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 :位于非洲东南部的印度洋岛国

更新时间:2023-07-13 14:59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马语:Repoblikan'i Madagasikara,英语:Republic of Madagascar),简称马达加斯加,是位于非洲大陆以东、印度洋西部的半总统制岛国。马达加斯加国土面积为59.2万平方千米,是世界面积第二大的岛国。其领土包括马达加斯加岛及周边岛屿,绝大部分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上,占领土面积的99.642%。马达加斯加全域共有6个省,23个大区,119个县,首都为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截止到2023年,马达加斯加人口约为2892万人,共有18个部族,官方语言是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民族语言是马达加斯加语,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马达加斯加人主要信奉原始宗教基督教,此外有约7%信奉伊斯兰教

马达加斯加全岛由火山岩组成,中部为中央高原,察拉塔纳纳山主峰马鲁穆库特鲁山(Maromokotro)为全国最高点;东部为带状低地;西部为缓倾斜平原。岛上有贝齐布卡、齐里比希纳、曼古基和曼古鲁四条较大河流。东南沿海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季节变化不明显;中部为热带高原气候,温和凉爽,西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干旱少雨。1.6亿年前,马达加斯加岛从冈瓦纳古陆逐步脱离出来,在古老的非洲和南美洲物种组成基础上,经过长期隔离演化,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很多动植物为马达加斯加特有。公元16世纪末期,伊麦利那王国在马达加斯加中部建立,并于19世纪初统一全岛,建立马达加斯加王国。马达加斯加1896年沦为法国殖民地,直至1960年6月获得独立,建立马尔加什共和国。1975年12月,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1992年8月,马达加斯加举行全民公投,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共和国;2009年,原首都市长安德里·拉乔利纳(Andry Nirina Rajoelina)宣布自任“最高过渡权力机构”(HAT)总统;2019年1月8日,马达加斯加高等宪法法院公布大选正式结果,拉乔利纳当选新一任总统。马达加斯加高等宪法法院于2023年12月1日宣布,马达加斯加前总统拉乔利纳在总统选举首轮投票中赢得超过半数选票,再次当选总统。

马达加斯加2022年GDP约为149.5亿美元,人均GDP为453.9美元,按国际汇率计算在世界排名222。马达加斯加是世界上主要的香草生产地,岛上有超过30,000公顷的种植园,香草生产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工业方面,采矿业是马达加斯加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马达加斯加较大的矿业项目有QMM钛铁矿、安巴托维钴矿、Kraoma铬矿项目等;马达加斯加政府重视生态旅游发展,并为此专门设立了“马达加斯加自然保护区及生态多样性保障基金”,第一批特批经营的国家公园包括安达西贝-曼塔迪亚国家公园(Andasibe-Mantadia National Park)、伊萨卢国家公园(Isalo National Park)等十个国家公园。此外,马达加斯加现有安布希曼加王宫(Royal Hill of Ambohimanga,俗称蓝山行宫)、安德烈法纳干燥森林(Andrefana Dry Forests)以及阿钦安阿纳雨林(Rainforests of the Atsinanana)3处世界遗产

马达加斯加于1960年9月20日宣布独立后加入联合国,现为非洲联盟、东南非共同市、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印度洋委员会、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成员,与非洲联盟共同立场保持一致。马达加斯加是国际刑事法院成员,与美国军方签订了双边保护豁免协定。11个国家在马达加斯加设立了大使馆,包括法国英国、美国、中国和印度

名称

马达加斯加全称“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国名得名于民族名。因马尔加什民族占国内居民的98%,故名。在马尔加什文中,Madagaskara或Malafasy意即“马尔伽什人的土地”。1960年6月26日该岛独立后称马尔加什共和国。马尔加什一词是法语马达加斯加语的汉语音译,它在法语中是马达加斯加一词的形容词词形。

关于马达加斯加的名称来源有两种假设,一种假设认为“Madagascar”与“Malay”一词有关,指的是马达加斯加人起源于现代印度尼西亚的南岛民族。在穆罕默德·伊德里西(Muhammad al-Idrisi)1154年绘制的地图中,该岛被命名为Gesira Malai,即阿拉伯语中的 “马来岛”(Malay Island)。希腊人将这个名字倒过来称为 Malai Gesira,这被认为是该岛现代名称的前身。马来岛(Malay Island)这一名称后来在拉丁文中被译为Malichu,是 “Malai Insula”的缩写形式,在中世纪的《赫里福德地图》(Hereford Mappa Mundi)中作为马达加斯加的名称。

另一种假设是马达加斯加是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Mogadishu)的音译,摩加迪沙是中世纪印度洋的一个重要港口。“Madageiscar”这个名字最早是由13世纪的威尼斯探险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首次使用的,该词最初作为摩加迪沙的音译使用,马可·波罗混淆了该岛和摩加迪沙,因为中世纪时期多使用“Madagasikara”,所以该名称在得以推广。

马拉加斯卡拉(Malagasikara)或马拉加斯加(Malagascar)这个名字也有历史证明。1699年,一份英国官方报纸记录了80到90名乘客从“Malagascar”抵达最终纽约地区。1882年版的英国报纸“The Graphic”将“Malagascar”称为该岛的名称,并指出它在词源上是源自马来语的一个词,可能与马六甲(Malacca)的名称有关。1891年,桑给巴尔旅行家萨利赫·本·奥斯曼(Saleh bin Osman)在讲述他的旅行(包括作为埃明·帕夏救济远征队的一部分)时,将该岛称为“马拉加斯卡尔”(Malagaskar)。1905年,查尔斯·巴塞特(Charles Basset)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写道,马拉加西卡拉(Malagasikara)是当地人对该岛的称呼,他们强调自己是“Malagasy”,而不是“Madagasy”。

历史

早期

马达加斯加地区是地球上人类最晚定居的陆地之一,该地区最早出现人类的时间是公元420年(或公元250年至590年),考古遗址也可表明,人类早在1500年前就在马达加斯加永久定居,有一些间接的证据可以表明早期人类在此生存,其中最古老的潜在证据是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部的陶兰比古生物遗址发现的一块带切口的狐猴科亚化石,切口显示出明显的屠宰痕迹(关节附近出现了尖锐切口,螺旋状骨折等),可推断此切口是人类运用屠宰工具对其切割所致。

早期定居者抵达后开始实行刀耕火种农业,清理沿海雨林进行耕种。第一批定居者遇到了马达加斯加丰富的巨型动物群,包括 17 种巨型狐猴、和几种马达加斯加河马等,此后由于狩猎和栖息地破坏而灭绝。公元200至500年间,南岛人开始在马达加斯加定居。到公元600年,这些早期定居者开始在中部高地开垦森林。

梅里纳人(Merina people)可能是在600到1000年前到达中部高地的,他们的口述历史描述了他们遇到了一个被称为瓦津巴(the Vazimba)的古老民族。瓦津巴人可能是更早且技术不那么先进的南岛人定居潮的后裔,在16世纪和17世纪初被梅里纳国王安德里亚马内洛(Andriamanelo)、拉兰博(Ralambo)和安德里亚纳贾卡(Andrianjaka)收服或驱逐出高地。如今,马达加斯加的许多传统社区都把瓦津巴人的灵魂尊称为“tompontany”(土地的祖先)。

马达加斯加是斯瓦西里文化发展的最南端,公元7~9世纪,第一批阿拉伯人来到这里,发现了已被印尼海员所殖民的马达加斯加岛,阿拉伯人在该岛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建立了定居点,随之而来的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字的引入,阿拉伯文字被用来转写马达加斯加语,成为一种叫“苏拉贝”的书面语言,最早的马达加斯加岛历史便是用当地语言马达加斯加语和阿拉伯文字写成的。此外,阿拉伯天文学和许多其他文化元素,如季节、月份和日期的名称也被引入。

封建王国时期

大约在公元一千年前后,来自东南亚和大洋洲的南岛人以及来自非洲大陆的班图黑人相继抵达马达加斯加,班图人带来了瘤牛,并退林开垦草地供其生长,此外,他们还带来了灌溉农业、修筑梯田等技术建立了大量村庄。公元9世纪至12世纪,来自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的商人开始与东非沿海地区展开广泛的贸易,在公元1200-1500年期间达到高峰。公元10世纪时,阿拉伯人还在西北海岸建立了贸易站。作为印度洋海上贸易路线的一部分,马达加斯加是非洲和印度洋所包含的地区之间许多社会和经济互动的交汇点,其位置的特殊性也使它成为许多不同文化的交汇点。新移民的家族组织逐渐联合,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大约在14世纪,建立了后来被称为伊麦利那(Imerina)王国的国家。

在女王兰吉诺统治时期(大约公元1500~1520年),确立了长子继承制,王位世袭,后其长子安德里亚马内洛继位后,进入了伊麦利那王国历史上的安德里纳王朝时期,在其统治时期,麦利那人掌握了炼铁技术,组建了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军队。

16世纪初,欧洲人来到马达加斯加岛葡萄牙探险者迪奥古·迪亚士是第一位发现马达加斯加岛的欧洲人,他于1500年8月10日圣劳伦斯节这天发现了马达加斯加岛,当时将其命名为圣劳伦斯。

公元1575年,拉兰博继位,相传是在此时期将国家命名为伊麦利那王国,国民成为伊麦利那人。公元1610年,安德里安贾卡继位,并与在位期间占领了阿纳拉曼加,为纪念驻扎在此的1000人军队,改名为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意为“千人地”),并将其定为首都,成为王国的政治、经济中心。17世纪末,安德里亚马吉纳瓦洛纳继位,在此时期通过武力征服和联姻的方式实现了马达加斯加岛中部高原地区的统一。

1643年,马达加斯加出现了多个法国据点,其中以马达加斯加南部的陶拉尼亚鲁最为著名。1774年至1824年,马达加斯加成为海盗和欧洲商人的重要据点,主要从事奴隶贸易

18世纪晚期,欧洲殖民主义的入侵,唤起了马达加斯加岛各部落团结御敌的意识,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的伊麦利那王国具备了统一全岛的能力,纳姆波印此时为伊麦利那王国在19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被誉为“伊麦利那王国之父”。

1810年,纳姆波印之子拉达马继位,称拉达马一世(RadamaⅠ)。拉达马一世用十余年时间征服了马达加斯加岛2/3以上的地区,1817年伊麦利那王国开始称为马达加斯加王国。

19世纪中期,拉达马一世王后继承王位,称拉纳瓦洛纳一世(RanavalonaⅠ),在其统治期间统一了全岛3/4以上的领土。在其统治期间,女王采取了一系列限制基督教传播的措施,并于1836年将传教士驱逐出境

1861年,拉纳瓦洛纳一世病逝,其子腊克托继承王位,称拉达马二世(RadamaⅡ),上位后执行完全亲西方的门户开放政策,签署不平等条约,拉达马二世继位之时,法国人让·兰伯特在马达加斯加经商、开工厂,还任法国在马领事。

1863年,拉达马二世被其反对者勒死,其妻被拥立为王,称拉梭赫里纳女王(Queen Rasoherina),在其执政期间,首相赖尼莱阿沃尼采取均衡外交政策,维护国家独立。1869年2月,赖尼莱阿沃尼与拉梭赫里纳女王一起改信基督教新教,从此,新教被定为马达加斯加国教。

1878年,让·兰伯特在塔那那礼佛去世,其侄子要求获得遗产,此举获得法国政府的支持,马达加斯加拒绝此请求,给予兰伯特的侄子25万法郎作为补偿。1881年,法国“托莱”号船在马达加斯加西北岸进行军火走私交易时,与马达加斯加当地萨卡拉瓦人产生冲突,造成“托莱”号船上的几名阿拉伯人死亡。

