米,是内宽。),高13米,2台、3墩、4孔,也称5墩4孔,谓:“5墩4孔”,此桥与众不同,先做好5个墩,两桥头堡(台)是在原两桥墩边做上来的。净跨(自东至西)14.3+18.4+17.1+16.9米不等。系木石结构,简支悬臂组合,墩、台用条石干砌,顶部有纵横联搭叠木7层,层层挑出,构成悬臂,桥跨用巨松,中径40—60厘米许,长与净跨相近,每孔9根,上复硬木桥面板。全桥有桥屋42间,中有桥阁(阁东15间,阁西26间),两端有四层七檐牌楼式的桥头1座,斗拱层叠,飞檐四起,双檐的廊屋桥。檐口与风雨板之间,开设条窗,梁柱间有雀替,两旁设条式座凳,供行人歇息,观赏。两端桥头各有条石踏垛,东头26级,西头27级,自上而下,连接街坊,东西桥头上悬挂“永和桥”匾额,原匾额“文革”期间被炸,现匾额是省博物馆原馆长汪济英书。全桥雕梁画栋,十分壮观,1984年省道53改线经过安仁县,于永和桥下游80米处,新建公路桥——安仁桥(金以林书),两桥并架,更为壮观。

永和桥是浙江省历史悠久、建筑精美、保存较好的大跨度古桥之一,1981年7月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2013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永和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渊源

永和桥建于明成化(1465—1487)年间,原名“永宁桥”,由里人刘养怀、项舜恭募建,清顺治毁于火。康熙五十七年(1718)由刘灿、项镐倡募三千金重建,改名“永和桥”。相传此桥初建时,当地项边(西溪)、刘坊(南涧)、黄石玄(东湖)三村对桥址的意见不一致,黄石玄认为建在安仁村口,河东日升河西月下两山接联龙脉,拦住“风水”,可以使村庄兴旺,人才辈出;刘、项两坊要建现址,横跨安仁溪上,使“隔河千里,变通途”,便于生活,发展经济;争论不休。黄石玄赌气不干。桥建成后,取名“永安桥”。

1981年在西桥头路底下发现一块长1.2米,高0.53米,厚0.1米,阳刻楷书《永安桥》青石板的桥碑,现存放在永和桥西头上。对黄石玄村娶亲嫁女,不给新娘子桥上过。黄石玄村在村东方仙坑出口处,建一座新桥,桥长17.5米,高9.2米,单孔,上有廊屋6间,木石结构。刘坊、项边村娶亲嫁女,黄石玄村也不给新娘子新桥上过……。(1984年省道53改线经安仁县开通后,该桥距公路近在口尺尺,失去当年龙泉市东大门出境去云和县等地的通道地位,廊屋倾斜,倒塌,现存单孔石拱桥。)为此曾多次使喜事办得不能称心如意。重建时,龙泉县知县出面调解,三村以团结和好为重,共同筹资复建,故改名“永和桥”。娶亲嫁女,不给为难。清咸丰五年(1855)洪水毁2墩,六年重修。光绪十六年(1889)洪水冲坏石墩二座,里人项募修,刘高怀督工重修,耗金千馀元,历经一年竣工。宣统三年(1911)山洪暴发,再次冲2墩,次年重修加固。民国三年(1914)知县杨琦拨款修建。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修理。浙江龙泉永和桥的牌匾民国元年(1912)秋,大桥被洪水冲塌21间(桥阁至西头实地引桥),民国四年修复。佛柜里重塑了3尊神像,中是关羽(护桥神)坐姿,两边分别立着关平周仓;在柜前栏额坊上雕了1尊二尺多高的魁星,他“金鸡独立”,手拿大笔;桥西头有龙母仙娘和观音佛柜,现已被拆除。

南宁永和大桥,民间流传着很多故事,动人的场面,对大桥的描述等。有民间故事“永和桥”(《龙泉县志》1994版,660—662页);有项昌文飞蝗石造桥从破石栏到安仁县,4里多长的运石人龙队伍;发出告示招贤,有大力士都前来安仁扛桥苗;发动民众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树出树,至今在大丘另还流传着,“下处树林砍桥苗,运到安仁造大桥,大桥本是刘项造,一头石板(实地部分中心用条石铺设)一头桥。”里人刘笃材赞曰:“风帆叶叶漾中流,两岸疏林绘晚秋。横锁彩虹分玉镜,钟灵不亚古槎洲。”

桥两头有栅栏大门,每逢大雨河水奔腾澎湃时,为了减少桥梁振动,关上大门,桥上人畜不给通行。这门1935年中国国民党军队与中国工农红军作战时在桥上筑工事时损坏。此门2002年8月重做修复。

永和桥历来是云(和)龙(泉)两县客商的重要通道。现虽已新建公路和桥梁,但永和桥如今仍是当地群众来往通道,也是人们工馀饭后休息、观赏的一处独特的场所;安仁镇浙江省百个旅游城镇之一,包括永和桥、天平山、古窑址、仙宫湖是旅游观光的重要景观。1984年浙江电视台拍摄了古桥雄姿,被列为《瓯江风光》一景。永和桥也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智慧的结晶,在桥梁史上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永和桥在文革中受尽劫难,遍体鳞伤。被炸掉了《永和桥》两头的牌匾;近80块桥凳板,为批斗当权派搭台,每次有去无回;电灯电线荡然无存;大字报旧痕斑驳;廊屋多处漏水;档雨板摇晃欲坠;桥两头杂物木材成堆;唯一的永和桥历史“见证人”——碑志被打入“水牢”……。所有这些,都严重破坏了景观并危及古桥的安全。对此,各级领导都很重视的,也十分焦虑,表示要想办法整顿和维修。

1978年6月,在大桥上开辟了一个宣传阵地,介绍永和桥的历史、作用以及文物价值。还组织人员编写关于永和桥的文章,《永和桥》的民间故事,在区《文化生活》、《龙泉县民间故事》书刊上发表。

永和桥原有块碑志,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革期间被当作“四旧”给搬掉了。1986年11月24日下午,这块高160厘米、宽81厘米、厚8厘米中华民族四年的《修筑永和桥志》碑从钢筋混凝土底下挖掘了出来,使冤存水底20年的《修筑永和桥志》重见天日,被重新竖立在永和桥的西头,为永和桥增光添彩。

保护

永和桥经历了500多年的风风雨雨,由于年长渐老,更体现它的研究价值,被列入省(1989年12月)、市(1981年7月)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老体弱、多病”,更加体现出各级领导和民众对它爱惜的赤心和诚心。解放后50年里就经受了多次的浩劫和考验。1964年,龙泉市人民政府拨款,由安仁手工业联社负责对西头第4墩,墩体用两个铁、分水刀用三角铁进行加固。1963年,东头半桥桥屋上的、梁、风雨板、瓦片几乎全部重修,做上全部桥凳。1983年3月、1984年7月进行一些小的维修。装上电灯、调换部分桥板、风雨板,做上部分桥凳。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永和桥的保护工作。1982年7月,龙泉县人民政府批准永和桥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永和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永和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百多年前古人创建100多米长的廊桥,现在全国已非常稀少,浙江省也不多,丽水市也只有这一座“永和桥”,非常珍贵,不愧为国宝级古廊桥。

参考资料

国宝级古廊桥: 永和桥.龙泉政府官网.2018-01-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