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沙鸭属 :嘴形侧扁、边缘具锯齿的鸭类

更新时间:2024-09-21 10:10

秋沙鸭属(学名:Mergus)是雁形目鸭科的1属,共有5种。该属的特点为嘴形侧扁,边缘具有锯齿,雌雄鸟均有羽冠,后趾具有宽阔的瓣膜,且后趾连爪不超过3倍,甚至仅2倍。两性羽色不同。秋沙鸭属的体重为2.1千克,雄性大多比雌性大。雄性体羽黑白分明,头绿色,鸟喙红色,而雌性身体更灰白,头呈红褐色。秋沙鸭属的鸟类主要栖息于沿海海岸、河口和浅水海湾地区。繁殖季节,它们主要栖息在森林中的河流、湖泊及河口地区。秋沙鸭属的嘴与其他鸭类有所不同,具有细长而有发达的锯齿,方便捕捉身体光滑的鱼类。除非洲和澳大利亚外,秋沙鸭属在余各洲均有分布。中国共有3种,即斑头秋沙鸭学名:Mergus merganser)、中华秋沙鸭(学名:Mergus serrator)、红胸秋沙鸭(学名:Mergus octosetaceus),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北至黑龙江省,南至海南省

形态特征

鸭科秋沙鸭族秋沙鸭属的几种鸟类通称。虽然大多生活于淡水,但与番鸭和金眼鸭一同归入秋沙鸭族(一个海鸭族)。秋沙鸭是一些潜水能力极强的鸭子。主要吃鱼类,秋沙鸭的嘴和其它鸭类有所不同,细长而有发达的锯齿,适合捕捉身体光滑的鱼类。其成员绝大多数分布于寒冷的北方,只是南美洲的褐秋沙鸭以及已经灭绝的新西兰的奥克兰秋沙鸭分布于南半球中华秋沙鸭是体长、有冠的潜水鸟。肉味腥臭,故俗称废物鸭。该属的代表种中华秋沙鸭为中原地区特产。鼻孔位于嘴峰中部;羽冠长而成双;雄鸟:头和上背均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皆白色;有白色翼镜;下体白,体侧有黑色鳞状斑。雌鸟:头棕褐色;上海体育大学蓝褐色;下体白色。性机警,稍有惊动就昂首缩颈不动,随即起飞或急游至隐蔽处。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4枚。卵长椭圆形,浅灰蓝色,遍布不规则的锈斑蟳,重57.2克,大小63.7×45.8毫米。秋沙鸭属鸟类羽毛呈现的粉红色调实际上可能与它们的饮食有关,由于食物中甲壳亚门和鱼类中的类胡萝卜素

分布范围

秋沙鸭是一类生活在整个北半球的不受威胁的物种。夏季在加拿大阿拉斯加州、北欧和西伯利亚地区;在美国、中欧和南欧、印度次大陆和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过冬;可以在美国西部、新英格兰英国中亚全年生活。其成员绝大多数分布于寒冷的北方,只是南美洲的褐秋沙鸭以及已经灭绝的新西兰的奥克兰秋沙鸭分布于南半球。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南部。中原地区繁殖于东北小兴安岭汤旺河、南岔河,长白山东北坡和西南坡以及大兴安岭南段东南坡的泰来县红花尔基镇一带,迁徙时路过河北省,至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越冬,包括江苏省沿海、洞庭湖平塘县都匀市、掌布,台湾屏东等。

栖息环境

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森林中的河流、湖泊及河口地区,也栖息于无林的冻原地带水域中。非繁殖期主要牺息在沿海海岸、河口和浅水波斯湾。迁徙期间也有少量个体偶尔进入内陆淡水湖泊。