法国殖民时期

1882年,法国以马达加斯加违反《兰伯特宪章》以及“托莱”号事件为由,提出临时占领马达加斯加北部,马达加斯加使团拒绝请求。1883年,弗朗哥-霍瓦战争爆发,标志着法国对马达加斯加殖民入侵的开始。

1883年7月13日,女王拉梭赫里纳女王逝世,公主拉扎芬德拉赫蒂继位,称拉纳瓦洛纳三世。1884年12月,法国军队占领安奇拉纳纳,后马法多次谈判,于12月17日签署《塔马塔夫条约》,此条约是马达加斯加丧失国家主权的开始。

1893年,法国再次向马达加斯加宣战。1894年12月,法国远征军炮轰塔马塔夫,第二次马法战争开始,法国很快占领塔马塔夫。1895年,法军占领首都塔那那礼佛,女王拉纳瓦洛纳三世被迫向法军投降。

1895年10月1日,马达加斯加和法国签订停战条约,女王继续保有王位,但国家接受法国保护,1896年8月6日,法国国民议会正式宣布马达加斯加成为法国海外殖民地。1897年,法国殖民者下令取消马达加斯加王朝和首相职位,放逐女王,废除贵族特权,后从法律,关税,货币等多个方面逐步建立其完整的殖民统治体系。

20世纪初,马达加斯加人民在全岛各地掀起了反殖民主义侵略的武装斗争,但遭到加列尼殖民地局的血腥镇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殖民当局征调41,355名马达加斯加人服兵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岛上的民族解放运动再次兴起。1925年爆发了劳动人民争取经济和政治权利的第一次大罢工;1926年,发生农民反对没收土地和强迫劳动的斗争;1929年,3000多人在首都塔那那利佛游行示威,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独立的要求:“自由独立的马达加斯加归人民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1.5万马达加斯加人在法军服役。

1940年,纳粹德国外交部犹太人事务处处长弗朗茨·拉特马赫提出“马达加斯加计划”,他主张对东西部地区的犹太人进行分类处理,东部犹太人是“好战的犹太知识阶层”,应被拘押在波兰卢布林,可作为人质使用;西部的犹太人则有被流放到马达加斯加岛的“权利”。后因英国皇家空军不列颠战役中的英勇作战使德国未能迅速完成对英作战的计划,导致了“马达加斯加计划”的流产。1940年,法国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海外领土,以及马达加斯加殖民地,都处于德国军事管理之下,法国政府设在维希,同年12月,由于希特勒加紧将德军运往东线,准备入侵苏联,“马达加斯加计划”被完全放弃。1942年,英国开始了铁甲行动,法国维希政府与英国在马岛上展开马达加斯加战役,战斗就以维希军队逃往马达加斯加南部而告终。随着1943年法国的豁免,直接导致了马达加斯加的政权变化,法国再次接管了政权,继续法国的殖民统治。

1946年2月,马达加斯加成立了群众性政党——马尔加什革新民主运动,要求废除殖民制度,恢复马达加斯加的独立。1946年3月至1946年8月,马达加斯加代表团多次向法国制宪议会提交草案,要求恢复国家自由,最终法国制宪议会同意举行马达加斯加全民投票。1947年3月29日,马达加斯加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法武装起义。20世纪50年代,包括马尔加什人民联盟、马尔加什民族阵线等多个联盟成立,马达加斯加各地发生了超过30次罢工运动。1956年6月,法国慑于法属非洲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制定了《海外领地根本法》,宣布给予马半自治共和国地位。1957年生效的《海外领地基本法》扩大了领地议会权力。

马达加斯加独立时期

1958年10月,马达加斯加省议会代表大会在塔那那利佛举行,大会宣布马达加斯加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国名为马尔加什共和国,亦称第一共和国。1959年4月29日通过首部宪法。1959年5月,国民议会选举齐腊纳纳为总统。经过齐拉纳纳和法国总统一年的谈判,1960年6月26日,马尔加什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齐腊纳纳为首任总统。

独立初期,齐腊纳纳实行提出实行“独特的马尔加什社会主义”政策,但实际执行的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针,尤其是《马尔加什—法国合作协定》使马尔加什的经济命脉控制在法国资本手中。政策侧重发展重工业发展,农民对政府经济政策极为不满。1971年4月,莫尼玛党人领导了农民暴动,官方镇压后,莫尼玛党被解散。1972年1月,学生因不满教育和政治经济改革问题,举行罢课,6月17日,拉马南佐阿将军提出全民公决授予新政府领导国家的全部权力,10月11日,齐腊纳纳宣布辞去总统职位。

1975年6月15日,外交部长迪迪埃·拉齐拉卡海军上校被选举为委员会主席兼国家元首,宣布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诞生,亦称第二共和国,12月21日,举行全国公民投票,通过了《马达加斯加社会主义革命宪章》和新宪法,选举拉齐拉卡为总统。1975年12月21日,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12月30日,新宪法颁布实行,开启了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时期。拉齐拉卡在位期间提出了福科诺洛纳社会主义并付诸实践。

1992年8月19日,马达加斯加举行全国公民投票,表决新宪法草案。根据1992年宪法,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亦称第三共和国。

1993年2月,在马首次多党选举中,阿尔贝·扎菲(Albert Zafy)战胜拉齐拉卡,当选第三共和国总统。1997年2月,拉齐拉卡在总统选举中获胜,重掌政权。2001年12月16日,马举行总统选举。拉齐拉卡与主要反对派候选人、塔那那利佛市市长马克·拉瓦卢马纳(Marc Ravalomanana)围绕选举结果展开激烈争斗,马陷入长达半年的政局动荡。

2002年4月,马最高宪法法院宣布拉瓦卢马纳纳当选马总统。5月6日,拉瓦卢马纳纳宣誓就职。2006年12月3日,拉瓦卢马纳纳以绝对优势胜选连任,并于2007年1月19日宣誓就职。此后,拉瓦卢马纳纳创建的“我爱马达加斯加党”相继赢得众议院选举、市镇选举和参议院选举。

2009年1月下旬,马达加斯加朝野矛盾激化,首都等地发生严重骚乱和流血冲突。3月17日,马克·拉瓦卢马纳总统在部分哗变军队压力下被迫交权并流亡国外,反对派领导人、原首都市长安德里·拉乔利纳宣布自任“最高过渡权力机构”(HAT)总统。2010年11月17日,过渡政权推动全民公投通过《第四共和国宪法》。在国际社会和马达加斯加有关各方的努力下,马于2013年10月—12月举行大选。埃里·拉乔纳里曼皮亚尼纳当选马达加斯加第四共和国首任总统,并于2014年1月25日宣誓就职。2015年开始,在联合国的指导和帮助下,世界粮食计划署启动了马达加斯加国家计划,其两大目标是长期发展和重建工作以及解决南部地区的粮食不安全问题。2018年11月和12月,马达加斯加分别举行两轮总统选举投票。2019年1月19日,新总统安德里·尼里纳·拉乔利纳在首都塔那那利佛的马哈马锡纳体育场举行了隆重宣誓就职仪式,正式出任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第十三任、第四共和国第二任民选总统。2021年,马达加斯加遭遇4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导致马达加斯加南部超过100万人缺少粮食,这迫使大批群众离开家园去寻找食物。2023年11月,安德里·拉乔利纳(Andry Rajoelina)在首轮选举中以58.95%的得票率当选总统,投票率为46.36%,他成为该国历史上总统选举投票率最低的总统。[120]

地理

位置境域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以东、印度洋西部,在南纬12°~25°,东经43°~51°之间,其国土面积约59.2万平方千米,包括马达加斯加岛及周边岛屿。其中马达加斯加本岛约占全国面积的99.642%,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全岛南北长约1500千米,东西宽约500千米,海岸线长约5000千米,领海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此外,马达加斯加领土还包括西北部的诺西贝岛(Nosy-be)和东部的圣玛丽岛(Saint-Marie)等周边岛屿。临近马达加斯加的其他岛屿包括为西北部的科摩罗群岛、北部的塞舌尔群岛、东部的毛里求斯岛留尼汪岛等。

气候

南回归线横穿马达加斯加岛南部,因此全岛大部分位于热带区域,在气候上受印度洋东南信风赤道暖流的影响,加之岛上地势复杂,全岛各地气候略有差异。截至2020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513毫米,

东部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年平均气温约24℃,最凉月平均气温亦在20℃以上。年降水量达2000~3800毫米,是非洲多雨地区之一,每年1~4月常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袭击。

中部高原属于热带高原气候,气候温和,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18℃。中部高原地区的雨季从11月开始,一直持续到3月或4月,也是高原最热的时期,平均气温为28°-30°C。

西部处在背风一侧,降水较少,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为600~10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26.6℃。5 月至11月为旱季,气温约为20至25°C。十二月至四月期间为雨季。北部地区比南部地区更绿,而且确实更湿润。

南部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低于6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25.4℃。受季风的影响,全岛4-10月为旱季,11月-次年3月为雨季。雨水多集中在一月至三月,其余月份降水稀少,特别是在图利亚拉(Toliara)以南的西南海岸,这是该国最干旱的地区。多芬堡(Fort Dauphin)周围的东部地区降雨较多,但仍然非常干燥。2月至5月以及10月至12月期间平均气温约30℃,冬季气温约为25°C。

地质

马达加斯加岛屿中部和东部主要由变质岩和火成岩前寒武纪基底花岗石、岩浆岩和片岩组成,年龄在30亿至 5.5亿年之间。穆龙达瓦(Morondava )、马哈赞加 (Mahajanga) 和安比卢贝 (Ambilobe)沉积盆地沿该岛西部三分之一处分布,由年龄约3.5亿年近代的陆地沉积物组成。马达加斯加的西部边缘包括中生代和第三纪石灰岩,分别出现在安卡拉纳和贝马拉哈地块、纳莫罗卡、阿纳拉梅拉纳和安卡拉高原以及马哈法利高原。 环绕马达加斯加的洪水玄武岩包括Mahajanga熔岩、Toliara 熔岩和 Ejeda-Bekily岩脉群以及 Androy 熔岩流。

据地质学家称,马达加斯加岛大约在1.65亿年前隶属于非洲。随着大陆的分离,马达加斯加岛脱离了非洲。马达加斯加由冈瓦纳古陆裂解而成,属非洲克拉通的一部分,主要由前寒武纪构造一岩浆一变质杂岩晚古生代一中生代泥砂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和中新生代火山一沉积岩系组成。前寒武纪构造—岩浆—变质杂岩在马达加斯加分布广泛,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5%,该国前寒武纪主要经历了太古—古元古代基底形成和盖层沉积,中—新元古代罗迪尼亚大陆裂解、洋壳俯冲,新元古代末—早古生代东西冈瓦纳大陆汇聚、拼贴、碰撞造山和造山后岩石圈拆沉等构造—热事件;晚古生代—中生代沉积地层主要分布于马达加斯加西部,东部有少量分布,以海陆交互—陆相泥砂质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为主,主要出露晚石炭世—早白垩世karoo序列;中新生代火山—沉积岩系主要分布于马达加斯加东、西海岸带,在前寒武系分布区的局限盆地中亦有少量分布。

