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 :中国山西省忻州市的世界文化遗产

更新时间:2022-12-22 22:11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紫府山、灵峰,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因其中有五座大山的峰顶平坦如台而得名。五台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五台山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山内气候差异大,四季分明。五台山沟壑纵横,地形地貌以亚高山、中高山、低高山为主,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峰为北台叶门峰高3058米,最低海拔为642米。五台山物种多样性以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和陆生脊椎动物为主。

东汉时期,佛教传到五台山。永平十一年(68年)五台山上开始兴建寺庙。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得到快速发展,拓跋宏曾在五台山上修建大量寺庙。境内迄今仍保存着北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寺庙建筑68处,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1985年五台山对外开放,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主要景点有塔院寺显通寺锦绣峰挂月峰、普济寺。

1982年,五台山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五台山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五台山在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2年,五台山旅游接待人次为195.5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为161548.08万元。

得名由来

五台山因盛夏气候凉爽,也被称为“清凉山”。北齐时,史籍中开始称清凉山为“五台山”。五台,得名于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五峰凸起呈台状。五座台状山分别为中台翠岩峰、东台东台顶、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五座台顶围起来的区域称为“台内”,其余称为“台外”。

位置境域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北部、繁峙县南部,跨忻州市五台县、定襄县代县、繁峙县、原平市,东西最宽处37千米,南北最长处56千米,纵横绵亘一百余千米。地处中原地区三级阶梯的第二阶梯黄土高原东部,中国华北地区太行山系的北端,恒山山脉的西北部。其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13°29′′—113°39′,北纬38°55′—39°66′。总面积为2837平方千米。

五台山距离山西省会太原市约240千米,忻州市城区约160千米。五台山主要有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座高峰,台怀镇为五台山的佛教中心区。其中,东台望海峰位于台怀镇东10千米处,西台挂月峰位于台怀镇西13千米处,南台锦绣峰位于台怀镇南12千米处,北台叶斗峰位于台怀镇北5千米处,中台翠岩峰位于台怀镇西北10千米处。景区规划面积为607平方千米。

形成原因

在远古时代,五台山位于海槽中,是一个广阔的海洋。之后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地壳运动

铁堡运动

铁堡运动是第一次构造运动,在一些地区又被称为阜平运动,是五台山所在的华北地台早前寒武纪强烈地壳运动之一,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此次运动,地层露出较少,且地块尚不够坚硬。但在地层上形成了上下岩系之间的不整合关系,表现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的新太古界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标志着太古界和元古界的分界。这一过程通常有强烈的烈片麻岩穹状隆起变形、变质及岩浆活动,促成花岗岩-绿岩带的形成。

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是第二次地壳运动,发生在距今约20.5亿年前。这次运动属五台期末期的构造运动。五台期发生了强烈的碰撞造山运动,将五台山的变质岩基地划分为多个构造单元。该时期的碰撞,使得陆壳迅速生长,开始了成台过程,华北地区地块的结晶基底开始形成。运动还形成了不整合面,将下元古界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使得高绿片岩相一角闪岩相变质形成,通过构造变形,生成褶皱与花岗石绿岩带。

吕梁运动

吕梁运动是第三次构造运动,发生在距今约18亿年前,是晚古生代末期规模较大的构造运动之一。该次运动在北方地区广泛分布,形成了不整合面,塑造了五台山区域性褶皱,使位于华北地区的五台山变质基底发生了广泛的抬升和冷却过程,最终显露在地表之上。该过程进一步将元古宙地层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从而更细化了地层的划分。

自然地理

气候

五台山是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因海拔和地势的原因,导致山内气候差异大。五台山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潮湿多雨,秋季短而凉爽,冬季长而寒冷。五台山地区多年平均气温-4.2℃,每年6、7、8月为最热月,温度可达20°C,极端最高气温35°C。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20°C左右,极端低温达到-40°C。山内全年平均气温-5°C—10°C左右,相对温差达到75°C。

五台山台顶常年积雪,台怀片区年降水量有700毫米左右,降水量相对较多,气候湿润。受地形的影响,五台山海拔每升高100米,降水便会增多40毫米—50毫米,气温会降低0.4°C—0.7℃。五台山地区五台山全年总结冰期为280天—290天,无霜期90天—120天,正常年降水量800毫米,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年平均蒸发量700毫米—950毫米。中心区台怀镇海拔较高,年降雨量平均为960毫米,主要集中在6、7、8月份,多雷阵雨,春秋降水较少,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稀少。

五台山的风向以西北风和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每秒9米,极端最大风速每秒20米,大风日数达182天。历年记载最大风力在12级左右,年平均风速每秒8米至9.6米,为5级至6级,多西北风。五台山历年平均雾日203日,最多为236日,最少为173日。

五台山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36.6小时,最大日照时数出现于1998年,为2849.6小时,年最小日照时数出现于2014年,为2286.6小时。1998年—2018年间,五台山日照时数平均每10年下降了大约184小时。

地质

五台山地质历史悠久,绝对年龄超过25亿岁。五台群地层齐全、岩性典型、露头连续、构造特殊,该地区地形崎岖,沟壑纵横,利于地质穿越。

地层

五台山地区主要由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变质岩系组成,占据了基岩露头面积的90%以上。在中生代以来,该地区经历了大规模的上升过程,上覆了中元古代地层以及部分古生界和新生界沉积地层。五台山变质岩区的形成与新太古代的活动大陆边缘俯冲和增生有关。五台山的变质岩系可以分为五台花岗片麻岩绿岩带和古元古代浅变质地层,其形成时间约为25亿-26亿万年前。花岗片麻岩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分水岭地带以及北部和东部地区,绿岩带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南坡及西南部地区。这些地质遗迹与五台山的地质演化密切相关,记录了不同阶段的重要地质事件及其演化过程。花岗片麻岩和绿岩带形成于岛弧-弧后盆地构造环境,并伴随着北台岛弧花岗岩的侵位。这些地质遗迹还记录了海底火山活动、热水活动和矿物成矿过程。

