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 :海豚科虎鲸属的一种动物

更新时间:2023-03-02 21:31

虎鲸(学名:Orcinus orca)是属于鲸目(Cetacea)海豚(Delphinidae)虎鲸属(Orcinus)的哺乳动物。虎鲸的英文名是killer whale,意思是杀手鲸。它们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开放海域中,平时主要在沿岸及岛屿附近海域活动。在热带海域数量明显比高纬度地区数量要少。

虎鲸是最大的海豚科动物,身长可达9.8米,体重超过10吨。它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黑白相间的体色:背部为黑色,腹部为白色,眼后有白斑,因此也被称为“熊猫鲸”。虎鲸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们高耸的背鳍,在水面上看好似一支戟,因此也被称为逆戟鲸。

虎鲸群体是母系社群,最基本的社会单元由雌性和其子女以及女儿的后代组成。它们游速极快,同时一般呼吸1-3次就进行大潜水,它们大多数时间都在海洋表层活动,但最深的潜水记录为1087米。虎鲸是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它们没有天敌,猎物选择范围极其广泛,同时虎鲸也是唯一一种会经常捕食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的鲸类。尽管如此,但目前并无虎鲸撕咬人类或者吞食人类的记录。

虎鲸喜欢与人类互动,聪明活泼并且善于学习,在观鲸活动和海洋馆中十分受欢迎。

虎鲸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人类捕杀、捕捉,噪声干扰和环境污染以及鱼类资源的减少。2017年虎鲸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缺乏数据(DD);2021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与分类历史

命名

卡尔?冯?林奈(Linnaeus)最早在1758年将虎鲸的学名确定为Orcinus orca。它们的属名Orcinus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死者的国度。

分类

虎鲸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动物之一,不同地区之间的虎鲸种群由于食性和体型及体表特征的不同,可分为多种不同的生态型

北太平洋的虎鲸分为居留型、过客型和远洋型三型。居留型体型中等,以鱼类为食;过客型体型较大,以海洋哺乳动物为食;而远洋型体型较小,食性较杂,会捕食群居性鱼类、鲨鱼和海洋哺乳动物。

北大西洋的虎鲸分为1型和2型。1型体型较小,食性较杂,以群居性鱼类、鲨鱼和海豹为食;2型体型较大,主要以鲸类为食。

南冰洋南极、亚南极水域的虎鲸可分为A、B1、B2、C、D五型。体型最大的A型虎鲸和B1型虎鲸最大体长超过9米,而体型最小的C型虎鲸最大体长仅为6.1米,雄性平均体长5.6米,雌性平均体长5.2米。A型虎鲸主要在南极无冰水域活动,以鲸目为食;B1型虎鲸主要在浮冰密集的海域周围活动,以海豹为食;B2型体型小于B1型,目前已知分布仅限于南极半岛西部沿海和西威德尔海,一般在浮冰较少的海域活动,主食鱼类、鱿鱼和企鹅;C型体型较小,眼斑狭窄且呈45°倾斜,目前已知主要在南极东部的坚冰边缘活动,主要以鱼类为食;而D型形态极为特殊,头部浑圆眼斑极小,背鳍末端呈镰状,主要在南冰洋亚南极水域活动。

对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大洋虎鲸的DNA测序表明,北太平洋过客型、南极B型及C型可能需提升至种,其它类型可能会在今后被划分为亚种,但虎鲸的分类问题远未得到完全解决,尚需更多数据进一步研究。

形态特征

外形

虎鲸是最大的海豚成员,雌雄个体大小差异明显。雄性最大体长可达9.8米,最大体重可达10吨;雌性最大体长可达8.5米,最大体重可达7.5吨。

虎鲸身体圆壮,由呼吸孔后身体直径逐渐变粗,至背鳍处为最粗,然后逐渐变细,至尾柄处最为扁细。头部较圆,无明显吻突,长度约为体长1/6。口裂长为体长的1/11~1/10。眼位于口角后上方,眼裂长3.5~4cm。呼吸孔宽6~7cm,位于头顶两眼截线的稍后面。

