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医药大学 :中国江西省南昌市境内高校

更新时间:2023-05-10 22:39

江西中医药大学(英文校名:Jiangxi University of 汉语词类 Medicine,英文名缩写:JXUCM),简称“江中”,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是一所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等中医药大学。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资格,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是全国唯一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9年的江西中医学院,是江西省最早成立的5所省属本科院校之一;1969年5月,学校与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为江西医科大学;197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江西药科学校基础上恢复江西中医学院;2013年更名为江西中医药大学。

截至2024年4月,江西中医药大学有湾里、阳明、抚生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设有教育教学机构18个,设有本科专业33个,其中学术型专业21个。拥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257人。现有中医学、中药学等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个、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6个。

在2024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中,江西中医药大学位列全国第45名,全国参考排名320名。

历史沿革

前身史略(1901年-1950年)

1901年,创办学制四年的“江西中医学堂”,除了传授中国传统医学外,还传授西方的新事新知,并设有“西医科”。由于当时的社会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文化的影响,封建统治阶级不允许这种“不中不西”的医学教育,继续存在下去。正如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当时联名上奏皇帝时说:“至医学一门,以卫生为义,本为养民强国之一大端,然西医不习风土,中医又鲜真传,止可从缓。惟军医必不可缓,故附于兵学之内”。大意就是应该办军医学校,把重点放在战伤医治上,其他都要“从缓”。刚刚开办了几个月的“江西中医学堂”便被迫解散。

1902年,“江西医学堂”在“江西中医学堂”的基础上成立。因当时疫病四起,急需医生,仅南昌市城内就"疫死者六七万",医学堂便应运而生。“江西医学堂”是官办性质的学堂,隶属于京师大学堂,但并非大学堂的分校。堂址最初设在百花洲,先后移设于南昌冬茅巷、南营坊。校督为陈日新(字铭三,新建人,官衔为刑部主事),堂长为文霞甫(字若彤,南昌人,中医大师)。

1906年,学堂聘请南雅雄(日本人)、王氏兄弟(王若宜、王若俨)和日本留学毕业的中国人为西医授课老师。

1909年,学堂扩大规模“以造完全医学为宗旨”,学生考取后“按照专门医学课程先习预科一年, 再入本科四年毕业后,照章援案请奖”。

1911年,学堂因存在诸多问题被江西提学使裁撤。“江西医学堂”是江西历史上第一所有毕业生的官办医学学堂,培养出了喻智静、钟季骧、姚国美等名医。

1913年,神州医药会江西分会成立(江西中医药学会前身),开设有附属中医门诊兼学堂。先后有文霞甫(1913)、刘文江(1920)、江镜清(1923)、姚国美(1927)、江公铁(1945)担任会长。

1930年,学会改名南昌神州国医学会江西分会,时任会长姚国美。

1932年,姚国美联合中医界名流以学会名义发起创办了学制五年的江西国医专修院,校长为江公铁。校名因反动当局百般刁难改称江西中医专门学校。

1938年,日本侵略军轰炸南昌市,学校沦为废墟,师生离散,学校被迫停办。

1942年,吉安启轩中医学校在吉安县正式成立,由罗瓒、胡澍群等人发起(二人均为江西中医专门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并聘请了姚荷生张海峰谢双湖、杨志一等全省闻名的医界巨子担任教师,教材大多沿用江西中医专门学校的教材。三年后,因经费原因,学校停办。

1947年,著名中医许寿仁创办了“江西中医学校”,并延请吴公陶、江公铁、卢荫曾、张海峰、熊梦等医药界名流共襄盛举。上海市名医陆渊雷江西省名医姚荷生亦交之以心,肝胆相照,鼎力扶助。许寿仁亲自制定“勤读精研、仁慈济众”的校训,要求学生做医技精湛、医德高尚的人。

1951年,奉南昌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指示,因教育事业调整,“江西中医学校”停办。

继往开来(1951年-2012年)

1951年,创办江西药科学校;同年,创办江西实验中医院。

1953年,创办江西中医进修学校,校址设在南昌市应天寺,校长为江公铁。这是江西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开办的中医学校,使江西中医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1958年7月,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江西中医进修学校更名江西中医专科学校,校址设在章江路45号。

1959年5月19日,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在江西中医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江西中医学院正式宣告成立。同年9月5日,举行首届本科生开学典礼。

