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鲨科 :软骨鱼纲真鲨目下的一科

更新时间:2024-09-20 22:47

猫鲨科(学名:Scyliorhinidae)是软骨鱼纲真鲨目下的一科。截至2024年,国际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将猫鲨科分为15属、107种,其中中国有8属26种,如梅花鲨阴影绒毛鲨等。猫鲨科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热带温带寒带以及北极海域,大部分分布于印度洋西大西洋海域,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猫鲨科为小型鲨鱼,一般体长不超过80厘米,最大体长可达160厘米。眼狭长,呈椭圆形;鼻孔接近口端;口宽大,弧形;齿细小而多,多齿头型;喷水孔小或中大;鳃孔狭小。胸鳍中大;背鳍2个,无硬棘;臀鳍基底长或短;尾鳍短狭。该科多数物种以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部分物种如绒毛鲨属为夜行性动物。

猫鲨科部分物种的肉类可供食用,可炖食,也可加工制作成鱼粉、鱼糕、鱼丸等,还可供观赏。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气候条件的改变、环境的污染、栖息地的破坏和退化等,导致猫鲨科中部分物种种群数量下降。截至2024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记录,猫鲨科中有50种被列入,其中4种被列为极危(CR)物种,2种被列为易危(VU)物种,5种被列为近危(NT)物种。

演化

猫鲨科是真鲨目中最古老的一类,其化石见于上白垩统至上新统,已知的最早的猫鲨化石可以追溯到德国的上侏罗纪

命名与分类

猫鲨科的学名Scyliorhinidae是基于希腊词汇“Scylla”(意为“鲨鱼、犀牛、鼻子”)而来,但“猫鲨”这个中文名称很可能源于该科物种细长的、像猫一样的眼睛。此外,该科的一些成员也通常被称为“狗鲨”。

截至2024年,国际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将猫鲨科分为15属、107种;在中国,根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可将猫鲨科分为光尾鲨属、斑鲨属、深海沟鲨属(Bythaelurus)、绒毛鲨属、锯尾鲨属、梅花鲨属、盾尾鲨属、猫鲨属8属,26种。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形态特征

猫鲨科为小型鲨鱼,一般体长不超过80厘米,最大体长可达160厘米。

体色

猫鲨科动物的体色因物种而异。如:多数光尾鲨属体色为纯黑色或暗棕色或暗灰色;白斑斑鲨(Atelomycterus 平鲉科)体色为浅褐色,幼体具12条暗褐色横纹夹杂着白色斑点和浅色斑块,各鳍具暗褐色斑点和斑块,鳍端白色,成体具不规则白色斑点及暗色斑点和条纹;绒毛鲨属体色为黄褐色;盾尾鲨属体色为浅灰色或浅褐到棕黑色。

眼狭长,呈椭圆形,下眼睑上部分化为瞬褶,能闭合。鼻孔接近口端,但不与口相通,前鼻瓣鼻须有或无。口宽大,弧形,唇褶发达或不发达。齿细小而多,多齿头型,多行使用。喷水孔小或中大。鳃孔狭小,最后1~2孔位于胸鳍基底上方。

胸鳍中大,外角和里角圆钝。吻软骨前端愈合。辐状鳍条大部分接于后鳍软骨。中鳍软骨颇小,只具几个辐状鳍条。中鳍软骨与后鳍软骨常有一空隙相隔。背鳍2个,无硬棘,第一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第二背鳍起点与臀鳍起点几乎相对。臀鳍基底长或短,接近尾鳍或距尾鳍有一相当距离。尾鳍短狭,尾椎轴低平或稍上翘,尾基上、下方无凹洼,尾鳍下叶前部稍突出。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猫鲨科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热带温带寒带以及北极海域,大部分分布于印度洋西大西洋海域,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如光尾鲨属在大西洋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斑鲨属在北印度洋、西太平洋沿岸等海域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东南海海域;锯尾鲨属主要分布于地中海东北地区大西洋、西南大西洋;梅花鲨属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各海区。

栖息环境

猫鲨科的栖息环境多样,从沿岸潜水域到大洋深海皆有分布,栖息深度可达2000米以上,多数物种主要生活在大陆以及岛屿的斜坡上,也可生活在岩脊和洞穴、海草或海藻床、沿海珊瑚礁以及沙质和岩石底部。此外,该科部分物种,如盾尾鲨属、圆头鲨属能够生活在其他鱼类难以忍受的低氧气水平、高温以及高盐度下海底栖息地

