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1960年建成的三级中医医院

更新时间:2023-05-23 11:33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L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创建于1960年7月,简称为龙华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院长为陈跃来。

该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四大中医临床基地之一,共有两个院区。总院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号,浦东分院坐落于浦东上南路1000弄上钢二村45号。东西两院占地面积共77.93亩,核定床位数1250张。龙华医院浦东分院前身为上海三钢医院,始建于1963年。2000年7月成立龙华中医医院集团,集团内包括5家二级中医医院,1家二级中西结合医院。2023年,位于浦东新区航头镇的龙华医院航头院区开始营业。

龙华医院年门急诊人次405万余,年出院人次6.3万余。有临床科室48个,医技科室7个,药剂科室3个以及心导管室、ICU、CCU、RICU、血液净化中心等;配备DR、CT、ECT、MRI、直线加速器pet-ct检查等大型设备。

该院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承担本科生(含5+3一体化)、研究生、留学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教学工作。医院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三个博士后流动站,并设有陆德铭、施杞名师工作室以及陈湘君、唐汉钧、吴银根名师研究室,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上海龙华医院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主要开展恶性肿瘤和骨退行性病变等疾病的研究工作,并建设有上海市“重中之重”中医慢性病防治临床医学中心。呼吸疾病研究所通过构建高水平中医呼吸与感染临床及科研平台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推进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在2021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综合排名第83名。

2023年11月28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航头院区正式启用。

历史沿革

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创建于1960年7月,是沪上名中医的集聚地。1996年成立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实行学院和医院合署办公的管理模式。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闻名上海滩的中医前辈,如中医学家黄文东、中医伤科名家石筱山、中医外科名家顾伯华、针灸学家陆瘦燕、中医小儿科名家徐仲才、中医内科名家丁济民、中医妇科名家陈大年、中医眼科名家范新孚等,都曾在龙华医院从医。2009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为“建院八老”塑像,表达后辈对建院元老的崇高敬意和永久纪念。

该院于2001年在全国首创名中医工作室传承模式,并坚持“以建立名中医工作室为载体,全面实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工作,推进医院内涵建设”的发展战略。龙华医院先后成立各级、各类名中医工作室39个,其中,国医大师工作室4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7个、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29个。

2005年,龙华医院陆续与上海徐汇区闵行区等开展社区结对。在徐汇区,龙华医院名中医工作室与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专家下社区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定期为社区义务宣教和出诊,提供中医护理、慢病管理、养生康复等服务。

该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四大中医临床基地之一,经过不断发展,成为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中医特色鲜明和中医优势突出的中国著名中医医院、中国示范中医院、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2000年7月成立龙华中医医院集团,集团内包括5家二级中医医院,一家二级中西结合医院。同年被评为中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1年首创名老中医工作室的传承模式,先后成立40个名中医工作室,其中17个入选中国名中医工作室建设推进项目。200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18年通过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评审,成为首家通过JCI学术型医学中心认证的中医医院。2022年3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西医院揭牌。

浦东分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浦东分院,前身是上海第三钢铁厂职工医院。1995年医院被评为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根据政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从2003年10月1日起,医院整体转制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浦东分院。开始承担起周家渡、上南、上钢等地区约17万人的医疗保健任务。

2003年10月转制以来,在浦东新区社发局的指导帮助下,分院业务量、固定资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04年,分院根据季节变化开设由名中医、名专家坐诊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冬病夏治”门诊和“冬令进补”膏方门诊。针对群众看病难,特别是看名中医难的矛盾,在2006年分别开设了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

规模条件

整体规模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总院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号,分院坐落于浦东上南路1000弄上钢二村45号。东西两院占地面积共77.93亩。龙华医院浦东分院前身为上海三钢医院,始建于1963年。2000年7月成立龙华中医医院集团,集团内包括5家二级中医医院,1家二级中西结合医院。2023年,位于浦东新区航头镇的龙华医院航头院区开始营业。核定床位数1250张,年门急诊人次405万余,年出院人次6.3万余。

该院有临床科室48个,医技科室7个,药剂科室3个以及心导管室、ICU、CCU、RICU、血液净化中心等。配备DR、CT、ECT、MRI、直线加速器、PET-CT等大型设备。

医院拥有国医大师1名、中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40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长江学者3名、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1名、岐黄学者3名、上海市名中医32名、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名、上海市领军人才5名、博士生导师64名;各级各类名老中医工作室40个。

