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群岛 :太平洋西北部的群岛

更新时间:2023-05-27 23:33

千岛群岛(英文:Kuril Islands/Kurile Islands;俄语:Кури́льские острова́;日语:千島列島/クリル列島),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群岛,共由56个岛屿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岛链,其长约1100千米,总面积10299.7平方千米,是鄂霍次克海与太平洋的分界线。

千岛群岛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因地壳运动频繁,火山地震频发,使海底层状火山出露海面形成,同时在群岛东面形成了千岛海沟。各岛以山地为主,海拔500-1000米,主要由火山岩组成。千岛群岛北端大部分属于亚北极气候,南部群岛属海洋性气候,群岛气候恶劣,冬季漫长、寒冷、多雪,夏季凉爽、潮湿、多雾。岛屿的北端植物以灌木为主,南部岛屿多是针叶林。周边的水域栖息着物种和数量丰富的海洋生物。陆地上栖居着棕熊、狐、狼和金花鼠等,以及数以百万计的海鸟。

群岛上的原住民为爱努族(阿伊努族),日本政府从江户时代开始实际控制群岛并同化岛民;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以来该群岛属于苏联俄罗斯)实际管辖,日本政府则声称群岛南部的几座岛屿主权属于日本,为其“北方领土”,导致双方长期的领土争端。千岛群岛自从1945年苏联在二战末期占领以来一直处于俄罗斯的实际管辖之下,而日本长期声称群岛最南端的四个岛屿,包括群岛三个最大的岛屿中的两个——色丹岛(俄称希科坦岛)和国后岛(库纳希尔岛),以及齿舞群岛(哈伯迈群岛)和择捉岛(伊图鲁普岛)属于其领土范围,这导致了日俄之间长期的千岛群岛领土争端,这些有争议的岛屿在日本被统称为“北方领土”,通常所说的日俄领土争端即指这四个地区的归属问题。爱努族(阿伊努族)为当地原住民渔业是千岛群岛居民最主要的产业,2006年,发现了世界上首处纯矿。

命名

千岛群岛,英文译名为“Kuril(e)Islands”,其中“Kuril”源于日本原住民阿伊努人的语言阿伊努语,意为“云”、“雾”。日文译名为“クリル列岛”,意为“一千个岛屿”,其来源可推测为千岛群岛上众多火山喷发频繁,常年形成云烟飘渺,烟雾弥漫的景象,与所在海域对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海雾相互融合,因此得名。

位置境域

    

千岛群岛位于北太平洋西部,地理位置为43°21'38"N-50°55'21"N,145°23'55"E-156°30'49"E之间,堪察加半岛顶端的洛帕特卡角与北海道东北的纳沙布角之间。北扼鄂霍次克海(sea of Okhotsk),南临太平洋,岛群从堪察加半岛(俄罗斯)的南端延伸到北海道岛日本)的东北角,这些大小岛屿排列有序,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岛链”,成为太平洋与鄂霍次克海的天然分界线,将鄂霍次克海与太平洋分开。群岛呈东北-西南向延伸、微向太平洋侧凸出,长达1100多千米,海岸线长达3012.7千米,总面积约为10299.7平方千米。

千岛群岛属日俄争议地区,由俄罗斯实际控制,由远东的萨哈林州行政管辖,由北库里尔斯克、库里尔斯克、南库里尔斯克三县管辖。

历史变迁

千岛群岛也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又称“太平洋火环”)的一部分。该地区地壳运动频繁,将海底层状火山的山顶向上推出海平面而最终形成了千岛群岛,同时在群岛以东约200千米处产生了千岛海沟。

千岛群岛的形成始于晚白垩世(距今约9000万年),当时库拉板块的鄂霍次克地体与西伯利亚大陆相撞,沿着鄂霍次克地体的东南边缘形成了俯冲带。这个俯冲带引发了千岛-堪察加海沟的形成和随后的火山活动,形成了Sciences隆起(位于鄂霍次克海中部)和较小的千岛海脊。在古新世始新世,随着库拉-太平洋海脊俯冲到千岛-堪察加海沟,以及小千岛海脊地区的火山活动和隆起加剧,在这一时期,小千岛海脊从海中浮出,其火山活动中断。直到始新世晚期和渐新世的间歇期,鄂霍次克板块下沉,较小的千岛海脊在这一时期的一部分被淹没。

渐新世晚期(距今约3000万年),鄂霍次克地体开始顺时针旋转,形成现在的鄂霍次克南海的岛弧形构造。在此期间,千岛-堪察加海沟附近恢复了火山活动,但集中在现在的大千岛山脊的位置。在之后的1000万年中,大千岛山脊经历了剧烈的火山活动,随后地壳抬升,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大千岛山脊。