习性

猫鲨科是掠食性的食肉动物,具有敏锐的听觉、味觉和嗅觉,对水流、其他鱼类甚至地球运动产生的电场都有很高的敏感度,感受器官是劳伦氏壶腹,可利用这种敏感度根据地球的磁场进行导航,并探测猎物,如小斑猫鲨(Scyliorhinus canicula)。该科多数物种以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部分物种是行动迟缓的底层捕食者,如东太平洋绒毛鲨(Cephaloscyllium ventriosum),通常是捕食死去或熟睡的鱼类或甲壳亚门;部分物种则是有积极的捕食策略,会藏在其他生物的卵中,等待它们回来时将其吃掉。

猫鲨科物种行动相对缓慢,不会迁徙,锯尾鲨属是根据性别分组的。与其他鱼类一样,该科物种可通过侧线(一系列连接复杂的内部管道系统与外部水的孔)来感受周围环境的流体动力,并且拥有位于鳞片基部的纹孔器官,可以增加侧线所提供的资讯。此外,猫鲨科部分物种,如圆吻猫鲨属绒毛鲨属是夜行性的动物;部分物种如阴影绒毛鲨(Cephaloscyllium umbratile)、网纹绒毛鲨(Cephaloscyllium fasciatum)在遇到袭击时,能够通过吞噬空气或水来极大地扩张自己,进而防止被捕食

生长繁殖

孵化和生产

猫鲨科物种的孵化是在其卵子发育完成后进行的,孵化后看起来像一个微型成年猫鲨。孵化时间从低于1个月到1年多不等,没有幼年阶段。此外,该科约有10%的物种为卵胎生,包括锯尾鲨属梅花鲨属、圆头鲨属,其卵子保留在母体内,当其在母体内完成了整个发育过程后,直接在海中出生。

求偶和交配

猫鲨科雄性的钩状软骨(用于雌性内部受精卵的雄性器官)变得钙化和僵硬时,表示其已经达到了性成熟;雌性有卵泡的大卵巢的存在时即达到性成熟。该科部分物种在交配前,雌性可能会通过化学或行为线索向雄性发出信号,指示它们适时交配;交配时,雌性被动承受雄性的咬、抓,交配时间持续15~20分钟。为了使雌性受精,雄性会将两个器官(骨盆鳍后部基部的凹槽延伸部分)中的一个插入雌性体内。此外,多数猫鲨科物种的钩状沟被软组织覆盖,形成一条通道,精液通过这条通道进入雌性体内。部分雌性能够储存精子以便延迟受精卵,如小斑猫鲨

产卵

猫鲨科物种中至少有90%为卵生,多数物种一年四季都产卵,产卵的数量呈季节性增加。该科多数物种都有一个单卵巢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卵在每个输卵管内发育后沉积在雌性体外,附着在底物上直到孵化。产卵时,雌性猫鲨科物种将卵沉积在海底或其他物体表面,然后从纺锤形卵壳中伸出长而卷曲的卷须将卵壳固定在基质上。此外,锯尾鲨属梅花鲨属中的部分种,如Halaelurus lineatus,具有多卵生殖能力,每个输卵管都会产生几个卵。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至2024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猫鲨科中有12个物种数量呈现下降趋势;有2个物种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有17个物种数量较为平稳;有19个物种数量不明。如沙劳越头鲨(Cephaloscyllium sarawakensis)、白鳍巨鲨(Cephaloscyllium albipinnum)、网纹绒毛鲨、印第安海底鲨(Cephaloscyllium silasi)在它们过去的三代(45年)中,种群数量减少了80% 以上。

致危因素

猫鲨科物种的种群数量受到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威胁。

保护措施

猫鲨科物种的保护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如法律保护、获渔量监察、封闭空间保护等。

保护级别

截至2024年,猫鲨科有50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0年)。

有4个物种被评定为极危(CR):沙劳越头鲨、白鳍巨鲨、印第安海底鲨、网纹绒毛鲨;

有2个物种被评定为易危(VU):护士猎犬鲨、蜥蜴猫鲨(Schroederichthys saurisqualus);

有5个物种被评定为近危(NT):鞍鲨(Cephaloscyllium variegatum)、黄斑猫鲨(Scyliorhinus capensis)、白斑斑鲨、气球鲨(Cephaloscyllium sufflans)、阴影绒毛鲨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猫鲨科部分物种的肉类可供食用,如沙劳越头鲨可以用来制作鱼粉;阴影绒毛鲨鲜品肌肉弹性好,无异味,可用沸水去鱼皮后,切块炖食,也可用来加工鱼糜,制成鱼糕鱼丸、鱼松等,还可加工制成鲨鱼干;梅花鲨(Halaelurus buergeri)可加工制成腌熏制品等。

