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 :亚洲东部、中国东北部的山脉

更新时间:2023-04-17 15:39

大兴安岭(英文名:Da Hinggan Ling Mountains),又名内兴安岭、西兴安岭,古称“大鲜卑山”,是位于中国东北部的山脉、兴安岭的西部组成部分。地理坐标介于北纬43°至北纬53°30',东经117°20'至东经126°之间。大兴安岭东北起黑龙江省南岸的漠河市,西止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东接小兴安岭,西北连蒙古高原,西南与阴山山脉首尾相接,是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分水岭。全长1400千米,宽约200-450千米,面积约28万平方千米。主脉海拔800-1700米,最高峰为克什克腾旗境内的黄岗峰,高2034米。

大兴安岭所在地在古生代时期为古蒙古洋,中生代时期,海水退出,陆地形成,褶皱带隆起成山。新生代时期,山体强烈隆升,并伴生有频繁的玄武质岩浆喷发活动和冰川活动,形成了大兴安岭。大兴安岭地貌形态由中低山、丘陵、山间河谷和冲击平原组成,总体趋势南高北低,东陡西缓,地质遗迹众多,以各类丰富的火山熔岩地貌及其形成的火口湖和堰塞湖、温泉、热泉、不冻河等为特色。大兴安岭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夏季雨量充沛,气候湿热,冬季严寒。大兴安岭被称为“中国最珍贵的绿色宝库”,自然植被类型为泛北极植物区系欧亚森林植物亚区寒温带针叶、落叶林区域,系东西伯利亚山地南泰加林的南延部分,被《大兴安岭植物志》记载的植物多达133科633属1888种。脊椎动物有80科36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紫貂貂熊原麝等,二级保护动物有棕熊猞猁马鹿驼鹿雪兔等。该地还设有黑龙江省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

大兴安岭在先秦时期曾是拓跋鲜卑族的家园,经过长期发展,拓跋鲜卑部族人数不断壮大,多次南迁,直至北魏时期逐渐转为农业定居生活。唐朝时,大兴安岭为室韦督都府属地,辽朝时为东京道室韦王府辖区,金朝属蒲与路,元代属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封地,明代属奴儿干都司管辖。清代时因金矿的发现吸引了一批人口在漠河市定居等地定居。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路军三支队开辟了大兴安岭游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至1964年先后三次开发建设大兴安岭。1976年,贯穿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嫩林铁路通车。2015年,随着时代发展,大兴安岭地区开始全面禁伐。大兴安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包括冰雪文化、岩画文化、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文化、红色文化等。还分布着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阿斯哈图石林景区、北极村景区3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十余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大兴安岭的产业曾以林业为主,2015年大兴安岭地区全面禁伐,随后发展出林下经济产业、旅游业、寒地测试等产业。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发生大型森林火灾,这是中国历史记载上最大的一次森林大火。一共有5万多人参与火灾扑救,耗时28天才彻底扑灭。火灾面积达101万公顷,烧毁林场9个,铁路专用线17公里,公路桥涵673座,造成211人丧生,266人受伤。经过多年造林养护,大兴安岭基本还原了原有的样貌。

命名

关于大兴安岭名称的记载,早已见诸史籍。唐至辽朝名为“金山”;元明时又被称为“哈剌温山”,汉译为“黑赤山”;清时称“大兴安岭”。关于“大兴安盟岭”一词的来历,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兴安”系满语,意为“极寒处”,“岭”即满语“阿林”,其意为山。另一种认为“大兴安岭”为蒙古语“兴安达巴罕”的音译,意为“山岭”。此外,大兴安岭亦称“内兴安岭”“西兴安岭”,还有一古称“大鲜卑山”,两千年前的鲜卑族从这里南迁,建立了北魏王朝。

位置境域

大兴安岭位于中国东北部,是兴安岭的西部组成部分。地理坐标介于北纬43°至北纬53°30',东经117°20'至东经126°之间。东北起黑龙江省南岸的漠河市,西止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东接小兴安岭西北蒙古高原,西南与阴山山脉首尾相接,是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分水岭。由北到南大体包括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林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等地方林业经营管护区。大兴安岭的主体山脉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地界,部分浅山地区在吉林省地界。全长1400千米,宽约200-450千米,面积约28万平方千米。

成因

古生代

古生代时期,大兴安岭所在地为古蒙古洋,是一处典型的多岛洋,在温暖的海水里生活着众多的海洋生物。随后,造山运动使得海陆相遇,海水东泄而出,板块之间的碰撞与拼合造就了大兴安岭的雏形。中新元古代奥陶纪志留纪、晚泥盆世—早石炭世、 中二叠世多个沉积—火山—侵入活动形成多个沟、弧、盆体系,构成不同时代的增生体,并向两大板块俯冲拼贴,在中晚二叠世完成最后的对接,形成了统一大陆,主体构造线为东西、北东东向。

