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毛莨科白头翁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3-04-24 15:26

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unge)Regel),别名羊胡子花、老姑子花、老冠花等,毛茛科(Ranunculaceae)白头翁属(Pulsatilla)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头翁在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四川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等省区。其喜凉爽气候、耐寒、抗旱;喜光,要求光照充足;在平原、丘陵、山地均可生长,以排水良好的土壤为宜。

白头翁株高15-35厘米,根状茎粗大;基生叶通常在开花时刚刚生出,有长柄;叶片宽卵形,叶柄密生长柔毛;花葶有柔毛;苞片3片;花直立;萼片蓝紫色,长圆状卵形;聚合果直径9-12厘米,瘦果为扁纺锤形,宿存花柱有向上斜展的长柔毛。4月至5月开花。

白头翁抗性强、易栽培,先观花后赏果,可丰富绿化形式,增加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其花及茎叶均可药用,花味苦,性寒,主治疟疾寒热,白秃头疮,可内服,亦可外用;茎叶切段晒干药用,可泻火解毒,利尿消肿。

历史记载

名称由来

白头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并未对其名称做出解释,只是记载了另外两个名字,“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本草经集注》和《本草图经》中均记载以其茎基部的白色毛茸,似白发老翁而名“白头翁”。苏恭的《新修本草》里则对白头翁做了详细描述,是以白头翁的果实披的白色毛茸而命名。现今的药用白头翁,在植物形态上与前面所记载的两种说法均吻合,都可作为白头翁名称的由来。

品种考证

白头翁最早记载于《本经》下品,《别录》载:“白头翁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采”。《新修本草》记载:“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槿。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皆披下,似头,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商州白头翁”和“徐州白头翁”与毛良科植物白头翁根和叶形态相符合,同为最早应用的白头翁正品。

产地考证

宋代之前,白头翁在相关的本草书籍中均未提及产区,宋代的《本草图经》《本草衍义》等书籍记载了宋代白头翁的产区主要以中国开封市洛阳市新安县为主。明代之后增加了白头翁的两个道地产区,陕西商州和滁州市清代又新增了山东齐鲁等地。

功效考证

白头翁自《神农本草经》开始,许多草本药书皆有记载,但功效不一。《神农本草经》记载,白头翁味苦、性温、无毒,主治温疟;汉末的《名医别录》里记载白头翁有毒,主治鼻;南北朝本草经集注》和唐《新修本草》则综合了前两本医书的说法;唐《药性论》记载白头翁有小毒,且止痛效果显著;民国对白头翁功效的记载以《中国药学大辞典》为主,认定其“味苦、性温、无毒”;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白头翁味苦、性寒,归胃、手阳明大肠经。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热毒血痢,阴痒带下病

形态特征

白头翁植株高15-35厘米。

根茎

白头翁根状茎粗0.8-1.5厘。

基生叶4-5,通常在开花时刚刚生出,有长柄;叶片宽卵形,长4.5-14厘米,宽6.5-16厘米,三全裂,中全裂片有柄或近无柄,宽卵形,三深裂,中深裂片楔状倒卵形,少有狭楔形或倒梯形,全缘或有齿,侧深裂片不等二浅裂,侧全裂片无柄或近无柄,不等三深裂,表面变无毛,背面有长柔毛;叶柄长7-15厘米,有密长柔毛。

花葶1(-2),有柔毛;苞片3枚,基部合生成长3-10毫米的筒,三深裂,深裂片线形,不分裂或上部三浅裂,背面密被长柔毛;花梗长2.5-5.5厘米,结果时长达23厘米;花直立;萼片蓝紫色,长圆状卵形,长2.8-4.4厘米,宽0.9-2厘米,背面有密柔毛;雄蕊长约为萼片之半。

果实

白头翁聚合果直径9-12厘米;瘦果纺锤形,扁,长3.5-4毫米,有长柔毛,宿存花柱长3.5-6.5厘米,有向上斜展的长柔毛。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白头翁在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分布