观赏价值

猫鲨科部分物种可作为观赏鱼供人类观赏用,如狗鲨(Chiloscyllium punctatum)体黑白相间,花纹为环绕身体的环,喜欢用仰首俯卧的姿态趴在水底,像狗一样;猫鲨(Chiloscyllium confusum)体为褐色,眼睛犹如猫眼;梅花鲨背部和体侧有横纹和黑色斑点,斑点三五成群排列,似梅花状,具有一定观赏价值。

代表物种

在中国,梅花鲨阴影绒毛鲨虎纹猫鲨(Scyliorhinus torazame)较为常见,网纹绒毛鲨等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CR)物种,故以它们作为代表物种展开阐述。

梅花鲨

梅花鲨为近海暖水性小型鲨类,别名猫鲨、豹鲨、犁鳍半沙条鲨。其体延长,前部较平扁,后部近圆柱状,长约50厘米。头宽扁。口浅弧形。身体黄褐色,背部和体侧有横纹和黑色斑点,斑点三五成群排列,似梅花状。各鳍均有黑色斑点,后鳞细如绒毛。有2个短小的背鳍,大小和形状相同。尾鳍略小。梅花鲨在西太平洋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通常栖息于浅海泥沙底质环境,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小鱼等为食;卵生;可供人类观赏,还可作肉类食用,但产量少。

阴影绒毛鲨

阴影绒毛鲨为近海底层鱼类,别名沙条、污斑头鲛、沙鲦、真阴影绒毛鲨。其体延长,前部粗大而扁平,后部较细狭。头宽扁,吻平扁钝圆。眼狭长。口宽大,深弧形,齿细小密列。鳃孔5个,背鳍2个。尾鳍狭长,臀鳍比第一背鳍稍小,腹鳍低长,胸鳍宽大,缘角圆形。体黄褐色,腹面淡黄色;体背具5条暗色带状横纹。幼体具许多大小不一、白缘黑心的圆斑;成体具许多不规则的深褐色斑块。阴影绒毛鲨在西太平洋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南部、南海;主要以硬骨鱼类为食,也食其他小型鲨鱼或乌贼;能吸水或空气至胃中,使腹部膨胀,有时上游,翻身浮在水面,诱捕鱼类;卵生。

虎纹猫鲨

虎纹猫鲨为冷温性鱼类。其体延长,前部较粗大,亚圆筒形,后部侧扁,狭长。尾细长,头宽扁而短。吻短。眼狭长,具瞬褶,能上闭,眼间隔平宽。鼻孔颇大,斜列;前鼻瓣中部有一个圆形突出,后部宽而游离,似袋盖状,被前鼻瓣后部所掩盖。口宽而弧形。齿细小而多,3齿头型。喷水孔中大,卵圆形。鳃孔5个,颇小。背面盾鳞较粗糙。背鳍2个,小型。尾鳍中长,为体长的1/4。臀鳍与第二背鳍稍大。腹鳍低长,呈半圆形。胸鳍较大,薄扇形。体黄褐色,散布着不规则淡色斑纹;腹面淡褐色。虎纹猫鲨主要分布于江苏省沿海,黄海南部,东海;主要栖息在近海底层;卵生。

网纹绒毛鲨

网纹绒毛鲨为深水性小型鲨类。其体延长,粗壮。头宽扁,吻端圆钝。口宽大,深弧形,唇退化。眼狭长,具瞬膜。喷水孔狭小,位于眼后角下方。体黄褐色。幼体背侧面有11个鞍状斑及网状纹,成鱼还有分散的浅色小斑点。其在越南海域、澳大利亚海域、西太平洋暖水域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南海;主要栖息于泥底质海区。

参考资料

Scyliorhinidae.ADW.2024-06-11

Scyliorhinidae.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6-11

Scyliorhinidae.ITIS.2024-06-11

Scyliorhinidae.IUCN.2024-06-05

Scyliorhinidae.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11

Cephaloscyllium sarawakensis.IUCN.2024-06-11

Atelomycterus marmoratus.IUCN.2024-06-11

Scyliorhinidae.gbif.2024-06-11

Cephaloscyllium albipinnum.IUCN.2024-06-11

Cephaloscyllium fasciatum.IUCN.2024-06-11

Cephaloscyllium silasi.IUCN.2024-06-11

Scyliorhinus stellaris.IUCN.2024-06-11

Halaelurus buergeri.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1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