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0 20:48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源自1950年成立的湖南大学植物病虫害系,经过50多年,几代人的努力,已建成了一个具有博士点、硕士点、本科三个学历教育层次,以传统农科为依托的,以交叉学科为主体的多门学科的学院。学院还办有湖南农业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湖南生物安全检测中心和湖南生安赛特控害有限公司,并且还面向社会服务。

学院情况

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植物保护学,省级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药学、微生物学、生物安全与检疫),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植物保护学,省级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药学、微生物学、生物安全与检疫、生物信息学),“植物保护”(农学,省重点专业)、“动植物检疫”(工学,2003年教育部新批)、“生物信息学”(理学,2004年教育部新批)和“生物安全”(理学,2005教育部新批)4个本科专业。自1950年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曾获得美国总统优秀青年科学家奖的周集中就是植保专业81届毕业生。现有校研究生172人,本科生740多人。

学院下设4个系即植物保护系、动植物检疫系、生物信息系、生物安全系和1个院级实验室。现有教职工52人,其中教授14人,副高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留学归国人员7人。50岁以下的教师全部有硕士以上学位。近三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在研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

历史沿革

湖南农业大学原名湖南农学院,于1951年3月成立,系由湖南大学农业学院与湖南修业农业专科学校合并而成。

1950年湖南大学农业学院成立植物病虫害系,当年招收本科生14名,由院长李凤荪教授兼系主任。该系有教授3人即李凤、胡敬、肖刚柔(当年从美国留学归来),助教2人(陈常铭、杨曙湘)。同年,湖南修业农业专科学校增设植物病虫害专科,是年招收专科生40名,由李凤荪教授兼科主任。

1951年3月湖南农学院成立后,当年植物病虫害系招收本科生36名,专科生40名。由李凤荪教授任系主任,全系有教授2人(李凤荪、肖刚柔),副教授1人(蔡声华)、助教3人(陈贞、陈常铭、宋慧英),辅助员1人(谌锡龄)。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湖南省的植物病虫害系调入华中农学院,50级和51级植物病虫害系学生调往华中农学院学习,肖刚柔教授及谌锡龄调往该校工作,广西大学王庄教授调来我校任教,50级和52级植物病虫害专科学生在湖南农业大学完成学业并参加全国分配工作。其中不少工作成绩卓著、享誉全国者。

至此,湖南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停止招生,原有教师和设备均留在湖南,并逐年有所增加,主要承担农学系、园艺系(果、蔬、茶)的教学任务。1952年,院系调整后,植物病虫害系原有教师分别建立“植物病理教研室”、“昆虫教研室”和“化学保护教研室”,归农学系领导。先后参加植物病理教研室工作的有:陈贞罗宽、向建国、雷斌、谭松山、殷友琴、刘学礼、邢继尧、张汝通、黄丽华、廖新光、黄声仪、王国馨。先后参加昆虫教研室工作的有:陈常铭、宋慧英、陈永年、游兰韶、魏凯、董俊玙、熊漱琳、王淑芬、曾家丽、陈道宏、刘仕龙、肖光星。先后参加化学保护教研室工作的有:潘道一、刘铎、梁雪明。1958年调往中南林学院的有李凤荪、王淑芬、谭松山。王庄教授于1965年调往华南农大森保系。

办学指导思想

1、学院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跨越式发展研究生教育,学院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学院,办学理念为“育人为本、崇尚学术、人才强院”,办学精神为“不断攀登、敢为天下先。”

2、办学思路

学院办学目标明确,思路正确。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树立德育首位、德智体全面发展和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市场需求的特点,更新观念,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精选主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培养要求的教学模块,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体现办学的特色和水平。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院生命线。具体为: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树立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动适应”观念。

(2)党政领导一贯重视教学,坚持把教学工作作为全院工作的中心工作,坚持“质量第一”、“教学第一”、“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结合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形势和实际,深入思考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一切服务于教学,一切服务于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树立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要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坚持始终以教育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素质教育为核心,正确处理教学与其它工作的关系,制订了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充分调动全院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效果。如年终奖金分配向一线教师倾斜,建立院长接待日制,为学生提供网上答疑与对话平台等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受到学生一致好评。

(3)紧紧抓住教学质量这个永恒主题,严格执行学校教学管理文件,切实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认真落实和组织教学工作,坚持教学改革。树立学院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的“服务观念”,狠抓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一是学院院长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院长以及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协调处理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其他院领导根据工作分工,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不断强化服务教学的意识。二是学院建立了院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各基层教学单位的制度、研究教学工作的例会制度、各级领导听课制度以及院领导接待日制度等,以保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落实。三是各系、室、组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做好本职工作,齐心协力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四是所有现任副教授都参加本科教学工作,承担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规定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都担任本科教学任务,以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非教学办公人员热情主动为师生服务,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五是制定了对教学有利的政策,如提高课时酬金,在分配制度上实施了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倾斜方案。六是在对教师的考核和职务聘任中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

(4)为把我学院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认真抓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工作和新上专业建设工作。每月召开二次教学研讨会,检查效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5)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使学院教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6)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7)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带队伍,进一步完善科研奖励办法等措施,提高学院科研水平。

3、办学特色

重视实践教学,坚持产学研结合,全面提高素质。

发展规划

1、教学

1) 研究生教育

以二级学科设点,共建成5个博士点和6个硕士点。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360人。

博士点5个:植物病理学(2000年批准)、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2005年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已覆盖)、农药学(2005年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已覆盖)、微生物学(2005年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已覆盖)、植物检疫学(拟在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

硕士点: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农药学、微生物学、植物检疫学(拟在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生物信息学(拟在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

2) 本科教育

发展交叉学科的专业,要建成5个本科专业,即农科的植物保护、交叉学科的动植物检疫、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安全、工科的制药工程。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到1200人。

2、科研

建好4个科研所,即植物疾病控制研究所、昆虫研究所、农药研究所、环境微生物研究所。新建校级植物检疫研究所。

争取建成一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即植物疾病控制研究中心、一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即生物信息学重点实验室。

今后6年,学院要新增加国家级课题(含自然科学基金)10项以上,科研经费达500万元以上,争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以上,省科技进步奖7项以上,与学科相关的发明专利10项以上,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50篇以上。

3、学科结构

在2010年以博士点为核心形成5个学术中心,系所合一。另有一个院级实验室。

1) 植物病理学系(植物疾病控制研究所),含植物病理学博士点、硕士点,生物安全本科专业。

2) 昆虫学系(昆虫研究所),含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博士点、硕士点,植物保护本科专业。

3) 农药学系(农药研究所),含农药学博士点、硕士点,制药工程本科专业。

4) 微生物学系(环境微生物研究所),含微生物学博士点、硕士点,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

5) 植物检疫系(植物检疫研究所),含植物检疫学博士点、硕士点,动植物检疫本科专业。

6) 生物安全实验室

4、师资队伍

教师总人数达到50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要达到80%,教授占50%。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