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寻梦 :百年寻梦

更新时间:2024-09-20 13:10

《百年寻梦》是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1日出版的书籍。

内容简介

包括:1912年:梁启超在北京的演讲;中国记者笔下的巴黎和会;1933年:“新年的梦想”;1933年:《东方杂志》的宪法讨论等

作者简介

傅国涌,独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于乐清市,现居杭州市,1999年以来在《南方周末》、《文汇读书周报》、《书屋》、《随笔》、《东方》、《老照片》等报刊发表文章100多万字,著有《金庸传》、《百年寻梦》、《叶公超传》、《追寻失去的传统》、《笔底波澜一一百年言论史的一种读法》、《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偶像的黄昏》、《文人的底气》、《民国年间那人这事》、《过去的中学》、《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历史深处的误会》、《主角与配角》、《发现廿八都》、《脊梁——中国三代自由知识分子评传》等。

媒体推荐

百年中国,多少悲壮剧,前人创造了历史,却又多少被遗忘。傅国涌勤奋博学,“百年寻梦”,“追寻传统”,“笔底波澜”,为后人找回财富,激人奋进。

(原中宣部新闻局局长 钟沛璋

傅国涌在尘封的史料中勤奋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国不少历史真相,以新的视角给读者新的启发,实现了学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袁伟时

在我看来,在一代年轻的学人中,傅国涌是非常优秀的一位。他的文章带着他特有的思想光彩,正在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新宇

傅国涌钩沉半个世纪前中国知识界、新闻界旧人旧事的文字,我在今天读来却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动,这种感受的复杂真切远过于读《世说新语》。

(《南方周末》编辑、杂文家 鄢烈山

傅国涌的文字之所以可信,在于他的理性、道义和人格力量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在一个弯弯曲曲的年代,傅国涌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崔卫平

傅国涌的写作堪称独树一帜,他总将庞杂的史料钩沉与高度的现实关切水乳交融,平静的史家调子里,暗淌着壮怀激烈的焦灼与隐痛。他使用史料的方式是轻柔自然的,没有学问家的卖弄和僵硬;语言也是简洁温暖的,以确切为限但绝不粗陋。

(评论家 李静)

作品目录

第一辑

1912年:梁启超在北京的演讲

中国记者笔下的巴黎和会

1933年:“新年的梦想”

1933:《东方杂志》的宪法讨论

鲁讯逝世之后

1944年:一个新闻记者眼中的延安市

——读赵超构延安一月

竺可桢费巩“失踪”之后

——读《竺可桢日记

百年寻梦

——重读章乃器王芸生的梦

“清算豪门的时候到了”——读重庆市《世界日报》

傅斯年的泪为何而洒?

黄炎培:从“傲尽风霜”到“改造作新人”

第二辑

蔡锷袁世凯

“三怪杰”与“三小人”

胡政之与1916-1920年的《大公报

语丝》与《现代评论》

——以“三·一八惨案”事件发生后为例

戈公振与《中国报学史

胡适与胡政之的通信说起

一个经济学家眼中的蒋介石

——读《何廉回忆录

第三辑

沈曾植:“不知何处是故乡”

辜鸿铭:“菊残犹有傲霜枝”

冯自由:“白头宫女谈天宝

千秋功罪:话说周作人

蒋梦麟:“临难毋苟免”

王云五:“牛马骆驼之精神”

王世杰:呼唤法精神

蒋廷黻:“开山的人”

叶公超:一道已逝的风景线

后记

厦门大学书籍

本书是傅国涌近年来历史随笔的最新结集。他将多年来对民国史的解读与反思所得凝聚其中,从一个个新鲜而别致的角度进入,试图展现一幅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民国画卷,以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重走中华民族从传统到现代的风雨征程,其观点新颖犀利、针砭时弊。百年长卷,读来令人激愤、令人叹惋,令人沉思。

作者傅国涌,1967年生,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主要著作有:《金庸传》《叶公超传》《历史的误会》《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辛亥革命的台前幕后》《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等。

前言: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心灵

第一辑

1921年的中国

“三一八”之后: 《语丝》和《现代评论

1933年:“新年的梦想”

1933年:《东方杂志》的宪法讨论

鲁迅去世之后

1944年:一个新闻记者眼中的延安市

百年寻梦

傅斯年为何下泪?

第二辑

魂兮归来,陈天华

风萧萧兮易水寒——黄花岗九十年祭

孙中山的历史性遗憾

一个经济学家眼中的蒋介石

为雷震造一个铜像

免受恐惧的自由

蒋经国处理“美丽岛案”的决策过程

第三辑

废除科举百年祭

张元济力倡“中华民族的人格”

重要的是超越“平反”意识

“羊性”、“狼性”与心中的“鬼子”

中国企业家的本土传统在哪里?

百年转型中的公民教育——以商务印书馆的公民教科书为例

教育,永远面向未来

第四辑

美丽的“五月花号”

遥望新大陆

拒绝王袍加身

乔治·华盛顿告别政坛之后

权利,而不是权利——我理解的米奇尼克

哈维尔的意义

后记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