千岛群岛地质演化的另一个重大事件是位于大千岛海脊和千岛-堪察加边疆区海沟之间的千岛板块脱钩和随后向西南迁移。这种脱钩是太平洋板块在群岛南部地区倾斜俯冲所产生的应力的结果,该板块的西南迁移最终在中新世晚期千岛海脊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中达到顶峰,形成了北海道的日达卡山脉,并确立了小千岛群岛的今天位置。随后在晚更新世,至少有两次与该地区冰川海平面变化有关的主要海平面退缩。因此,这些最南端和最北端的岛屿在晚更新世海平面最低时期彼此相连,并分别与附近的北海道和堪察加相连。但随着海平面退缩,这些岛屿逐渐分散,形成了现在的千岛群岛。

地理特征

气候

千岛群岛地处鄂霍次克海和太平洋之间,北端大部分属于亚北极气候,南部群岛属海洋性气候。气候受季风影响显著,千岛寒流和对马暖流影响千岛群岛气候,形成千岛群岛恶劣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多雪,夏季凉爽、潮湿、多雾。

千岛群岛的气候受千岛寒流影响,太平洋侧较冷,对马暖流则使南部岛屿西侧温暖。最热月8月,平均气温北部10℃,南部17℃;最冷月2月平均气温-7--6℃,最低气温-25℃。

千岛群岛的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夏季稍多,约占年降水量的30%-40%;冬季,受阿留申低压的吸引,气旋频繁过境,经常有暴风雪,有时一天降雪深度可达1.5米。

千岛群岛所在地区海雾较大,能见度差,附近海域海雾频率最大值达40%以上。海雾出现的时间多为每年的4-8月,12月-次年3月是海雾发生频率逐渐增大阶段;9月是海雾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10-11月是一年中海雾发生最少的时段。

当海雾发生时,千岛群岛及以东海面上基本以南风为主。70%以上风向在SW-SE之间,风力大部分为3-6级,西南风多于东南风。南风比北风的平均风速大,海雾在南风条件下更容易生成或维持,北风时也有海雾生成的可能,但是频率较小。4-8月北太平洋上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在它的影响下,千岛群岛以东高纬度海面上主要以西南风为主。

地质

板块

千岛群岛俯冲带与日本海俯冲带大致以46°北为界,46°北以北的千岛俯冲带平均倾角为45°,俯冲带走向西南、倾向东北,向西南方向倾角逐渐变缓。板块宽度为1500千米,俯冲带宽度约860千米,俯冲最大深度可达700千米。该带以25°的倾角插入小行星3789东北大陆以下约600千米深处。

构造单元

千岛群岛为岛弧及其邻近深海沟的共扼对,属近大陆型的构造单元。它和琉球群岛鄂霍次克海和中国东海的深海盆地共同形成西太平洋型的典型过渡区。其突出特点是构造和构造单元在走向上具有明显的动力学特点差别,这些构造单元的总取向与群岛走向一致。

现在的千岛群岛地壳横向大断裂是相当古老的一种构造,具有结晶基底主要构造单元的走向。但在老第三纪与新第三纪交接期开始活化的地壳运动过程中,这种构造也作为活动的构造单元出现,它不仅控制着复盖在结晶基底上的岩层的垂直变形正断层逆断层,也决定着它的水平方向的变形平移断层。

岩性

千岛群岛的各岛均为火山岛,有火山160座,其中活火山38座,被称之为太平洋火环。地质结构主要由前渐新世白垩纪晚期-古近纪早期)基底和渐新世-新近纪第四纪岛弧杂岩构成。

前渐新世杂岩体主要由火山角砾岩砾石砂岩粉砂岩组成,夹有枕状熔岩辉石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的岩系。岛弧杂岩地质体结构复杂,成分不均,主要被细分为绿色凝灰岩、火山成因-硅质-硅藻土浮石火凝灰岩)、玄武岩和安山岩杂岩。在千岛群岛的南部,绿色凝灰岩杂岩由一系列岩石组成,从玄武岩和玄武质安山岩到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火山-硅质-硅藻土(浮石火凝灰岩)复合体被绿色凝灰岩覆盖。其下部和上部以粗碎屑磨拉岩石为主,中部由层状安山岩和英安质凝灰岩组成,夹有长英质熔岩熔结凝灰岩、凝灰岩、细粒浮石角砾岩砾石砂岩、凝灰岩硅藻土、粉砂岩燧石