1970年2月,江西中医学院与江西医学院合并为江西医科大学,搬至江西吉安地区青源山办学。

1972年2月,江西医科大学迁回南昌市,在江西医学院原校址继续办学;11月14日,省委办公会决定:将江西医科大学改为江西医学院:江西医学院校址,仍为原医学院校址;江西中医学院迁原江西药科学校内,原药科学校并入江西中医学院。

197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同意在江西药科学校基础上恢复江西中医学院,属江西省人民政府领导,校址设在南昌市阳明路校区。恢复后,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开设了中医、药学专业和中草药三个专业,面向全省招收三年制学员,还不定期的举办了一些培训班、进修班和短训班。

1974年7月,学校正式恢复函授教育。

1978年2月,学校开设中医、中药和药学三个本科专业,并恢复本科招生。

1982年1月,学校成为首批学士授予权单位。

1984年9月,学校招收首届硕士学位研究生。

1986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同年增设中医骨伤专业和针灸专业。

1993年,学校成为首批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

1996年12月,附属医院获省卫生厅授牌“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2001年8月,与江中制药集团合作兴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本科层次独立学院,江西中医学院抚生学院。

2002年6月,江西中医学院抚生学院更名为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招收本科学生,校址设地南昌市抚生路。

2003年4月,经省政府同意,将“江西中医药高级技术学校”并入江西中医学院。同时,学校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教学、科研、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江西中医学院制药厂就是该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在此基础上组建的江西江中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列全国中药企业销售收入50强,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5年8月,“新型抗肿瘤药槐定碱注射液”获国家一类化学新药证书,首开江西省一类化学新药的先河。

2006年10月,启动“双惟实践班”培养模式。

2007年6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成绩。

200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证(试点);3月,成为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2011年9月7日,由学校附属医院兴办的全球首家“热敏灸医院”落户南昌市

2012年,“中蒙药丸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成立,至此学校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唯一一个拥有两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高校。

守正创新(2013年-至今)

2013年1月18日,学校高票通过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顺利更名为江西中医药大学。3月19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关于2013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的公示》,对江西中医学院更名为江西中医药大学进行公示。4月18日,教育部复函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江西中医学院更名为“江西中医药大学”;6月15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江西中医学院更名为“江西中医药大学”。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下文批准江西中医药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医学、中药学两个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14年,学校获批中药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5年3月18日,由学校申办的首个孔子学院———世明大学孔子学院揭牌仪式在韩国世明大学会议厅隆重举行。

2016年5月,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南昌市分别签署《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与《共建江西中医药大学协议》。

2017年10月,我校作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教育部正式授牌。

2018年7月,学校附属医院获批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11 月,第二附属医院成功晋级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这标志着我校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2018年9月,我校作为中医学(“5+3”)专业本硕连读一体化招生院校,首次完成招生工作,60名学生正式入学。

2019年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8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共建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意见》(赣府发[2020]14号),标志着江西中医药大学正式成为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方共建的教育部非直属高等中医药院校。

2021年7月23日,学校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区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2022年,学校中药学、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三个学科入选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药学获批江西省冲击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突击队学科。

 2023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十四五”期间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入选名单,我校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中医养生学、中医药信息学、针灸学、中医心病学共6个学科入选。同年12月,学校当选为全国智慧康养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务副理事长单位。

2024年4月26日,江西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江西中医药大学分会成立。

办学规模

机构专业

据2024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设有教育教学机构18个,设有本科专业33个,其中学术型专业21个,有中医学、中药学等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个、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6个,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

师资队伍

截至2024年4月,江西中医药大学现有专任教师1257人,现有“国医大师”2人、杰出青年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1人、全国名中医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全国第六届专业技术先进集体1个、“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2人、全国“青年岐黄学者”6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85人次、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9人次、省院士后备人选1人、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6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15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3人、江西省“双千计划”人选10人、江西省国医名师12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1人、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人选2人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23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3个。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拥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建设医院1所(在建),各类实践教学基地205个。直属附属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省骨伤医院、江西省肛肠医院)是江西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的龙头和中心医院,是全省规模最大、学科设置最全、技术力量最雄厚、医教研紧密结合的现代大型综合中医医院,也是江西省首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年服务量达百万人次。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等数十项荣誉称号,是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首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单位、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江西省中医医疗联合会理事长单位。由附属医院牵头推进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西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第四批建设类项目,已顺利揭牌运行。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以中医学、中药学学科为主体,医、理、工、文、经、管、艺、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有中医学中药学等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个、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6个,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江西省一流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专病)7个。入选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科3个。在中药药剂、针灸推拿、中药炮制学等学科领域优势突出,其中,中药学学科排名全国前列。临床医学学科和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ESI排名分别进入全球前1%与5‰行列。