虎鲸背鳍高耸,位于身体中部略向前处,高度会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虎鲸背鳍形态存在明显的性二型。雄性背鳍高度约为体长的1/4,可达1.8米以上,形状为锐角三角形。雌性背鳍高度约为体长1/10,尖端略向后弯,形状为镰刀形。虎鲸鳍肢为椭圆形,末端较圆,长度为体长1/5,宽度为长度的一半。和背鳍一样,虎鲸的鳍肢也存在明显的性二型,成年雄鲸的鳍肢往往非常宽大,雌性虎鲸的鳍肢则略窄且末端略尖。虎鲸的尾鳍厚而大,左右叶宽度约为体长1/4,中间有缺刻,部分大个体(尤其是成年雄性)的尾鳍尖端向下弯曲。

虎鲸体色黑白分明,背部为黑色或黑灰色,腹侧白色区扩大至整个下颌、颊部及喉部,在鳍肢基部后面变窄,延伸到脐的后面又扩大成三个指向的白色舌面,分别把肛门部和腰部两侧覆盖,以向背侧升起并向后弯的白色突出区比较显著,形状也较稳定。眼后上方有长圆形白色区。背鳍后方有一马鞍形淡色区,其形状和色泽浓淡每头虎鲸都有不同。背鳍和背部颜色一致。鳍肢上下面均为黑色。尾鳍上面黑色下面为白色,有黑色边缘。南极一些种群的虎鲸由于体表硅藻附着,体色往往会整体偏黄。

解剖学特征

虎鲸颅骨长度约为宽度的1.4倍,吻长超过头骨长度的1/2。颈椎前3-4枚愈合,脊骨50-52枚,肋骨11-12对。

虎鲸牙齿尖锐粗大,呈圆锥性,长度10-13厘米,直径约为2.5厘米,上下颌各有20-28颗。闭合时上下牙齿契合良好,适于撕咬猎物。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虎鲸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开放海域中,从极地热带均有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以及大洋洲和南极洲附近海域都有发现。

栖息环境

虎鲸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动物之一。在几乎所有海域都曾发现过虎鲸,但它们平常主要在沿岸和岛屿附近海域活动,在中高纬度海域数量较多,在热带海域相对罕见。作为一种顶级掠食者,它们的生活环境与该海域的生物资源数量有关。虎鲸也会进入一些较为封闭的海域,比如地中海鄂霍次克海以及加利福尼亚湾墨西哥湾。它们对海水的温度、盐度以及深度没有特殊的喜好,在河口、浅海、深海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

生活习性

社群行为

虎鲸的社会性很强,社会行为复杂,多数时候都集群活动。虎鲸的群体规模一般在2-20头不等。这些更紧密的社群小单元也会汇合到一起,组成30-40头甚至上百头的的大族群。不同地区、不同生态型的虎鲸群体规模存在一定差异。在北太平洋,居留型虎鲸的群体规模中等,群体规模1-50头,平均12头;而过客型虎鲸的群体规模较小,群体规模一般为1-5头;远洋型虎鲸的群体规模很大,经常组成50-100头的大群体。

虎鲸群体是母系社群,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是由雌性和其子女以及女儿的后代组成的母系群(matriline)。在这基础上,其社群的组织结构可分为多个层级。以北太平洋居留型虎鲸为例,其社群结构由四个层级组成,规模从小到大、关系从紧密到分散,分别为母系群、鲸群(pod)、氏族(clan)和社群(community)。母系群是最基础、最紧密、最稳定的社会单元,可能由1-4个世代(平均3个世代)、1-17个个体(平均5.5个个体)组成。比母系群更高一级的社会单位是鲸群。一个鲸群往往由数个存在亲缘关系的母系群组成,一般1-4个,最高可达12个。同一鲸群内部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比鲸群外更近,但鲸群在组织结构上不如母系群紧密。多个拥有相似“方言”、存在更久远的母系亲属关系的鲸群会组成一个氏族,而多个在发声行为以及母系亲属关系上不相关的氏族亦会在繁殖、摄食等特定条件下聚集组成社群。其他生态型的虎鲸,如北太平洋过客型,其群体结构也以母系群为最基本、最稳定的社会单元。