矿产资源

千岛群岛有丰富的矿产、能源资源,其中黄金储量约1867吨,银储量9284吨,铁储量2.73亿吨,硫储量1.17亿吨,铼储量高达36吨。

岛群岛有很多温泉,群岛属于环太平洋地热带,具有显著的高热流、年轻的造山运动和活火山活动特征,其地热温度分布在250~300℃。

地形地貌

千岛群岛主要由两个主要山脊组成:小千岛山脊和大千岛山脊。较小的千岛海岭包括北海道东部的根室半岛、齿舞群岛和色丹岛,并继续向东北方向延伸,称为Vityaz Ridge。大千岛山脉包括北海道东部的知床半岛(Shiretoko Peninsula),以及所有剩余的千岛群岛:从国后岛北部到占守岛,和堪察加半岛的南端。

千岛群岛以山地地形为主,平均海拔500-1000米,千米以上高峰40余座,群岛的两座海拔最高点分别位于最北端的阿赖度岛(俄称阿特拉索夫岛)上的阿赖度火山(海拔约2339米,亦是萨哈林州的最高点)和南端国后岛上的爷爷岳(俄称提亚提亚山,海拔约1819米)。其中阿赖度岛是一个拥有近乎完美形态的火山锥体,从海中拔地而起。小千岛群岛主要是平原和缓坡岗地。海岸陡峭,有沙滩的低平海岸较少。

千岛群岛群岛之间的海峡水深大都在500米左右,只有布索利海峡和克鲁曾什捷尔纳海峡的水深超过1800米,并把千岛群岛分成南、中、北部分。在千岛群岛之间,有多条海峡存在。岛弧的一侧是千岛海沟,最深处达到10542米。

水文

千岛群岛上河短流急,多石滩、瀑布。河水水量丰富,秋季水位较高。湖泊主要为火口湖和潟湖。

千岛群岛的火山,形成了一些价值很高的泉水。群岛温泉较多,特别是库纳施尔岛(国后岛)和伊图鲁普岛(择捉岛)。

西伯利亚地区远东地下水资源丰富。据预测,这一地区的地下淡水储量每年约8025立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堪察加州和千岛群岛。群岛在有上叠火山地形、形成地下水火山盆地的山区岩石的含水性特别明显。在火山山原中部有熔岩间和熔岩下的水流,河网较稀。使地表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不重合。火山盆地的复盖裂隙水呈无数的水泉或不同孔隙度岩层接触带的层状露头排泄。泉水基本上形成河流的地下补给量。河流地下补给量占总河流径流量的40-50%以上。火山石体和岩溶岩体中的泉水一般广泛用于供水。在山地隆起范围内形成的地下水主要数量排泄于当地的河流。部分地下水(一般占大气降水量的5-7%,在岩溶区达20%)沿岩层倾向或沿构造断裂过境流出,消耗于对山内盆地和山间盆地深部地下水的补给。

土壤

千岛群岛的土壤主要是生草土、草甸土和冲积土。森林中主要是含有大量火山碎屑物的弱灰化土

千岛群岛各岛均为火山岛,火山的活动对山区的许多自然特点有巨大影响,群岛山地广泛分布有山地生草土和山地冰沼土以及火山喷发物上的生草冲积土和泥炭沼泽土。堪察加边疆区千岛群岛的山区农业用地为4075平方千米, 其中耕地240平方千米(0.1%) , 草场299平方千米(1.1%) ,刈草场中,  5%是浸水草场, 72%是干谷草场, 23%是沼泽化草场; 牧场83平方千米(0.3%) , 其中90%是干谷牧场, 10%是沼泽化牧场;熟荒地10平方千米。沼泽占地189平方千米, 为堪察加-千岛群岛山区面积的0.7%(其中21%是高位沼泽, 30%是过渡性沼泽,49%是低位沼泽)。

自然灾害

千岛群岛自然灾害也多,因处于太平洋构造不稳定地带,又有活火山,主要自然灾害为地震和海啸,巨大的海啸及地震时有发生。另外还有低温、高湿度和持续的雾等。

千岛群岛地区地壳运动频繁,经常发生地震活动,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记载,自1923年以来,8级以上地震就发生过9次,包括1952年的9级地震。。比较大规模的包括1963年的8.5级地震和2006年11月15日的8.3级地震,后者引发了高达1.5米波浪的、最远触及到了加利福尼亚州海岸的海啸。

位于群岛中心附近的雷公计岛(俄称雷科克岛)的活火山在2019年6月的爆发观测到了高达13000米的喷发物。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千岛群岛南北跨度很大,植物在分布上也呈现很大变化。岛屿的北端植物以灌木为主,如赤杨、白桦、柳树、花楸等。在南部岛屿,如择捉岛国后岛,那里多是针叶林,如云杉落叶松橡树等。岛上生长着各种野浆果,如高岩兰、越橘、水越桔和忍冬,据统计,岛上大约有40余种野果。南部岛屿有可种植些蔬菜。