地质构造

随着华北地区东西部陆块之间的碰撞,形成了碰撞造山带。在五台山-太行山交界处形成了蛇绿混杂带,其中保留了洋壳记录残片、海底火山块状硫化物和变质玄武岩等地质特征。这些地质现象表明外来岩块向东仰冲于阜平县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之上。

随着造山带的加厚,形成了前陆盆地。五台山西南部分布着高凡亚群,它位于造山带杂岩的逆掩区域,与五台群绿岩带不整合。高凡亚群记录了前陆盆地早期欠补偿深水环境的沉积,其物源区的花岗石成分显著增多,表明大陆碰撞造山导致陆壳规模的迅速增长。

五台山地区连续的地质露头现象生动展示了中国大陆基底的地质构造和组成,使五台山成为研究大陆地质的重要窗口。除了各个年代形成的地层,五台山自第四纪晚冰期以来,古冰缴和现代冰缘现象都十分发育。它是中国受高度控制的冰缘地貌发育区之一,也是华北地区仅有的冰缘地貌特征区。

矿产

五台山还有金属、非金属矿藏30余种,矿点160余个,主要代表性矿藏有铁矿铜矿、岩金和白沙金等。铁矿多为沉积变质型(鞍山式)铁矿床为主,铜矿主要分布在台怀、观音洞、虎山等地。岩金主要分布在五台镇海寺、繁峙宽滩、代县张仙堡、滩上等地的。白砂金主要分布在张仙堡、峨口等地。除此之外,五台山还有硫铁矿、稀土元素矿、铀矿、绿柱石矿、水晶矿、云母矿、硼矿、大理石矿和花岗岩矿、黑曜石等矿藏。

地形地貌

五台山主要由五座山峰组成,中台叫翠岩峰、东台叫望海峰、南台叫锦绣峰、西台叫挂月峰、北台叫叶斗峰。五台山主峰海拔3061米,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为北台叶门峰,海拔达3058米,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

五台山地形特征为重峦叠峰、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高差悬殊,按照海拔高度可将五台山的地貌划分包含亚高山(2700米以上)、高中山(1800米—2700米)、低中山(1000-1800米)三类,亚高山地貌多为缓坡平台,高中山地貌主要为石质山地,低中山地貌包括土石山地、山间盆地、沟谷淤地、山麓丘陵、倾斜平原、河谷阶地等地形地貌。按照其成因和形成特点,可分剥蚀构造的断块高中山地、山间黄土台地、河谷沟川三大类。分别分布于五台山五座台顶、近山丘陵地区和河谷两岸。其中较为特殊的是冰缘地貌,主要分布于五台山黛螺顶上,该地貌由德国舒密特赫纳教授(Hans Schmitthenner)于1913年在五台山考察时首次发现。

水文

五台山属于华北地区湿润中心,地处归属海河流域上游,是海河流域的水源涵养区之一,拥有河流泉水等多种水资源

河流

五台山的主要河流有清水河、虑虒(sī)河、虒阳河和小银河、滹沱河(hū tuó hé)等。沱河是五台山境内地表水的汇集地,清水河是滤沱河的第一支流。

清水河

清水河发源于五台山的东台沟及紫霞谷,流经金刚库、高洪口等地,最终在坪上村汇入滹沱河,流域面积达2405平方千米,河流长度约163千米。该流域是五台山风景区的寺庙聚集地,拥有众多寺庙和圣地。清水河河床总落差为1793米,平时流速为1.2米/秒。每年7月到9月期间,清水河会发生3到7次较大的洪水,每次持续5到7天,流速可达2.5米/秒,最大洪流量可达2800立方米/秒。清水河河床较陡,两岸多为山壁,河水冬季会结冰,冰厚约0.7米。此外,清水河还有23条支流与汇水沟谷相连。

滹沱河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流经代县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孟县后流出山西。滹沱河在山西境内河流长约319千米,流域面积约为14008平方千米,在五台山流域内河流长约250千米,流域面积约为11936平方千米。

泉水及地下水

五台山境内的泉水较多,主要有中台太华池、台怀镇般若泉、射虎川神武泉等。般若泉水属含、低钠、低矿化度重碳酸钙型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丰富,动态稳定。年均流量达18.85万立方米。龙泉寺、金阁寺、梵仙山五台山灵应寺附近同样有泉水分布。

五台地下水以随断层节理等构造出露的变质岩裂隙水为主,总储量为1.49亿立方米,水质大部分为重碳酸盐型,矿化程度每升1克以下,可供灌溉和饮用,是台怀山间盆地河流的水源补给之一。

生物多样性

植物

五台山因山高谷深、雨量充足等特殊条件,植被类型丰富,主要包括7个植被型和39个群系。有865种种子植物,分属于392属92科。其中,裸子植物有3科6属7种,被子植物门有89科386属858种。五台山的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类型多样,以温带成分为主,共有255属,占总属数的73.48%,占据绝对优势,在植物区系的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山上的植物包括樟子松、长白松、胡桃楸、胡桃、青檀、黄波罗、蒙古黄芪、刺五加、孔唇兰、红景天、凤尾七、野大豆、钻天柳、聚叶虎耳草、水曲柳、迎红杜鹃等。还有五台虎耳草乳突金腰五台金腰、五台繁缕、山西异蕊芥、五台龙胆、五台益母草、毛药忍冬五台锦鸡儿、五台黄芪、中华鹅观草、堇色早熟禾、华灰早熟禾、疑早熟禾、华北獐牙菜金莲花、山西喉毛花、五台蒲公英、五台马先蒿、五台棘豆、禾杆苔草、五台山薹草、塔氏鸦葱、粗糙苔草、绿边苔草、白花棘豆、山西鹤虱、五台杯菌、柠檬黄金线菌、五台山黑蛋巢菌、短柄笼头菌等31种新种植物。其中山西报春、五台益母草、兴安防风、五台蒲公英、堇色早熟禾等为五台山特有物种。