不同于其他社会性动物,有些生态型虎鲸的群体成员结构非常稳定。其中,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及美国华盛顿州外海的居留型虎鲸个体终身都会留在其出生的母群中。而过客型虎鲸个体离开母群扩散的现象则比较多,雌雄虎鲸均会离开母群,但离群的雌鲸的多会选择加入新的群体。而有些离群的雄鲸不会与任何鲸群形成长期稳定的集群关系。

虎鲸的社交行为受个体的年龄和性别影响,同龄同性的虎鲸个体之间协同换气、身体接触等社交行为更频繁,同时雌鲸和幼鲸的社交行为整体上来说会更频繁。但性别和年龄并不会影响虎鲸的集群行为。

年长雌性是虎鲸群体的核心和领袖。除人类和短肢领航鲸(Globicephala macrorhynchus)外,虎鲸是唯一一种已知年长雌性存在绝经期的动物。例如大多数的居留型虎鲸群在行动时会跟随绝经年长雌性的引导,而在食物匮乏的年份,这一比例会进一步升高。因此,虽然这些年长雌性不再直接参与繁殖,它们丰富的生态和社会知识能为整个群体带来很多生存意义上的帮助。

当两个有亲缘关系的群体彼此离开一天以上的时候,再相见时它们会进行一种问候仪式,双方在距离10-20米距离上先静止10-30秒,然后同时潜入水中。再浮出水面后,两个家庭群就会合并为一群,开始共同行动。

游泳与潜水

虎鲸的游速极快,最高可达54千米/小时。

虎鲸一般呼吸1-3次就进行大潜水,时间一般为5-6分钟最长15分钟。虎鲸大多数时间都在深度30米以内的海洋表层活动,因此传统上认为虎鲸的深潜能力较弱。但2018年的研究发现虎鲸也可以潜入深海,其最深的潜水记录为1087米。

攻击行为

虎鲸是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它们没有天敌。但雄性虎鲸之间会互相攻击,雄性虎鲸有时为了提前与雌性交配也会故意杀死幼鲸。超过20%的雄性虎鲸背鳍有各种各样的异常,包括缺损、弯曲、倾斜、波浪状甚至完全倒伏,这些情况也大多是由其他虎鲸造成的。

食性组成

虎鲸是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其猎物选择范围极其广泛。超过140种海洋动物,包括硬骨鱼纲软骨鱼鳍足类、其他鲸目、鱿鱼、章鱼、海鸟、绿海龟海獭儒艮等。虎鲸也是唯一一种会经常捕食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的鲸类,超过50种海洋哺乳动物有被虎鲸攻击或捕食的纪录。不同地区、不同生态型的虎鲸在食性上往往有很明显的差别,一些族群的虎鲸食性比较杂,而另一些则专精于某些特定的猎物。

很多地区都有以硬骨鱼类为主食的虎鲸生态型。例如东北地区太平洋的食鱼性居留型虎鲸至少在一些地区夏季几乎完全以大麻哈鱼为食,并且主要专精于体型最大、脂肪含量最高的帝王鲑。而在直布罗陀海峡,虎鲸经常会捕食迁徙过境的蓝鳍金枪鱼。

有些地区的虎鲸会以软骨鱼为食,尤其喜食软骨鱼富含脂肪的肝脏。例如,东北太平洋的远洋型虎鲸主要以鲨类为食,尤其是太平洋睡鲨南非外海的一些虎鲸也是专性的软骨鱼捕食者,已有记录的猎物包括噬人鲨扁头哈那鲨姥鲨大青鲨等。

鳍足类动物在很多地区都是虎鲸的重要猎物。例如,在东北太平洋,过客型虎鲸最主要的猎物是港海豹,偶尔也捕食其他鳍足类动物,例如北海狮等。在南冰洋,虎鲸至少会在特定的季节捕食南象海豹等鳍足类动物。