动物

由于千岛群岛位于太平洋大陆架的边缘,并与鄂霍次克海旋流南下的千岛寒流(亲潮)汇合,其周边的水域是北太平洋物产最富饶的水域之一,栖息着物种和数量丰富的海洋生物。海狗海獭和海豹及三文鱼等海生动物多。

千岛群岛几乎每个岛屿周围都有广阔的海藻林,为海胆、各种软体动物门和其它无脊椎动物及其相关的捕食者提供重要的栖息地。多种类的墨鱼目为群岛上的许多小型海洋哺乳动物和鸟类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

在离岸更远处,黄线狭鳕大头鳕和多种比目鱼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洄游的日本沙丁鱼是当地夏季最丰富的鱼类之一。鳍足类是千岛群岛的原住民主要的渔获对象,居民将其皮肤和骨头制作成食物和材料。

千岛群岛陆地物种的构成主要是通过从北海道库页岛群岛迁徙而来的亚洲大陆分类群和来自北方的堪察加半岛分类群。虽然动物的来源高度多样化,但在物种层面上的特有性相对较低,动物相对贫乏,主要栖居着棕熊、狐、狼和金花鼠等。千岛群岛是数以百万计的海鸟的家园,主要集聚在海岸峭壁上,分布着诸如暴风鹱、簇绒善知鸟崖海鸦、三趾、海鸠角海鹦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普通海鸥鸬鹚科等多种鸟类。

由于群岛中部的岛屿一般面积较小且鲜有人烟,除了19世纪80年代为了毛皮贸易而引进了赤狐北极狐外,很少有大型陆生哺乳动物在此处定居。陆地哺乳动物的大部分生物量是由在历史时期引进的啮齿动物所占据的。在较南的岛屿上曾观测到一些鹿的种类。此外,由显性基因的突变而产生的野生千岛短尾猫起源于千岛群岛,在现今其大多已被驯化并出口到附近的俄罗斯,并在那里繁殖,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家猫

主要岛屿

千岛群岛由一串珠状的岛屿形成的弧形岛,分为北千岛、中千岛、南千岛群岛。该群岛由占守岛幌筵岛新知岛得抚岛以及择捉岛国后岛色丹岛齿舞群岛(后四岛为俄日争议岛屿)等56个岛屿及许多小岩礁组成。

赫巴马伊群岛/齿舞群岛又由多叶岛(Polonskogo Island)、志发岛(Zelyony Island)、勇留岛(Yuri Island)、水晶岛(Tanfilyeva Island)、秋勇留岛(Anuchina Island)等组成。最大的岛屿是择捉岛/择捉岛,面积3163.76平方千米。岛屿之间有一系列海峡,如择捉海峡(Iturup Strait),根室海峡(Nemuro Strait)等。

群岛中面积最大,岛长200公里,宽约30公里。地形陡峻多山,渔业发达,是捕鲸基地。岛上有海湾10余处,可停泊大型舰船。

隔根室海峡同北海道相对,西南部海湾可停泊巨轮,东岸的古釜布为不冻港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新石器时代,千岛群岛上就有人类生活。千岛群岛先民居住场所为半地穴类型居,可以打造并使用形制多种多样和加工技术高超的石器,能够用遂石、玉石,黑耀石制作的小链,刮削器、石锥、磨光的石凿等,岛上的制陶工艺亦很发达。

1634年荷兰航海家德弗里斯发现了千岛群岛。据日本史料记载,战国末,日本开发北海道。千岛群岛的南千岛群岛最早是阿伊努族的生活地。阿伊努族人是日本最初的居民。1644年,一幅日本绘制的地图就包含了南千岛群岛。

俄罗斯的史书记载,在1691年,俄探险家就登上了千岛群岛,并给这些岛屿起名为“库里尔群岛”。其后,数名探险家在这里登陆。1718年,大地测量学学家伊丹·米哈依洛维奇·叶弗廖诺夫和费多尔·费多诺维奇·卢仁受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指令,航行到堪察加边疆区更远的地方考察和记录这些地方。1721年5~6月首次到达千岛群岛的中部岛群(幌筵岛等)。叶弗廖诺夫和卢仁标入地图上的就有14个岛屿。1766年哥萨克骑兵人占领了该群岛。到1779年,俄罗斯帝国正式把千岛群岛中尚未有明确领土归属的所有岛屿划归己有。

近代

日本俄罗斯在17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对南千岛群岛的争夺。18世纪起,日本及俄罗斯先后在千岛群岛进行开发。