院区分布

徐汇院区(总院区)

总院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号,编制床位1100张,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医院中医特色鲜明,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骨退行性病变、肾病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同时医院有冬令进补膏方门诊、冬病夏治门诊、中医特色体检门诊等服务。年门急诊人次405万余,年出院人次6.3万余。科室设置齐全,有临床科室48个,医技科室7个,药剂科室3个以及心导管室、ICU、CCU、RICU、血液净化中心等,配备DR、CT、ECT、MRI、直线加速器、PET-CT等大型设备。

上南院区(浦东分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浦东分院,前身是上海第三钢铁厂职工医院。1995年医院上等达标,被评为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根据政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从2003年10月1日起,医院整体转制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浦东分院。开始承担起周家渡、上南、上钢等地区约17万人的医疗保健任务。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浦东分院地处浦东新区上南路1000弄上钢二村45号(昌里路口北侧),占地面积13.90亩,有建筑面积8474.1m2。全院编制床位数150张,实际开放病床180张。至2011年,全院在编职工人数221人,卫技人员152人。

2003年10月转制以来开设有中医肿瘤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科、中医神经内科、等10多个临床科室。针对群众看病难,特别是看名中医难的矛盾,开设专家门诊;2006年又增设了特需门诊。2004年,分院还根据季节变化开设由名中医、名专家坐诊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冬病夏治”门诊和“冬令进补”膏方门诊。住院部设综合外科、肾病科、肿瘤科、综合内科四个病区。

航头院区

航头院区建设分为两期,一期设置床位500张,打造成为浦东西南地区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满足当地居民的综合医疗保障需求。一期于2023年一季度末或二季度初正式投入使用。

航头院区(一期)在广泛调研基础上设置了24小时的成人急诊和儿童急诊。同时设置了肿瘤诊治中心和糖尿病、肾病慢病管理中心。

航头院区(二期)规划床位450张,积极承接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任务,以龙华医院肿瘤及相关优势学科为基础,融合现代医学最新技术,围绕恶性肿瘤等全局性重大健康问题,组建医学研究、临床诊疗、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协同工作网络,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医院及医学研发中心,为患者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个体化、规范化、全方位、多维度的“一站式服务”诊疗服务。

2023年11月28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航头院区正式启用。

科室设置

全部科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为中医乳腺科、肾内科、外六科、肿瘤三科、皮肤科、眼科、急救医学科和脾胃病科。

上海龙华医院的特色科室有中医乳腺科、风湿科、中医外科、中西医结合乳腺科、脾胃病科、肾病科、外一科。;风湿科为上海市首批临床优势专科。

中医乳腺科

龙华医院中医乳腺科起源于顾氏外科,1978年起开设乳房病专科门诊,2001年起设立病房。拥有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博士3名,硕士4名。擅长乳腺癌、乳腺肉瘤、乳腺叶状肿瘤、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等;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急性乳腺炎等;乳腺增生病、乳汁淤积、乳汁过少、男性乳房异常发育、副乳腺等;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创面不愈,潮热出汗、失眠等。特色技术主要有拖线疗法、药捻疗法、乳房按摩排乳法、垫棉绑缚法、中药蒸汽熏洗、中药热熨敷贴等中医特色治疗技术,可单独或配合使用,应用于急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病、乳腺癌术后等。

肾内科

1972年,徐蒿年教授与陈以平教授在原龙华医院内科中成立肾病研究小组,科室有高级职称医师7人,科内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共有病床78张,血透机21台,年门诊量超过8万人次,已成为龙华医院3个重点科室之一。

肾内科自成立以来,先后承担国家“七五”“十五”攻关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上海市卫生局、教委、科委等科研课题20多项。曾获上海市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及三等奖、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等多次。

外六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外六科是龙华医院重点建设的临床学科,自1960年龙华医院建院初起,由沪上著名顾氏外科传人、全国著名中医外科大家顾伯华先生创建,在中医外科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病专科。

外六科拥有医师10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3名。工作人员中博士2人,硕士4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名,负责人为阙华发教授,学科顾问为全国名老中医唐汉钧教授。有床位数35张,年门诊量4万余人次。拥有上海中医药大学A级专病专科-血管病专科、甲状腺疾病、痛风、慢性溃疡、下肢小腿病、糖尿病性足病、术后创面不愈合、复杂性窦瘘、淋巴结肿大等专科专病门诊。

