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笑 :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4-09-20 11:18

《玩笑》(捷克语:Žert)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1965年完稿,1967年在捷克斯洛伐克首次出版。该作讲述青年知识分子路德维克因为与女友开了个玩笑,被朋友泽马内克陷害,送入苦役营。归来后他为了报复泽马内克设计勾引其妻海伦娜。计划成功后,他才发现:泽马内克早想抛弃妻子,他的报复成了一个毫无作用的“玩笑”。该作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出历史的荒谬性。

内容简介

《玩笑》的故事情节分为七个部分,从四个不同角色的视角展开叙述。主人公路德维克在阔别十五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却没有任何的激动之情。他的此次归来,是因为一个荒诞的想法,即为了报复带给他厄运的仇人泽马内克,约泽马内克的妻子埃莱娜来此私会。路德维克在大学读书期间,正处于苏共统治时期,阶级斗争盛行,类似于中国的文革时期。一次,由于一个写在寄给女友明信片上的玩笑,路德维克受到了残酷的政治迫害,被学校开除,送去军队里进行劳动改造。在电影院遇见露茜后,对爱情的美妙幻想逐渐冲淡了生活中的悲伤,让他重新意识到生活的美好。然而,由于路德维克太过急切地想要占有露茜的肉体,没有真正地理解她的过往经历和精神世界,最终逼走了爱情,也再一次地陷入了孤独的境地。历经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路德维克不再相信朋友,也不再对爱情抱有幻想,他以一种仇视的目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思想意识中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因子。

雅洛斯拉夫是路德维克儿时的玩伴,他在少年时曾扮演过国王,骑着马穿过闹市。他自小酷爱民族音乐,也一直为自己的梦想在奋斗。然而,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年青一代都喜爱新的流行音乐,极少有人愿意去听老掉了牙的民俗音乐。为了追逐商业利益,政府对民歌的支持越来越少,这一现状令雅洛斯拉夫异常痛苦。在小说结尾,雅洛斯拉夫的乐队在一个酒吧演奏,而听众逐渐被低俗的音乐吸引过去,不堪忍受的雅洛斯拉夫感到无比痛苦,最终引发了心脏病而孤独离场。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米兰·昆德拉在三十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手稿于1965年在布拉格完成,但审查员的投诉延迟了它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出版,直到1967年。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人物介绍

路德维克

路德维克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坎坷之后,他丧失了亲情、爱情和友情,对这个世界已经彻底失望。重获自由后,他还是一直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中,因此仇视身边的每个人,怨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于他而言,生活毫无乐趣,除了报复,没有任何其它的意义。因此,考茨卡同情他,“因为,生活在一个任何人都不被宽恕、不许任何人赎罪的世界里,也就等于生活在地狱”。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尽管路德维克还活着,他其实早已被毁灭了。

露茜

露茜也同样生活在无尽的精神折磨之中,她在被六个男孩性侵后,便将自己封锁在狭小的思维空间里。她害怕直面过去,不敢再让自己的性欲释放。面对深情款款的路德维克的追求,她不愿敞开心扉,反而将其视作强盗。后来,在考茨卡的开导下,她才逐渐克服了内心对性的恐惧。然而,考茨卡有自己的家庭,他不能彻底地解救露茜。最终,露茜和一个不理解她的男人结了婚,酗酒的丈夫经常打她,她始终还是无法摆脱命运的悲剧,只能生活在无尽的精神荒原中。

雅洛斯拉夫

雅洛斯拉夫是一个怀旧的人,他的理想是要将传统的民族乐发扬光大,可是年轻一代人都追求时髦的流行音乐,这让他生活在痛苦之中。他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却被妻子和儿子欺骗,因此精神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精神世界的荒原使他积郁于内,不能自已,最终在酒吧突发了心脏病。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玩笑》实际上是以政治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路德维克及其友人的爱情经历和人生旅程,揭示出历史的荒谬,试图探寻什么是“玩笑”和“忘却”,这是“一首关于灵与肉分裂的伤感的二重奏”。《玩笑》中的玩笑不仅仅是开给路德维克一个人的。有些路德维克的同代人想紧紧抓住昔口的理想和信念,比如埃莱娜,尽管她还在坚持的那经得起任何考验的政治忠诚已经使她威信扫地,但她仍然坚信那是正确的。这让读者很快明白“过去的梦想”让埃莱娜怎样可悲地落入陷阱。整整一代人都被历史嘲弄了,他们对自己年轻时所膜拜的真理和信仰深信不疑,尽管历史早已换了另一种样态。如果不是因为相信属于真理范畴的正义的必要性,或者至少说是正义的可能性,就根本不会想到报复。如果不是因为相信无辜,相信通过简单的行为就可以得到救赎,也根本不会想到报复。报复—哪怕是像路德维克这种“厚颜无耻、低级趣味”的报复—归根结底也是信仰的行为。给后人留下的警示便是面对生活中的狂热,还是要思考一下其中有多少愚昧、虚假、媚俗的成分。