1855年,日俄签署《和亲通好条约》,约定整个“千岛群岛”以得抚岛为界,以南归日本,以北归俄罗斯,库页岛暂为悬案。由此确认了日本对“南千岛群岛”的占有关系。

1875年,苏联解放千岛群岛,将日本居民全部驱逐。两国签订《桦太岛与千岛群岛北部互换条约》,将日占库页岛南部与俄占千岛群岛北部相交换。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夺回换给俄罗斯的库页岛南部,并夺得沙俄在远东的大部分权益,全部占领了千岛群岛。

二战后

1945年2月,作为苏联将出兵打击日本的回报,美英苏在雅尔塔签订秘密协定,指出“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同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地区,不仅收复库页岛南部,还夺取了千岛群岛全部。1949开始,年苏联对加入千岛群岛集体农庄人员每人提供2000俄罗斯卢布补贴,携带家属亦可获得300卢布补贴。至1989年千岛群岛居民增加到29000余人。

1950年之后,南千岛群岛被纳入苏联行政规划隶属于萨哈林州。随即四岛上的1.7万日本居民,遭到苏联的驱逐,此后苏联便大规模向四岛移民,据说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是苏联时期的劳动改造人员。

1951年9月,英、美、法签署对日和约,即《旧金山和约》,规定日本要放弃千岛群岛等岛屿。对此,日本发表声明,表示不能完全同意,称千岛群岛南部的国后、择捉两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齿舞和色丹两岛是北海道的一部分,未予承认。1960年日美修改条约时,苏联备忘录的形式提出,如果日美安全条约继续容许外国军队驻扎在日本领土上,苏联就不能归还齿舞、色丹两岛给日本。

苏联解体(1991年)前夕,千岛群岛人口密度已远高于远东其他地区。苏联解体后,千岛群岛民生供给出现较大缺口。受此影响,边民回迁问题更趋严重。至2010年,千岛群岛人口下降到1.5万人左右,仅相当于苏联时期人口的50%。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千岛群岛规模也萎缩至3000人。

2004年俄罗斯决定归还较小的齿舞和色丹岛(占争议地区领土面积的6%),但被日本拒绝。2023年7月俄罗斯副总理特鲁特涅夫登上了择捉岛(择捉岛),宣示主权。

城镇和人口

爱努族(阿伊努族)为当地原住民。截至2010年11月,总人口为19434人,其中择捉岛60%以上的居民为乌克兰族,居民主要信仰俄罗斯东正教。俄罗斯在群岛上有驻军,其他普通居民大多是渔民、鱼厂工人、码头工人和社会领域的工作人员(警察、医务人员、教师等),主要从事捕鱼和林业,部分从事狩猎业及种植马铃薯和蔬菜。主要经济中心为北库里利斯克。

南千岛群岛岛民的住宅多是国家出钱建造的集体公寓。大约有20%的家庭没有独立的厨房、厕所和浴室,只能和邻居共用。四岛上的医院不多,且医疗器具和药品不足。岛民们生了急病或重病,一般都会被转往俄罗斯内陆的大医院。但是平时一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岛民多去附近的日本城市医治。上没有高等学校。岛上的文化生活也较贫乏,国后岛和色丹岛上发行一份周二刊的俄文报纸《国境线上》,择捉岛上也有一份周二刊的俄文报纸《红色灯塔》。

交通运输

2015年9月,位于国后岛和择捉岛的军用机场修建完成,择捉机场可以满足中型飞机的起降。在此之前,民用飞机与千岛群岛之间的联系所使用的是军用的海燕机场。海燕机场所处位置的气候条件并不理想,只能安排一些非定期的航班飞行。

就地理环境而言,千岛群岛具备一流的港口条件:择捉岛的单冠湾和天宇港、色丹岛的斜古丹港,均为不冻港;群岛四周平均水深700多米,适合舰艇驻泊。千岛群岛的港口通道,几乎可以全年通航。又因其靠近西伯利亚铁路,距离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伯力两座远东大城亦不远,便于授受陆地的补给,故而千岛群岛就成了俄罗斯海军进入日本海、太平洋的最佳港口。

工程设施

2014年,在择捉岛(伊图鲁普岛)中央的Kitovy湾建立了一座码头和一个防波堤,成为驳船的重要港口。一条新的道路穿过树林被修建,自该岛最大的村庄库里尔斯克通往门德列夫机场

2017年俄罗斯电信选择华为承担“萨哈林州—千岛群岛”水下光纤通信线路的勘察设计与承包工作。为解决色丹岛水产养殖的电力问题,俄罗斯引入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参与的柴油发电站建设项目,韩国企业也参与色丹岛港口设计,以及幼儿园和小学等设施建设工程。