动物

五台山生物多样性丰富,有野生兽类6目,19科,41种。陆生脊椎动物63科,149属,205种,主要有石貂、金钱豹、狐属等。

鸟类有16目,36科,142种。保护鸟类有秃鹫胡兀鹫燕雀北朱雀红交嘴雀、锡嘴雀、小鸦等1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包括金雕、白鹤、黑鹤、白肩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白头鹤丹顶鹤和大鸭等。此外,五台山还有9种鸟类在山西省地区非常罕见,包括黄斑菲鸡、栗菲鸡、红胸田鸡凤头麦鸡、赫红尾鸽、白项溪鸽、黑眉菲莺、棕扇尾莺和黑尾蜡嘴鸡。五台山还有30多种春季迁徙鸟类,70多种夏季迁徙鸟类,以及20多种冬季迁徙鸟类,其中包括鸢、金雕、红嘴山鸭、喜鹅、凤头百灵蓝翡翠柳莺属太平鸟等较珍贵物种。此外,五台山还有2000多种山地昆虫,包括20多个新物种。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具有丰富的佛教文化。五台山的自然地貌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蕴含了对佛的崇信和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的建造地之一,原为道家的道场,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五台山。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得到快速发展,北齐时,五台山寺庙有二百余座。 隋朝时,杨坚曾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唐朝时,五台山佛教再次快速发展,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五台山逐渐成为了中国佛教名山、佛教胜地之一。此后五台山还受到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大量外国僧侣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教经典和佛法。

发展历程

秦至南北朝

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清凉山,兴建了五台山的开山寺显通寺南北朝时期,拓跋宏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增加到二百余座。

隋唐

隋朝时期,杨坚又下诏在五台山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这五座寺庙分别为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分别供奉着聪明文殊菩萨、智慧文殊、狮子吼文殊、无垢文殊、孺童文殊。

唐朝,五台山被视为佛教胜地,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同时,五台山还受到印度日本朝鲜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教经典、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李适贞元年间,李炎会昌五年(854年)下诏废佛,命令拆毁寺庙,勒令僧尼还俗。五台山,僧侣散尽,寺庙被毁。

宋元

赵光义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四月,五台山开始修建太平兴国寺,该庙七年八月建成。赵恒景德四年(1007年)在真容院内救建重阁,里面安置了文殊菩萨之像。此建筑命名为奉真阁。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年)五台山十二佛土全部重新修茸。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建万圣裕国寺。

明清

明朝时期,五台山经常受到皇室庇护,不断地救建或重修。万历己卯(1579年)大塔院寺建成。清代,为调适民族关系,绥服西藏自治区、蒙古,康、乾、嘉三帝以“为民祈福”为由,进行了十二次西巡朝台,并围绕巡幸展开了“圣山再造”活动。历次巡幸前后,均会在五台山展开营建工程,涉及范围涵盖五台山的寺庙、名胜、行宫等。清代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带领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首次到达五台山,驻于台怀镇菩萨顶,在长城岭侧射杀一猛虎,并将射杀老虎的地方改名为“射虎川”。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时期五台山上修建了建有胜寺、十方堂、龙泉寺等寺庙,但总体情况较为冷落,由于自然和战争的影响,寺庙损毁较多。1946年,五台山寺庙管理委员会成立。两年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路居五台山,毛泽东指示:“对五台山寺庙文物古迹一定要保护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3年,五台县成立五台山文物管理委员会,省政府文物工作委员会设立五台山古迹保养所。五台山佛教协会成立后,寺庙文物由驻寺僧人协助政府部门管理和保护。1980年,行署文化局在五台山也派驻了文物管理处。1982年五台山管理局成立后,文物管理保护机构改设为五台山文管所,后改为管理局下设的文物处。

1983年,五台山管理局成立。1985年,五台山对外开放。

1989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成立,设立了文教办公室,分管文物工作。1993年,又专设文管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禅寺佛光寺,则由省文物局派出机构“南禅寺古违保养所”和“佛光寺古迹保养所”负责管理。

游览简史

五台山历史悠久,北魏拓跋宏杨广赵光义、元英宗、康熙帝爱新觉罗·弘历等都曾驾幸五台山,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朝拜,更是自北魏到清朝,从未间断。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于元贞二年(1296年)游览了五台山,并下令修建万圣佑国寺。元英宗硕德八剌,至治二年(1322年)时游览了五台山。

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自当时的首都北京出发,游览了五台山的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中台(翠谷峰)、北台(叶斗峰)。

清代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带领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首次到达五台山,驻跸于台怀镇菩萨顶,之后,康熙帝又4次上五台山。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随父皇康熙去过一次五台山,即位后就再没有去过。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在位60年,上过6次五台山,分别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春巡幸五台山,驻跸菩萨顶行宫,游览多日后回京。

1937年党中央决定派聂荣臻率军开辟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东北地区。随后,党中央正式宣布成立晋察冀军区,成立大会就在五台山普济寺召开。

1948年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率党中央机关200余人离开延安市,经晋西北至河北省西柏坡镇。途经五台山,毛泽东等人游览了台怀镇塔院寺。

