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应庚 :汪应庚

更新时间:2023-11-10 17:21

汪应庚,清代扬州市以“义行”闻名乡里的盐商。扬州府闹水灾,汪应庚又捐银六万两救济灾民。乾隆五年,扬州闹水灾,汪应庚以天下苍生为念,又捐银6万两救灾,救活数十万饥民。

人物生平

汪应庚 原籍歙县潜口村(现徽州潜口镇)。(公元1680 年—1742年)(康熙十九年-乾隆七年),字上章,号云谷,工诗及书法,后住扬州。雍正间,成为扬州雄资百万之盐商。在扬州出资修平山堂、栖灵寺、五烈祠等。雍正九年起,海啸成灾,连续三年洲民仳离,他慷慨解囊,出银五万,运米数万石救灾,设药局治病除疫,共救治九万余人,授光禄少卿。在歙城修“徽州学宫”,在潜口建石坊,是《平山揽胜志》的编辑者。

主要事迹

汪应庚,清代扬州市以“义行”闻名乡里的盐商。一生“富而好礼,笃于宗亲”。

1731年(清雍正九年),淮南市海啸成灾,汪应庚煮粥于淮南伍佑、卞仓两盐场,救济灾民,前后共约三个月。此后,连续三年扬州水患,汪应庚都出钱出谷救济百姓。1738年(清乾隆三年),扬州府旱灾,扬州盐商共同商议,捐出银12.7166万两,其中汪应庚一人独捐4.731万两,设立八个粥厂,赈济灾民,前后达四个月之久。1742年(清乾隆七年),扬州府闹水灾,汪应庚又捐银六万两救济灾民。

盐商不缺钱,但怎么个用法,因人而异。汪应庚热心慈善事业,且出手大方。《扬州画舫录》记载:“(应庚)居扬州,家素丰,好施与。如放赈施药、修孔子庙、资助贫生、赞襄婴育、激扬节烈、建造桥船、济行旅、拯覆溺之类,动以十数万计。”不图回报,真心实意,长期做好事、做善事,持之以恒,项目涉及到民生的方方面面,汪应庚真有一片菩萨心肠。

两淮地区,地势低洼,昔日防洪设施简陋,灾害频仍。雍正年间,海啸成灾,灾民急待赈济,汪应庚设粥厂于淮南市,救济灾民,历时三个月之久。乾隆三年(1738),扬州市发生旱灾,扬州盐商出资赈灾,汪应庚一人独捐四万七千两白银,设8个粥厂,赈济灾民历4个月之久。乾隆五年,扬州闹水灾,汪应庚以天下苍生为念,又捐银6万两救灾,救活数十万饥民。汪应庚慷慨解囊的美名传到朝廷,乾隆尊呼他是“大勋卿”,赐给光禄寺少卿的荣誉称号。

除了救灾,捐资助学也是汪应庚投身慈善事业的经常性项目。乾隆三年(1738)他出巨资重修年久破败的江都区、甘泉学宫,又出资二千余两白银为学宫购置祭祀乐器,还另外出资购置1500亩沃田捐作学田,以年租充作学宫岁修开支和生员乡试的路资。此举被称为“汪项”,传为美谈。

蜀冈之巅的法净寺系千年古刹,宋代名贤欧阳修在此觞咏流连,名闻遐迩。起初规模不大,雍正年间,汪应庚出资建前殿、后楼、山门、廊庑。还聘请书法名家蒋衡写了“淮东第一观”五个擘大字,刻石嵌于山门外的壁上,保留至今。乾隆元年,汪应庚又出资重建真赏楼、晴空阁,增置洛春堂,并在寺西建造西园芳圃,深获乾隆的嘉许。

汪应庚数十年如一日,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目的何在?内中有没有受胁迫的成分?这些且撇在一边。但不惜掏腰包,拿出真金白银,解民于倒悬,总归是好事一桩,不像有些人,捐款玩噱头,唱“空城计”,西洋镜一旦戳穿,声名狼藉。哪有盐商汪应庚这样过硬,三百多年过去了,提起他乐善好施的品性,仍令人肃然起敬。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