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骢 :中国科学院院士

更新时间:2024-09-20 19:19

沈家,1931年9月3日出生,浙江绍兴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化学家、中国超分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 ,浙江大学教授,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沈家骢1940-1945年在绍兴县立中学和绍兴市第一中学读书。抗战胜利后转入杭州建国中学读高中。1949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1952年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1952年分配到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化学系任教,1958年任高分子教研室副主任。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3—1985年任吉林大学化学系主任。1984年被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84年10月任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1985年7月任吉林大学副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7月,任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09年起任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生物医用大分子研究所所长。

沈家骢曾获1989、2004、2009、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次,198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出版了《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加聚反应微观动力学》《超分子层状结构组装与功能》《超分子层状结构-界面及生物医学功能》《超分子材料引论》等专著,发表论文500余篇。领导创建了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批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008年创建了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生物医用大分子研究所。2018年获得吉林大学(力旺)特别贡献奖

沈家骢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聚合反应统计理论及微观动力学(建立反应机理分子量分布定量关系及较完整的共聚反应统计理论)、超分子组装与功能(透明聚合物树脂、人工模拟酶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信息材料、生物介面与聚合物仿生材料等。

人物经历

1931年9月3日,沈家骢出生于浙江省柯桥区市南街复盆桥头,童年受到绍兴文化的熏陶,在日寇铁蹄下度过少年时光。青年时代又面临民不聊生、经济崩溃的局面。

1945年,从绍兴市第一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杭州建国中学(1988年复名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校区)   。

1948年,高中毕业考入了浙江大学化学系。大学期间因家境艰难,父亲希望他缀学能担起家庭重担,于是学校安排半工半读,加上同学们的接济,使他得以坚持学习。在大学期间他还投入到学校的社团工作,使他得到全面的锻炼。

1952年,提前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毕业,并分配到长春吉林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化学系任教,在唐敖庆蔡镏生、关实之、陶慰等教授领导下,筹建化学系,历任室秘书、系秘书、化学系系主任、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等职。

1983年,晋升为吉林大学教授。

1984年,作为客座教授在美国犹他大学化学系进行阴离子聚合动力学的研究(至1985年)。

1985年,从美国归来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任命为吉林大学副校长(任期至1990年)。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2年,受唐敖庆院士的委托承担吉林大学分子光谱与分子结构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任务,并出任实验室主任。

1995年,被双聘为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1997年,担任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9年9月,兼任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任期至2008年)。

200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超分子层状结构组装与功能》。

2009年,担任浙江大学生物医用大分子研究所所长。

2018年,获得吉林大学(力旺)特别贡献奖,奖金100万元人民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沈家骢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与聚合反应动力学,超分子化学与层状膜组装的研究,运用模型与概率函数建立了聚合反应机理分子量分布的定量关系;将链段按分子建模处理建立较完整的共聚反应统计理论。用顺磁共振研究了本体聚合中自由基的浓度与结构的变化,提出了扩散控制图像,为聚合反应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开发了JD系列光学塑料。研究了微凝胶为核的星形共聚物,并制成了纳米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微粒及“浮萍”、倒“浮萍”型的超薄膜。发展了以正阴离子相吸的分子沉积膜,可作为光电信息材料及器件的基材。以分子识别为基础,开展了多酶组装体等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于1998年、2001年与2004年主持三届超分子国际香山会议以推动中国国内超分子化学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期,沈家骢在唐敖庆教授指导下开展了加聚反应统计理论研究,用概率论方法推导基元反应的概率函数。这些概率的乘积就是动力学方程的解——分子量分布函数,这个方法十分简便,有普遍意义;用容易实测的转化率作为隐函数,使上述表达式的参数由三个简化为一个;并用蒙特卡罗方法求解多重积分,从而编出全部计算的软件。上述成果构成比较完整的加聚反应统计理论。他将共聚物中链段当作分子来处理,将加聚反应统计理论推广到共聚体系,从而一步写出共聚物多元组浓度的表达式,得到较完整共聚反应统计理论。

20世纪80年代开始,沈家骢领导的集体开始研究的体系是物理状态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充分运用ESR分析本体聚合体系中增长自由基的结构及微环境,从而提出加聚反应扩散控制的物理图象。他十分重视实验验证,为建立分子量分布测定方法,在凝胶渗透色谱的标准样品合成与表征,高效色谱填料及填充柱做了大量工作,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80年代后期,沈家骢开展了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在聚合物超薄膜与高折射率光学塑料等两个领域做了系统的工作,从凝胶为核星型接枝共聚物为基础的两亲性高分子开发了“浮萍”与“倒浮萍”型聚合物超薄膜,以及正阴离子相吸引为基础的分子交替沉积膜等两种薄膜,由此展开了自组装膜与超微粒、酶复合膜等体系的工作,开发新的酶固定化技术与选择性电极,可成为分子器件的重要基材,高折射率光学塑料的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

20世纪90年代,沈家骢从事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应用分子间的弱作用力,如静电作用力、氢键配位键等构建有明确界面的层状功能膜,表面图案化与纳米微粒开展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研究有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细胞的界面结构用于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基于识别的抗氧化酶及其模拟物等。

• 学术论著

截至2017年3月,沈家骢专著、合著有《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加聚反应微观动力学》和《超分子层状结构组装与功能》等6部,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 承担项目

• 科研成果奖励

人才培养

• 教学思想

沈家骢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引导轻年人立足于中国国内,并注意建立中国国外固定合作单位及基地,既保持研究工作的稳定性,又开阔眼界,他始终鼓励年轻人不断进取,到国际科学前沿上去竞争。

• 讲授课程

沈家骢在吉林大学开设过《有机化学》、《有机分析》、《有机结构理论》、《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统计理论》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

• 指导学生

截至2018年7月,沈家骢在吉林大学、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独立和联合培养了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150多名,其中指导的博士生张希(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彭笑刚成为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6人成为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3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50余人成为教授、副教授。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沈家骢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学部部长;国家教委科技委委员兼任化学部主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的计划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化学部常委以及各种基金的评委。

个人生活

沈家骢的父亲沈乃溥早年挂牌做律师,在长期动乱中没有固定的收入,经常举债度日。沈家骢经常清晨四时起床看书、写论文,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指导研究生。除了每天坚持打杨式太极拳,喜爱喝绿茶外很少有其他活动,全身扑在事业上。

人物评价

沈家骢一直不遗余力,超负荷地工作着,勇挑重担,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吉林大学、化学系、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兴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评)

人物影响

2012年9月1日,吉林大学举行化学学科创建60周年暨孙家钟徐如人、沈家骢三院士执教60周年庆祝大会。

参考资料

大湾区院士之家喜迎绍籍院士沈家骢“回家”.绍兴市科协.2024-01-08

沈家骢.浙江大学.2024-01-08

沈家骢.吉林大学化学学院.2024-01-08

沈家骢.吉大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01-08

吉林大学举行庆祝建校七十二周年大会暨校友文艺晚会 沈家骢院士荣获第二届吉林大学(力旺)终身成就奖.吉林大学.2024-01-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