作为马达加斯加的主要组成部分,马达加斯加岛经历了三期构造演化阶段,包括晚石炭世—早侏罗世卡鲁裂谷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马达加斯加岛裂谷阶段以及晚白垩世至今马达加斯加岛漂移阶段。晚石炭世至早侏罗世,冈瓦纳大陆裂解,形成卡鲁裂谷,主要分布在索马里以南的东非(包括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各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期,随着冈瓦纳大陆裂解,马达加斯加板块和南极板块先后与非洲大陆分离,随后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分离,印度洋逐渐张开。马达加斯加板块和印度板块沿Davie断裂带向东南运动,马达加斯加板块在早白垩世晚期基本停止运动;晚白垩世早期,非洲板块东缘和马达加斯加板块西缘进入漂移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马达加斯加板块与印度板块分裂,马达加斯加板块基本停止运动,而印度板块则向EN向快速运移。

地形地貌

马达加斯加全国地形以高原为主,错落分布着平原、山丘、群山和盆地。马达加斯加可分为五个地理区域:东海岸、查拉塔纳纳地块(Tsaratanana Massif)、中部高地、西海岸和西南部。南北走向的中部高原位于岛的中东部,长约1200千米,海拔约为1000-2000米;东部为宽度25-100千米起伏不平的山坡地形;西部为平原和高原地区,地形起伏较缓,呈阶梯状逐渐下降至宽阔的滨海平原(100-200千米);南部主要是平原,地形较为平缓;北部以盆地为主,地形复杂,系火山及喀斯特地貌,察拉塔纳纳山的马鲁穆库特鲁山海拔2876米,为全国最高峰。马达加斯加的主要山峰包括还包括位于安德林吉特拉国家公园的波比峰,高2658米;此外,位于安卡拉特特拉山的齐亚法扎武纳山也是境内主要山峰,高约2643米。

东海岸由一片狭窄的低地带组成,宽约50千米,由冲积土沉积而成,中间地带由陡峭的悬崖与峡谷交替组成,毗邻海拔约 500 米的悬崖。

位于岛屿北端的查拉塔纳纳丘陵地带(Tsaratanana Massif)有马鲁穆库特鲁山,这是岛上的最高点。再往北是安博希特拉火山(Montagne d'Ambre)。查拉塔纳纳山(Tsaratanana Massif)的多山地形阻碍了岛上其他地区的交通,从而限制了安奇拉纳纳港口的潜力。

中央高地的海拔范围为800至1800米,地形多种多样,包括圆形和侵蚀的山丘、巨大的花岗石露头、死火山、侵蚀的准平原以及冲积平原沼泽,后被改造成灌溉稻田。中央高地从北部的查拉塔纳纳地块延伸到南部的伊瓦科尼地块(Ivakoany Massif),轮廓清晰,由东海岸的悬崖,向西海岸缓缓倾斜。中部高地包括安贾菲高原(Anjafy High Plateaus);伊塔西(Itasy)火山地层和安卡拉特拉地块(Ankaratra Massif)。伊萨洛瑞尼弗山 (Isalo Ruiniform Massif) 位于中部高地和西海岸之间。

西海岸由沉积地层组成,比东海岸更加锯齿状,因此提供了许多免受旋风袭击的港口,例如马哈赞加 ( Mahajanga)的港口。因此,该地区已成为马达加斯加与外界之间的重要桥梁。由于马达加斯加内陆遭受严重侵蚀而产生的沉积物导致该海岸港口淤塞。马哈赞加和图利亚拉之间海岸上有广阔的冲积平原,许多地方覆盖着马达加斯加红树林沼泽

西南部与东边的伊瓦科尼地块接壤,北边与伊萨拉罗伊尼福尔地块接壤。它包括南部海岸的两个地区,马哈法利高原和安坦德罗伊人占领的沙漠地区。

海岸线

马达加斯加海岸线长6000千米,南北长1600千米,最宽处600千米。它距非洲东海岸仅300千米,与非洲东海岸相隔4000多米深的莫桑比克海峡。东海岸由一片狭窄的低地带组成,宽约50千米,由冲积土沉积而成,中间地带由陡峭的悬崖与峡谷交替组成,毗邻海拔约500米的悬崖,可通往中部高地;西海岸由几层沉积岩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岸线呈锯齿状,尤其是在西北部,因此提供了许多免受旋风影响的优良港口,例如马哈赞加港。

水文水利

水文

由于中部高原的地形特点,马达加斯加全国河流主要分为两个流向。东部河流短、流量小、落差大,注入印度洋,主要河流为曼古鲁河,全长300千米,流域面积17175平方千米;西部河流平缓、流域宽,注入莫桑比克海峡,主要河流包括伊库帕河(664千米)、贝齐布卡河(605千米)和曼古基河(564千米)。截止2020年,马达加斯加境内年平均地下水产水量550亿立方米。

贝齐布卡河(Betsiboka)是马达加斯加中北部的河流,从中部山区发源地往西北方向流动,河道全长525千米,河水因沉淀物呈现红色,大部分沉淀物在河口处聚集,流入莫桑比克海峡。伊库帕河(Ikopa)是贝齐布卡河最大的左支流,流经首都塔那那利佛南部郊区,河道全长485千米,流域面积18550平方千米。

马达加斯加分布有较多的中、小湖泊,最大的是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中部高原北部阿劳特拉·曼古鲁大区的阿劳特拉湖,湖面面积约900平方千米;其次是位于北部博埃尼大区的金库尼湖,湖面面积约为100平方千米。

水利

马达加斯加水利灌溉设施体系不完备。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马全国仅108.6万公顷耕地拥有灌溉条件,主要集中于中部、中东部及北部地区。2013年2月过境的哈鲁纳飓风冲垮了西南部阿齐莫·安德烈法那大区(Atsimo-Andrefana)曼古基河上已有50年历史的取水坝(非发行已出资在原址上兴建另一座取水坝,中国在马中资企业华安公司中标)和部分小型水利设施

安德卡勒卡电站(Andekaleka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是马达加斯加装机最大的水电站,电站设计安装机组4台,总装机规模120兆瓦,首批两台机组在1982年建成投产,电站在原先投产发电的1、2号机组的基础上先后两次扩机,2012年底3号机组完成扩机。目前电站承担着该国首都安塔那那利佛等沿线地区40%的电力供应。距首都塔那直线距离125千米,是马达加斯加现存最大水电站。建成时装有2台机组,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在2012年为其安装完成第3台机组,目前三台机组总共装机91兆瓦,是向首都地区供电的重要电源,约占首都电网整体发电量的50%以上。

土壤

马达加斯加土壤包括氧化土、老成土、淋溶土、干早土、火山灰土、始成土、新成土、变性土以及有机土等。氧化土又被称为砖红壤,马达加斯加岛上有大面积的红色土壤,马达加斯加经常被称为“大红岛”。东部沿海和中部高原地区多为砖红壤和红壤,植物养分经淋溶后大量流失;以前火山活动的地区—伊塔西(Itasy)和安卡拉特拉(Ankaratra),以及北部的察拉塔纳纳(Tsaratamana)则有相对肥沃的土壤;西部平原地区土壤多为红棕色和红褐色,当地居民几个世纪以来的刀耕火种传统导致大面积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整体肥力不高;干旱土主要分布于南端,始成土和新成土较多地分布西海岸新区;火山灰土、有机土、变性土和淋溶土呈零星分布。

砖红壤在法国ORSTOM分类中属于典型的铁铝土,此种土壤风化程度很深,除了与当地生物气候条件有关外,还与其地形不断隆起,风化淋溶作用不断向深处发展有关,此种风化物十分坚固,当地居民把它切成大小不同的块,经晒干后用作不同目的的建筑材料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马达加斯加每年约有3.37亿立方米可再生水资源,年使用量达13000万立方米。该国96%的水用于农业,3%用于国内消费,1%用于工业。由于不同地区气候有巨大差异,降雨量从东北部每年4000毫米高到南部每年400毫米不等,水资源分布不均,这种变化导致马达加斯加北部和中部地区水资源丰富但南部稀缺。

马达加斯加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具有7800兆瓦的水电开发潜能。但目前仅有3%得到开发。电力及可再生能源发展落后,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马达加斯加经济社会发展。据统计,2019年发电量18.6亿度,其中水力发电占48%。

矿产资源

马达加斯加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矿石博物馆”之称。马达加斯加主要矿产资源有石墨、铬铁、铝矾土、石英、云母、镍矿、钛铁、铁矿、锰、铅、锌、煤等,其中石墨储量居非洲首位。此外还有较丰富的宝石、半宝石资源以及大理石、花岗岩和动植物化石等。此外,马达加斯加还是世界上著名的宝石出产国之一。截至2022年,除钻石外,几乎所有种类的宝石均有发现,祖母绿、海蓝宝石、红宝石、蓝宝石、石榴子石等为该国优势宝石资源。

铁矿主要分布于马达加斯加中部地区,矿床类型属沉积变质型和岩浆型钒钛磁铁矿,位于马达加斯加西海岸的苏阿拉拉(Soalala)铁矿是该国已发现的唯一特大型沉积变质型铁矿,估算资源储量8亿吨以上。

马达加斯加是世界上最大的钛铁矿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钛铁矿主要分布于东海岸北部塔马塔夫(Toamasina)和南部安布文贝(Ambovombe)地区,矿床类型属滨海砂矿

镍钴矿位于首都塔那那利佛以东80km处的安巴托维(Ambatovy)镍钴矿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镍钴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红土镍矿开采实体之一,查明镍、钴资源储量达12500万吨、1000万吨。

石墨矿主要分布于首都东部,从北部安巴托米坦巴(Ambatomitamba)至南部Marovintsy面积约8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集中了大中型石墨矿产地8处,资产储量超过1亿吨;从Fotadrivo至Ambahita间25千米范围内分布着三处大中型石墨矿区,资源储量超过1亿吨。

煤炭在南贝蒂尤基(Betioky Sud)一带已发现的5处矿产地中,煤炭储量10亿吨以上,萨科亚煤矿是马达加斯加目前工作程度,规模最大的矿床。

铝土矿主要分布于马达加斯加东南部Manantenina一带,在中东部Mantasoa及Ambodinonoka等地有少量分布,现已发现矿产地15处,估计铝土矿资源量3亿吨以上。

土地资源

截止2021年,马达加斯加土地面积共581,800平方千米,其中农业用地共408,950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70.3%;永久性草地和牧场为950,000平方千米;森林面积为124,166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之21.364%;其他用地为48684.03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8.368%。

生物资源

动植物资源

马达加斯加岛上有近千种兰科,是名副其实的香草之国,还有8种面包树和其它一些特殊的树种,像红树林及许多珍贵木材,如大果紫檀玫瑰树、巴厘桑木等。

马达加斯加常见的畜禽种类主要包括牛(主要是瘤牛),牛类养殖遍布全岛;高原地区主要养殖大量猪、绵羊、山羊、鸡、鸭、鹅和火鸡。此外,马达加斯加水域拥有丰富的海洋野生动物,包括各种鱼类、贝类和甲壳亚门

海洋资源

作为世界第四大岛,马达加斯加拥有114万平方千米的专属经济区和11.7万平方千米的大陆架,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广阔,渔业资源丰富。海产品主要有北方蓝鳍金枪鱼对虾属、龙虾、海参、石斑鱼鲷鱼火鱼、鲨鱼、比目鱼、鳗鱼和鲛鱼等。马达加斯加渔业发展潜力较大,鱼类和养殖产品的出口是马达加斯加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森林资源

马达加斯加的森林覆盖面积为93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15.7%。马达加斯加的树种以针叶林为主,也有红木、大果紫檀、黑木及玫瑰树等名贵树种。属热带雨林气候的东南沿海低地和平原地带,热带植被生长茂盛。