2021年12月,俄太平洋舰队“棱堡”岸舰导弹系统“编组开始在千岛群岛中部的马图阿岛部署,现已在国后岛部署射程为130公里的“舞会”导弹,在择捉岛部署射程为300公里的“棱堡”导弹,形成对北海道东北地区的双重火力覆盖。

经济活动

渔业

渔业是千岛群岛居民最主要的产业。俄罗斯捕捞业巨头Gidrostroy是千岛群岛最大的商业集团,在渔业、建筑和房地产等行业均有涉猎,其2006年在择捉岛投资建立了当地第二座鱼类加工厂,并引进了最先进的传送系统。

矿产开发

千岛群岛有丰富的天然气、石油、黄铁矿、硫磺、有色金属和商业矿石等,其储备相当丰富,为千岛群岛赋予了一定的战略和经济价值。如在择捉岛盛产铼,在库德莉雅韦火山附近是世界上唯一一座稀有金属铼矿。据统计,四岛及大陆架总资源价值达458亿美元。

1992年底,俄两大专业研究所通过对伊图鲁普岛库德里亚维火山的考察,发现火山区内拥有丰富的铼金属资源,铼的价值远高于白金,铼金属主要用于生产航空。2003年,俄自然科学院火山学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所专家从库德里亚维火山喷出物中成功分离出9克战略贵金属铼。2006年,俄国家有色金属科研所的专家在火山区内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纯铼矿,这是世界上首处纯铼矿。

风景名胜

千岛群岛南北跨度很大,景色宜人。旅游经济方面,自2016年以来,择捉岛已先后接待了韩国英国瑞士新西兰以及中国香港地区游客。

白岩是自然奇观,由火山喷发形成。熔岩流入水中并迅速凝固后,随着一次次的地震,岩石逐渐上升到地表,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开始在上面萌生。因此这个景观的下面是雪白的、上面是绿色的。只有在干燥的天气里来伊图鲁普岛,才能看到这样的颜色。下雨时,岩石会变黑点。

海角是由形状规则的五边形六边形的柱子组成。数百万年前,门捷列夫火山喷发的熔岩流入海洋凝固并开裂,然后上升到表面。现在的海角就像一个有许多管子的大管风琴,就像人造的一般。只有在退潮时往海角Stolbchaty观看到该景色,因为海角上有一些地方只能通过水路穿越。

火山脚下的沸腾河上有温泉池,水温从42℃到70℃不等。可以游泳或站在真正的热瀑布下。在火山的斜坡上散步,还可以看到泥池和发烟的火山口—喷气坑。

在过去,阿伊努人曾在克托伊岛上居住。“阿伊努人”翻译过来意为“真正的人”。阿伊努人的起源至今无人知晓。在他们的语言中,这座岛屿的名称意为“草地”,该岛无人居住。

“马图阿”是从阿伊努语翻译过来的,意为“地狱之口”。阿伊努人是该岛的原始居民,在1875年,他们被日本军队所取代,这些日本军队于1945年被苏联边防军驱逐出境。2000年,该岛上的俄罗斯军事基地被封存。之后,该岛无人居住。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由于火山灰的定期涌入,以及在某些地方海鸟鸟粪的大量富集,岛屿上的土壤一般都相对肥沃,对于植物生长较为有利,但是许多陡峭的、未固结的斜坡较容易发生滑坡,对于生物存活较为不利,特别是火山喷发产生的泥流往往会对岛屿上的生境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和重塑。

在历史上,鳍足类动物栖息范围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千岛群岛沿线居民定居点的分布范围的随之波动。海狗曾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因其毛皮的价值而被雷公计岛的居民大量捕杀,导致其最终在当地灭绝。相比之下,当地对海豹和北海狮的商业捕捞则相对较少见。

据当地19世纪和20世纪所记载的捕鲸和目击记录,海獭在19世纪因其皮毛的价值而被大量猎杀。

南千岛群岛国后岛和小千岛群岛,以及从得抚岛(俄称乌鲁普岛)至幌筵岛(俄称帕拉穆希尔岛)的地区为多种鸟类的种群受到威胁。

保护措施

千岛群岛是鸟类的天堂,1984年,千岛群岛被列为禁猎区,普通海鸥鸬鹚科信天翁嗤怪子等大量鸟类在此栖息繁衍。在国后岛择捉岛幌筵岛,还能见到棕熊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休渔。之后群岛周边的海洋动物生态在逐渐地恢复,在近年观测到了鳍足类种群恢复至扩张的迹象。

为了保护南千岛群岛国后岛和小千岛群岛等地受威胁鸟类的种群,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包括许多水鸟、海鸟和涉禽等提供了栖息地,这些地方已被国际鸟盟设立为重要鸟区(IBAs)。