艺术特色

结构

小说之中极为紧凑的结构特征和有意安排的排列原则体现出小说的艺术特点,七部分中的每一部分都自成一体。每一部分都以它自己的叙述方式为特点。第一部分:连续的叙述(也就是说,各个章节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第二部分:梦幻式叙述;第三部分:断裂的叙述(也就是说,各个章节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第四部分:复调叙述;第五部分:连续的叙述;第六部分:连续的叙述;第七部分:复调叙述。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的视野(从另一个想象的自我的视角来叙述)。每一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的长度:《玩笑》中的长度顺序为:很短;很短;长;短;长;短;长。这种章节与章节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特殊整合使得小说进入了一个长而有序的组合,小说的各个环节通过不留痕迹的拼接而达到一种连贯而顺畅的叙述效果。

《玩笑》主要由政治、爱情、哲理三条线索构成,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体察到小说中讽刺、浪漫、思辨等不同的特质,就像交响乐中弦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发挥各自的作用并最终组成完整美妙的乐曲那样,多种线索彼此交织、又十分和谐。因此,《玩笑》其实更类似于回旋曲,如果用字母来代替主人公,整个作品呈现为A-B-A-C-A-D-ACB的段落形式,这与钢琴奏鸣曲等音乐元素是不无关系的。

叙述视角

米兰·昆德拉在《玩笑》中主要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整部小说共七章,前六章均为一个人物以第一人称自述,第七章是三个人物的自述。与全知叙述相比,在第一人称视角模式下,叙述者以“我”的身份和口吻讲述故事,突出了人物的亲历性,使读者容易产生一种直接接触故事世界及故事中人物的感觉,从而缩短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而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不论是作为见证人还是作为主人公,总会不时地变换自己的眼光,一会儿以追忆往事的眼光叙述,一会儿又以经历事件的眼光叙述。这两种不同的叙事眼光交替出现使第一人称叙述者分裂为两处自我:“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与这两种自我相对应的第一人称视角包括两个层次:叙述自我的视角和经验自我的视角。在《玩笑》中,这两种视角频繁地交替使用。小说中的人物一会儿叙述现在正在经历的事情,一会儿又回忆以前的往事,在回忆往事的叙述中,一会儿是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一会儿又是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的眼光。

路德维克可算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小说中有四部都是他的叙述。在小说中,他以经验自我的视角叙述了他回到家乡三天中所经历的事情:路德维克约埃莱娜在他的家乡见面,因为埃莱娜正好周末去那里出差。他想通过跟埃莱娜上床以此报复她的丈夫,因为正是她的丈夫导致了他的失败。路德维克的愿望实现了,甚至远远超出了他的希望:埃莱娜对他产生了巨大的热情,以至于离开他就无法独自活下去。但是很快路德维克就意识到自己错了,他的报复并没有获得成功。因为埃莱娜和她的丈夫早已不再相爱,她的丈夫有了新的情人正巴望着甩掉自己的妻子呢。路德维克在失望之余告诉了埃莱娜真相,埃莱娜绝望得企图自杀。短短的三天似乎浓缩了路德维克一生的心理变化:对报复的渴望,报复后的满足,失败后的绝望。通过第一人称经验自我的视角将三天发生的事情逐一加以讲述,使得小说保持了传统的线性结构,使情节进展具有连续性。同时也会给读者造成路德维克为何会如此仇恨埃莱娜丈夫的悬念,使情节更引人入胜。

作品影响

米兰·昆德拉创作的众多经典小说作品中,1965年完稿的《玩笑》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该作是昆德拉小说创作的处女作,出版后随即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也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约翰·厄普代克称《玩笑》为“一部深思熟虑、错综复杂、矛盾的小说……它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尽管不完全伟大,但其中蕴含着伟大的力量。”路易斯·阿拉贡称其为“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1968年,《玩笑》被捷克新浪潮导演雅罗米尔·伊雷什改编成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于1969年2月上映,比1968年8月华沙公约入侵结束布拉格之春后的六个月,最初在影院取得了成功,但随后被撤下并禁止了20年。

小说被引用在The Fall乐队的专辑《Cerebral Caustic》的歌曲《The Joke》中。这首歌的副歌是“玩笑!五年在劳改营里 – 玩笑!”,将无趣的东欧集权主义与政治正确联系在一起。

作者简介

米兰 · 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20世纪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米兰·昆德拉失去了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相关作品

影视、舞台剧改编作品

1968年,《玩笑》被捷克新浪潮导演基罗米尔 吉瑞斯改编成电影,但该电影在布拉格之春后几乎被立即禁演了。

音乐作品

美国乐队“忍”受《玩笑》启发创作《一样的混蛋》,歌词中提到被学校开除后在矿山中工作的露茜和路德维克。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