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寺 :被俄国毁坏的黑龙江入海口寺庙

更新时间:2023-09-25 15:52

永宁寺由明政府建造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寺名寓意“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位于黑龙江省入海口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元明两代称为奴儿干城,清代起称为庙街,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北山上,寺旁先后立有两块记录了明政府管理和经营奴儿干地区事迹的永宁寺碑。

1850年8月,永宁寺所在地庙街被俄罗斯帝国占领。1860年11月,清政府将包括庙街在内的100余万平方公里领土正式割让予俄国。1904年,俄国将两块永宁寺碑拆除搬走,转移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博物馆中(现仍藏于海参崴),他们还将永宁寺附近遗迹(如石经幢、八角塔)等全部毁坏。这座寺庙的建筑遗迹直到1918年还能看见,之后才被俄国人毁坏得无影无踪。

简介

永宁寺,是1413年(永乐十一年)明朝宦官亦失哈在巡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所辖地区时,在奴儿干都司官衙所在地附近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所修建的一座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佛寺,位于黑龙江省入海口附近的奴儿干城(清代称庙街,亦作庙屯,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北山上。

1409年(永乐七年),明朝在奴儿干地区设立了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朱棣女真族宦官亦失哈作为钦差太监多次前往奴儿干都司巡视,宣谕抚慰当地人民,以便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亦失哈于1413年(永乐十一年)第三次巡视奴儿干都司,决定在该都司治所所在地附近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修建一座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佛教寺庙,并命名为“永宁寺”。永宁寺建好后,亦失哈在其上竖立了一块石碑(永乐碑),上刻《永宁寺记》碑文,上面记载着明朝建立奴儿干都司的史实及亦失哈本人前两次巡视的过程,以纪念永宁寺的修筑。亦失哈于1432年(朱瞻基宣德七年)第十次巡视奴儿干都司时,发现原先建立的永宁寺已经毁坏,于是重建了永宁寺,并于次年(1433年)在其上再次竖立了一块石碑(宣德碑),上刻《重建永宁寺记》碑文,记载了重建永宁寺等情况。亦失哈所立的这两块碑被合称为永宁寺碑。

此后亦失哈再未巡视奴儿干地区,同时也再没有明朝官方人员巡视该地区的记载。而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也在1434年(宣德九年)废弃,大约于15世纪中叶(朱祁镇正统年间)撤销。在奴儿干都司撤销后,其所辖卫所仍属明朝,到明末万历年间,明朝在奴儿干地区共设置了384个卫、24个所、7个地面、7个站、1个寨。作为明朝初期对外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流域进行管辖的物证,永宁寺碑成为研究明代东北的重要史料。

影响

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朝官员亦失哈在在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治所所在地附近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兴建了一座供奉观音的寺庙,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故名“永宁寺”。勒石为碑,作“永宁寺记”。记述自己奉朱棣之命,巡视奴儿干,抚慰各部民众以及修建永宁寺的情况。碑身左右两侧分别用汉、女真、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

宣德七年(1432年),亦失哈第9次到奴儿干巡视,发现永宁寺被吉列迷人毁坏,一片狼藉。他没有怪罪,没有追究,更没有处罚,而是“仍宴以酒,给以布物,愈加抚恤”。于是,人民老少,踊跃欢忻,心悦诚服。旋于次年春重建永宁寺,并书丹作“重修永宁寺记”:国人无远近,皆来顿首,谢曰:“我等臣服,永无疑矣!”

这句誓言,世代恪守。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日人间宫林藏在永宁寺遗址,曾目睹“众夷至此处时,将携带之米粟、草籽等撒于河中,对石碑遥拜”。屈指算来,历经两朝21帝近400个春秋,生活在黑龙江省口的百姓们对此碑仍敬若神明。亦失哈可谓德之大者。

1856年,加利福尼亚州律师、驻俄罗斯商务代办佩里·麦克多诺·柯林斯横越西伯利亚地区,由黑龙江河源顺流而下,直至黑龙江口进行考察,1860年发表了《阿穆尔河纪行》一书,其中对永宁寺碑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其中这样写道:“这些土著居民对这个地方(永宁寺碑)及其在古代的用途,怀有一种神圣、持久和强烈的信仰,这种木片制成的花朵无疑是一年一度的献礼,还可能加上一头牲畜作为向这个地方的神抵赎罪的牺牲。”亦可见永宁寺碑对当地居民的巨大影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