马达加斯加拥有地球上最丰富的雨林,该国一半以上的物种都生活在位于岛东海岸的森林中。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安卡拉特拉山(Ankaratra)的东坡一直延伸到东海岸地区,对生物多样性尤为重要,有数百种脊椎动物栖息于此;画廊森林多生长于在河流、小溪或湖泊的边缘,其特点是高大,如罗望子树。由于有充足的水,大多数树木或灌木一年到头都为绿叶,画廊森林是一些狐猴科物种的栖息地,即使在干旱时期,也可作为其避难所,因为树木非常高,树叶可以作为其食物。因此,廊道森林在帮助物种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非常重要;猴面包树在马达加斯加也被称为“森林之母”(Reniala),是一种100%原生态的马达加斯加树,马达加斯加主要的猴面包树森林位于穆龙达瓦。

生物多样性

综述

1.6亿年以前,马达加斯加从冈瓦纳古陆逐步脱离成为独立的岛屿。脱离以前,冈瓦纳古陆包括了现代的南美洲、非洲、南极洲、澳大利亚以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因此马达加斯加岛的生物是在古老的非洲和南美洲物种组成基础之上,经过长期的隔离演化,形成了现在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组成。马达加斯加拥有极其丰盛的自然景观和生命形式,国内有25万种物种,其中70%是马达加斯加独有的。

本土植物

马达加斯加拥有多达12000种植物,其中70-80%是特有植物,这使其成为地球上最多样化的植物区系之一。马达加斯加目前已知的维管植物共有1698属11698种。有5个植物科仅分布在马达加斯加:翼萼茶科Asteropeiaceae是单型科,包括8个种的树和灌木;商陆藤科Barbeuiaceae只有1个种;唐松木科Physenaceae只有1个属2个种的小型树和灌木;苞杯花科Sarcolaenaceae有10个属72个种的常绿树;龙眼茶科球萼树科有2个属14个种的落叶树。马达加斯加岛上80%的植物都为该岛独有,尤其以“猴面包树”和“旅人蕉”最为著名。

猴面包树

猴面包树在马达加斯加也被称为“reniala”(“森林之母”),是一种100%原生态的马达加斯加树。世界上有8种猴面包树,其中就有6种是马达特有的,其生命力极强,即使在热带草原那种干旱的恶劣环境中,其寿命仍可达5000年左右。猴面包树的果实呈长椭圆形,果肉汁多味甜,猴子和狒狒最爱吃,因此这种树才有了一个最广为人知的名字,叫猴面包树。

兰花

马达加斯加有近1000种已知的兰花,其中85%是特有的。例如达尔文兰常称大彗星风兰,是马达加斯加特有的附生兰花,是花距最长的植物,距长有25-40厘米。长距彗星兰学名种加词“sesquipedale”,是拉丁语中“一尺半长”的意思,指的是距的长度较长。在距的末端有少量的花蜜。这些花蜜被发现含有果糖、蔗糖、葡萄糖和棉子糖等成分。

旅人蕉

旅人蕉(Ravenala madagascariensis),是鹤望兰科的植物,因其叶基积聚的水在紧急情况下被旅人饮用而得名。这是唯一的旅人蕉物种,原产于马达加斯加,并在世界各地种植。旅人蕉的树干类似于棕榈树,高度超过8米(26英尺)。树的顶部是香蕉状的大叶子,有长长的苍白叶柄(叶柄),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呈现扇形外观。叶子长4到5米,每个叶子基部形状像一个巨大的杯子,可以容纳大约1升的雨水。大花簇包含不寻常的白色花朵,周围环绕着叶状苞片,种子呈浅蓝色。

本土动物

淡水鱼类

动物方面,马达加斯加淡水鱼类有122个特有种,2个特有科:皮杜银汉鱼科Bedotiidae(俗称马达加斯加彩虹鱼)有2个属,准海科Anchariidae(马达加斯加鲶鱼)也有2个属。

两栖类

马达加斯加的本地两栖动物都是特有的,已记录有341种。有1个特有科,曼蛙科Mantellidae,有12个属,姬蛙科Microhylidae中还有3个特有窄口蛙亚科:指盘蛙亚科Cophylinae(8属74种);拨土蛙亚科Scaphiophryninae (2属11种)和暴蛙亚科Dyscophinae(仅1属3种,即著名的tomatofrog),在非洲树蛙科非洲树蛙科中还有1个特有的非洲莎草或灌木蛙属(马达加斯加芦苇蛙),有11个种。

爬行纲

马达加斯加的爬行动物有417种,其中98%是特有的,包括2个特有科和1个近特有的科:盾尾蜥科Opluridae,俗称马达加斯加蜥,2属8种(只有1个物种也在科摩罗群岛有分布);蛇科Sanziniidae,2属4种;和单型科异盲蛇科Xenotyphlopidae,圆鼻盲蛇。海龟和陆龟没有特有科,但有3个值得注意的特有属:辐射陆龟属Asterochelys,有2个种,辐射陆龟Asterochelysradiata 和几乎灭绝的马达加斯加陆龟Asterochelysyniphora;蛛网龟属Pyxis,2种和4个分类群的小型陆龟;和马达加斯加大头侧颈龟属Erymnochelys,是大型淡水龟,与南美洲北部的物种是近亲。

世界上有150种左右的变色龙,马达加斯加是约一半变色龙种类生长的家园。2021年,研究人员在马达加斯加发现一雌一雄两只纳米变色龙雄性全长21.6毫米,从吻部到肛门距离为13.5毫米,为目前已知约1.15万种爬行纲中个头最小。雌性纳米变色龙个头略大,全长28.9毫米,从吻部到肛门距离为19.2毫米。

鸟类

马达加斯加的鸟类有110种特有种,4个特有科和2个近特有科。拟鹑科(拟鹑科)有2属3个陆生物种;地科Brachypteraciidae4属5种;单型科鹃鴗科(Leptosomatidae)的马达加斯加布谷鸟(也在科摩罗群岛发现);裸眉鸫科(Philepittidae),2属4种;马岛科(Bernieridae),作为古老的进化枝(至少有900万年的历史)有8属11种;钩嘴科(Vangidae),有14属20种(科摩罗群岛分布有一种)。

哺乳动物

哺乳纲有8个特有科,包括马岛猬科(Tenrecidae)、鼠狐猴科(Cheirogaleidae)、嬉猴科(Lepilemuridae)、狐猴科(狐猴科)、大狐猴科(Indriidae)、指猴科(Daubentoniidae)、吸盘足蝠科(Myzopodidae)和食蚁狸科(Eupleridae);此外还有40个特有属包括食虫类8属,啮齿动物9属,蝙蝠1属,食肉动物7属和狐猴15属。

大部分狐猴现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各地,马达加斯加地区有超过100种狐猴。其中以光面狐猴、环尾狐猴等最为著名。光面狐猴是现存体型最大的狐猴,毛发黑白相间,其叫声像座头鲸的歌声,主要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东部热带雨林的树冠层;环尾狐猴是被人熟知的狐猴种类,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南部和西部的干燥落叶林中,吃花、果以及树叶和树皮。

自然保护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达加斯加保护地有36个。1991年,马达加斯加启动了非洲第一个《国家环境行动计划》,将政府的部分管理权转移给了当地社区协会,开始促进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2003年,拉瓦卢马纳纳宣布了“德班愿景”(the Durban Vision),该计划旨在将该岛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两倍以上,达到60,000平方千米以上,即占马达加斯加陆地面积的10%。到2016年,保护地网络数量已发展到122个,占地710万公顷,相较与德班宣言之时的170万公顷,面积增长了416%。1991年建立了“马达加斯加自然保护地管理协会”授权管理马达加斯加的公园和保护地,该协会后改名为“马达加斯加国家公园管理局”,截至2021年,该局管理着43个自然保护地,包括国家公园、特别保护区和综合自然保护地。

2012年7月的一项评估发现,自2009年以来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给岛上的野生动物带来了可怕的后果:90%的狐猴物种被发现面临灭绝的威胁,这是所有哺乳动物群体中比例最高的。其中,23个物种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202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马达加斯加发现的219种哺乳动物中有120种濒临灭绝。

2007年,其中六个国家公园被宣布为联合世界遗产,名称为阿钦安阿纳雨林(Rainforests of the Atsinanana)。阿钦安阿纳雨林是由分布在该岛东部的六个国家公园组成。这些幸存至今的雨林对于延续生态进程的不断发展尤为重要,而这正是能够反映出马达加斯加岛地质发展史的生物多样性赖以生存的命脉。雨林中当地特有物种的比例非常之高,占所有种群的80%至90%。阿钦安阿纳雨林对于动物种群繁衍,特别是灵长目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雨林中生活着很多珍稀和濒危物种,马达加斯加全部123种陆地哺乳纲中,有78种栖息在这片雨林,其中包括被世界保护自然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72个物种。

清吉拜马拉哈自然保护区(Tsingy de Bemaraha Strict Nature Reserve)位于马达加斯加中西部,面积1520平方千米,少高大乔木,多灌木和猴面包树,有多种珍稀濒危动物,以狐猴科最具代表性,包括环尾狐猴、黑猿猴、指猿猴等20余种。清吉拜马拉哈自然保护区于199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于2023年进行了区域扩展,新增区域包括五个保护区。新增区域对生物保护极为重要,因为这里生活着大量濒危的特有物种,如猴面包树凤凰木,以及一些当地特有物种,如有着5400万年历史的拟鹑科鸟类(Mesitornithiformes)。

安雅保护区(Anja Community Reserve)是一个针对于环尾狐猴所设立的保护区,该保护区是1999年由政府设立,位于马达加斯加南部,保护面积为30公顷,栖息着上千只野生环尾狐猴。

自然灾害

在非洲区域,马达加斯加是第二个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境内主要自然灾害包括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东部沿海和西部沿海地区的气旋;热带气旋和热带风暴后的洪水;南部的干旱;南部的蝗灾

气旋

马达加斯加位于西印度洋海域,是热带风暴多发区,每年12月至翌年3月是该国飓风季。2022年,强热带气旋“巴齐雷”袭击马达加斯加,同时引起洪水等其他衍生灾害,造成马达加斯加超过14万人受灾,东部沿海城市马南扎里政体遭灾严重,城市建筑被大范围损毁,教堂、医院、监狱等建筑顶棚被狂风吹走。

干旱

2021年,马达加斯加南遭受了4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且持续时间很长,其中一些社区已经三年没有正常的雨季,由于严重干旱以及沙尘暴导致了农民几乎无法种植粮食,使得马达加斯加南部地区五分之二(131万)的人口陷入饥荒中。

蝗灾

2009年以来在马达加斯加西南部出现蝗群,后于2012年4月演变为蝗灾,2013年,蝗灾范围继续扩大至西北部博埃尼大区,马达加斯加西海岸近80%区域及中部部分大区均受蚱蜢侵袭而导致农业减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蝗灾的评估,在马达加斯加部分地区,水稻和玉米作物因蝗虫造成的损失从40%到70%不等,有些田块庄稼受损失程度达到100%。

行政区划

政区

马达加斯加共设6个省(一级行政区)、23个大区(région)、119个县(district)、1695个乡镇(commune)和1.8万个社区/村(fokontany),首都为塔那那利佛,马语意为“千人勇士城”,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根据现行宪法,马达加斯加地方分权(自治)体系涵盖省、大行政区、乡镇三级,一级行政区为省。2007年修宪取消自治省、改设大区,但2010年通过的第四共和国宪法恢复省级建制,并保留大区设置。目前省一级政权机构仍未产生,23个大区实际行使一级行政区功能。

主要城市

马达加斯加主要城市包括首都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塔马塔夫市(Toamasina)、安齐拉贝市(Antsirabe)、安奇拉纳纳市(Antsiranana)等。

