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场苗族彝族乡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下辖乡

更新时间:2024-09-21 02:26

石场苗族彝族乡位于贵州省金沙县西部中境,是金沙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该乡隶属于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行政区域面积为120.9平方千米。石场苗族彝族乡成立于1951年,属金沙县,1991年底撤区并乡建镇,原石场区石场镇和青木、构皮、岩上3乡合并为石场苗族彝族乡。截至2018年末,该乡户籍人口为29711人,居住着汉、苗、彝、仡佬族布依族、白等民族。石场苗族彝族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2011年财政总收入为80.9万元,2018年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2个。该乡交通方便,境内县、乡、村道纵横,距离县城约38公里,东与仁怀市九仓镇接壤,出清池过马路乡至毕节市普定接大纳路通泸州市

正文

石场苗族彝族乡,位于贵州省金沙县西部中境。平均海拔1044米。距县城约38公里,东与仁怀市九仓镇接壤。出清池过马路乡至毕节市普定接大纳路通四川泸州。境内县、乡、村道纵横,交通方便,是金沙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概况

石场苗族彝族乡位于金沙县西北部,距县城35公里,东经105°51′-106°06′,北纬27°34′-27°35′。东壤仁怀市九仓镇,南靠桂花乡,西接太平彝族苗族乡,北抵清池镇,面积120.35平方公里,居住着汉、苗、彝、仡佬族布依族、白等民族,2008年初总人口27271人,其中少数民族6845人,占人口的27%,属金沙县7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农业人口24122人,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全乡辖10个行政村(一类贫困村3个,二类贫困村7个),2个街道居委会。

历史沿革

石场乡集镇所在地,原名石革闹,民国中期,改为“石革闹场”,简称石场。金沙县立县后,建激扬镇(石场谐音),1943年正式改为“石场”,为行政建置冠称。

1991年底撤区并乡建镇,原石场镇、青木乡、构皮乡、岩上乡合并改建为石场苗族彝族乡,辖2个街道23个行政村。分别为红旗居、朝阳居、新街村、白云村、文兴村、大木村、天星村、青群村、龙河村、青群村、群力村、群丰村、中心村、玉桥村、清江村、飞联村、新联合村、永兴村、龙家寨村、茶树沟村、岩上村、马安山村、巴豆村、龙家湾村、鹿崽楼村。

全乡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56个村民组,居住着汉、苗、彝、仡佬族等民族,全乡共6360户,人口258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6800人,占总人口的27.5%。

人口

2021年6月11日,金沙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石场苗族彝族乡人口数为17484人。

农业发展

石场苗族彝族以“油菜、畜牧、早熟作物、茶叶、酒用高梁”五大产业为基础,发展“三高”农业。烤烟发展已成为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为脱贫一方作出了贡献。酒用有机高粱的种植,在国酒茅台有机原料基地石场示范园的辐射下不断扩大,畜牧业品种改良,实现杂交优势的普及和优良品种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畜牧业产量和质量,乡镇企业稳步发展,非公业主不断涌现,发展成为乡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粮油加工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态势,走向大规模生产道路。世纪之初,随着黔北火电厂在金沙的建成,引资新建年产9万吨煤的金鑫煤矿,煤田进入开发期,正逐步成为乡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经济建设

全乡有耕地面积23500亩,其中田4000亩。有荒地面积1.5万亩,植被覆盖率45%。2008年实现工农业产值比2007年增长6%,其中:农业产值比2006年增长4.5%。财政收入努力完成90万元;油菜籽、粮食产量比在2007年略有增长,烤烟计划种植3200亩,确保收购烟叶80万斤,烟叶特产税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7年增加130元左右,人均纯收入1850元,人均粮食稳中有升,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8%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例比2007年上升7个百分点。

