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谱 :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集

更新时间:2024-09-20 14:44

《琵琶谱》,又称《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华秋苹琵琶谱》或《华氏谱》,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集。由清代华秋苹编订,共3卷,收录了南、北两派琵琶小曲62首,大曲6套,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在江苏无锡刊行。原谱已不存。琵琶在隋唐(581——618)之前,是对抱弹拨器的统称,向前弹出称琵,向后挑进称琶。今天的曲项琵琶起源于波斯,约公元六世纪中叶时传入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并由唐朝的木拨弹奏,逐渐改良为手指弹奏,具有丰富的表现色彩和高难度的演奏技巧。

乐谱介绍

上卷收录王君锡的传谱,有文板5首,武板7首,杂板《普庵咒》1首,大曲《十面》1首(又称《淮平楚》,在“华氏谱”中名为《十面》)。中、下卷收录浙江省陈牧夫的传谱。中卷有《思春》《昭君怨》等文板18首,《步步高》《巧梳妆》等武板12首,《春光好》《凤衔珠》等随手八板5首,《倒垂莲》《小月儿高》等杂板14首。下卷有《将军令》《霸王卸甲》《海青拿鹤》《月儿高》和《普庵咒》等大曲5首。华氏编订时不加增改,忠实于旧谱,并参照琴的减字谱法,拟订了比较完整的琵琶指法谱字,对琵琶的定弦、把位、指法等加以规范化,对优秀琵琶曲的保存和流传有很大贡献。

琵琶历史

多年来,中国形成不少琵琶流派,著名的有浙江省、直隶、无锡、浦东新区平湖市崇明区等派,同一乐曲各派在乐谱、指法和演奏风格等方面都各有特点。无锡派的代表人物华秋苹,又名文彬,(1784-1859),号借云馆主人,无锡荡口镇人。擅琴兼唱昆曲,好诗词、篆刻、绘画,通医学,曾以行医为业,是一位极具智慧和远见的艺术家。他认为,曲谱一向为各派内师徒间直接授受,乐曲始终没有能够用以广泛传播的、集大成的曲谱,而在传抄过程中,常有“鲁鱼亥豕之讹”,致使琵琶的演奏艺术受到限制,这对琵琶艺术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清朝乾嘉时期,尽管流派众多,但中国琵琶大体分为南北两系,南以浙江省陈牧夫为代表,北则以直隶王君锡为翘首。华秋苹往南趋北,向当时的两位大家陈牧夫和王锡君学习两派的秘谱,学成回到无锡后,他与同人华映山、华子同、朱右泉、薛愚泉等一起合作,在虚心听取裘晋声、陈梅樽、蔡开基等无锡派前辈意见的基础上,采集考订辑成了《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简称“华氏谱”)三卷,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初刻刊印,是我国第一部印行的琵琶曲谱。

乐谱简介

“华氏谱”共收录有北派14曲、南派54曲,用工尺谱点板记写,旁注指法。华秋苹参照琴用减字谱法,规范并制定了琵琶比较完整的指法符号(左手指法16、右手指法8),对后世琵琶曲谱的记录、编订奠定了基础。此外,《桐轩琵琶谱》,又称《琵琶谱桐轩本》,由浙江桐轩主人撰订的文本,是《琵琶谱》的1824年传谱,此谱集南北两派曲目共110首,用工尺谱记谱,每曲都用琵琶音位图标注的定弦和指法提示,为现存于上海的唯一手书本,原谱由其后人保存。

经典乐谱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前后出版三次,为研究琵琶古谱,提供了宝贵资料,对后世学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无锡派的嫡派传人不多,而如今能解读、应用工尺谱的人就更成了凤毛麟角。但无论如何,无锡派在清代中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艺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确是历史性的。“华氏谱”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影响,著名琵琶曲《十面埋伏》(又称《淮平楚》,在“华氏谱”中名为《十面》)的完整乐谱最早就见于此;无锡著名琵琶艺术家杨廷果唯一存世的作品《普庵咒》也见于此;其他各派或多或少地采用了“华氏谱”中的部分乐曲,并且陆续整理成为现在流行的演奏曲;无锡派也因此而名声鹊起。梅约翰的研究《《华秋苹琵琶谱》中的音乐结构》为我们提供了对该谱音乐结构的深入分析,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这部经典乐谱的理解。

参考资料

博宝艺术家网-艺术家一站式服务平台!艺术家官网+艺术展览+艺术电子画册.1.2024-02-2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