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猴下目 :狐猴下目

更新时间:2024-09-21 02:07

狐猴下目(学名:Lemuriformes)是哺乳纲灵长目的一个下目,属于原猴。主要包括马达加斯加狐猴科,以及非洲和亚洲婴猴科懒猴科。狐猴下目是灵长目中唯一的现存下目。

形态特征

这些动物的特征是鼻吻部较长,下颌有一组特殊的牙齿,主要用于梳理毛发。

分布范围

仅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及附近的一些小岛

分类介绍

鼠狐猴科

已知5属21种,分为2个亚科:鼠狐猴亚科Cheirogaliginae和叉斑鼠狐猴亚科Phanerinae。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耳短,有长的簇毛;鼻吻部较长。生活于热带森林,树栖,白天在树洞中休息,夜间活动。以树的汁液、树脂、树胶、果实和昆虫为食。行动敏捷。毛耳鼠狐猴Allocebus trichotis属于极危物种,数量稀少。

赤褐倭狐猴倭狐猴属 rufus身长仅10余厘米,尾长13厘米,平均体重仅55克,是体型最小的灵长目

狐猴科

已发现5属20种。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体型差异很大,体长13~60厘米,体重60~3000克;尾长17~60厘米,相当于或超过体长,尾毛密而长,多呈扫帚状;眼大;被毛浓密,且具鲜明的颜色;大型种类的吻部延长,形似狐嘴;外耳壳半圆形,或被毛浓密;后肢长于前肢,指、趾具扁指甲,较小的种类第2脚趾上是带沟槽而弯曲的爪;有36枚牙齿,只有狐猴为32枚牙齿,缺上门齿。栖息于热带雨林或干燥的森林或灌丛,也有的生活在竹林、芦苇区或无林的山地。白天或夜间活动,吃昆虫、果实、芦苇、树叶,偶尔吃小鸟。单独或以家庭方式结群。有蛰伏现象,有的只有3天,有的达数周。妊娠期120~150天,9~11月份产仔,每胎产1仔,18个月性成熟。

嬉猴科

仅1属7种。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包括马岛鼬狐猴Lepilemur dorsalis、埃氏鼬狐猴Lepilemur edwardsi、白足鼬狐猴Lepilemur leucopus、小齿鼬狐猴Lepilemur microdon、鼬狐猴Lepilemur mustelinus、棕尾鼬狐猴Lepilemur rufricaudatus、北鼬狐猴Lepilemur septentrionalis。与狐猴科有较近亲缘关系,但牙齿仅32枚,而狐猴科有36枚。体长25~30厘米,尾长22~26厘米,体重500~700克。植食性。盲肠可辅助消化吸收。夜行性。善于爬树及在树间跳跃,采取垂直的跳跃方式运动,双腿齐蹦做猝发式推进,突起突止而无汗症和喘息现象。以视觉传递信号,如有侵犯者,双方会怒视威胁并僵持,甚至搏斗,形似拳击,故又有“拳击猴”之称。均数量稀少。

大狐猴科

路虎发现3属11种。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体型较大,体长30~71.2厘米,体重1~7千克;尾长32.5~64厘米;胸部有1对乳头;体被毛浓密,毛细光滑,色泽变化很大,有白、淡灰、灰或褐,有的在肩部和四肢有橘红色块斑,有的四肢白色,或在头部、耳、臂为黑色,在臀部有1三角形块斑。眼睛的虹彩金黄色。主要树栖,也到地面活动。大多栖息于热带茂密丛林中或干旱地区;白天或夜间活动。食叶、花、树皮和果实。结小群,每群最多9只。妊娠期4~5个月,6~7月产仔(干旱地区8月),每胎产1仔。幼仔45天后可独立生活。雄性2.5岁性成熟。叫声有的象母鸡,有的象狗。善在树间跳跃,一跃可达10米,跳跃时身体与地面垂直。坐着睡觉,两臂抱着树干,头夹在两膝之间,尾大多很长,并下垂卷成钟表发条状。

指猴科

仅1属1种,即指猴Daubentonia madagascariensis。分布于马达加斯加东部沿海森林。因指和趾长(中指特长)而得名。体型像大老鼠,体长36~44厘米,尾长50~60厘米,体重2千克;体毛粗长,深褐至黑色;尾比身体长,尾毛蓬松,形似扫帚,毛长达10厘米,黑或灰色;体纤细;头大吻钝;耳大,膜质;除大拇指和大脚趾是扁甲外,其他指、趾具尖爪;牙齿结构像鼠,仅20枚;四肢短,腿比臂长。栖息于热带雨林的大树枝或树干上,在树洞或树杈上筑球形巢。单独或成对生活,夜间活动。喜食昆虫。取食时常用中指敲击树皮,判断有无空洞,然后贴耳细听,如有虫响,则用门齿将树皮啮一小洞,再用中指将虫抠出。由于叫声凄厉,似哭声,当地人认为指猴会带来恶运,所以一旦看到便杀死,加之栖息地的破坏,指猴变得数量极其稀少,曾一度认为已经灭绝。

发育与争议

狐猴科下目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存在一定的争议。一种流行的替代分类法将狐猴科动物放在它们自己的下目狐猴科下目中。在长鼻亚目中,两种常见的分类包括两个下目(适应下目和狐猴下目)或三个下目(适应下目、狐猴下目和狐猴科下目)。一种较少见的分类法将夜猴(Daubentoniidae)放在它自己的下目Chiromyiformes中。在某些情况下,原始适应类动物被包括在灵长目内,这种情况下,真灵长类动物有时被视为一个亚目,长鼻亚目成为一个下目,而狐猴下目和其他类群成为小下目。无论下目分类如何,冠灵长类动物由10个家族组成,其中三个已经灭绝。这三个已灭绝的家族包括马达加斯加的巨型狐猴,其中许多在人类抵达该岛后的最后1000年内灭绝。

演化历史

狐猴科下目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是多样化的。美国古生物学家菲利普·金格里奇提出,狐猴下目灵长类动物是从欧洲适应类动物中的几个属之一进化而来的,这是基于适应类动物前下牙齿与现存狐猴下目梳齿的相似性;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过渡化石,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相反,狐猴下目可能是从早期的亚洲尾猴或锡瓦拉适应类动物的一个分支进化而来,后者移居到北非。分子钟估计表明,狐猴和狐猴科动物在非洲的古新世大约在6200万年前分化。在4700万至5400万年前,狐猴科通过漂流到达马达加斯加。在孤立的环境中,狐猴多样化,并填补了今天通常由猴子和猿类填补的生态位。在非洲,狐猴和加拉哥在始新世时期分化,大约在4000万年前。与马达加斯加的狐猴不同,它们不得不与猴子、猿类以及其他哺乳纲竞争。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