肿瘤三科

龙华医院肿瘤三科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年门诊量5万多人次,拥有床位48张。长期以来,在刘嘉湘教授中医扶正法治疗肿瘤理论指导下,该科运用中医药为主辨证治疗肺癌胃癌肝癌、肠癌、胰腺癌、泌尿系统肿瘤、脑瘤、恶性淋巴瘤等各种肿瘤。30年来,该科承担国家科委“六五”到“十五”中医中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国家攻关课题,其中《滋阴生津、益气温阳法治疗原发性肺癌临床及实验研究》等课题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该科室中医中药治疗原发性肺癌取得五年生存率近24.22%。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重点专科,肿瘤三科拥有博导1人,硕导3人,博士学历5人,硕士学历2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者7人。该科承担了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非小细胞肺癌规范化治疗方案研究”等多项国家、省部局级课题。

皮肤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皮肤科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临床一级科室。坚持以中医中药治疗皮肤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及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该科室有皮肤科专业主任医师2名,硕士生导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博士1名,硕士4名。全国二级学会委员2人,市级学会委员3人。具有除湿止痒合剂、三参活血合剂、青石软膏、湿疹膏、黄连素冷霜、痤疮洗剂等有效自制内服中成药制剂及外用中药散剂、洗剂、膏剂等30余种,科室集病房和门诊于一体,设有病房床位15张,独立诊疗室6间,并具有CO2激光仪、等离子多功能治疗仪、微波治疗仪等。

眼科

龙华医院眼科成立于1960年,沪上眼科名医范新孚教授为首任眼科主任,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优势专科,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以及名老中医继承班导师单位。科室共有眼科医师8人,其中具备高级职称5人。专科病床12张,年收治病人600余人;每周门诊12个半天,由主治职称以上医师应诊,凭借浓厚的中医特色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吸引了上海以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眼病患者,门诊量逐年上升,年门诊量约27000余人次。

眼科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老年性白内障等眼病作为临床重点研究病种;对青光眼、葡萄膜炎、眼底病、角膜病、青少年近视等常见眼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运用中药饮片、熏洗、耳穴等,疗效显著,治愈率高。同时还能够吸收应用现代医学诊疗技术,包括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科AB超、视野、眼底激光等,还熟练开展各种眼科显微手术如: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人工晶体植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等,年手术达约500余例。

急救医学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救医学科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全国、全市成立最早的急诊单位之一。为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上海市中医急诊分会挂靠单位、上海市“120”急救中心急救站,担负着来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急诊急救任务。

科室分急诊门诊、急诊病房、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三个医疗单元。临床医生中高级职称人员6人,博士后1名,医学博士5名,医学硕士4名。科室配备有中央监护仪、床旁监护仪、有创和无创呼吸机等先进医疗设备,独立开展了紧急插管术、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深静脉导管留置术、连续性床边肾脏替代治疗(CRRT)、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心脏临时起搏器安装术等急救技术。

风湿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病科成立于1982年。专科核准床位36张,年门诊量约5万余人次,年病房收治病患1000余人次。重点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多肌炎等疑难危重病人,外地患者及疑难危重病患收治比率均超过40%,该专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及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上海市首批临床优势专科、上海市中医风湿病特色专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风湿病A级专科、龙华临床医学院内科教学基地、陈湘君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所在地及中医风湿病硕、博研究生培养点。

该科室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8名;团队中博士占60%,硕士30%,本科10%;高级职称占69%,中级职称占19%。多人次入选国家级、市局级、院校级人才培养计划。专科先后负责五年制本科上海市九五重点教材和教育部七年制本科教材《中医内科学》及《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历代名医医案精选》《中内常见病临证辨证思路》《中医内科学-案例式教材》等教材编写工作。

中医外科

中医外科于1960年由现代中医外科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顾伯华先生创建。拥有金黄膏、红油膏、白玉膏、冲和膏、青黛膏、清凉油涂剂、生肌散、复黄生肌愈疮油膏、清热败毒合剂等30余种特色制剂及药捻引流法、渍疗法、拖线疗法、滴灌疗法、煨脓湿润法(煨脓祛腐、煨脓生肌)、祛化腐法、活血生肌法、垫棉疗法、蚕食疗法、缠缚疗法、围疗法等20余项外治特色技术。擅治外科疮疡(丹毒、骨髓炎、淋巴结核等)、周围血管疾病(糖尿病性足病、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下肢溃疡、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淋巴水肿等)、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等)、外伤性疾病(烧伤、毒蛇咬伤)、痛风、手术后创面不愈合以及外科各种疑难危急重症等。