塔那那利佛

马达加斯加首都为塔那那利佛,人口约320万,马语意为“千人勇士城”,城市地处马岛中部偏东的高原地带,海拔1200米,属热带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200毫米,有国际机场(塔那那利佛/伊瓦图国际机场)、天文台以及各类工业企业,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塔那那利佛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一座具有亚、非、欧三大洲混合风格的城市,同时也是全国的交通枢纽,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西半部。

塔马塔夫

塔马塔夫市(Toamasina)是马达加斯加东海岸首府,马达加斯加最大港口城市,Betsimisaraka族聚居地,距首都365千米。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盛产香草、咖啡、丁香、香蕉、荔枝,同时也是马国水稻最大产区,享有经济首都美誉。

安齐拉纳纳

安齐拉纳纳(Antsiranana)为马达加斯加北端港口城市,是迪亚纳区首府,原称迭戈苏亚雷斯,得名于1543年到访的葡萄牙探险家迭戈苏亚雷斯,地处安齐拉纳纳湾南部,为世界最优良的天然海港之一。1977年设马达加斯加大学地区分校,1988年改为独立分校。

安齐拉纳纳是马达加斯加最北部著名旅游城市,马国第3大港,位于首都以南约170千米,海拔较高,较为凉爽。有“水城”之称。该城是萨卡拉瓦人、科摩罗人、阿拉伯人、法国人及印巴人混居的大都市。

政治

政体

马达加斯加实行半总统制,中央国家机构由总统、政府、国民议会、参议院、高等宪法法院组成。政府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

国民议会

马达加斯加实行两院制,分为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国民议会议员任期5年,通过普选产生。2019年5月,马达加斯加举行国民议会议员选举,执政联盟“与安德里·拉乔利纳总统一道”(IRD)赢得多数席位。7月,拉扎纳马哈苏阿当选国民议会议长。参议院议员共18人,任期5年,其中三分之二通过间接选举方式选出,三分之一由总统直接任命。

司法机构

依据宪法,马达加斯加司法体系包括最高法院、高等司法法院、上诉法院以及初审法院等。最高法院(CourSuprême)为马最高司法机构,行使终审权,下设终审法院(CourdeCassation)、最高行政法院(Conseild'Etat)和审计法院(CourdesComptes)。首席院长和总检察长是最高法院首长,由掌玺兼司法部长提名,由部长会议(ConseildesMinistres)通过法令任命。高等司法法院(HauteCourdeJustice/HCJ)由最高法院首席院长、2名终审法庭庭长、2名上诉法院院长、2名国民议会议员和2名参议员等组成,法定职责是审理总统、议长、总理、部长、高等宪法法院院长等政要涉嫌严重违宪、犯罪等案件。

宪法

马达加斯加于1992年8月19日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经1995年9月、1998年3月和2007年4月三次修订,宪法赋予总统直接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的权力,总统任期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三届,由直接选举产生;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均需三分之二的多数方可中止总统权力;地方政权实行自治。2007年修宪取消了自治省,赋予大区行政和财政自治权,并作为一级行政区。2010年11月17日,过渡政权推动全民公投通过《第四共和国宪法》。新宪法主要变化包括将总统最低任职年龄要求由40岁降为35岁,并将总统连续任职期限由三届改为两届。该版本宪法沿用至今。

政党

马达加斯加实行多党制政党众多。目前影响力较大的政治派别主要包括:

支持拉乔利纳总统联盟(MAPAR):执政党。由支持安德里·拉乔利纳的“马达加斯加青年准备着”(TGV)、“争取变革民主共和人士联盟”(UDR-C)等政党和政党联盟组成。

“我爱马达加斯加党”(TIM):前执政党。前身为马克·拉瓦卢马纳创建的“我爱马达加斯加协会”,在拉瓦卢马纳纳2001年竞选总统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拉瓦卢马纳纳就任总统后于2002年7月将其转变为政党。基层组织较完备。拉瓦卢马纳纳2009年下台并流亡海外后,该党两次发生分裂。

马达加斯加新生力量党(HVM):前执政党。2014年由埃里组建。2015年赢得市镇选举和参议院选举。

元首

1992年9月颁布的“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马尔加什人民组成一个政教分离、有组织的主权国家,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由全民直接普选产生,任期5年。总统还被宪法赋予了直接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的权力。马达加斯加高等宪法法院于2023年12月1日宣布,马达加斯加前总统安德里·拉乔利纳在总统选举首轮投票中赢得超过半数选票,再次当选总统。

政要

对外关系

综述

截止2010年,马达加斯加同118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非洲联盟、东南非共同市场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印度洋委员会、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国际组织的成员。

同邻近印度洋岛国的关系

马达加斯加系印度洋委员会成员国,向周围岛国供应农产品和海产品,贸易有贸易顺差

毛里求斯

2004年4月,毛里求斯总理保罗·贝朗热访马。双方签署双边合作总体构架协定、促进和互相保护投资协定及旅游技术合作协定等三个原则文件,并签定糖业管理合作协议。2005年1月,马克·拉瓦卢马纳赴毛里求斯出席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会议。7月,印度洋委员会第三届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塔那那利佛举行。11月,拉瓦卢马纳纳访问毛里求斯。2016年3月,埃里总统访问毛里求斯。2019年3月,安德里·拉乔利纳总统对毛里求斯进行访问,并作为主宾出席毛独立51周年庆典。

科摩罗

2011年2月,科摩罗总统桑比访马。5月,拉乔利纳应邀出席科新总统伊基利卢的就职典礼。2012年3月,科摩罗外长巴克里访马。2014年1月,科摩罗、塞舌尔毛里求斯总统出席埃里总统就职仪式。4月,马达加斯加是接替科摩罗担任印度洋委员会轮值主席国。2015年10月,埃里总统与科摩罗总统伊基利卢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会谈。2016年3月,科摩罗总统伊基利卢访马。

印度洋岛国组织

2005年7月,印度洋委员会第三届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塔那那利佛举行。2006年3月,印度洋委员会第22届部长理事会在马举行。马达加斯加政治危机发生后,印度洋委员会参与非盟马问题国际接触小组的调解工作。2015年3月,印度洋委员会粮食安全出资方会议在马举行,同年5月,印度洋委员会第30届部长理事会会议在马举行。

与法国的关系

法国是马达加斯加前共主,两国有着传统关系。法国是马达加斯加最大贸易国、双边援助国和直接投资国;马达加斯加65%的直接投资来自法国,法国在马达加斯加拥有500多家企业;法国在马达加斯加的侨民约2.6万人,在马达加斯加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此外,法国在马达加斯加设有文化中心,每年向马达加斯加提供数量可观的赴法学习、进修或培训奖学金,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马达加斯加设有调频转播台。2005年7月,法总统雅克·希拉克访马,两国签署航空协定和总额为310万欧元的援助协议。2019年11月11日,马总理恩蔡出席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2021年4月,法国驻马使馆宣布向马捐赠150万欧元,用于帮助马南部受旱灾影响民众。2021年8月,安德里·拉乔利纳总统访问法国并同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举行会见。

与美国的关系

马达加斯加于1960年6月与美国建交。马达加斯加政府在1963年1月允许美国在马达加斯加岛设立“人造卫星追踪站”。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马达加斯加因新政府掌权,外交政策转变,两国关系降至冰点,1981年,两国互派大使,后美国又多次给予马达加斯加贷款、援助以及财政补贴,两国关系恢复。21世纪,两国关系发展迅速。2000年,美国将马达加斯列为“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首批受益国,马达加斯加向美国出口总额由1999年的0.8亿美元增至2001年的2.5亿美元。2002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布什致函马克·拉瓦卢马纳,率先承认马新政权。2016年4月,美国反恐代表团访问马达加斯加,承诺提供价值200万美元的反恐设备,主要用于塔那那利佛机场安检。2020年,美国累计向马提供1.335亿美元援助。2021年12月,美国际开发署向马提供2500万美元,主要用于振兴马农业,缓解马南部粮食危机。

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同马达加斯加自1972年11月6日建交以来,一直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政治上,双方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其互相来访,交往频繁;经济上,中国同马达加斯加互利合作始于1985年。两国自建交以来,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且签有相互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贸易协定和成立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协定等;文化、教育及卫生等方面,1980年两国签订文化合作协定,截至2023年,马达加斯加现有2所孔子学院和1所孔子课堂,马达加斯加至中国留学生在册总数为649人。中国自1975年起向马达加斯加派遣医疗队,现有4个援马医疗点,截至2023年,已派出23批共697人次。

国际组织

安德里·拉乔利纳2009年3月违宪上台后,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非洲联盟法语国家组织均向其强力施压,先后中止马达加斯加成员国资格,要求其尽快恢复宪政秩序。美国欧盟等谴责拉乔利纳违宪夺权,对马达加斯加采取减援、停援措施。非盟于2009年4月成立马达加斯加问题国际接触小组主导解决其政治危机。2010年3月17日,非盟宣布对拉乔利纳及其108名主要支持者实施制裁,内容包括旅行限制、冻结海外银行账户和外交孤立等。拉乔利纳上台后因南非接受马克·拉瓦卢马纳流亡而同南非交恶。安德里·拉乔利纳曾于2009年5月访问利比亚塞内加尔,多方寻求外交承认,并曾谋求参加不结盟首脑会议和在联合国大会发言,但遭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国家强烈抵制。2011年9月以来,马达加斯加主要政治派别签署南共体解决马达加斯加危机路线图及其实施框架,有关过渡期机构相继成立,国际社会对其外交压力有所缓和。2013年以来,国际社会强力推进马达加斯加选举进程,为大选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非洲联盟、南共体、欧盟法语国家组织、印度洋委员会等国际和地区组织2013年派出观察员监督两轮大选。马达加斯加是顺利举行大选后,国际社会普遍认可选举结果,非盟、南共体恢复其成员国资格,美国、欧盟全面取消对其制裁。2014年埃里总统就职后,频繁出访欧美,寻求政治和经济支持。2016年,马达加斯加先后举办东南非共同市场峰会和法语国家组织峰会。

军事

马达加斯加在独立初期组建了国防军,兵源以原来在法国殖民军队中服役的马达加斯加军人为主,总兵力约1000人。拉齐拉卡执政后,将国防军和国家宪兵合并组成人民武装力量,重组人民军。总统为军队最高统帅。武装力量部为军事行政机构。全国设6个军区。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约18个月。1997年,军队人数13617人,陆军主要装备有坦克12辆、装甲车100辆以及各种火炮。海军约600人,其中包括1个海军陆战连,装备有巡逻艇和两栖舰艇。空军约500人,装备有各种飞机4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12架、直升机6架。另有宪兵部队8143人,警察4030人。1998年国防预算为1130亿马法郎。马达加斯加全部军事及战略工业一直由国家控制,在实行自由化经济政策后也没有实行私有化,其中较重要的有设在前法国海外军团基地迪耶果·苏瓦雷斯港即安齐腊纳纳的海军军舰修造所。 

截至2023年,正规军总兵力2.16万人。其中陆军1.25万人,装备有坦克12辆、装甲车100辆以及各种火炮102门;海军500人,其中包括1个海军陆战连,装备有1艘巡逻艇和1艘两栖舰艇;空军500人,装备有各种飞机4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12架、直升机6架;宪兵8100人。

人口

人口数量

截止2022年,马达加斯加总人口为29611714人,人口增长率为2.4%;女性人口为14775496人,占总人口的49.9%,男性人口有有14836218人,占总人口的50.1%;截止2022年,城镇人口为11809744人,占总人口的39.88%,农村人口为17801970人,占总人口的60.12%;人口出生率为31.424‰,人口死亡率为5.571‰;截止2021年,首都塔那那利佛的人口数量为1274225人,主要城市塔马塔夫的人口数量为325857人,安齐拉纳纳的人口数量为129320人。