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到五台山视察。1980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宝莲寺圣一法师率领香港佛教代表团,参观拜了唐朝古建筑南禅寺和佛光寺。同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在时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斯崇智等人的带领下,与家人一同到五台山视察并参观朝拜。8月15日,时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在并讲学后,由省政协副主席李志敏、朱景梓陪同,到五台山参观访问。

景区布局

五台山景区主要是由五个顶如平台的山峰组成,分别为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中台翠岩峰、东台望海峰、北台叶斗峰。锦绣峰位于五台山游客中心西部,挂月峰位于南台顶西北部,翠岩峰位于五台山西台顶东部,望海峰位于中台顶东部,叶斗峰位于中台顶东北部。五台山主要景点有锦绣峰、挂月峰、碧山寺等。

主要景点

自然景观

锦绣峰

锦绣峰也叫南台顶,位于五台山景区游客接待中心西部,海拔为2485米。锦绣峰在五行中属于火,山麓分布有森林,主要景点为普济寺、石城、白龙池等均为奇特地貌的呈现。南台西南脚下的石门沟,却流传着一则生动鲜活的石头故事。南台顶部筑有寺庙一座,取名普济寺,史料记载该寺始建于隋朝,重修于明代成化年间,大殿内主供聪明文殊菩萨,院内立有明清两代帝王朝台和寺庙修石碑三通。寺东一座石砌佛塔,名为普贤菩萨舍利塔

挂月峰

挂月峰也叫西台顶,位于五台山南台顶西北部,海拔2773米。挂月峰顶部平坦、方圆一千米,西台在五行中属于金,民间认为北魏孝文帝曾经来过西台顶。西台顶周围景点有十七处,主要有魏文人马迹、牛心石、法雷寺等。其中魏文人马迹景点与地质地理密切相关。魏文人马迹指的是在一块巨大的石岩上有印记一样的花纹、好像人马的足迹。牛心石,指的是位于西台脚下中西台连接途中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是一块突出于山地平面的绿片岩石,高10米,长30米,宽3米,灰兰色的巨石上间或出现血色红,因牛心极为相似而被称为牛心石。法雷寺,始建于隋朝,重修于唐朝,正殿内供狮子吼文殊,象征文殊菩萨的广大威猛,庄重的文殊塑像,表现出开启愚顽,觉悟众生的奇特魅力。

翠岩峰

翠岩峰也叫中台顶,位于五台山西台顶东部,海拔2890米,中台顶因其顶部平坦也被称为“平顶山”。中台顶多风雨雪霜雾,年平均雾日193天,平均风日188天,一年中有八个月降雪,最低气温为零下45℃。太华池、干露泉、玉华池、三珠泉等溪流的源头均来自于中台顶。中台顶的景观主要有石海、石流坡、演教寺等。其中的演教寺创建于隋朝,重修于唐代,明弘治年间又修。因历代筑庙利用取石之方便,正殿为石確窑洞,主供孺童文殊。

望海峰

东台顶也叫东台顶,位于中台顶东部,海拔2796米。东台顶顶部平坦,东方在五行中为木,除了本身的含义外,引申为易学上的生长发达、舒缓的事务现象。文殊菩萨教化人发扬木性特质,走向仁慈礼仪,使众生的生命蓬勃向上。东台顶主要景点为望海寺和那罗延洞。望海寺坐西向东,修建于隋朝,重修于元代,明朝嘉靖年间秋月和尚再次进行了修缮。那罗延洞为石灰岩溶洞,形成于五台山的地层运动,洞内寒冷,盛夏结冰,是佛教传说中的“菩萨住处”。

叶斗峰

叶斗峰也叫北台顶,北台顶位于中台顶东北部,海拔3601千米。北台顶顶部广圆平坦,生长有亚高山草甸,可观赏金露梅、垂头蒲公英、银盘等植物。同时也分布有石海、石流坡、石条、石多边形和洞胀石块、冻融草丘。北台顶是“北台期”夷平面的命名地,主要景点有五台山灵应寺、黑龙池、说法台、生陷狱等。其中灵应寺始建于北魏,明代重修,主殿内供无垢文殊菩萨

人文景观

普济寺

普济寺位于五台山南台锦绣峰山顶,普济寺始建于隋朝,重修于明代成化年间,大殿内主供聪明文殊,院内立有明清两代帝王朝台和寺庙修葺石碑三通。寺东一座石砌佛塔,名为普贤菩萨舍利塔。

金阁寺

金阁寺位于山西五台山南台普济寺北部,中台南部。金阁寺海拔1900米,距台怀镇约15千米。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金阁寺与中国密宗的传播和密宗创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师有极密切的关系。始建于唐朝(770年)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海拔高于1900米;存有五台山最高的佛像一千手观音;殿堂僧舍160间,石碑15通。金阁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南庄村北约600米。坐北向南,东西长143米南北宽236米,占地面积33748平方米。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大历年间(766-779年)李豫李豫遣印度来华的不空三藏法师赴五台山修功德,创建寺院,“铸铜为瓦,涂金为饰,费钱巨亿”饰佛阁为金阁,因名金阁寺五代十国以后几经重建,基址未改,但建筑风格已非原貌。明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清代及民国年间均有重修或增建。现存建筑为明清建筑,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牌坊、天王殿、观音殿(大悲殿)、万佛堂(毗卢殿)和大雄宝殿,后院东西建配殿,两侧有东西偏院,寺院的总体布局尚存唐朝高阁在前、殿居寺后的固有规制。寺内保存有唐代础石2块,明清塑像833尊,明清民国碑105通。

菩萨顶

菩萨顶位山西省五台山中台顶东南部的灵鹫峰上。菩萨顶在传说中被视为文殊菩萨的伽蓝,即文殊居住处,所以又被称为真容院、大文殊寺。菩萨顶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喇嘛教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代康熙爱新觉罗·弘历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市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菩萨顶实际上成为了皇室的寺庙。