很多地区的虎鲸都会捕食各类中小型鲸目,包括各类海豚鼠海豚一角鲸科喙鲸科和小型须鲸等。在南极和亚南极水域,A型虎鲸是专性的鲸类捕食者,其最主要的猎物是南极小须鲸。而在加勒比海地区巴哈马群岛,虎鲸会捕食花斑原海豚和小抹香鲸等。

所有大型鲸类都有被虎鲸捕食的纪录,包括抹香鲸以及大翅鲸、蓝鲸等各类大型须鲸。虎鲸捕食大型鲸类时,其主要的目标一般都是年轻鲸和幼鲸,捕食成年大型鲸类则相对较为罕见。在面对虎鲸捕食时,速度较慢但身体粗壮且较为灵活的抹香鲸、露脊鲸属弓头鲸、大翅鲸和灰鲸一般会选择组织反击;而速度更快的须鲸属则会选择高速逃跑,依靠速度和耐力摆脱虎鲸的追捕。

除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虎鲸的猎物还包括海鸟,尤其是企鹅。头足类动物也是部分地区虎鲸的重要猎物,尤其是南大洋地区的一些生态型,头足类在其胃容物中的出现频率超过7%。

觅食行为

不同地区、不同生态型的虎鲸在摄食方法上表现出了高度的特化性,并在长期的适应、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形成了针对一些特定猎物的专用手段。

不同族群的虎鲸在捕食不同鱼类时,会根据猎物的行为和结构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大西洋鲱的体型较小且群体规模较大,而虎鲸无法像须鲸一样一次吞食大量的鲱鱼;为了更有效率的摄食,在挪威的北大西洋1型虎鲸会采用非常复杂的“旋转木马摄食法”(carousel feeding),通过精密的团队协作,用尾鳍拍打和气泡网将小群的鱼分割并聚集在水面附近,然后用尾鳍大力击打鱼群的边缘将鲱鱼击晕,进而从容吞食。蓝鳍金枪鱼的速度极快且耐力也较好,直布罗陀海峡的虎鲸在捕食它们时,主要依靠长距离的追逐通过耐力将其拖垮。在捕食潜藏在沙下且尾部有毒刺的魟类时,新西兰沿海的虎鲸会先转过身体用喷气孔向下吹气破坏魟的伪装,然后两头虎鲸相互配合,一头虎鲸叼住魟危险的尾部,而另一头则用吻部将魟按在海底,或直接咬住魟的头部。而在捕食鲨类时,南非沿海的虎鲸会通过从两侧拉拽鲨鱼的胸鳍,直接撕开鲨鱼的胸带造成猎物体腔破裂,从而能更方便地食用鲨鱼的内脏。

在猎捕海洋哺乳动物时,虎鲸的捕猎行为也非常丰富。由于很多海洋哺乳动物的听觉都十分敏锐,且对声音的识别能力较强,在北太平洋,以哺乳类为食的过客型虎鲸发声频率明显低于以鱼类为食的居留型虎鲸,且在捕猎时几乎完全沉默。在南极,B1型虎鲸一般会通过浮窥确定在冰面上休息的韦德尔氏海豹的位置,然后通过并排游泳造浪将海豹从冰面上冲下来。而在捕食大群的太平洋短吻海豚小鳁鲸等速度很快的猎物时,虎鲸会试图将他们赶入封闭的海湾以限制其可能的逃跑路线。在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亚沿海以及南冰洋上的克洛泽群岛,虎鲸在捕捉南美海狮以及南象海豹时会冲上海滩,捉住在海边休息的猎物后再设法返回水中;这种捕猎行为要冒搁浅的危险,需要很高的技巧,因此当地的虎鲸经常练习搁浅,以磨砺自己的捕猎技巧。

声音

虎鲸的发声行为非常复杂。以北太平洋的居留型虎鲸为例,每个虎鲸群体经常使用的声音大类平均为12种(区间为7-17种),每个虎鲸群体在发声方式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不同地区的过客型虎鲸虽然也存在发声上的区域差异,群体之间的差异较居留型虎鲸更小。不同的虎鲸种群交流用的声音不同,存在口音现象。也存在虎鲸种群间的声音交流和学习的现象,而且口音主要存在于母系族群中。