族群

马达加斯加共有18个部族,主要包括伊麦利那族(占总人口的26%)、贝希米扎拉卡族(占总人口的14%)等。人们习惯上将马达加斯加人分为高原族和海岸族两大部族。聚集在首都塔那那利佛和菲亚南楚的伊麦利那人被称为高原族,其他沿海部族被统称为海岸族。

马达加斯加总人口的98%以上为马达加斯加人,此外还有印巴裔、法裔、科摩罗裔等人口,其中,印巴裔法籍侨民(Karanes)在马达加斯加工商界占据重要地位。2021年,马达加斯加劳动力约1446.2万。在马华侨和华裔约6万人,其中,新华侨约5万,老华侨约1万。主要分布在塔那那利佛和塔马塔夫,多在当地从事商贸、餐饮等服务业。

语言

马达加斯加民族语言为马达加斯加语,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依据宪法,官方语言为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根据世界语言数据库(Ethnologue)的语言报告,马达加斯加的语言数量为14个,均为现代语言,其中包括11种本土语言、作为殖民遗产的法语、曾一度成为国家第三种官方语言的英语和马达加斯加手语。马达加斯加的民族语言使用范围广、使用人数较多,麦利那方言使用者有752万人,超过法语使用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

宗教

马达加斯加居民的偏远农村中,主要信奉带迷信色彩、没有组织的原始宗教(约占总人口的55%);城镇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约占总人口的40%),基督教会组织严密,全国各地建有教堂;北部和东部沿海部分地区有少量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约5%)。极少数人信奉东正教和福音教。

19世纪20年代,伦敦传教士协会(LMS)的新教徒抵达马达加斯加,这是来到马达加斯加的第一批基督传教士,马达加斯加人开始有人加入,1835年,女王拉纳瓦洛纳一世开始对岛上的基督教发展加以遏制。1869年,女王腊纳瓦洛娜二世皈依基督教,鼓励其传教活动,新教逐渐成为马达加斯加皇室贵族的宗教。

1604年,法国传教士抵达马达加斯加。在早期皈依者的帮助下,他们在岛上用土著语言马拉加什语编写了一本天主教教理问答或教学手册,在法国殖民期间广受欢迎。作为马达加斯加教会理事会的一部分,天主教会在该国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政治影响力。

经济

综述

马达加斯加属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严重依赖外援,工业基础薄弱。马克·拉瓦卢马纳执政后提出“快速、持续”发展口号,出台国家10年减贫战略文件,确定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推出“马达加斯加行动计划”,鼓励私营部门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经济实现持续增长。2020年12月2日,马政府举行部长会议审议《马达加斯加振兴计划》,决定尽快提交各多双边合作伙伴及投资者。《马达加斯加振兴计划》旨在落实拉乔利纳13条竞选承诺、《马达加斯加振兴倡议》及拉乔利纳政府施政纲领,并就马未来几年发展战略及实施办法作出部署。

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8万亿阿里亚里(约合143亿美元),第一产业占比24.7%,第二产业占比17.8%,第三产业占比57.5%。2021年,马达加斯加名义GDP约为54.7292万亿阿里亚里(约合139亿美元),财政收入为63539亿阿里亚里(约合16.1亿美元)。其中,国内税收32248亿阿里亚里(8.2亿美元),海关关税26570亿阿里亚里(6.7亿美元),外部援助3060亿阿里亚里(0.8亿美元);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为9.1%,较此前预期数上调0.3个百分点;2021年马达加斯加财政支出为79251亿阿里亚里(约合20.14亿美元);通货膨胀率为5.8%;到期外债额为1.27亿美元,政府公共债务余额50.77亿美元;外国资本援助(项目)金额为12205亿阿里亚里(约合3.1亿美元)。

马达加斯加法定货币名称为阿里亚里(Ariary,一般标注为MGA或Ar,简称“阿里”),自2003年起由马达加斯加中央银行发行,包括100、200、500、1000、2000、5000、10000阿里面值的纸币,以及50阿里及以下面值的硬币。此前马货币名称为马达加斯加法郎(MGF),5马法郎等于1阿里。部分普通民众仍习惯以马达加斯加法郎标注或计算物价。

第一产业

马达加斯加拥有丰富的农林牧渔业资源,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马达加斯加特色农产品及食品饮料制造企业主要有:STAR(由法国Castel集团控股)、VidzarDzama、Tiko、Basan、Taf、Floribis、ChocolaterieRobert、Menakao等。

马达加斯加生产了世界上75%以上的香草,这一产业每年为马达加斯加创造约5亿美元外汇收入。2021年9月10日,马达加斯加工业化、商业和消费部发布了2021-2022年出口季及2022-2023年出口季马获准香草出口商名单,主要分为“工业型”和“手工业型”两大类。香草是马达加斯加第二大出口农产品,全国种植面积约6.5万公顷,分布于东部沿海的5个大区及西北部的索菲亚大区,萨瓦大区是最重要的香草产地,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丁香是马达加斯加另一类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全国种植面积约3.5-4万公顷,分布于南起阿齐莫·安德烈法那大区,北至萨瓦大区的东部沿海5个大区。2022年,马达加斯加成功超过多年来世界最大丁香生产国和消费国印度尼西亚,成为世界丁香主要出口国,其丁香产量在2020年为16,021吨,2021年上升到21,305吨,2022年达到34,867吨,2022年营业额为2.24亿美元。

世界银行测算,2020年马达加斯加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增加值约占GDP的24.8%,主要农产品包括稻谷、玉米、木薯以及香草等香料。2021年,据马达加斯加经济和财政部测算,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0.3%。

第二产业

2021年,马达加斯加第二产业上涨18.3%,其中矿石和金属出口占比31.4%。马达加斯加的第二产业以采矿业为主,马达加斯加较大的矿业项目有QMM钛铁矿、安巴托维镍钴矿、Kraoma铬矿项目等。其中,QMM钛铁矿项目由力拓集团出资建设,于2009年投产,年设计产能为75万吨钛铁矿石;安巴托维镍钴矿项目由加拿大韩国及日本公司共同出资,于2012年投产,年设计产能为6万吨镍精矿和5600吨钴精矿,目前该项目仅由日本住友公司集团和韩国资源公司持股经营。

虽然矿产资源众多,但马达加斯加的基础设施和开采技术相对落后,因此矿产开发和利用一直比较缓慢,不少还停留在民间作坊的水平。随着全球资源日益得到重视,马达加斯加的矿产资源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马达加斯加政府也意识到了本国矿产资源的巨大潜力,引进外资上马了一批大型开发项目,并且加大了矿产资源勘探力度。

第三产业

马达加斯加的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马达加斯加旅游资源丰富,该国的主要旅游区包括贝岛、圣玛丽岛塔马塔夫港塔那那利佛、津巴扎扎植物园等。这里有沙滩、珊瑚、草原,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游客主要来自西欧,但来自其他地区的游客也在增加。2019年,全年来马达加斯加外国游客总数达37.8万人次,超出历史纪录(2008年37.5万人次)。据马达加斯加交通、旅游和气象部测算,按游客来源地划分,意大利占42%,法国占35%,科摩罗占4%,中国占4%(约1.5万)。据马达加斯加政府测算,旅游业已占马达加斯加经济总量的7%,直接创造4.6万个就业岗位。受疫情影响,2020年访马外国游客数仅为68110人次,较上年大幅下降82%,旅游收入亦下降82%。截止到2007年,马达加斯加大约有1181座宾馆,其中五星级宾馆2家、四星级宾馆5家、三星级或者准三星级40家,共有房间13340间。

经济援助

马达加斯加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援。主要援助方有法国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本德国挪威等。2009年马政治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对马采取减援、停援措施,美国取消马“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受益国地位,欧盟暂停向马提供发展援助。随着2013年马顺利举行总统选举,联合国国际银行、法国、美国、欧盟等主要合作方恢复对马援助,美国恢复马“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受益国地位。近年来,世行、联合国、欧盟、美国、中国、法国等向马提供多双边援助。

2020年马达加斯加国家财政收入中,接受多双边合作伙伴援助总额预计为4.7亿美元。其中,接受外国及国际组织赠款(无偿预算援助)金额1.5亿美元;实施援助项目149个,援助额3.2亿美元。该法案已经马达加斯加议会两院批准,并于7月14日通过其高等宪法法院合宪性审查。

经济发展区

马达加斯加工业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免税工业区,位于首都塔那那利佛的免税工业区始建于1990年,截至2007年底共有465家企业在免税区落户,提供就业岗位140727个。2005年在图阿马西纳市郊兴建的又一个国家级免税工业区,是马达加斯加的第二大免税工业区,该免税区于2007年开始招商,拥有便利的海上、陆地和铁路运输条件。

重要企业

马达加斯加鹿王羊绒有限公司是马达加斯加最大的企业,该企业为马达加斯加提供20%的就业机会,创造了其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所生产高端羊绒制品都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促进马达加斯加的工业化发展。截至到2023年10月,鹿王在马达加斯加的五家工厂实现总投资9000万美元,实现年出口交货值超1亿美元。此外,马达加斯加还有6大主要财团。

社会

教育

马达加斯加正式教育体制为:5年基础(小学)教育、4年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根据专业不同,学制年限不等。城市地区使用法语、马语教学,农村地区大部分中小学使用马语教学。据马达加斯加国民教育部统计,马达加斯加共有小学32353所,在校学生共501万名;初中5701所,在校学生113万名;高中1632所,在校学生36万名。

据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院校共280所,其中公立大学26所、公立博士生院30所、辅助医疗学院(paramedicaux)101所、私立大学120所、私立博士生院3所,其中六所最大的公立高校在校学生7万名、教师总数1766名。

塔那那利佛大学

塔那那利佛大学是马达加斯加的重点大学,位于首都塔那那利佛。该学校前身为1955年12月16日成立的塔那那利佛高级研究所,后于1961年更名为马达加斯加大学。塔那那利佛大学共有7个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文学院、师范学院、法学院、自然科学学院、工业学院。

科技

马达加斯加科研水平落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仅为0.15%,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27%)。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和科研部网站显示,马主要科研机构包括六大公立高校、三家高等技术研究所(IST)以及国家环境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CNR)。此外,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在马设有分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InnovationIndex)显示,马达加斯加创新指数在132个世界经济体中排名110位,比上年上升5位。

体育

马达加斯加有许多传统的消遣活动。莫兰吉(Moraingy)是一种肉搏战,是沿海地区流行的观赏性运动,该活动传统上由男性参与,但进来女性也开始参与其中。[西方体育运动也在马达加斯加流行开来,尤其是足球和橄榄球两种体育运动,足球和橄榄球联盟在马达加斯加都拥有大量追随者。篮球、网球、拳击、田径、柔道在该国男女中也很受欢迎。马达加斯加的DallyRandriantefy和NatachaRandriantefy两姐妹是女子网球的优秀运动员,曾代表国家参加国际赛事,包括美国网球公开赛奥运会,Dally职业生涯最高排名为44名,Natacha职业生业最高排名为173。马达加斯加于1964年在东京奥运会上首次亮相,并曾派出国家队运动员参加非洲运动会,此外,马达加斯加运动员还曾作为泛非运动员参加田径世界杯

传媒

通讯社

Taratra通讯社(DépêcheInformative Taratra)为马达加斯加官方通讯社,由新闻和文化部主管,设有官方网站以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平台账号。