菩萨顶顺应山势而建造,占地3万平方米,寺前有石头级108级,殿堂楼房430多间,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菩萨顶、大雄宝殿等建筑以及康熙御碑。康熙帝御碑为方形巨石,高6米,宽1米,上面刻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

碧山寺

碧山寺位于台怀镇东北2千米的北台山麓,菩萨顶东北部,始建于北魏,明朝重建,占地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有殿堂房屋108间,石碑15通。碧山寺是五台山上的十方禅寺,十方是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可以免费食宿接受周济的地方。碧山寺主要建筑有中轴线上依次坐落天王殿、毗卢殿、戒坛殿灯。

塔院寺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北部,菩萨顶东南部。明代时塔院寺坐在地为五台山显通寺的塔院。明代时,重修舍利塔,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起名塔院寺。五台山大白塔高约56.4米,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建设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也叫舍利塔,是五台山的标志之一。塔院寺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藏经阁(内存经书2万多册)、毛泽东路居陈列馆等。

显通寺

显通寺也叫大显通寺,位于五台山内台怀镇北侧,塔院寺西南部,始建于东都永平年间(58年—75年),原名为大孚灵鹫寺。北魏拓跋宏再建,名花园寺。李世民时重修,名华严寺。朱元璋重修后赐额“显通寺”。显通寺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有400余间。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无量殿、铜殿等。其中大雄宝殿占地670平方米,为重顶飞檐式建筑,装饰有木雕彩绘,内部供奉有佛像,是五台山举办法事活动的场地之一。无量殿也叫无梁殿,高20米,面宽28米,进深16米,为砖石建筑。外部为七间两层楼房,内部呈现三间穹窿顶砖窑结构。铜殿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位于显通寺的后高殿前,也被称为“显通铜殿”。铜殿殿内正中为一尊铜铸文殊菩萨坐狮像,殿内四壁上装饰有上万尊铜铸小佛像。

殊像寺

殊像寺位于台怀镇西南部,显通寺南部。殊像寺创建于东晋初年,唐朝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年)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再建,万历年间曾进行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殊像寺因供奉文殊菩萨而得名,为典型汉式寺庙,东西115米,南北约200米,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采用庭园布局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散植松树。殊像寺内主要的建筑是文殊殿,修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修建人为铁林果禅师。文殊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菩萨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殿壁有描绘了五百罗汉渡江故事的彩色悬塑。殊像寺山门面南,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内供护法神哼、哈二将。山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两侧设腰门。门殿两侧为钟、鼓楼,均为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山门正北为天王殿,面阔五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前天王殿北两侧为东、西配殿,东殿名馔香室,西殿名演梵堂。

南山寺

五台山位于殊像寺西南部,距台怀镇约2千米。南山寺始建于元代(1295年),占地面积为6万平方千米。南山寺依山而建,整个寺院共有七层,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南山寺有殿堂古塔三百余间,寺庙内可观赏石雕和泥塑,佑国寺可远眺五台山中的四台。

龙泉寺

龙泉寺也叫九龙岗,位于五台山中台山麓,台怀镇南5千米九龙岗山腰,山西南山寺西北部。龙泉寺原为杨家将家庙,因寺旁有泉曰龙泉而得名。龙泉寺始建于宋代,明代重修,清末扩建后逐渐由家庙变为佛寺。龙泉寺占地15950平方米,有殿堂僧舍165间,影壁,台级,牌坊和三座院落。主要建筑有牌楼、影壁、台阶和三座院落,中院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西侧两院分别为门殿、宗堂殿和祖师堂及普济慕塔。另一院有文殊殿,东侧为厢房配殿。可观赏和尚墓塔和石牌楼。

其他看点

跳布扎

跳布扎也叫跳鬼,是五台山举行的重大佛事之一。跳布扎起源于西藏自治区,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前后举行,共举行三天。在举行跳布扎活动的前一天,寺内喇嘛就会开始念护法经,跳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鬼”;十五日,上百位有身份的喇嘛将走出菩萨顶,前边架着弥勒菩萨像,其后大喇嘛坐轿,二喇嘛骑马,其余僧众吹奏庙堂音乐,前往罗候寺去“跳神”;十六日,又在菩萨顶“斩鬼”,大、二喇嘛穿戴皇赐服饰,外列僧人头戴面具装扮28宿,就地画圆,按圆行步,并辅以身形手势。通过此活动以驱除邪恶,迎接吉祥安泰。

骡马大会

五台山骡马大会是大型农事贸易民俗活动,每年农历六、七月在五台县五台山区举行。五台山地区有天然牧坡、草场,当地流传有“放牧半月,增膘一指”的民谚。骡马大会举办时,来自晋、蒙、冀、豫、鲁、陕、甘、宁等地的农牧民,都赶着骡、马、牛、驴等大牲畜到五台山区来放牧,当地人称之为“寄坡”。由此放牧活动开始进行牲畜互换调剂或货币交易,逐渐形成了集宗教活动、畜牧交流、文艺表演活动为一体的五台山骡马大会。农业、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由骡马大会服务或派生的各种习俗活动也不复存在。2009年,五台山骡马大会被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组确定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又见五台山》

又见五台山是大型主题情境体验剧,由著名舞台剧导演王潮歌执导。该剧于2014年9月份首演,时长90分钟,剧情以佛教题材为主,演出地点为山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金岗库乡南线游客中心东100米又见五台山风铃宫。《又见五台山》借助现代科技和艺术表现手段,实现了常演常新,成为了五台山旅游的一张名片。