虎鲸主要会发出三种声音:用于定位的咔哒声,用于交流的长哨声和脉冲哨声。虎鲸在各种情况下对于这些声音运用得非常自如。在2013年科学家们对加利福尼亚州沿岸的五头远洋型虎鲸进行了观察,虎鲸们在接近声纳时先是用长哨声信号交流,然后用脉冲信号互相确认,最后用咔哒声对障碍物进行定位。它们的声音在183-196分贝之间,通过声纳的速度从1.6-16公里/小时不等。

文化演变在非人类动物中较为罕见,而虎鲸是少数存在文化演变的动物之一。对堪察加半岛附近的虎鲸进行研究发现该地区的虎鲸和一些鸟类一样会进行发声学习。这里的虎鲸属于三个不同的族群,其中每个族群又由5-20个家庭群构成。这些虎鲸构成基本固定,与外界交流较少。这三个族群有不同的方言,其中又以高频的叫声特点最为明显。新出生的虎鲸要到4-5年后才能比较熟练地掌握这一交流技巧。而这些方言又以母系族群的声音特点为基础,加入的雄鲸基本不会对整个族群的方言造成影响。族群之间倾向于跨族交配,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近亲繁殖。而加入新族群的雌鲸方言会受新族群的影响而逐渐与自己出生的族群不同。

迁徙

虎鲸并无固定迁徙现象,它们的移动主要是追随食物的移动。在追随大翅鲸等迁徙的猎物时,它们甚至可以移动数千公里。在追随白鲸的时候,它们也会进入河口,甚至进入淡水中。主要在南极水域生活的B1、B2和C型虎鲸会以很快的速度迁徙至亚热带水域,稍作逗留后迅速返回南极。这种迁徙行为可能和皮肤护理有关。

生长繁殖

虎鲸的妊娠期为15-18个月,繁殖周期3-5年。幼鲸出生时体长2.2-2.5米,体重约160-180千克,其哺乳期为1-2年。幼鲸身体的白色区域呈较淡的橘黄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为白色。幼鲸很早就开始吃固体食物,在一头身长2.6米的新生幼鲸胃中即发现了各种鱼类的残骸。

虎鲸全年均可繁殖,不过在秋季至来年春季产仔数较多。虎鲸的繁殖间隔从2-12年不等,平均为5年。虎鲸雌性一般在12-16岁首次产仔,雄性则在10-17岁左右性成熟。一般雌鲸40岁以后就不再生育了,不过有记录的最高分娩年龄是51岁。

虎鲸雌性的最长寿命约为80-90岁,雄性的最长寿命约为50-60岁。雄性虎鲸寿命更短的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和性选择有关。新生虎鲸的夭折率很高可以达到37%-50%。在北太平洋的居留型虎鲸中,6个月以上的个体雄性预期寿命平均为29.2岁,雌性预期寿命平均为50.2岁;而在性成熟个体中,雌性预期寿命平均为63岁,雄性预期寿命为36岁。

雌性虎鲸由于寿命较长,在40岁停止生育以后,会像人类一样进入更年期。绝经的年长雌性虎鲸往往是群体的领袖。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2017年虎鲸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缺乏数据(DD)。

2021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虎鲸鲸被2019年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一和2020年版《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一及附录二。

种群现状

截止2006年,全球已知虎鲸总数约为5万头,但由于对高纬度地区及人口稀少地区调查工作的缺乏,虎鲸实际总数应多于已知数量。

致危因素

虎鲸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人类捕杀、捕捉,噪声干扰和环境污染以及鱼类资源的减少。

由于虎鲸会捕食人类需捕捞的鱼类,很多渔民会使用枪支、深水炸弹等武器捕杀虎鲸。

虎鲸被活捉用于动物表演。1962年至1977年期间,至少有65头虎鲸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华盛顿普吉特湾被活捉。此外从1976年至1988年,在冰岛海域活捉了59头虎鲸:8头被释放,3头死亡,48头(平均每年3.7头)被出口。在日本水域也有少量虎鲸被活捉。2012年至2016年,已知21头虎鲸在鄂霍次克海西部被活捉,其中至少13头在2013年至2016年间出口到中国。

