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獭 :鼬科海獭属的唯一物种

更新时间:2022-06-30 11:07

海(学名:Enhydra lutris)英文名为Sea Otter,别名海虎,是鼬科海獭属的动物。海獭的体型较小,雄性海獭的体长约1.47m,重约45kg;而雌性海獭体长约1.39m,重约33kg。海獭全身都覆盖着毛发,颜色为棕色或红褐色,头部、喉咙和胸部呈灰色或奶油色。毛发分为两种,一种是刚毛,另一种是绒毛。海獭的脑袋小呈圆形,鼻子短,耳朵呈圆形;吻端突出,上唇有较长的胡须;身体躯干呈圆筒形;前肢裸出较小,前肢的爪子可伸缩,多用于毛发的整理和进食;后肢较长且发达,扁而弯,爪子宽而平,趾间有蹼;前肢下有一块松弛的皮肤,用于存放工具(通常是一块石头);尾巴较短,形状较扁。

海獭主要分布于太平洋沿岸的俄罗斯沿海的千岛群岛科曼多尔群岛白令海下方的阿留申群岛以及阿拉斯加半岛温哥华岛的沿海水域;以及从新安沃到南角的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海岸。海獭栖息在有岩石或软沉积物海底的温带沿海水域。

2020年,海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全球种群资源呈下降趋势。2023年,海獭南方亚种(Enhydra lutris nereis)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其余亚种被列入附录Ⅱ中。

形态特征

海獭的体型较小,雄性海獭的体长约1.47m,重约45kg;而雌性海獭体长约1.39m,重约33kg。海獭全身都覆盖着毛发,颜色为棕色或红褐色,头部、喉咙和胸部呈灰色或奶油色。毛发分为两种,一种是较长、颜色较浅的刚毛,起保护绒毛的作用;另一种是较密、质地柔软,颜色较浅的绒毛。海獭毛发非常密集,每平方厘米约有10万根毛发,由于海獭没有任何绝缘脂肪,只能利用被毛抵御寒冷。

海獭的脑袋较小呈圆形,脸上遍布毛,鼻子短,耳朵也呈圆形;吻端突出,上唇有较长的胡须,方便觅食;海獭只有两个下颌门牙,缺乏上颌和下颌第一前磨牙。海獭的圆顶状牙齿消散了高咬合力产生的拉伸应力,这是咀嚼硬食物所必需的。上颌第一磨牙是最大的牙齿,提供了一个宽阔、平坦的表面,下颌第一和第二磨牙可以压碎猎物。臼齿转变为用于压碎食物的齿型;身体躯干呈圆筒形;前肢裸出而且较小,五趾连在一起,不用作游泳,前肢的爪子可伸缩,多用于毛发的整理和进食;后肢较长且发达,扁而弯,爪子宽而平,趾间有蹼,有利于海獭的游泳;前肢下有一块松弛的皮肤,用于存放工具(通常是一块石头),也可用于储存食物;尾巴较短,形状较扁,长度不及体长的三分之一,长约25~35cm。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历史上,海獭遍布北太平洋沿岸,从北海道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科曼多尔群岛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半岛和南海岸,再到墨西哥北下加利福尼亚州。1741年俄罗斯探险家抵达阿拉斯加后,在接下来的150年里对海獭进行了大量的商业捕捞,导致整个范围内的海獭濒临灭绝。现在的海獭主要分布于太平洋沿岸的俄罗斯沿海的千岛群岛和指挥官群岛、白令海下方的阿留申群岛以及阿拉斯加半岛至温哥华岛的沿海水域;以及从新安沃到南角的加利福尼亚中部海岸。

亚种分布

栖息环境

海獭栖息在有岩石或软沉积物海底的温带沿海水域,舒适深度为30m左右,其中,像被子一样的海带树冠被子是海獭的重要觅食和休息的场所。海獭能利用各种近岸海洋环境,并经常出现在可抵御海风和海浪的地区,例如多岩石的海岸线、茂密的海带森林和堡礁。海獭的栖息环境与岩石基质紧密联系,但海獭也可栖息在主要由泥浆、沙子或淤泥组成的区域。一般海獭会占据一定范围的栖息场所,往往整年都不进行迁移,但一些雄性个体会进行长距离的迁徙。

生活习性

行为方式

海獭通过身体的垂直起伏进行游泳,主要通过后肢和尾巴控制游泳运动。海獭游泳的速度随游泳模式的不同而改变,持续的水面游泳的速度限制在0.80m/s以下,而持续水下游泳的速度限制在0.60~1.39m/s之间。同时,水下潜水时间可达6分钟。

节律行为

通常昼夜活动,在黎明和黄昏活动高峰。海獭的表面积大,且受限于体型和绝缘形式的影响,会有更高的热量损失。为了满足能量需求,海獭一天要花费23~50%的时间进行觅食,并消耗自身体重20~25%重量的食物。加上休息,海獭用于休息和觅食的时间达75%。其余时间中,约8.5%的时间用于游泳,约9.1%的时间用于梳理,约7.3%的时间用于其他行为。海獭的行为由既定的顺序发生,通常休息之后会进行觅食,觅食期间会穿插短时间的梳理,觅食结束后会再次进行梳理最后回到休息状态。