相关文化

阿伊努人

当地原住民阿伊努人属蒙古人种和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身材比大和族稍矮,肤色淡褐,头发黑色呈波状,体毛发达。使用阿伊努语(系属未定,分口语、雅语),没有文字,其民族的历史、传统等全是以口传的形式代代传袭。有用雅语传述的民间故事和+叙事诗,现仅在老年人中流传。信仰万物有灵和多神,崇拜祖先。

妇女多于口部周围、前腕和手背文身。长期从事渔猎,近年大多转事农耕。古时曾以鸟羽、兽皮、鱼皮制衣,以鸟兽鱼肉为主食。善于制作和驾驶独木舟。有独特的木架茅屋。现在的衣食住行,已与大和族无别。创作了大量诗歌,如阿伊努族语的长篇叙事诗,内容十分丰富。擅长刺绣。喜爱舞蹈。举办祭祀活动,比较知名的是“能祭”,喜欢用凿子在剥了皮的圆木上雕刻动物,尤其是熊的形象,日本称之为“阿伊努雕”。

舞蹈

阿伊努族舞蹈共分两大类即“他普卡鲁”和“里姆赛”。他普卡鲁是根据踏脚跳舞时发出的“他兹”呼声而得名, 是一种带有咒语的舞蹈, 包括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在祭日的夜晚,以示驱逐恶鬼和邪神之意。第二是在祭日的酒宴上, 向人们祝福。里姆赛是一种“盆舞”风格、队形呈圆形的集体歌舞。舞时由坐歌、站歌、舞歌3种调子伴唱, 其内容多是赞美诗。

阿伊努族原是狩猎民族, 他们视动物为圣物。因此盛行表现动物的舞蹈, 如鹤舞、雁舞、熊舞、狐狸舞、蛇舞、孔雀舞、鹿舞等。这些舞蹈大部分仍保留着原始状态。

熊祭

阿伊努人把捕获的能仔作为"神子”,用人乳精心饲养,待冬季来临时,举行庄重的能祭仪式人们把熊杀掉,然后围着祭坛一边喝熊血、吃能肉,一边举行歌舞游宴,庆贺能回到神的天国。

古人类遗迹

在南千岛的伊图鲁普、库纳什尔、什科坦、尤利和其它一些岛屿,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按其地理特征统称为南千岛文化。以伊图鲁普岛西岸坦科沃耶湖附近的村落遗址最为典型,被发掘的残迹为半地穴类型居址,居址的中央有灶,还有柱洞。

古代萨满教音乐呼麦

南千岛群岛地区,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形成奇特而壮观的“条石”地貌。海岸条石长短不一,有的长达几十米,有的则只有短短几米。每当狂风激起海浪,拍击海岸条石时,便会发出奇妙的“音乐”之声。由于条石长短不等,所发出的音高自然也不相等。斡亦剌惕部落长期生活于西伯利亚地区,他们在海岸上捕鱼,时常听到条石发出的“声音”,认为是“腾格里”恩赐的音乐,于是顶礼膜拜,用嗓音加以模拟,便形成了呼麦

政治争端

争议历史

日俄领土争端即指择捉岛(伊图鲁普岛)、国后岛(库纳施尔岛)、色丹岛(施科坦岛)、齿舞群岛(赫巴马伊群岛),俄称“南千岛群岛”,日称“北方四岛”的归属问题。其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日本北方地区的重要门户和安全屏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通往太平洋的重要出海口。日俄早在17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对这些岛屿的争夺,迄今长达300多年。

自18世纪起,日本和俄罗斯先后在千岛群岛进行开发。1855年,日俄签署《和亲通好条约》,约定以得抚岛为界,千岛群岛南归日本,北归俄罗斯,库页岛归属悬而未决。由此确认了日本对“南千岛群岛”的占有关系。

1875年,两国签订《桦太岛与千岛群岛北部互换条约》,将日占库页岛南部与俄占千岛群岛北部互换。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夺回原本属于俄罗斯的库页岛南部,并取得了沙俄在远东的大部分权益,完全占领了千岛群岛。

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中,美国英国承诺战后让苏联取得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全部主权,并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同年7月,美英苏三国发布了《波茨坦公告》。《公告》第八条写道:“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同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发起远东战役,其中千岛群岛战役是该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8月18日,苏军开始攻击千岛群岛,随后占领了包括南千岛群岛在内的整个千岛群岛,并在次年宣布千岛群岛为苏联领土。

日本投降后,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宣布拥有对千岛群岛的主权。并在1951年签订的旧金山和约第二章“领土”中,约定日本放弃对千岛群岛和库页岛自1905年朴茨茅斯和约后取得领土的所有权利与请求权。虽然该和约并没有明确约定千岛群岛的范围,但在签约当时,日本国会通过的放弃范围包括国后岛择捉岛。然而,前苏联并没有签署这份和约。

