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站镇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19:01

沙河站镇地处山东省东平县南部,东、南和济宁市汶上县接壤,西临东平县新湖镇,北接东平县彭集街道州城街道。区域面积74平方公里,辖65个行政村,合计5.6万人,现有耕地7.6万亩。

2020年5月,入选2019年度省级耕地保护激励乡(镇、街道)名单。

历史沿革

沙河站,始建于公元1000年(宋咸平三年)。因原村内设有官方传递公文的驿站,并有小沙河从村中流过,故得名沙河站。随驿站设立,商户、农户渐增为村。后沿至明、清一直为重要邮政要站。目前,该村已划分为沙南、沙北两个行政村,总人口5000余人。

相传,穆桂英大破洪州时,曾在沙河站设立迷魂阵,为迷惑敌人,该迷魂阵由古镇州城南门起,以10华里为半径,沿西北方向向东南的沙河站划“圆”,使沙河站主街由原有的南北向变成了西北东南向,整条大街变成了牛梭头型(即S型)。以此来改变人们原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进而达到迷惑敌人的效果。主街划定后,沿街道两旁设立了错综复杂、相互连接的“七十二胡同”,且所有胡同的走向变化无常,并有形状相似的陷马坑相伴其中,敌人进得阵中根本分辨不出东西南北,只有被动挨打,全无回击之力。穆桂英大破洪州,沙河站迷惑阵功不可没。

时至今日,村民们置院盖房也多沿用原有老宅基,已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堂屋、东屋、西屋和南屋之分,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在自家院落里难以分辨方向,以至于那首“沙河站真出奇,十人进来九人迷,剩下一个不迷的,出了南门下正西(南门实则为东南门,意指第十个人也迷失了方向,把东南向看成了正西向)”的歌谣流传千年,经久不衰。后因这里的劳动人民民风淳朴,善良忠厚,待人接物热情倍致,礼仪有嘉,以致于做出了一些热情过头的事情,闹出了一些笑话。加上沙南村蔚(yù)姓村民居多,且蔚家家庙正好又处在“南门”位置,机缘巧合,致使“沙河站———愚(蔚)根”的歇后语声名远播。

目前,蔚家家庙因其建筑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对象。

地理环境

沙河站始建于公元1000年(宋咸丰三年),因设有官方传递公文的驿站,并有小沙河从此流过,故得名沙河站。后随驿站设立商户、农户逐增为村。相传穆桂英大破洪州时,曾在此巧摆“迷魂阵”。以致于民间那首“沙河站真出奇,十人进来九人迷,剩下一个不迷的,出了南门下正西”的歌谣流传千年,经久不衰。

地形地貌

沙河站镇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境内五纵四横九条公路贯穿全境,水泥路实现了村村通。另有255省道和济荷高速、济徐高速公路纵贯全镇,并有高速公路出口一处,地理位置优越,有“北京到南京市,沙河站是正中”之说。

沙河站镇工业主要有化工、机械、建材、玻璃钢、纺织、木器加工、饲草饲料、脱水蔬菜、面粉加工等九大产业。

自然资源

沙河站镇属黄河冲击平原,土地肥沃,土层深厚,通透性强,地下水丰富,为东平县主要井灌区,素有“东平粮仓”的美喻。种植业重点以无公害瓜菜为主,西瓜、阳芋获得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畜牧业主抓了奶牛、生猪、肉、蛋鸡和小尾寒羊的发展壮大,“四无”畜禽产品达到了50%以上。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经济

工业

工业主要有化工、机械、建材、玻璃钢、纺织、木器加工、饲草饲料、脱水蔬菜、面粉加工等九大产业。其中,泰山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泰山鹰”牌白乳胶填补了省、市空白;海鑫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乌洛托品、甲醛等成了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津东脱水菜厂生产的蒜粉、蒜粒,明瑞环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奶牛颗粒饲料远销到香港、澳门、日本韩国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镇现有民营企业36家,新增注册资金8600万元,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民营企业用工2900人,平均人均月工资950元。共发展个体工商户517户,新增注册资金2000多万元,户均年收入1.2万元。在民营经济发展上,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用好能人。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鼓励其办企业、当老板、挣大钱;二是启用民资。鼓励民资企业,破解了民企融资难题;三是搞好服务。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落实了既定政策,兑现了各种承诺,健全了规章制度,加大了执法力度,创优了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了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农业