船只噪音会对虎鲸的定位和交流造成干扰。石油泄露则会造成虎鲸皮肤疾病。虎鲸作为顶级捕食者,PCB和重金属体内富集的情况比其他鲸目更为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虎鲸的健康和生殖。

人类过度捕捞以及气候变化会导致虎鲸特别是食鱼型虎鲸食物的减少,但同时,两极浮冰的融化给虎鲸提供了更多的捕食区域。

保护措施

在美国虎鲸受到《海洋动物保护法》的保护,南方海域虎鲸也位列生态协会的保护名单。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为保护这些鲸鱼及其栖息地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包括:保护虎鲸栖息地、实施沿海三文鱼资源恢复行动、减少海洋污染物、防止石油泄露以及尽量减少观鲸对虎鲸的骚扰等。

与人类的关系

捕鲸

虎鲸由于难以捕获,一直不是捕鲸的主要目标。但由于虎鲸属于海豚,并不受到《国际捕鲸管理公约》的保护,所以1954年至1997年间,日本捕获了1178头虎鲸,挪威捕获了987头,1979-1980年各国在南极捕获了916头虎鲸。国际捕鲸委员会正在做相关的工作,以确定是否把虎鲸也列入保护范围。

虎鲸并不惧怕捕鲸船,而且它们会聚集在一起撕咬捕鲸者的捕获物。所以捕鲸者一般认为虎鲸是一种讨厌的动物,它们经常因捕鲸人开枪报复而死亡。

观鲸

虎鲸喜欢和人类互动,因此虎鲸在观鲸活动中非常受欢迎。但这些活动也会对虎鲸造成影响。观鲸船只产生的噪音和排放的废气都会对虎鲸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现在美国加拿大地区规定,观鲸船只不得靠近虎鲸200米之内,并在与虎鲸相遇时要保证虎鲸优先通过。

圈养

由于聪明活泼并且善于学习,虎鲸是海洋馆中的宠儿。但是虎鲸在圈养条件下的寿命和成活率普遍低于自然状态。圈养虎鲸在10岁和14岁时生存率会有两次显著下降。在圈养环境下,雄性虎鲸的寿命很少超过18岁,雌性虎鲸很少超过28岁,明显低于虎鲸在野外的预期寿命。

仅有的几起虎鲸伤人事件都发生在圈养条件下。其中三起都与一头名叫特利库姆的雄性虎鲸有关。在一起事件中,死去的驯养员死于体温过低和溺水,在另一起事件中,特利库姆和另外两头虎鲸进行了抛接驯养员的活动,造成了驯养员全身多处骨折和挫伤,但她的死因还是溺水。并无虎鲸撕咬人类或者吞食人类的记录。

相关事件

2024年2月6日,在日本北海道大约10头虎鲸被困在一处浮冰当中。虎鲸所在的位置距离海岸约1公里,船只无法靠近。受低温影响,浮冰的面积可能还会继续扩大,给虎鲸脱困造成困难。2005年,当地曾发生过一起类似的事件,最终大部分被困虎鲸死亡。2月7日,俄罗斯渔业部门发表声明,“已准备好立即协助救援”。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透露,已通过俄驻日本使馆向日本农林水产省传达了希望协助救援的想法,但日方尚未作出回应。

2023年6月18日,在南非莫塞尔湾海岸,人类首次记录到一头孤独的虎鲸在南非海岸猎食一头噬人鲨的过程,从虎鲸击中鲨鱼的胸鳍到提取营养丰富的肝脏,整个攻击过程只用了两分钟。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为研究人员对虎鲸捕食行为提供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表明它们以掠夺大白鲨肝脏为目标的狩猎策略可能会驱使鲨鱼远离开普敦周围海岸的某些地区。大白鲨会离开虎鲸存在的区域,有时会离开很长时间。这种回避行为表明大白鲨认识到虎鲸构成的威胁,并且更愿意避开而不是冒险对抗。而大白鲨离开这些地区可能会对当地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反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