中国分布

在中国分布于四川省江苏省、安徽、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等省区。

生长习性

白头翁喜凉爽气候和阳光充足环境,耐寒,忌暑热,气温达到33℃以上时,无遮挡的白头翁会枯萎,气温低于0℃,其地上叶会在1月内全部枯萎。其耐旱、怕水涝;对土壤要求不严,尤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淤积土和粘质壤土为佳,低洼地及排水不良的粘质土、重粘土不宜生长。常生于平原和低山山坡草丛中、林边或干旱多石的坡地。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白头翁为虫媒传粉,其花粉活力持续时间较长,开花后第二天为花粉萌发率最高,第三天花粉仍有萌发率,可有效的远距离传粉。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白头翁春秋均可播种,秋播一般次年春季出苗,春播通常在3月播种,种子在60%-70%发黄时便可采种。将整颗果实连同花梗一起剪下,放在通风透气处晾晒,避免暴晒,3-4天后将果实尾部搓掉,便可在苗床上播种。播种后细土轻覆,薄膜覆盖,嫩芽萌生后便可去除覆盖物,平时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除草。

块茎繁殖

于秋末挖起地下块茎,用湿润沙土堆积在室内,次年春季在冷床内栽培催芽,待萌芽后将块茎切开,每块要有萌发的顶芽,将其露天种植或栽培在盆中。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通常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沙壤土,在播种前应先进行翻地整平,做成一定宽度和长度的沟。

田间管理

白天翁出苗后,可撤掉覆盖物,使幼苗逐渐接触阳光,其苗期生长较缓慢,需勤除草和浅松土;每年5月、8月要各追施1次人畜粪水,并追加适量草木灰或磷酸钙,追肥后及时浇水;抽时摘除花蕾,利于根部发育。

病虫害防治

根腐病易在雨季和积水地段发病,通常表现为根部腐烂,影响植株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最终枯萎致死,可在移栽前用退菌特将根浸泡、注意土壤排水、发病时可用托布津进行浇灌。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在茎叶处出现斑点导致植株死亡。可彻底清除病株,喷洒石灰硫黄合剂、敌锈钠或波尔多液等药物进行防治。蚜虫是危害白头翁的主要虫害,其啃食嫩芽嫩叶,使植株生长受到影响,尤其在干旱天气最严重,可用杀螟松或乐果乳油等药物每周喷杀一次。

采收

白头翁一般在春秋季开挖,除去残茎须根,晒干药用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白头翁抗性强、养护成本低,无需频繁浇水、施肥、施药,可丰富绿化形式,富有原生态感。白头翁花期在3~4月,为早春观花植物,花期长、可观花、看果、赏叶,可盆栽亦可配植或布置花坛,作为园林观花灌木。

药用价值

白头翁花及茎叶均可药用。白头翁花味苦、性寒,主治疟疾寒热,白秃头疮,可内服,亦可外用;白头翁茎叶切段晒干药用,可泻火解毒、利尿消肿、燥湿杀虫,主治风火牙疼、四肢关节疼痛,湿疹疮、带下阴痒等疾病。

相关研究

种子休眠机制及破眠技术研究

白头翁种子属于中度简单形态生理休眠,种皮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对水分的吸收没有阻碍;在成熟种子中,胚主要为球形和心形,未完全发育;赤霉素对白头翁种子的发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发芽率和发芽指数较高;暖层积和较低温暖层积的处理方法能使种子发芽时间提前,且发芽比较集中,发芽周期明显缩短。

药理研究

白头翁对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分泌IL-6有明显抑制作用,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从而降低机体过度炎性反应及全身性损害;白头翁及其复方对皮肤真菌、酵母菌、锥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白头翁鲜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碱式碳酸铜假单细胞菌等敏感性最高;对痢疾杆菌、肠道沙门氏菌等也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