土壤及轻壤和中壤为主,土地肥沃,土层深厚,通透性强,地下水丰富,为东平县主要井灌区,素有“东平粮仓”的美喻。种植业重点以无公害瓜菜为主导,全镇无害西瓜种植面积突破了万亩大关,其中大拱棚西瓜2000亩,陆地西瓜8000亩。西瓜品种主要有鲁青七号、鲁青九号、挑战者等,西瓜以个大、皮薄、口感好、含糖量高而著称;阳芋以荷兰七、鲁引一号脱毒品种为主,个头大、肉黄、口感脆、降脂降压、无公害,系天然绿色食品,方圆百里独具特色。另外,种植大葱1万亩,花生3万亩,尢其是韩圈村一带生产的“小花生”,以产量高,品质优,口感好而出名。畜牧业主抓了奶牛小尾寒羊的发展壮大。目前,全镇已建起奶牛规模饲养场3处,奶牛存栏量达到了300头。小尾寒羊主要以农户散养为主,饲养量达到了31000只。畜牧业主抓了奶牛、生猪、肉、蛋鸡和小尾寒羊的发展壮大,“四无”畜禽产品达到了50%以上。

工作中,该镇按照“压粮、扩桑、稳瓜、增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加大了种植业调整力度,培强壮大了阳芋、西瓜、白菜、大葱、箭干白、甘兰等主导产业。全镇共种植西瓜5000亩,土豆3000亩,大葱6000亩,菜花、甘兰5000亩,白菜15000亩,瓜菜总面积达到了3.4万亩,平均亩产值达到了3800元。在种植模式上,主要采用了波菜—西瓜—大葱,波菜—土豆—菜花和小麦—玉米—白菜等三作三收种植模式。其中,发展波菜—西瓜—大葱种植模式5000亩,可亩产波菜2000斤,产值1000元;西瓜8000斤,产值3600元;大葱9000斤,产值5400元,亩产值1万元,总产值5000万元。发展波菜—阳芋—菜花种植模式2500亩,可亩产波菜2000斤,产值1000元;土豆4000斤,产值2000元;菜花5000斤,产值5000元,亩产值8000元,总产值2000万元。发展小麦—玉米—白菜种植模式1.5万亩,可亩产小麦1000斤,产值700元;玉米1200斤,产值840元;白菜1万斤,产值2500元,亩产值4040元,总产值6060万元。仅瓜菜种植业一项,全镇农民人均增收2400元。另有桑园面积1500亩,年养蚕两次,亩产值4000元左右。在种植业方面,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以山东国基食品有限公司、东平永峰面粉厂、鲁平金海面粉厂、诚信面粉厂、文武面粉厂为依托,提高粮食品质,引进先进加工工艺,带动了国家级优质小麦、玉米基地建设;二是“订单农业”带动。以津东脱水菜厂、前河涯脱水菜厂为载体,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解决了农民想种怕滞销、企业想上怕缺货的问题,搭好了农民与企业对接的桥梁,带动了瓜菜种植;三是大户承包带动。小辛庄、沙北、丰庄等村积极与肥城市桃园镇阳芋种植大户孔祥会联系,签订了1000亩土豆种植承包合同,包地农民可优先到瓜菜基地给他打工,日工资20元,一年下来群众可增加收入4000元。工作中,该镇积极探索小辛庄、沙北、丰庄等村实行大户承包,发展瓜菜生产的成功经验和运作模式,计划将土地连片发包给种植大户或“农”字号企业,培植主导产业,实施集约化经营,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四是中介合作组织带动。以瓜菜产销协会为主体,建立健全了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统一品种、统一价格、统一销售、保护了群众即得利益,带动了种养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畜牧

在畜牧业生产上,重点突出了生猪、肉、蛋鸡和小尾寒羊的发展壮大。目前,全镇发展规模养猪场19个,养猪专业村21个,户均养猪5头以上,生猪存栏量达到了2万头,年出栏量达到了2.5万头,年收入3800万元;发展肉鸡规模饲养场40家,年出栏40万羽,产值900万元;蛋鸡规模饲养场35家,鸡存栏7万羽,年产蛋210万斤,产值630万元;小尾寒羊主要以散养为主,主要集中在吴桃园、熊村、西杨楼、双楼、韩村、二郎庙、西李庄、西张圈等村,小尾寒羊年存栏1.8万只,年出栏2.1万只,年产值68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1.3亿元,人均1800元。