1955年6月至1956年12月,日苏两国举行了战后第一次正式谈判,然而领土争议问题未决。1956年,苏联和日本两国试图通过签署《苏日共同宣言》来解决领土争端,但由于双方在南千岛群岛的主权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这一协议并未取得成功。因此,日本国会在1956年2月取消了放弃国后岛和择捉岛的决议,表明日本不放弃对南千岛群岛的主权。尽管前苏联曾同意归还齿舞群岛色丹岛,但在国后岛择捉岛的问题上仍无法取得共识。

到21世纪,弗拉基米尔·普京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后,也并没有在归还四岛的问题上有所妥协。2004年俄罗斯决定归还较小的齿舞和色丹岛(占争议地区领土面积的6%),但被日本拒绝。同年11月,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通过媒体提出了一个妥协性的建议,表示俄罗斯准备在与日本缔结和平条约后归还南千岛群岛中的两个岛屿。第二天,普京在政府会议上表示,俄罗斯可以根据1956年苏联与日本的联合宣言,将齿舞群岛色丹岛归还给日本。

2010年11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国后岛,成为第一位登上日俄争议岛屿的前苏联与俄罗斯国家元首。日俄“北方领土”争端就此再次浮出水面。

2016年3月25日,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库茹盖托维奇·绍伊古表示,正在考虑在千岛群岛设立基地,以部署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的舰艇。他还表示,2016年将在千岛群岛部署两套岸防导弹系统和新型无人机。但同年12月4日,日本北海道新闻》一篇报道报道,在美国国务院发布的“多元化移民签证”有关信息中,居住在南千岛群岛的俄罗斯居民,其出生地被该文件标注为日本。对此,俄罗斯外交部在社交媒体上向美国发出抗议声明,该声明措辞严厉地表示,美方此举是“煽动领土复仇主义”,并斥其为“历史修正主义强权”。

2023年2月14日,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涅韦尔斯科伊海军上将”号登陆舰在千岛群岛附近举行演习。同年3月,俄罗斯在南千岛群岛举行军事演习。7月4日,俄罗斯副总理兼总统驻远东联邦管区全权代表特鲁特涅夫4日前往“南千岛群岛”中的择捉岛(日称“择捉岛”),日方就此向俄方提出抗议,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4日晚些时候在社交平台Telegram上作出回应“应记住,该岛属于俄”。

双方观点

日方观点

根据日本的历史资料记载,战国末期,日本开始开发北海道南千岛群岛最早是阿伊努族人的居住地,阿伊努族是日本最初的居民。在1644年,一幅由日本绘制的地图就已经包含了南千岛群岛。

俄方观点

1646年,在俄罗斯的文献中首次出现了有关该地区的记载。俄方指出,早在1691年,俄罗斯探险家就成功登上千岛群岛,并给这些岛屿起名为“库里尔群岛”。此后,又有数名探险家在这里登陆。1697年,俄罗斯探险家阿特拉索夫探查了该地区,这一区域的早期资料都是由他提供的。到1779年,沙俄政府正式将千岛群岛中尚未有明确领土归属的所有岛屿划归己有。

千岛群岛(英语:Kuril Islands/Kurile Islands,俄语:Кури́льские острова́,日语:千島列島/クリル列島)是一个由56个岛屿组成的火山群岛,隶属于俄罗斯远东地区萨哈林州。千岛群岛由大千岛群岛和西南端平行的小千岛群岛组成,总面积约15600平方千米。据悉,南千岛群岛人口约有2万人,目前在俄罗斯的实际控制下,主要居民为俄罗斯人。千岛群岛从日本北海道东北地区方向延伸约1300千米至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将鄂霍次克海与北太平洋分隔开。千岛群岛中北部属于寒温带气候,南部属于大陆性湿润气候,受海洋影响大。岛屿多为火山岛,以玄武岩构造为主。

千岛群岛自从1945年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占领以来一直处于俄罗斯的实际管辖之下,而日本长期声称群岛最南端的四个岛屿,包括群岛三个最大的岛屿中的两个——色丹岛(俄称希科坦岛)和国后岛(库纳希尔岛),以及齿舞群岛(哈伯迈群岛)和择捉岛(伊图鲁普岛)属于其领土范围,这导致了日俄之间长期的千岛群岛领土争端,这些有争议的岛屿在日本被统称为“北方领土”。通常所说的日俄领土争端即指这四个地区的归属问题。千岛群岛现属俄罗斯萨哈林州,受俄罗斯实际控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