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腹地莺 :树莺科地莺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8:06

灰腹地莺(学名:Tesia cyaniventer)是一种体型小,尾短而不露,脚长的小型莺类。

形态特征

灰腹地莺头顶、后颈至背部及肩羽和翅上覆羽概呈橄榄绿色;眉区的橄榄绿色较浅淡,稍沾黄绿色,形成不太明显的淡黄绿色眉纹;眼先和眼后贯眼纹黑色;眼下,颊和耳羽灰褐色;飞羽黑褐色,内侧三级飞羽表面和次级飞羽外羽缘暗橄榄绿色,初级飞羽外翈羽缘淡褐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表面与背同色,其余尾羽褐色。颏、喉、胸和腹部苍灰,腹部中央最为苍淡,呈灰白色;覆腿羽和尾下覆羽灰绿色。幼鸟体羽的羽枝较松散,上体较成鸟多褐色而少绿色;下体呈灰橄榄褐色,余部与成鸟相似。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色,下嘴橙黄色,尖端较暗;跗和趾暗橄榄褐色,爪褐色。大小量度:体重8-12克;体长86-100毫米;嘴峰10-12毫米;翅47-54毫米;尾17-20毫米;跗22-25毫米。

分布范围

灰腹地莺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东南部绿春县马关县蒙自市、西部景东彝族自治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贵州省雷山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山)、西藏自治区(南部萨噶排龙)。

栖息环境

灰腹地莺主要栖息于2500米以下的南亚热带山地。生活在湿性常绿阔叶林,常见于山坡沟谷林林下灌丛与竹丛中。在沟谷地带阴湿的草丛和灌木丛中的地面上活动,活动范围的海拔高度是970-2000米。

生活习性

灰腹地莺是留鸟,多单个或成对活动觅食,多在林下灌丛间飞来飞去,也下到地面草丛中活动和觅食。不时发出类似“欺利”的叫声,繁殖期间鸣叫声响亮锐耳,类似“欺欺——丢丢丢-久”的连续鸣唱。食物主要是昆虫,包括膜翅目鞘翅目鳞翅目昆虫。昆虫占胃容物的总量的100%,其中以鞘翅目的小甲虫和鳞翅目幼虫为最多。

繁殖

灰腹地莺的繁殖期为4-6月。通常营巢在海拔1500-2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巢多置于林下灌丛或小树分杈上,巢呈球形或椭圆形。每窝卵通常3-4枚,偶尔也有产5枚的。卵淡粉红色,被告有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7-18毫米×12-13毫米。

保护现状

灰腹地莺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