劳务经济

劳务经济是农民发展致富的主要手段。该镇常年在外打工人员在1.3万人左右,主要从事汽车驾驶、筑建、木工、装饰装、管道安装维修、装卸、缝纫、街头钟点工等工种,人员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北京、天津、东营、淄博等地,人均年收入1万元,年可实现劳务收入1.3亿元,使农民群众挺起了腰干,走上了富裕之路。在劳务经济发展上,该镇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澄清底子。组织专人,逐村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工种、特长和流向进行登记建档,澄清了务工人员底数,为今后全镇挖掘利用劳务资源奠定了基础。二是强化培训。以镇社会和劳动保障服务所为牵头部门,抓住逢年过节外出人员集中返乡的机会,利用镇党员电教培训中心和村远程教育网,对返乡人员进行了强化培训,同时,将一些实用知识打印成小册子,以“明白纸”的形式免费发放到务工人员手中,提高了他们的就业技能。三是搞好了市场对接。该镇利用在外老乡多、职务层高的优势,聘请在外工作的厂长、经理、包工头等为劳务经纪人,并在济南市青岛市、北京、天津市等打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和办事机构,具体负责务工人员工作安排、生活照顾、权益保护等,同时还与全国有名的大中型企业和劳务市场建立了联系,搭起了企业与务工人员之间的桥梁,从而保证了务工人员的有绪流出和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务工人员的切身利益。

产业特色

小竹编长成大产业

沙河站镇孙村立足“一村一品”作文章,全村185户,900人,仅从事竹编业的就有137户,673人,竹编专业户占总户数的74%,全村仅竹编一项人均收入就达2300多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4%。在它的辐射带动下,周围三、四个村庄也都加入了竹编行列,年加工能力突破了100万件,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竹制品加工基地,被市政府授予竹编专业村。

孙村竹编业始于20世纪三十年代。传说有个叫李箩匠的浙江籍竹编艺人,逃荒要饭至此,被一位名叫孙洪明的村民收留,结为拜把兄弟,李箩匠遂将竹编手艺传授于孙氏,以后逐渐在全村推广开来。最初村民们主要利用冬闲时间从事竹编,以加工竹子、竹子、竹笼头等粗放型的竹制品为主,产品靠走村串巷销售,换取零花钱。近几年来,这个村从实际出发,把发展竹编业作为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来抓,充分发挥村民资金互助协会的作用,采取集体帮扶一部分,互助会借贷一部分,村民自筹一部分的办法,聚拢资金500万元,帮助村民发展壮大了竹编业。竹制品加工由最初的绑竹扫帚、扎竹梯子、编竹篮、竹扇面、竹饰物、竹挂件等精细竹制品和手工艺品,花色品种也由三五个发展到目前的几十个。

产是基础,销是关键。为了把村民每年产出的数十万件竹制品销售出去,村里成立了12人的销售服务队,在8个省24个地市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由以前的供货上门变为现在的求货到户。

孙村竹制品原料全部选用孟宗竹,村里每年到浙江省安徽省等地选购,根据生产需要,挑选孟宗竹钢竹水竹等不同竹料运回。一般每年秋后至冬初进料,冬春两季进入竹编生产的旺季,夏秋时节销售。孙村竹制品有着严格的生产程序,从选料、破竹、削条到编花成型、刨光上漆,大体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竹制品的要求开始由实用型转向工艺欣赏型。他们及时抓住这一机遇,盯着市场求发展,翻新花样挣大钱。为此,村里专门从省、市外贸部门和工艺品生产厂家请来了美术教师和技术人员,设计各种艺术造型,并把各种编制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群众。如今,这个村编制加工的“心”形花篮、“嫦娥奔月”、“五子闹春”、“鸮形目”等竹编造型挂件,已远销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孙村常年在外搞技术输出的就有60多人,年收入都在数万元以上。孙村的竹制品加工可望突破百万件,实现销售收入100万元,人均增收2500元,村集体预计增加公共积累10余万元。

小物件牵来大市场

“莫嫌小、关键巧。”这是沙河站镇农民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经营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致富经。

小篱。走进小辛庄村,树荫下,房舍前,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放假在家的学生,都忙着各自的活计,有的剪低碳钢丝,有的盘圈口,有的旋把子,有的编笊篱,各尽所能。农闲时节,每个熟手可日加工笊篱28把,获利30元,产品遍销周边二市四县。小辛庄笊篱编织已有近百年历史,有花眼、盘丝之分,现已申报非物资文化遗产