生活习性

秋沙鸭属并不花时间在水上游泳,也不在岩石上休息,甚至不在浮冰上休息。这些喜欢咸水和淡水的鸭子顺水漂流而下数公里,然后捕鱼或飞回去。它们通常成对游动,尤其是在较小的溪流上,或最多成小群游动,甚至在急流和瀑布附近漂浮。它们坐在水中央的岩石上晒干身体,让自己的翅膀展开在阳光下。然而,这些鸟类是强壮的飞行者,具有强大而快速的拍击能力。它们能发出低沉而刺耳的叫声,但在繁殖季节也会吹口哨。鸟群经常有哨兵警告即将到来的危险。尽管它们在水中和空中都很强大,但它们在陆地上却异常笨拙。常呈小群活动。多在近海岸潮间带及其附近的岩礁处活动和觅食。几乎整天时间都在水上,很少到岸上活功。游泳时常将头浸入水中,探视水中食物,并频频潜水。休息时常飘浮在水面。头高高举起。颈伸得很直。有时也到岸边地上休息。在陆地上行走也好。潜水时像其他秋沙鸭一样,首先身体往上一跃,然后再翻身潜入水中。每次潜水时间多在20-30秒。飞行快而直。起飞时两翅需在水面急速拍打一阵才能飞起,显得有些吃力而笨拙。性胆怯而机警。秋沙鸭主要通过潜水觅食,但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将头直接仲入水中觅食。觅食时多呈小群,边游边潜水觅食、有时也分散成2—3只或单只觅食。食物主要为小型鱼类,也吃水生昆虫、昆虫幼虫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等其他水生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秋沙鸭属在季节之间的短距离迁移,并不是去很远的地方筑巢或越冬,而是坚持在特定的区域。这些鸭子在树洞中筑巢,所以它会寻找古老的森林来繁殖。雌鸭每窝会产下6-17枚卵,孵化后雌鸭会继续照顾小鸭子,它将幼鸭们带到河流和湖泊中,帮助它们寻找水生无脊椎动物。这些小鸭也会形成托儿所,导致雌鸭同时照顾大群小鸭。秋沙鸭在两个月后长出羽翼,两年后达到性成熟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灭绝(EX)——1种;极危(CR)——1种;濒危(EN)——1种;无危(LC)——2种。中华秋沙鸭列入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褐秋沙鸭是一种极度濒危的物种,是世界上六种最受威胁的水禽之一。野外可能只剩下不到250只,只有4只被圈养。由于栖息地遭到广泛破坏,这些鸟类正在迅速减少,而植物、旅游、杀虫剂、捕食近亲繁殖只会进一步加剧问题,使保护工作变得困难。中华秋沙鸭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濒临灭绝,已知的种群数量低于5000只,主要是由于栖息地丧失。正在采取保护方法,包括使用人工巢箱。

物种对比

物种学史

中华秋沙鸭属(Mergus)包含所有的秋沙鸭物种。这是生活在海上的食鱼鸭,虽然大多生活于淡水,但与番鸭和金眼鸭一同归入秋沙鸭族(一个海鸭族),只有红胸秋沙鸭在开阔的海浪中广泛常见。它们长而薄的喙上有锯齿状的边缘,使它们能够抓住并抓住鱼。它们也可以潜水寻找食物。这种鸭子的第一个化石遗骸是在中新世中期(大约1400万年前,在兰海期时代)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卡尔弗特(Calvert Formation)中发现的,物种名称为“M. miscellus”。“M. connectens”发现于大约1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来自东欧,这意味着这种鸟在冰河时代已经广泛传播。M. milleneri(查塔姆岛中华秋沙鸭)发现于从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的卡坦岛(Cathan Island),新西兰海岸外的一个岛屿。该物种在周边地区的任何地方均不存在,并且近代灭绝了,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新西兰秋沙鸭是另一种已灭绝的物种。它的体型与红胸秋沙鸭相似。雄性栗色的头部和灰色的身体,而雌性较小且有较短的冠。它们在1909年灭绝,1973年完全没有踪迹。这些鸟类很可能由于人类活动和狩猎而灭绝,其原因更多是来自欧洲人的存在,而不是毛利人的存在。

主要品种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