脾胃病科

龙华医院脾胃病科的前身是胃肠病研究室,继承孟河医派学派的要旨,已形成了明晰的传承脉络。脾胃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上海市中医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优势专科、上海中医药大学脾胃病研究所临床基地、上海市中医药大学消化临床优势专科、该院消化病重点研究室。在中医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萎缩性胃炎脂肪肝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的诊疗特色,研究水平身中国先进行列。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发现结大肠癌治疗新靶标

2020年,该院脾胃病研究所季光教授科研团队在结直肠癌的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Experimental \u0026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Q1期刊 IF\u003e7)。结直肠癌作为发病率第三位的恶性肿瘤,在全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同时也是排名第二的肿瘤相关死亡原因。该研究中课题组针对特定的circRNA在结直肠癌恶性进展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发现可显著抑制结直肠癌的进展,进一步揭示了circRNA_0000392可以作为miRNA海绵调控miR-193a-5p/PIK3R3/AKT轴,发挥其促进结直肠癌恶性进展的机制。

揭示白术内酯联合PD-1治疗结直肠癌机制

2021年,该院脾胃病研究所季光教授科研团队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黄诚教授、印第安纳大学Xiongbin Lu教授合作在中医药联合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证实了益气健脾中药白术主要成分白术内I能够有效促进肿瘤细胞的抗原呈递,从而增强结直肠癌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应答效率,与PD-1单抗联合治疗能够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该研究丰富了中医“扶正治癌”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药联合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揭示CRL2-Prame泛素连接酶复合体介导抑癌蛋白p14/ARF降解调控肿瘤发生新机制

2021年,该院贾立军研究员团队在权威学术期刊《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IF=10.7)上发表了题为Tumor-associated 抗原 Prame targets tumor suppressor p14/ARF for degradation as the receptor protein of CRL2Prame complex的论文,揭示抑癌蛋白p14/ARF降解新机制, 鉴定CRL2Prame泛素连接酶为抗癌分子靶点。研究人员通过蛋白质组学等方法,鉴定了CRL2Prame为介导p14/ARF降解的CRL E3泛素连接酶,而靶向肿瘤细胞中过表达的Prame则可通过阻断p14/ARF降解、诱导G2/M期细胞周期阻滞发挥抗肿瘤作用。该研究揭示了抑癌蛋白p14/ARF在肿瘤内表达下调的一种重要调控机制,且证实了CRL2PrameE3连接酶可作为新型抗癌靶点,为其进行中药单体的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发现加味玉屏风散治疗过敏性哮喘新机制

2021年,呼吸疾病研究所鹿振辉主任医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阐明中药复方治疗过敏性哮喘作用机制取得阶段性进展,发现加味玉屏风散可减轻过敏性哮喘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s)介导的气道炎症。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IF= 5.813,JCR分区 Q1)上发表。研究工作得到了复旦大学免疫系何睿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学院葛广波教授的技术指导和帮助。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呼吸系统疾病。全世界约有3.5亿人患有哮喘,中国成人哮喘患病率为4.2%。该研究发现加味玉屏风散可通过抑制ILC2s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过敏性哮喘的气道炎症,表明通过加味玉屏风散与类固醇药物的联合使用,可能降低类固醇的使用剂量或耐药性而提高疗效。

医学实践

科研教育

教育

关联院校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位于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科研教育区内,占地500余亩。学校有教职员工1300余人,拥有5名两院院士,5名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97名上海市名中医,700多名高级专家和教授。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中医外科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2个:中医医史文献学针灸推拿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8个;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4个。有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学、中药学两个学科连续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学科高校名单并进入培优建设行列。

龙华临床医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成立于1996年,实行学院和医院合署办公的管理模式。学院目前拥有17个承担本科教学临床教研室118名教师,每年完成近3000学时课堂教学和近千人次的临床见习、实习和培训工作。拥有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名,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1名,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2名,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教师9名。学院学科力量雄厚,拥有1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有215名研究生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40名。学院拥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两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医骨伤科学》《内科学》《康复护理学》三门上海市精品课程和两门校级精品课程。主编“十二五”“十三五”国家行业规划教材29部。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8项。