主要报纸

马达加斯加主要报纸包括《午报》(Midi Madagasikara,日报,法文、马文)、《快报》(L’Express,日报,法文)、《新闻报》(Les Nouvelles,日报,法文、马文)、《论坛报》(Tribune,日报,法文、马文)、《真理报》(La Vérité,日报,法文)等。

主要电台

马达加斯加国家广播电台(RadioMadagasikara/RNM)始建于1931年4月,共有两套节目,第一套节目用马达加斯加语,第二套节目用法语和英语,每天均播出24小时。其他主要电台有RadioDonBosco、RLI、VIVA、RadioMada、RFID等。自1994年起,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在马达加斯加六大城市以调频方式全天播音。

主要电视台

马达加斯加国家电视台(TélévisionMalagasy/TVM)建于1967年12月24日,由总统菲利伯特·齐拉纳纳(PhilibertTsiranana)主持开幕式。该节目用马语、法语每天播出约9小时(周末15小时)。此外还有多家私人电视台,包括MATV、TVPLUS、RTA、VIVA、KOLO、Dream’In、MBS、i-BCTV等。

主要网络媒体

马达加斯加的主要网络媒体包括Orange、Moov、Madagate、lactualite.mg、2424.mg、MalagasyNews等,其中谷歌、Facebook、YouTube雅虎、Orange是马达加斯加互联网用户访问最多的网站。

社会治安

马达加斯加总体社会治安状况日趋严峻,治安问题较为突出。2018年马总统大选前后,治安案件多发,受害者包括中资机构员工与中国游客。2020年3月以来,马达加斯加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实施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并采取相应管控措施,导致民生问题加剧、治安形势严峻,发生数起绑架、抢劫等恶性案件。马达加斯加新一届政府在施政纲领中,将解决安全与治安问题列为首要任务。2021年底,时任马达加斯加司法部长表示,2021年马刑事犯罪率据估算上升7-8个百分点。

环境问题

马达加斯加是一个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而基础建设薄弱的国家,由于采伐森林、干旱和政治的不稳定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同时,气候变化使得该国的收成减少,四季气候陷入混乱。马达加斯加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砍伐森林和栖息地的破坏、农业火灾、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对野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包括狩猎和对野生物种的过度采集、外来物种地引进等。

森林退化是马达加斯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加上农业开垦,使其减少的速度不断加剧。马达加斯加的森林正面临严峻的人口、贫穷及农业低产等造成的多重压力,政府鼓励采伐森林,以破坏环境而发展农业的不当政策更是破坏了自然资源的基础,商业采伐也没有得到严格监管。中央的政策及制度的不完善更是加剧了森林退化的趋势,目前80%的原始森林已经被毁。农业的低产加上过度增长的人口使得保护仅占国土面积15%的主要森林刻不容缓,马达加斯加森林的退化速度是全球森林退化平均速度的两倍,现在其原始森林的覆盖面积仅占10%。大量的森林退化造成清洁水难以满足饮用和农业生产的需要(这些受保护的森林能够为下游提供8400000立方米的可饮用水,431000立方米的灌溉用水),也使得像艾艾狐猴避役等许多特有生物失去了栖息地,从而对马达加斯加的旅游业造成巨大影响。

TRAFFIC对马达加斯加与东南亚之间野生动物贸易的评估表明,在2000年至2021年间共有有涉及马达加斯加的缉获野生动物贸易事件121起,查获的主要商品是来自马达加斯加著名的大果紫檀树种的木材,以及包括5000多只马达加斯加陆龟在内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所有这些都极度濒危并被禁止进行国际贸易。从马达加斯加出口到东南亚的合法野生动物主要是活的爬行纲两栖动物被子植物门

交通

综述

马达加斯加陆路交通以公路为主,截至2023年,国内共有两条铁路运输线(分为南线和北线),83个机场,15个水运港口,其中塔马塔夫港是全国第一大港,其他主要国际海港有:多凡堡(陶拉纳鲁)港、迭戈(安奇拉纳纳)港、马任加(马哈赞加)港和图利亚港等。

公路

马达加斯加陆路交通以普通公路为主,主要交通工具是机动车,左舵驾驶,主要交通规则是靠右行驶。马达加斯加公路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有些市内道路很窄,部分道路仅有四驱车可以进入。截至2019年末,马达加斯加拥有各种等级的公路总里程约为4.8万千米,其中仅有7200千米铺有路面,占比仅为15%;尚无高速公路。由于缺乏维护,全国仅约1.3万千米公路可以通行。首都塔那那利佛市区街巷拥堵坑洼,雨季尤甚。市内交通方面,首都塔那那利佛没有国营公交,只有私营中巴和出租车。长途客运有私营中巴车和少量大客车。

铁路

马达加斯加共有两条铁路运输线(分为北线和南线),总长度为836千米(全部为米轨),尚无高速铁路。北线全长673千米,由比利时公司控股的马达加斯加铁路公司(Madarail)负责经营;南线全长163千米,由马达加斯加政府负责经营。2020年,马达加斯加政府宣布将在首都建设首条有轨电车线路。据马达加斯加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马达加斯加铁路客运总量14.1万人次,货运总量2.1万吨。

航空

马达加斯加现有83个机场(其中简易机场57个)。首都伊瓦图(Ivato)国际机场(IATA代码:TNR)是马达加斯加最大的机场,承担了全国60%的客运和90%的货运任务。据马达加斯加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马12个主要机场客运量171万人次,货运量1.9万吨;据其国家旅游局数据,全年伊瓦图机场乘客吞吐量100万人次,诺西贝机场21.6万人次。

马达加斯加原共有6条国际航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马达加斯加政府决定自2020年3月20日起暂停所有赴马的国际客运航班。截至2021年6月16日,马边境仍保持关闭,国际客运航班尚未恢复;马达加斯加国内航班包括马达加斯加航空(Air Madagascar)及马达加斯加私营航空公司(Madagasikara Airways)原运营首都塔那那利佛至塔马塔夫市、马任加市、图利亚市、诺西贝市等航线,航班时间不固定。2021年6月4日起,马恢复此前因新冠肺炎疫情停运的国内城市间航空客运。

航运

马达加斯加目前拥有17个水运港口,包括7个海港和10个河港塔马塔夫港是全国第一大港,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航运任务。其他主要海港有安奇拉纳纳(迭戈)港、马哈赞加港、图利亚港。

文化

综述

由于马来文化和非洲各族人民文化的交融,马达加斯加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尤其独具的特征,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和手工艺传统,融合了阿拉伯、非洲和亚洲的文化影响。

饮食

马达加斯加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兼容并包式的,吸收并融合了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并结合原著民自己的饮食习惯逐渐打造出具有马达加斯加特色的自成体系的饮食文化。

马达加斯加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因此马达加斯加的大米、蔬菜、水果等产量丰富、种类多样,马达加斯人一日三餐都以水稻、木薯和豆子为主食,除此之外,多种多样的蔬菜和水果也经常作为主菜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以下几种就是具有马达加斯加独特口味的蔬菜:阿纳马拉霍(Anamalaho),这种蔬菜口味偏麻;阿纳松加(Anatsonga),这种蔬菜的口味比较苦;阿纳马米(Anamamy)的口味同样是苦的,但是这种蔬菜不适合高血压病人食用。水果也经常作为主菜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另外,猴面包树果实、青香蕉、番石榴、木瓜、阳桃、荔枝等水果都会被作为主菜,其中Konikony和马利莲果是马达加斯加的特色水果。同时马达加斯加是个非洲的岛国,四面环海,当地人以捕鱼为生,各种海鲜——龙虾、螃蟹、海鱼等,海鲜作为马达加斯加的饮食原料更是吸引了无数旅客;另外由于马达加斯加是一个特别喜欢食用肉类的民族,因此肉的种类特别丰富,比如牛肉,猪肉,羊肉,鱼肉,鸡肉等等,菜肴也多以肉类为主。

在马达加斯加最有特色的肉类食品当属驼峰牛。驼峰牛又称“瘤牛”,原产于印度,因为背上长着一个硕大的牛峰,特别像一个大瘤子,因而得名“瘤牛”,这种牛肉质细腻,通常被做成肉排,因而成为马达加斯加餐桌上一道十分具有当地特色的美味食物。

蔬菜炖肉(Romazava)是马达加斯加的国菜,曾经是专属于马达加斯加统治者的一道特色菜,这道传统菜肴是七道皇家菜肴之一,曾被称为榻榻。它是一种由肉或鸡肉与蔬菜混合而成的汤。可以加入姜汁(小茄子)、姜、番茄、大蒜或洋葱。

拉维托托(Ravitoto)是一种深受马达加斯加人民喜爱的马达加斯加美食,由碎木薯叶制成,配以瘤牛肉或猪肉、椰奶或花生碎,是一种美味而丰盛的午餐选择,通常配以番茄甜菜。

习俗

崇拜牛

马达加斯加当地人对牛有着一种特殊的崇拜,农业地区以拥有牛多少为财富标志。牛头为国家的象征。刚产下的牛犊像婴儿一样要接受洗礼,每周有一天不能强迫牛去干活。如果汽车行驶在马路上与牛群相遇,必须让道于牛。“不得无故伤害牛”是该国民众的信条。男子偷牛向女子求婚曾是马达加斯加的风俗,后因偷牛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故现在已渐渐远离年轻人。

翻尸节

翻尸节是马达加斯加特有的一种表示对已故者怀念和尊重的风俗。“翻尸”顾名思义,就是将死者尸体从墓穴中取出来,给尸体翻翻身的意思。马达加斯加人认为死者在阴冷黑暗的墓穴埋了若干年,应该出来“透透气,晒晒太阳”。翻尸通常在死者入葬几年后进行。出于卫生考虑,一般选择在旱季,具体日期由族里的风水先生选定。翻尸仪式举行时,人们小心翼翼地将尸体从墓穴里取出,用新麻布包好,然后在众人簇拥下行进,男女又唱又跳,浩浩荡荡,越是热闹越显得对死者的尊重。最后再回到墓地。重葬时,根据风俗,需将尸体翻转7次后封棺。“翻尸”仪式的重视和排场程度与其当年下葬时隆重程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祖先崇拜

马达加斯加人认为祖先的灵魂是永存的,永远与生者在一起,为生者赐福或降灾,因而他们对祖先十分崇拜,甚至是敬畏,定期为逝者举行祭祀仪式。对祖先的崇拜使马达加斯加人非常看重逝者的葬礼,葬礼仪式非常隆重,不仅要杀牛祭奠,还要把牛头放在坟前,立一块雕刻精美的木牌。如果逝者的家人以后遇到天灾人祸或其他不测,或者梦到逝者,都被看做不吉祥的征兆,要对逝者进行重葬,以表达生者对逝者的崇敬之情。

行割礼

在马达加斯加人传统观念中,男孩都需要进行割包皮手术,只有这样,这些男孩日后才会有男子汉气概。每年6月到9月,大人们抱着2-5岁的男童汇集一起,进行割包皮仪式,称“行割礼”。该礼对马国人具有重要意义,人们载歌载舞庆祝,规模大的时候,会有几千人参加。

戏耍新郎

戏耍新郎是麦利那人的重要婚礼习俗。历史上,麦利那人为避免其在岛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水稻种植技术外流,实行族内通婚。婚礼开始时,新郎要送给新娘彩礼,新娘家也有陪嫁,新娘的父亲还要认新郎为“儿子”,新郎则以“儿子”的身份承认新娘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力与地位。婚礼中,新娘的娘家人或亲朋好友要戏耍新郎,用各种方式迫使其向新娘求饶讨好。