小刻刀。进入沙北村任庆海家,楼上楼下、屋里屋外摆满了大大小小系着中华结,刻着牡丹图、醉酒图、老寿星的亚腰葫芦手工艺品。其加工的漆雕姓呀呀葫芦不但热销大江南北,还进了中南海,被选为国礼跨出了国门。在他的扶持带动下,有100多户村民拿起了小刻刀,吃上了艺术饭,有1200多户村民房前屋后种起了亚葫芦,搞起了庭院经济。

小棒针。为充分利用农村家庭妇女这一庞大而廉价的资源优势,该镇三庙西村刘曰瑞与外贸部门联合,投资兴建了手工艺品编织厂。通过来料来样加工手钩挂件、手提包、工艺座垫等,让全镇5000多名家庭妇女舞起了小棒针,挣起了手艺钱,每个家庭妇女平均每人每天能赚到加工费15—20元。产品遍销全国各地,有的已远销到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实现了出口创汇。

文化

特产美食

社会

民生

计划生育工作

为圆满完成今年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山东省东平县沙河站镇突出工作重点,按照“抓根本、打基础,抓重点、促平衡,抓制度、上水平”的工作思路,确保全镇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抓根本。控制人口计划,层层分解量化,完善防控体系,建立预警机制,堵塞管理漏洞,杜绝违法生育。

抓重点。强化孕情跟踪,搞好孕保服务,杜绝私自流引产,严格控制性别比;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澄清人员底数,完善管理手续,做到底子清、流向明、联系勤、无漏管、管规范;搞好经常性培训,普及计划生育知识,提高应知应会率;落实包保责任,促进后进村转化升级;严查违法生育,杜绝违法收养,加大执法力度,搞好社会抚养费征收。

抓责任。加强人员管理,界定职责权限,明确工作目标,强化检查督导,定期调度通报,严格考核奖惩,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全镇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教育

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教育工作完成了学校的合班定点,危房改造基本完成,镇中学教学设施全面升级,教育教学质量持续领先。计划生育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县人口责任目标任务。服务设施全面优化,人员素质普遍提高,实施了亲情化服务,促进了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医疗卫生

为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问题,投资360万元在何村新建了一处占地2.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24万平方米的高标准敬老院,为五保老人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获得荣誉

先进文明村庄

——何圈

何圈村又名韩圈村,属于一村两名,现冠以韩圈村委名。地处沙河站镇北门,西近州城街道,北挨彭集镇,为三乡相汇地带,西有王圈小集市,东接交通、文化枢纽何村,正北对峙山东省名胜——白佛山。村内共500多户三四千余人口,人口与土地面积为沙河站镇第二大村。该村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人才辈出,现拥有共产党员50多名,大学生100多名,其中学士、硕士学位者共计50多名,涌现出了在东平县教育系统、中国国防、集团企业、国家安全局、医疗、矿务、法律、商业、农业等系统上的一批优秀人才,正成为东平县、鲁中文化大村,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谐发展方面树立了典范。2014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华特产网文化专栏特别报道“中华特色产业基地,国学文化的大旗——何圈村”,给予了韩圈村委文化生态高度评价。

何氏家族自明朝初年就在本地生活,祖庙原在正南接壤的董堂村,人口主体分布在汶上寅寺镇街上及周边何家湾村、石楼等村,古时候本地东为何家圈,西为韩家圈,因有何韩同源的说法,共用一个韩祠祭祀先公,后韩姓迁出,何家在明清两代多次主修韩祠,本地村民皆以韩祠为议事中心,演变成古何圈古韩圈合为一村的格局,包括后来的王海子地段,现在一队到九队已经完整合并为一个自然村,村名韩圈,又名何圈。

韩圈村委的风气一直很好,崇尚通情明理、尚礼友爱。何氏一族的家风对该村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何氏家族先祖前五代十国进士及第者颇多,尤其第三代到第五代一门祖孙三代十多位进士出身,家学渊源厚实,家训中嘱咐子孙写有“忠厚传家、诗书继世”、“族人常记家训,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守治学向善、克孝悌传家之风”。村中古老神秘故事颇多,且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产生了一批耕读传家的文人,尤其以传统书法最为有名,晚清何渭卿为府学生,东平县名士,常在东平一带题碑写匾,北乡苇子河有财主爱其才,以女嫁之,并赠地多顷。

代表人物

清末出生活到1993年的何庆魁老人书画一绝,所绘松鹤图功底深厚,书法诗联俱优;现村中何树法、何敬立、何敬忠、史元平、何敬山、何敬进、程军等都有一手好毛笔字,得益于诗书继世的家训,至今韩圈村中人才辈出。

参考资料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沙河站镇地名介绍.博雅.2021-05-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