佛光寺

五台山佛光寺位于五台县的佛光新村,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857年),佛光寺内的文殊殿佛像雕塑作于天会十五年(1137年),内有砖砌佛坛长5米,宽4米,高近1米,两侧嵌砖雕花卉10幅。佛坛上塑文殊菩萨骑狮像及胁侍共7尊。文殊菩萨头戴珠玉金饰花冠,额上镶有红色珍珠1颗,左手平放于膝,右手高举,执如意。双腿下垂赤脚蹬于狮背,文殊面目俊秀,有如生人,惟衣着繁复,飘带花穗饰于全身。坛上獠蛮塑像,面色漆黑,前额突出,头发呈螺旋状,手执篮带,牵狮陪侍文殊,反映了金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佛光寺为“中国第一国宝”。

南禅寺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西侧土岗上,坐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占地4158平方米,总面积3078平方米。南禅寺由两座小院组成,东院有僧舍18间,西院有殿堂12间,主要建筑有山门、观音殿、罗汉殿、伽蓝殿、护法般及大佛殿。南禅寺因位置偏僻而在“会昌法难”中保存了下来,其中的正殿大佛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其上有题记“唐朝建中三年重修”字样,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大佛殿保持了汉唐之际固有的建筑特点和风格,修建于白色台基之上,宽度和深均为11米,殿内砖砌坛长8.4米,宽6.3米,高0.7米。大佛殿为单檐歇山顶,周围由12根大柱支撑,殿内有佛像17尊、砖雕70幅,以及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彩塑,大多塑造于唐代。

写字崖

写字崖位于五台县石咀乡石咀村东1千米处,距台怀镇中心区25千米,因山崖上天然有字而得名写字崖。写字崖北部原有寺庙,寺庙名为“石佛寺”,也叫“朝阳洞”。寺旁有坐北面南,高约6米,长约25米的一块石壁,壁上有许多平时看不清的字迹,用水洒湿后擦拭即可看见篆隶体字迹字迹。

文化活动

五台山佛教文化节

首届五台山佛教文化节举办于1998年,举办时间为四月初四,举办地点为殊像寺,举办主题为“弘扬祖国佛教文化,促进旅游事业发展”。该届五台山佛教文化节举办了文殊菩萨开光法会五百罗汉开光大法会释迦牟尼诞辰大法会等活动,并邀请了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佛教界名人到五台山参加佛事交流活动。2000年第3届中原地区五台山国际佛教文化节开幕后,五台山2000名僧人在塔院寺五台山大白塔进行绕佛活动。

五台山国际文化旅游节

2010年,由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宣传部、忻州市人民政府山西省旅游局等机构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五台山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时长为一个月。活动主题是:展示世界遗产,祈福华夏平安。2021年时五台山国际文化旅游节举办了举办“启智慧,纳吉祥”祈福民俗文化活动、“朝台朝山”圣域文化之旅、民俗非遗文化展示、首届中国五台山传统医学(佛医)论坛、五台山特色文创成果展等活动。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69年,在五台山塔院寺方丈院建立毛泽东路居馆和五台山纪念白求恩陈列室。1974年6月,由国家文物局祁英涛、李竹君,省文物局张一、柴泽俊五台县命委员会有关人员组成修复南禅寺领导组,开始落架重修南禅寺大佛殿。1978年3月,五台山部分寺被列为半开放单位,开始接待台湾港胞及海外华侨华人。1979年,在山西省佛教协会主持下,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能海法师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建了基塔。同年4月1日五台县成立五台山维修庙领导组。

1981年,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法法师灵骨塔在五台山广宗寺落成,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其撰写了塔铭题记:“佛历二千五百二十五年,岁次辛酉仲夏之月,翻经沙门法尊法师灵骨塔,赵朴初敬题。”五台山佛协会为法尊法师灵骨塔举行了开光仪式。

1983年4月,五台山管理局成立,五台山管委会撤销。同年8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在五台山召开第四次五台山工作会议,时任副省长白清才主持了会议,该会议确定了五台山工作规划指导思想及部分建设项目投资,并决定理新组建五台山管理局。

1985年1月,五台山管理局发布《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3月五台山对外开放。1987年5月,五台山管理局发布了《山风名区环境生管理暂行规定》及《五台山风景区环境卫生管理处罚办法》。

1988年,由五台山管理局民族宗教处与五台山佛教协会共同主办的五台山汉藏佛学院,在慈福寺开学。1989年8月,山西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成立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1990年,首届中国五台山国际旅游月在五台山台怀镇举行。1998年五台山举办五台山第一届国际佛文化节。

2012年,五台山增加了一个温室气体观测站。2021年,山西文旅集团与五台山景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五台山文化旅游直播协会正式成立,开始探索五台山文旅融合宣传新模式。

保护

1952年—1953年,五台山补修了塔院寺佛舍利塔,佛光寺文殊殿。新塑和补修佛像60尊。1958年—1976年,五台山整修显通寺无量殿和金阁寺千年观音殿,对塔院寺方丈院(毛泽东路居馆)菩萨顶文殊殿等部分补修,继修善萨顶护岸500立方米,圆照寺围墙500余米1979年,整修善萨顶及其他寺院,共修殿9间,280平方米,借舍39间,680平方米。

1980年—1986年,五台山维修广宗寺,修钟鼓楼2座,装舍10间,并维修了分显通寺、黛螺顶、上善财洞、殊像寺、南山寺、镇海寺、龙泉寺七处寺庙。1984年,共维修塔院寺、慈福寺碧山寺等寺庙16处。1985年,共维修广仁寺、集寺等六处。1986年,共维修清凉寺、法雷寺、灵应寺等六处。

2008年,为加快五台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项目的进程,日前,五台山核心景区居民住宅拆迁已全面展开。