规培基地

该医院是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全国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龙华临床学院学科力量雄厚,拥有1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两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215名研究生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40名。拥有国医大师1名、中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40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青年长江学者3名、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1名、岐黄学者3名、上海市名中医32名、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名、上海市领军人才5名、博士生导师64名;各级各类名老中医工作室40个。

科研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中医外科

龙华医院中医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外科紧密结合临床,开展科研,获得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等各级课题20余项,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甲级奖、高等学校(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二等奖等奖励20余项。

肿瘤学科

龙华医院肿瘤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等课题40余项,获得国家教育部、中华中医药学会、上海市科委等科技进步奖7项,专利4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11部。

骨伤科

龙华医院骨伤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建设单位。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临床研究部,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部局级等各级课题;获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共8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开发新药2个;完成成果转让1项。

实验室与科研平台

筋骨理论与治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筋骨理论与治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立项,2010年4月13日启动建设。该实验室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由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学科共同建设。实验室以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骨退行性病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骨伤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脊柱病理肾骨相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专科(颈椎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研三级实验室(脊柱病理)以及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等为主体,体现了“科研-教学-临床-转化推广”五位一体模式。2016年11月9日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检查验收,正式挂牌。

建设期间荣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一系列科技成果,专利及新药成果转让8项,培养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领军人才以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成为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建设单位。

呼吸专业研究平台(呼吸疾病研究所)

2019年度医院设立呼吸专业研究平台(呼吸疾病研究所),已经完成完备的开展专业创新研究的高水平软硬件设施,涵盖BSL-2生物安全实验室、呼吸动力、呼吸免疫与肺损伤实验室,开设专科研究型门诊、研究型病房。

学科团队先后与全国50多家省市级中/西医医院开展联合攻关,组织开展11项高质量注册临床研究;获科研项目资助4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国际知名期刊(SCI)发表中医药相关学术论文15篇,创新研发有效中药复方近10个(获新药发明专利3项),主参编行业标准10余项(牵头2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交叉创新团队、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上海市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核心单位,牵头成立上海市中医肺病专科联盟。

杂志期刊

《Longhua Chinese Medicine》(ISSN 2616-2806; LCM; Longhua Chin Med):2019年龙华医院与AME出版公司在龙华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共创《Longhua Chinese Medicine》(简称 LCM)英文国际学术期刊。龙华医院与AME出版公司携手共创LCM杂志,专注于中医药领域的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

LCM遵守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发布的《医学期刊学术工作开展、报告、编辑和出版建议》,该期刊为OA期刊,主要发表有关针灸,中西医结合,补充和替代医疗,草药,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同时也对中国医疗实践、治疗程序、药用植物、传统医学理论和概念、药理学、医疗保健、教育等相关的学术成果给予重视

声誉与排名

院内专家

陈跃来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浦东新区名中医,甘肃省飞天学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先后创建上海中医药大学排尿障碍性疾病优势专科及上海市中医盆底疾病康复专科联盟等,担任上海市南部区域中医医联体建设项目负责人,围绕泌尿系统常见病、疑难病,创新性地建立系列针灸适宜技术,总体水平国内领先。率先整理编著《经络诊断理论与实践》,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慕课《针灸治疗学》,承担研究生课程:经络诊断理论与实践、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2021年12月27日,担任全国中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 。2022年8月,第五届上海市名中医名单公布,陈跃来入选。

擅长针灸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周智恒

上海市名中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于中医、中西医结合泌尿男科学的临床医疗教学和中医药科学研究。先后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高教局以及浙江省卫生厅科研课题的研究10多项,代表作《补肾法促进睾丸生精原理的研究》《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法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等均达到中国领先水平。《中药康凯饮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研究成果转让于上海中药研究所。《培精阴治疗免疫性不育的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代表编著《中医临床与研究大系―男科学学》《中西医结合男科学》《男科治疗学》等。

周智恒工作室自2003年成立,经过多年建设2011年升格为上海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工作室擅长用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断和治疗泌尿系统结石、肿瘤、前列腺疾病(前列腺炎/增生/癌)、男性不育症、性功能障碍(阳、早泄遗精不射精症等)等疾病、难治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出血,尿流动力学疾病(尿失禁、OAB、LUTS等)及其他泌尿男科杂病。