艺术

文学戏剧

民间口头文学在马达加斯加的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海因—泰尼(Hain-Teny)是民间创作的最常见形式,两位诗人即兴表演,一唱一答,充分展示表演者的才华与智慧。表演的题材广泛:从恋人倾心相诉到洽谈生意,市井百态无所不包。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马达加斯加的诗人和作家们以富有激情的创作,唤醒同胞的民族意识,抒发对其祖国传统文化的眷恋。让·约瑟夫·腊伯阿里维洛(1901~1937年)是20世纪30年代马达加斯加著名诗人,他为弘扬马达加斯传统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诗集《几乎是幻想》(1934年)和《译自夜的语言》(1935年)等。

扎克·腊伯马南扎腊(Jacques Rabemanajara,1913~2005年)是马达加斯加当代杰出的诗人、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腊伯马南扎腊生于1913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巴黎求学,经常和文学界人士来往,并开始文学创作,创办《青年评论》杂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回到马达加斯加,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因参加1947年武装起义而被捕,先是被殖民当局判处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马达加斯加独立后,担任政府经济部部长。腊伯马南扎腊创作成果丰硕,诗集有《幻想的羽片》《夜将来临》《在傍晚的台阶上》《歌咏集》《祖国》《拉姆巴》等。

传统建筑

马达加斯加人的建筑于非洲大陆不同,而与东南亚地区的房舍建筑极其相似。马达加斯加东部沿岸居民(贝希米扎拉卡人、安泰摩罗人和安泰萨卡人等)的建筑大量使用旅人蕉和竹。为防止潮湿和雨季时被水淹没,房屋都是建在木桩上;西部的萨卡拉瓦人和南部的安坦德罗人、马哈法利人的房屋直接建在地面上。房屋结构呈四角形,墙壁用芦苇编成,屋顶铺棕榈叶;居住在中部高原地区的麦利那人和贝希略人用白色和红色黏土筑成房屋。他们的房屋一般只有一个房间,呈长方形,有着高而尖耸的屋顶,用1~3根柱子支撑。

传统工艺

马达加斯加人的编织业历史悠久,十八十九世纪时已具相当水平。东部沿海居民的传统容器是竹制品,餐具有的是木制的,有的则用旅人蕉的叶子制成。西部萨卡拉瓦人的用具多为木质器皿,如木盘、木勺、木盆。雕有精美图案的木质雕刻品,多是用来装饰房间的。中部麦利那人的家居用品多用石头、黏土和金属制成,有石碗、石制和金属制灯盏,以及各种陶器。当地居民还用芦苇和稻草编制筐篮、袋子、草帽、小装饰品以及装饰地面和墙面的席子,花色繁多,结构精巧。

扎菲曼尼社区是岛上仅存的一个独特的木雕文化宝库。18世纪,扎菲马尼里人定居在马达加斯加东南部偏远的林区,以躲避当时马达加斯加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如今,大约25000名扎菲马尼里人生活在该地区高地上。几代人以来,扎菲曼尼里的林业工人、木匠和工艺工人围绕木材发展了一套实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工艺传统见证了木材各个方面的核心作用。扎菲曼尼人精通林业和木雕,这些技术在建筑和日常用品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木制表面,例如墙壁、窗框、柱子、横梁等,都有精致的装饰。2008年,扎菲曼尼木雕技术于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达加斯加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纱和织布技术,但在欧洲纺织品的冲击下,男人的方形裹巾和女人的裙子都被欧式服装所淘汰,唯有一种叫做“拉姆巴”(lamba)的民族服饰保存下来。拉姆巴是一块长方形的棉麻织布,有纯白色的,也有织成各种图案的。

拉姆巴的佩戴风格同样因地区和佩戴者的性别而异。男人和女人都把它像纱笼一样围在腰间。女性也将其包裹在胸部上方或下方,形成紧身连衣裙,通常搭配配套的拉姆巴头饰。这些款式可以搭配背心和其他浅色衬衫。男士可以将拉姆巴作为披肩披在肩上,披在短裤上,或者在凉爽的天气里穿在长袖及膝棉质外衣(称为马拉巴里)上。

乐器

“瓦里哈”是马达加斯加人的民族乐器。这种乐器是一根长约1米的竹筒,把它表面的一层纤维沿着筒身一根根地绷起来变成了弦。这些纤维做成的弦长短不一,所以能够得到各种不同的音节。马达加斯加人的另一种民族乐器是脚踏木琴,由两名妇女面对面同时演奏。此外,马达加斯加人还有各种形式的横笛竖笛小军鼓等。

国家标志

国旗

1896年,马达加斯加被法国吞并。1960年该国人民经过英勇斗争终于获得完全独立。马达加斯加的国旗正式使用日期为1958年10月14日该国取得自治时。

国旗呈长方形,长宽比例为3:2;由白、红、绿三色相等的长方形组成、旗杆一边为白色竖长方形,其右侧上红下绿为两个横长方形。白色和红色是该国的传统颜色。白色象征纯洁,红色象征主权和国土,马达加斯加是红色土壤、称“红岛”,绿色象征希望,也象征岛上的绿色植被。

国徽

自从马达加斯加独立以来,国徽修改了许多次。现在的国徽是1993年正式采用的,整体是圆形,圆面中央是一个白色的小圆,小圆面上是马达加斯加的国土轮廓图案,小圆上万是七片旅人蕉(国树)树叶和一些射线相间的金色环饰,下方是牛头和稻田,牛是该国财富的象征;图案外的圆环上部写着“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下部由咖啡树叶环饰;底部的饰带上写着“祖国、自由、进步”。

国歌

马达加斯加国歌《啊,我们亲爱的祖国》(英语:Oh,Our,Beloved,Fatherland)是由Norbert Raharisoa教授作曲,牧师Pastor Rahajason作词,议会于1959年4月27日正式通过了国歌。以下为该国歌马达加斯加语歌词:

Ry Tanindrazanay malala ô!

Ry Madagasikara soa.

Ny Fitiavanay anao tsy miala,

Fa ho anao, ho anao doria tokoa

Tahionao ry Zanahary

'Ty Nosindrazanay ity

Hiadana sy ho finaritra

He! Sambatra tokoa izahay.

Ry Tanindrazanay malala ô!

Irinay mba hanompoan'anao

Ny tena sy fo fanahy anananay,

'Zay sarobidy sy mendrika tokoa.

Ry Tanindrazanay malala ô!

Irinay mba hitahian'anao,

Ka Ilay Nahary 'zao tontolo izao

No fototra ijoroan'ny satanao.

国树

旅人蕉(英语:RavenalamadagascariensisSonn),又称太阳树或者凤凰木,原产马达加斯加西部和北部的干热落叶森林中,为马达加斯加的国树、国花,其枝叶茂密张开呈伞形,冠幅可达八米以上。

国石

孔雀石(英语:Malachite)是一种含铜的碳酸盐矿物,绿色主要来自于铜元素,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对苏伊士和西奈之间的铜矿山进行了开采,并发现了孔雀石的存在,并将其尊称为神石。马达加斯加因其神秘高贵的气质和美好的寓意将其作为国石。

风景名胜

综述

马达加斯加全国共有146处名胜古迹,目前修复开放的仅27处,其中安布希曼加王宫(俗称蓝山行宫)、拜马拉哈的清吉以及阿钦安阿纳雨林3处为世界遗产。马达加斯加的旅游城市包括首都塔那那利佛安奇拉纳纳、菲亚南楚、塔马塔夫等。根据马达加斯加旅游部数据,2023年前9个月马接待游客数为157368人。9月,马游客人数为22975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9000人。然而,这一数字仍低于2019年同期的26396人。

重要景点

Anjozorobe国家公园

Anjozorobe-Angavo保护区位于马达加斯加高地首都塔那那利佛东北90千米处。它主要位于阿纳拉曼加地区,部分属于阿拉奥特拉-曼戈罗地区。Anjozorobe-Angavo的雨林走廊是中部高地仅存的森林之一,大部分不再是原始森林。第一次保护工作始于1995年,但直到2005年,马达加斯官方才正式宣布将Anjozorobe-Angavo雨林列为保护区。

猴面包树大道

猴面包树大道(The Baobab Avenue)是马达加斯加特有的景点,由700至1000年前的猴面包树组成,是参观马达加斯加时必看的地方之一。马达加斯加拥有地球上存在的9种猴面包树中的7种。猴面包树的树干在雨季储存水,以确保其可以在漫长的干旱期内生存。猴面包树大道从马达加斯加中西部延伸到马达加斯加南部海岸。

诺西贝岛

诺西贝岛(Nosy Be)位于马达加斯加西北海岸约8千米处。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大岛”。它长30千米,宽19千米,面积约为310平方千米,有许多火山口和火山口湖,还有大片森林覆盖。岛上南部主要城镇是赫尔维尔,是马达加斯加西海岸外贸的度假胜地和港口。

圣玛丽岛

圣玛丽岛(Sainte Marie Island)位于马达加斯加东北部,这是一个长达60千米,宽5千米的热带天堂,曾有海盗在此隐居。岛上的潟湖巨大的珊瑚礁,这里也是座头鲸的度假胜地,在交配季节它们会来此繁殖。圣玛丽岛对游客最具有吸引力的还是一年一度的鲸目节。每年的7月到9月,大量的鲸鱼都会由南向北,回游到圣玛丽岛附近的海域进行交尾和分娩,通常以座头鲸为主,平均体长在15米左右,有的重达45吨。

圣玛丽岛面积约200平方千米,旅游设施十分完善,能为游客提供多种旅游项目,如森林徒步探险,自行车环岛游,潜水等。圣玛丽岛的不少酒店都提供专门的鲸鱼观赏服务,游客可以乘小型飞机从空中俯视,也可以潜水到海底与鲸鱼并肩遨游。该岛毗邻马国第一大港口城市塔马塔夫港,从塔马塔夫乘船可达,也有航班直达岛上的国际机场。

安布希曼加王宫

安布希曼加王宫(Royal Hill of Ambohimanga)是来自马达加斯加和其他地方的朝圣者的礼拜场所,由皇家城市、皇家墓地以及一系列圣地组成。于2001年列入。

蓝山行宫由一系列沟渠和十四个设防的石门组成的防御工事系统,这曾是一座由一系列的建筑组成的皇城,由皇家围墙分隔,并将公共场所(Fidasiana)、皇家树木、司法所在地和其他自然或建造的邪教场所、圣地和农田连接在一起。该遗址包括一片由皇宫和祭祀场所组成的建筑群、一个皇家墓地、一套防御系统、一片现存许多特有物种的神圣森林,以及一处位于巨大花岗岩上、被皇家无花果树遮蔽的旧时法庭。此外,遗址区域的原始森林中仍保留了许多特有植物和药用植物。

阿钦安阿纳雨林

阿钦安阿纳雨林(Rainforests of the Atsinanana)是由分布在该岛东部的六个国家公园组成。这些幸存至今的雨林对于延续生态进程的不断发展尤为重要,而这正是能够反映出马达加斯加岛地质发展史的生物多样性赖以生存的命脉。六千万年前,马达加斯加同大陆彻底分离,这里的动植物在孤立隔绝的状态下完成了进化过程。阿钦安阿纳雨林于200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仅仅因为它对于生态和生物进程的重要性,更是由于雨林中的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雨林中当地特有物种的比例非常之高,占所有种群的80%至90%。阿钦安阿纳雨林对于动物种群繁衍,特别是灵长目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雨林中生活着很多珍稀和濒危物种,马达加斯加全部123种陆地哺乳动物中,有78种栖息在这片雨林,其中包括被世界保护自然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72个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