觅食行为

海獭的食物主要是海洋中的各种无脊椎动物,包括蛤蜊、螃蟹、蜗牛、海星、鲍鱼和大约40种其他海洋动物,但最主要是蛤蜊和螃蟹。

对海獭来说,30m的深度是海獭最佳的觅食深度,能快速进行觅食。在捕食前,海獭会潜入水中寻找食物;海獭会利用胡须和前爪帮助搜寻缝隙中的食物,发现食物后,海獭会将食物放进腋窝下的皮肤褶皱中,充当暂时储存的作用;搜集到食物后,海獭会回到岸上,利用石头等坚硬的工具,将有各种硬壳的动物敲开,这也是海獭能够成为唯一使用工具的海洋哺乳动物的原因。此外,海獭一天至少要消耗其自身体重25%重量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命。

发声行为

海獭以利用声音进行信息交流,海獭一共具有九种发声的方式,包括频率高的尖叫声(用于母亲与幼崽进行交流)、咕咕声、求救声、咆哮声和口哨声等。

攻击行为

海獭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对同类的攻击,在雄性领地被其他雄性侵略时,雄性会发出嘶嘶声并进行冲刺攻击,除了对雄性外,对雌性和幼崽也有攻击性行为,在雌性在水下觅食时,雄性强行将幼崽置于水下,在雌性发现后,雄性会抢走雌性的食物。

社群行为

海獭基本上是独居的,但有时候也会聚集,规模可达2000只,有时会在觅食的区域成群结队。海獭会根据年龄和性别聚集,雄性和雌性会占据海岸线的不同部分。在繁殖季节,雄性会在雌性的领地上再次建立领地,雄性的领地往往面积为20~50公顷,而雌性的活动范围会达到雄性领地面积的两倍。雄性再次占据的领地一般为觅食的区域或休息区,同时对入侵的雄性进行驱赶。

生长繁殖

海獭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交配繁殖,并且一个雄性海獭会具备多个雌性海獭伴侣。交配和分娩全年都有,但阿留申群岛的分娩高峰期在4月和12月,在加利福尼亚州海岸附近的1月至4月。当雌雄交配时,首先会进行嬉戏,甚至出现攻击的行为,如交配时雄性会利用颚夹住雌性的头或鼻子,从而在雌性的身上留下伤疤,雌性交配一般也会在发情期或者3天内结束。交配完成后,胚胎并不会在受精卵第一时间后完成植入,但会保持暂停生长状态,在有利的条件下才会完成分娩。由于延迟植入的原因,雌性海獭的妊娠期会存在差异,妊娠期有长有短,一般范围在4~12个月。

分娩时,胎儿的头会先出,出生时一般重1.4~2.3kg。双胞胎只有2%的概率出现,且只能有一个幼崽能被饲养养活。雄性海獭不会照顾幼崽,幼崽出生后会跟随雌性海獭5~6个月,并在6月左右完成断奶。断奶后的幼崽已经开始食用固体的食物。雌性在哺乳时将幼崽抱在肚子上;母亲在觅食时用海带包裹她的幼崽,以防幼崽漂走。由于海獭幼崽的皮毛包含众多的空气,导致无法潜入水中,直至2 月龄,海獭幼崽出才开始潜水;雌性海獭会用很多时间对幼崽的毛发进行梳理。雌性在 4 岁时生殖成熟,雄性在 5-6 岁时生殖成熟,但它们可能在某些年内不交配雌性海獭会在约4岁时达性成熟,而雄性海獭会在5~6岁才达到性成熟。雌性海獭的寿命为15~20年,而雄性海獭的寿命为10至15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海獭种群在历史上和当代都经历了大规模的下降,自2000年代初以来,北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西部地区的海獭数量已从大约22,000只减少到大约10,600只。2000年至2018年间的全球种群数量估计约为128,902只。但很多地区的数据仍然缺乏,不足以进行更精确的预测。

致危因素

从1700年代中期到1911年,由于皮毛贸易的盛行,大量盗猎是海獭数量减少的重要的因素。现如今导致海獭的因素众多,包括虎鲸的大量捕食、传染病、石油泄漏、寄生昆虫、渔具缠绕、船只撞击和人为干扰等。石油的泄露会导致海獭的皮毛受到污染,皮毛对低温的绝缘作用减弱,会导致海獭的体温过低和死亡。寄生虫则会导致海獭因肠壁穿孔和腹膜炎而死亡。

保护措施

对海獭的保护主要体现在法律上,在加拿大,海獭受到《濒危物种法》(SARA)的保护和管理。在美国,海獭受到1972年《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MMPA)的保护,在阿拉斯加州西南部和加利福尼亚州,海獭受到1973年《濒危物种法》(ESA)的保护。其中,ESA规定,购买、出售、私占海獭的任何部分或相关制品的行为都是非法的;但ESA和MMPA都允许阿拉斯加的沿海原住民可以在捕捞监测的情况下利用海獭,主要包括个人使用、贸易和家庭手工业的利用。同时,MMPA还规定要制定并实施相关计划对海獭种群数量的恢复。

保护等级

2020年,海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

2023年,海獭南方亚种Enhydra lutris nereis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其余两个亚种指名亚种(Enhydra lutris lutris)和北方亚种(Enhydra lutris kenyoni )都被列入附录中Ⅱ。

主要价值

1740年到1900年,海獭的毛皮大量用于商业贸易。当海胆的数量过多时,海獭会通过以海胆为食,对海带森林的生态平衡进行调节。

相关记录

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世界上最可爱的20种动物”的榜单上,海獭排名第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