统计截至2024年4月

教学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6.9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04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953.88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9.44%。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13398台(套),合计总值3.19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448台(套),总值22576.99万元,按本科在校生16426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19420.43元。

学校有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11个。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7个。

校企合作

截至2024年4月,学校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鲜明,创建并发展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中(制药)集团。累计为全国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300项,研发中药及相关产品70余个,先后有16个产品实现了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颁发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国际交流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招收留学生博士研究生,在韩国建设了世明大学孔子学院。创办我国首家为外国政要提供中医药体验服务的高端平台——岐黄国医外国政要江中体验中心。与中国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江中集团共同创立中国首家“国家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南昌)试验区”。学校连续参与援外医疗50年,牵头成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相继在葡萄牙、瑞典、突尼斯、加拿大等国开办中医中心或热敏灸分院。学校先后高质量承办或协办世界中医药大会夏季峰会、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等国际盛会,为大会增添了亮丽的“江中颜色”。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江西中医学院图书馆成立于1959年5月,几经迁址,于2004年9月在湾里校区建成新图书馆大楼并投入使用。图书馆内设机构有:办公室、资源建设部、技术部、读者服务部、阅读推广部、文献检索教研室、古籍特藏部、医药信息研究中心,共有职工47人。馆内拥有8层书库、2个大型自习室,实行藏、阅、借一体化服务。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26880.66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2284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81.63万册,当年新增69056册,生均纸质图书80.10册;拥有电子期刊6.74万册,学位论文1069.59万册,音视频83787.88小时。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4.66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2521.54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516.42万篇次。

学术期刊

江西中医药大学主管的《江西中医药》于1952年创立,由江西中医药大学主管,江西中医药大学和江西省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系中医药类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该期刊为月刊,80个页码/期。

《江西中医药》主要刊登中医学、中药学、药学、中西医结合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严格按照办刊宗旨和业务范围出版,坚守学术质量理念,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充分发挥了学术期刊促进知识创新、繁荣学术研究的功能。

江西中医药》目前已被国内三大检索数据库收录,期刊曾获得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江西省期刊协会颁发的第四届、第五届江西省优秀期刊奖及特色栏目奖,在江西省第二批科技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中评为优秀,在全国同类学术期刊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59个,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重点实验室11个,省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资格。

统计截至2024年4月

学术成就

截至2024年4月,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0余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其中,“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江西省医学领域空白;“中药制造现代化——固体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江西省药类该奖项零的突破。研发“白头翁皂提取物和白头翁皂苷提取物注射液”获批为国家二类新兽药,标志着江西省兽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学校主导制定的2项中医药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发布,是标准化工作突破性成果。

学校主导制定的《中药材、中药饮片全过程追溯体系要求-第1部分:要素》《中药材、中药饮片全过程追溯体系要求-第2部分:电子标签》2项中医药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发布,是近年来学校标准化工作突破性成果。

学校排行

在2024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中,江西中医药大学位列全国第45名,全国参考排名320名。

校园文化

校训

惟学、惟人、求强、求精

校徽

校旗

校歌

《江中行舟》

作词:秦庚云 作曲:张千一

大浪扑来的时候,你看我立船头

闯险滩踏激流,恰同学少年显身手

江中行舟呦呵喂!

江中行舟,风梳着我们的头

江中行舟,浪吻着我们的手

青春杨帆织锦绣

你看那猎猎红旗风里抖!

大雾弥漫的时候,你和我浪里吼

真英雄放歌喉,弄潮儿女竞风流

江中行舟呦呵喂!

江中行舟,烟波里不回头

江中行舟,风浪里不松手

两岸猿声一拂袖

你看那海阔天高在前头,在前头!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以上信息来源于,统计截至2024年4月

校区情况

湾里校区

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梅岭大道1688号。

该校区于2002年动工,2003年建成投入使用。

阳明校区

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阳明路56号。

抚生校区

通讯地址:江西省西湖区抚生路666号。

该校区是于2001年建立的老校区,占地面积150余亩,坐落在南昌市区赣江之滨,滕王阁旁。

校友情况

统计截至2024年4月

所获荣誉

统计截至2024年4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