陈红风

陈红风,第四批上海市名中医。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中医外科学博士学位,师从陆德铭教授。1999年晋升主任医师,2000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起任龙华医院乳腺科主任、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中医外科研究所乳腺病研究室主任。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龙华医院中医外科学乳腺病学组负责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术带头人,顾氏外科第五代传承人,全国名中医工作室陆德铭工作室负责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主持国家级和市部级科研项目等30余项,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10项。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23名。

施杞

国医大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第2、3、4、5、6、7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医正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3、4届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1、2、3届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5、6届会长。

从事中医骨伤科事业60载,立志探索一条“慢性筋骨病”传承创新之路。发现“气虚血瘀脏腑亏虚、筋损骨衰”是慢性筋骨病主要的病机,率先提出慢性筋骨病“整体论治”的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骨内科学”学术体系,并主编《中医骨内科学》,确立“内调气血脏腑平和,外调筋骨经络平衡”的“双调法则”,建立了“益气化瘀法、补肾填精法、痹通络法、调衡筋骨法”等22种治疗慢性筋骨病临床规范化方案和系列指南,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在中国6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以第一完成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共4项,率领团队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八十余项和部市级科研项目百余项。开发出治疗颈椎病的中药新药“芪麝丸”,被西医骨科同道称为“中国的消炎止痛药”;建立了"补肾填精方"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思想和临床规范化方案,临床疗效显著;创立了“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和“整颈三部九法”,纳入国家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筋骨病的防治。荣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及8项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率领团队共培养硕博士、博士后、高徒四百余人分布在中国25个省市,均已成为海内外各地学科骨干,由他创建的石筱山伤科学术联盟共有门人弟子三千余人。

徐振晔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浦东新区首届名中医。曾于1986年2月-1987年5月在胸科医院肺内科进修学习;1994年3月-1995年2月在德国明斯特市约翰内斯底医院进修。师从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刘嘉湘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与研究四十余年,先后任中医肿瘤学、肿瘤科主任、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肿瘤研究所首任所长、顾问。

从业来带领团队开展了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乳腺癌肝癌、癌性积液、肿瘤化疗骨髓抑制、肿瘤骨转移疼痛等系列临床和机制探讨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中国首次提出益气养精、解毒散结法治疗晚期肺癌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在3个国家自然基金、国家中管局等课题资助下,运用益气养精、补肾生髓法(双黄升白颗粒)治疗肿瘤化疗骨髓抑制557例,升白效果显著,荣获第二十五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技术创新成果金奖。提出了益气养精、清热和中法防治化疗毒副作用(441例);益气养精、补肾化瘀通络法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160例),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获国际发明(德国纽伦堡)金奖,获国家教育部、中华中医药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5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编、副主编、参编学术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SCI收录论文13篇(其中临床文章5篇),应邀在德国、英国、俄罗斯新加坡韩国泰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报告。指导培养上海市白玉兰计划、黄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教委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大学杏林计划等16人次。培养博士生、硕士生40余名。

王庆其

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王庆其教授师承著名中医药学家方药中教授、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近50年,执教《黄帝内经》近40载。擅长诊治脾胃病、神经、心理疾病及疑难杂症等。“治脾胃者安五脏,治五脏可调脾胃”是王庆其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基本观点,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脾胃病的诊疗,同时结合对经典的理解和临床的经验,提出了如“卧不安则胃不和”、“治胃先治心”、“脾主黏膜”、“补气托疮治疗溃疡病”、“阴阳气血俱虚者治脾胃”、“顽病不妨治风”等学术理念指导临床脾胃病及疑难杂症的诊疗。王教授汲取了《内经》“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医学模式,以中医心身理念为指导,“形神合一”理论为基础,辨证“形、气、神”三者互参,强调医生治疗患者疾病当“心身同治”。在处方用药方面,尤其是在诊治疑难杂病和顽症疾方面,王庆其教授遵循导师裘沛然先生“大方复治、反激逆从”的经验,根据脏腑功能特点,运用相反相成之药对,使许多患者转危为安。主编或副主编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250余篇,代表著作有《内经临证发微》《黄帝内经心悟》《黄帝内经专题研究》《内经临床医学研究》《王庆其医学选集》《杏林散墨——王庆其医论医案集》《杏林散叶——王庆其医话医案集》等等。培养硕、博士生30余名,博士后6名,学术传承人10余名。

资质认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