截至2020年12月16日,五台山核心景区一期己拆除203处,拆除总面积89225.406平方米。

相关文化

宗教文化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信奉的人很少。中国史书上最早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记载为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国(原居中国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现为西安市),他口授佛教经典给一个名叫卢景的博士弟子。 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时,佛教传入五台山,五台山现存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寺庙126座。兼有汉传佛教(称“青庙”)和藏传佛教(称“黄庙”)两个宗教体系,构成五台山具有特色的佛教文化景观。 

五台山佛乐

五台山佛乐即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五台山音乐与佛教结合的产物,也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五台山佛乐分为声乐器乐两部分,采用的是“工尺谱”谱系。其“声乐”指的是在法事仪式中以“和念”“令调”“吟诵”和“直数”四种形式对各种经文进行演唱。“器乐”指的是使用若干件乐器和法器组成乐队,为经文诵咏中的部分曲调进行伴奏或单独进行器乐演奏,演奏的乐曲通常称为“小曲”。五台山佛乐主要以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进行传承。五台山佛乐主要代表作品有早课曲目《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和晚课曲目《弥陀经》《忏悔文》《蒙山文》等。

五台山五彩画

五台山寺庙建筑的五彩画是一种典型的佛教彩画。它受到了宗教、官方和民间三方面的影响,体现了中国风土彩画的多元特征。五彩画中出现了许多佛教题材,如佛陀、菩萨、阿罗汉等。受到五台山佛教的汉藏结合的影响,五彩画具有显著的密宗特点。此外,五彩画还融合了儒、道和民间宗教的内容。它展现了晚期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此外,五彩画还与官式彩画有关联,因为五台山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官方工程的建设加快了彩画的更新速度。因此,现存的五彩画主要集中在相对晚近的历史时期,清代中期官式彩画的影响也最为明显。

五彩画作为风土彩画,具有贯穿古今与植根民间的特征。它保留了早期的特征,并赋予了风土建筑独特的时代感。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五彩画采用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民俗环境作为题材,并融入了相应的元素。清代至民初的五台山佛寺五彩画摹本体现了其贯穿古今与圣俗相融的特征,包括分类、图案、色彩和构图等方面。五彩画根据复杂程度和外观的庄严华丽程度被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这种分类体现了五彩画作为风土彩画贯穿古今的特征。五彩画的图案主要包括瑞兽、花草和锦纹等,种类繁多,展现出神圣和世俗的双重属性。

五彩画以金、青、绿三色为主色,体现了圣俗结合的特征。金色在佛教中象征神圣和光明,也区分了不同菩萨的伽蓝世界。五彩画中金色的使用最为丰富。蓝色和绿色在五彩画中也常见,其中青色的等级高于绿色,与清代官式彩画的特征相符。五彩画的构图比例接近明代,并留有宋、循吏式彩画之间的过渡痕迹。构图方式更多受到构件长度的影响,方心两侧的图案多由头和找头构成,构图比例约为1:2。这些特征使得五彩画成为宋、清彩画间过渡的实例。

建筑文化

空间组织类型

五台山寺庙建筑依据空间组织可分为6大类型。

单体寺庙

单体寺庙是指平面布局简单,只有个别主体、单体建筑或小独院的寺庙布局。组群式布局是指寺庙内除中院外,还设立了许多别院或重院的寺庙空间组织模式。单体布局的寺庙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这些寺庙位置比较偏远,交通不便,如兰若寺,导致后期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其次,受地形或周围环境的限制,例如兰若寺和五台山县城慈云寺等,建筑物不能大规模展开布局。最后,这些寺庙原有的建筑保留较少,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比如五台县城广济寺。

组群式布局

组群式布局是指寺庙内除中院外,还设立了许多别院或重院的寺庙空间组织模式。在佛教中,通常将大雄宝殿或寺院主要建筑所在的院落称为“中院”,而其他依附于中院而建的院落则被称为“别院”或“重院”。中院通常设置佛塔佛殿、讲堂、佛阁等主要用于供佛的建筑物,因此也被称为“佛地”。而别院则根据所供奉的主要对象进行命名,例如文殊院、观音院、药师院、弥勒院、方丈院等。五台山寺庙的组群式布局类型较多,除对称式布局外,还有受地形、周围环境等限制而出现的纵轴式和横向排列式的空间组织形式。组群式寺庙布局的特点是有明确的中轴线,主要建筑物依中轴线布局;以中院为核心,设立大量别院;整体布局主次分明;布局中有明确的功能区分。

纵轴式寺庙布局

纵轴式寺庙布局是五台山佛寺的主要形式。在唐代之后,随着伽蓝制度的形成,中国的佛寺布局完全由纵轴式的殿堂和院落取代。纵轴式寺院的空间组织是指将各主要殿堂有序地布置在一条轴线上,每个殿堂的左右各配一座配殿。从五台山现存的寺院来看,纵轴式寺院的空间组织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一种主要殿宇为中心,其余为别院,这种布局是沿着纵轴方向展开的,各个三合或四合的院落中,主体建筑的体量和造型往往会根据所供奉的主像在佛教界中的地位而有所变化(例如,大雄宝殿通常比其他殿宇更高)。另一种主要殿宇则布置在一个纵轴式的院落中,例如显通寺,这种寺院的主要殿堂的体量和造型呈现出类似音乐的韵律变化。五台山现存的佛寺建筑大多采用了这种布局方式,例如显通寺塔院寺和寿宁寺等。由于宗派、供奉对象和历史发展的差异,每个寺院主轴殿堂的类型和布局也会有所不同。