乡境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村村通,740县道和岩孔至太平公路穿乡而过,且在石场集镇交汇。主干公路网络呈放射状与周边县(市)、乡(镇)相连。金沙至石场油路2006年建成通车,石场至太平乡、石场至马路乡、石场至仁怀九仓镇油路年底将建成通车。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蕴藏煤、铁、铜、硅土等矿藏,其中黄青树煤矿床探明储量达5.4亿吨,是金沙县三大煤矿床之一。

特色产业

全乡经济以种植烤烟为主,烤烟发展已成为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烤烟种植3200亩,确保收购烟叶80万斤,烟叶特产税80万元;油菜籽,茶叶,酒用高粱产量665吨,实现畜牧业产值8410万元,财政收入186万元,人均纯收入1400元。2002年全乡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2910万元,实现全年粮食总产量10439吨。

传统节日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四的火把节,是中国彝族的传统新年,到了这一天,数万彝族男女老少大清早穿上缝好的新衣,步履轻快地来到石林草场,唱歌跳舞参加各种喜庆节目,一直到晚上的篝火晚会,熊熊烈火染红半边天,足足热闹了一整天。

在每年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期间,楚雄彝族自治州将举行火把节狂欢,推出彝族祭祀火神、点燃巨型火把、举办大型焰火晚会等系列活动。

火把节期间,在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风景区,彝族同胞们则会拨响大三弦,吹起迎宾过山号,跳起欢快的舞蹈,点燃熊熊的火把,邀请各族人民参与火把节,以盛大的民族传统摔跤、斗牛比赛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艺演出来欢度这一盛大节日。

花山节

苗族传统节日踩花山节主要流行于滇东北云南省的苗族村寨。各地时间不一,屏边苗族自治县苗族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六过节。该节日原是登高跳舞怀念祖先,男女青年互相求爱的一种活动,后来逐渐成为盛大的传统佳节。节日清晨,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在传统固定坝坡上,活动开始,着盛装的男女老少拥入活动场所。活动主要有跳舞、斗牛犬和跳狮子3项。斗牛爱好者将赛牛的两只角用刀刮得尖锐锋利,擦上香油,使牛角又尖又亮。比赛按一对一进行,几轮较量后,优胜者由主人拉到花杆前披红挂彩走一圈,人们以美酒敬献牛的饲养者,表彰其辛劳。跳狮子是由若干个跳狮者组成,先在场内跳跃,然后架人梯爬花杆,以跳得好、爬得高的"狮子"为胜。胜者爬到花杆顶取下作为奖品的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群众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男女老少在排笙声中跳三步舞或蹬脚舞,青年男女求恋寻偶定情结伴,老农在聚会中交流生产经验。

旅游资源

石场由于开发较早,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谓人杰地灵。民族民间文化形式丰富多彩。石场近郊石灵乡境内山飞云洞发掘的文物,经专家审定为新时器时间遗址,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曲折幽深,钟乳石层迭,怪石嶙峋,洞壁摩崖题记,值得探索。“黔北深山的文化瑰宝”敖家坟,地处鹿崽楼村的敖家坟,建于光绪24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黔北文化瑰宝”。其石雕艺术价值,不可估量。五彩斑澜的建筑工艺精品“马鞍山市彝族民居”,民族风情的精华“麻啄坡苗族踩山节”,精美的彝文碑刻,永远镶嵌在地平线上的历史物流印记“古盐道”,大木“奢氏宣慰屋基”历史遗迹等等,无不昭示着石场古文化的丰厚底蕴。石场是中国工农红军多次经过的地方,是县内19个革命老区之一,这里曾留下红军的革命足迹和战斗遗迹。幽美静谧的冷水河风光,碧波荡漾的长征电站风光,诸多风姿绰约,风格别致的溶洞风光,更令人神往。

相关词条

参考资料

贵州金沙县人民政府网 http://gzbjshichang.gov.cn/gb/b0.HTML

[2]彝族火把节 http://www.gz.xinhuanet.com/zfpd/bj/zj/2004-11-26/2004-11-26-2325.htm

参考资料

金沙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金沙县人民政府.2021-06-1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