园林式寺庙布局

园林式寺庙布局是一种将寺庙与自然或人造环境相结合的布局模式。根据地域和景观特点,园林寺庙可以分为山林型、城市型和综合型。山林型寺庙位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山林或村落,寺外有山林环境,寺内以自然景观为主。城市型寺庙位于城市或近郊,寺外没有园林环境,寺内以人工景观为主。综合型寺庙则综合了以上两种布局方式,主要建筑与附属建筑有序或无序地分布,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互交错。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寺庙与园林合而为一,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五台山的南山寺竹林寺都是典型的园林式寺庙。

四合院

四合院是中国汉族传统院落建筑的一种,其特点是在一个院子的四面建有房屋,将庭院合围在中间。一般四合院由三合院前面加上一个门房或门楼形成封闭式空间。有时多个院落排列而成,称为一进院落、二进院落等。四合院历史悠久,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代的四合院通常是廊院式院落,通过廊、墙等将单体建筑联系起来形成丰富多变的建筑群体。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减少。典型的四合院式寺庙建筑有五台山的南禅寺,南禅寺分为东院和西院,东院为僧房,西院为主要殿院,南面为山门,东西配殿为龙王殿和菩萨殿,北面正殿为大殿。此外,五台山还有其他一些寺庙也采用了四合院式的布局,如龙泉寺院、极乐寺千佛殿院、龙泉寺西院等。

塔院式

塔院式是一种以佛塔为中心,周围围绕其他建筑物形成独立院落或塔、殿并立的寺庙布局。这种布局形式起源于佛教建筑的早期,主要受到印度佛寺样式的影响,并结合了中国传统宫廷建筑的特点。五台山的塔院式佛教建筑中,最典型的是龙泉寺。龙泉寺的寺庙布局呈一字型,东院为殿院,建有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和山门;中院为普济和尚墓塔院,寺庙中心是普济和尚墓塔,周围有三门殿祖师堂、宗堂殿和献亭;西院中心是岫净文公和尚墓塔。另外,塔院寺也是一种以塔为中心的寺庙布局模式,最初是显通寺的塔院,后来独立成为寺庙,其他建筑物以塔为中心,沿主轴线布局,包括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五台山大白塔和藏经殿。

空间组织特征

在空间特征上,五台山的建筑拥有5大特点,分别是:群集性、对称性、等级性、封闭性以及环境的协调性。

集群性

集群性是指五台山风景区内有许多寺庙建筑,其中很多寺庙都非常大,例如显通寺占地面积广,有400多个房间。

对称性

对称性是指五台山的寺庙建筑布局通常沿着主轴对称分布。由于发展渊源、历史和地形等的差异,五台山的寺庙呈现出不同的对称方式。例如,尊胜寺以主轴上的重要院落为对称轴,在东西方向上布置了别院;显通寺则以主轴和主要殿宇为对称轴,在东西方向上布置了相应的配殿。

等级性

等级性则是通过主体建筑按照“正殿高大而重隐深藏”的原则设计来体现。具体表现在屋顶样式、间数、进深和宽度以及高度。在五台山的所有寺庙建筑中,大雄宝殿是最高级别的,它采用庑殿顶,并且前面有重檐抱厦和四出廊。而无量殿和铜殿则采用单檐和重檐的歇山顶,歇山顶是次于庑殿顶的第二级屋顶样式。

封闭性

封闭性是指五台山的大多数寺庙都建有围墙,形成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空间,例如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和镇海寺等。然而,也有一些受到周围环境影响而不设围墙的寺庙,如观音洞上院、竹林寺和南山寺的部分建筑,它们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在被院墙包围的寺庙建筑中,设立了多个院中院,如菩萨顶、尊胜寺金阁寺和龙泉寺等。

环境的协调性

环境的协调性是指五台山寺庙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与周围的地形融为一体。此外,为了美化寺庙环境,建筑多采用本地材料。例如,寺庙内外及周围的植物大多使用本地植物,如华北落叶松侧柏、华木和油松等。在建筑材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广泛使用本地产青石,例如许多寺庙的院落地面石、尊胜寺的旗杆,以及显通寺和南山寺部分栏杆和扶手等。

相关作品

绘画作品

与山西五台山相关的绘画作品主要为莫高窟五代十国《五台山图》《观音菩萨画像》《关公夜观春秋图》。敦煌莫高窟五代《五台山图》颜色以淡绿为主,其局部临摹部分以五台山豆村一带寺庙为中心。左上角描绘了大佛光寺,右上部描绘大法华寺,四面围墙高耸,是研究唐五代时期五台山佛教和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珍贵资料。《观音菩萨画像》作者为元代画家赵孟頫,该画作纵长68.3厘米,横宽38.2厘米,纸质绢裱。画面内容以观音菩萨画像为主。《观音菩萨像》将人物与山水花草绘于一轴,突破了以往单纯画佛、菩萨像的传统风格,使佛像画更加接近于自然,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关公夜观春秋图》,长83厘米,宽70厘米,纸质绫裱立轴,作者为明代画家沈周。画面内容以关羽手持《春秋》凝目观书为主。

影视作品

重要荣誉

1982年,五台山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2年,五台山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2005年,五台山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7年,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09年,五台山在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重大事件

山体滑坡

2018年,五台山景区梵仙山路段受降雨影响发生山体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车辆损失。

“驴友”被困

2020年,12月13日下午,3名“驴友”进入五台山台顶区域后被困。经当地公安、消防救援等部门救援,14日上午,3名被困“驴友”全部被找到,其中有2人在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1名冻伤者已被送往医院治疗。

桶装水水源来自女厕所水管

2024年2月13日,网友吐槽五台山景区游客中心休息室桶装水从女厕所水管接,泡面都被毁了。次日景区回应,这个行为不是很好,会反映一下。五台山景区的水都是地下水,平时也喝的这个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