中生代

中生代时期,受海西运动的影响,褶皱带形成,大兴安岭所在地的海水退出,上升成陆地,同时有大量花岗石侵入地层三叠纪陆内造山强烈,形成多条S型花岗岩带,地壳增厚。侏罗纪大陆伸展背景下,发生了强烈的下地壳拆沉作用,地幔上隆,火山侵入活动剧烈,构成了大兴安岭构造火山侵入岩带,主体构造线为北东向。侏罗纪末期时,受强烈的燕山运动影响,大兴安岭所在地的褶皱带隆起成山。白垩纪时,在岩石圈减薄作用下,构造线发生了北东东向转变。至此,大兴安岭多层叠加的构造格架基本形成。

新生代

新生代时期,中国东部大陆整体处于拉张构造环境,在日本海弧后黄淮平原和中国东部裂谷系拉张的背景下,大兴安岭山体发生强烈隆升,并伴生有频繁的玄武质岩浆喷发活动。在第三纪早期,大兴安岭遭受了侵蚀和剥蚀,侵蚀作用使其沟壑密布,剥蚀作用使其山顶逐渐变得平整,成为“兴安夷平面”。晚第三纪末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大兴安岭沿东侧的走向断层掀升翘起,造成东西两坡的斜度不对称,东坡以较陡的梯级向松辽平原降落,西坡则和缓地斜向内蒙古高原。第四纪时期,喜马拉雅运动继续发生,大兴安岭再次褶皱成山、断裂成河。第四纪的火山和冰川也塑造了大兴安岭的地貌,使其地貌丰富多样。

地理特征

气候

大兴安岭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植被具有更生缓慢、生长期短特征。

大兴安岭年平均气温-3.5℃,温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步下降,东南区域年均温度2~0℃,西北区域一般为-6~-4℃,局部区域仅有-8~-6℃,年有效积温1700~2100℃,无霜期为80~110天。年均降水量340-560毫米,80%集中于温暖季节,降水量的分布与年均温类似,由东南向西北方向下降。受冻层影响,大部分降水随河流排走,特别是西北区域受蒙古旱风影响,蒸发量一般均在1000毫米左右,导致水分涵养功能相对较弱,森林易燃性高,坡度较大的阳坡常发育成草原化的无林地段。

大兴安岭夏季受副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降水集中,雨量充沛,气候湿热,空气和土壤湿度适中,夏季有效积温为1700~2100℃,平均气温为16.9℃,季平均最高气温为28.3℃,热量资源丰富。6~8月最高温度都在25℃左右,且没有40℃以上极端高温天气。最暖月份7月平均温度14~22℃,绝大部分区域在16~20℃之间。夜间温度降到12℃以下,昼夜温差大,最大温差达到20℃以上。

大兴安岭冬季受蒙古高气压和阿留申低气压控制,朔风呼啸,地冻天寒。每年的10月中旬开始下雪,大于等于10厘米的积雪深度一直延续到次年的4月中旬,积雪覆盖日数为170~180天。积雪深度一般为20~40厘米,个别年份可达50厘米以上,个别地方可达到80厘米。最冷月份1月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西北区域累年1月月均温度都在-30℃以下。

地质

地质构造

大兴安岭属于海西褶皱带,华夏隆起带。燕山运动中的火山岩与侏罗系、白垩系组成复向斜,叠盖在古生界和古老花岗石组成的复背斜上。中生代末与第三纪时期形成了广泛的夷平面。晚第三纪末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大兴安岭沿东侧的走向断层掀升翘起,造成东西两坡的斜度不对称,东坡以较陡的梯级向东北平原降落,西坡则和缓地斜向内蒙古高原

大兴安岭各构造单元和主构造线的方位从南往北由近东西向转为北东东向、北东向,直至最北部的德尔布干构造带转为北东向。二连—贺根山构造带可作为大兴安岭地区古亚洲洋演化的最后的主缝合构造带。其南以西拉沐沦断裂为界分为华北地台北缘东西向的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和大兴安岭南段北东向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带。二连—贺根山构造带以北则是西伯利亚地区地台向南的增生带,包括大兴安岭北段的北东向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带以及德尔布干断裂带北西侧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兴凯期增生造山带。

岩石地层

大兴安岭地区的地层从老至新可以大致分成4个构造层。一是各大陆亲缘性块体中的前寒武纪变质岩基底,可能包括从新太古代至新元古代的变质岩,如北部的兴华渡口群、加格达群、黑龙江群,中南部的宝音图群等,以各类片麻岩麻粒岩以及片岩为主。二是早古生代浅—微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主要是各类片岩、砂板岩大理石以及安山岩等,显示大陆边缘增生体和岛弧增生体的特征。如北部伊尔施地区的寒武系苏中组、南部的包尔汗图群等。三是晚古生代(以二叠纪为主)浅—微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主要岩石组合与早古生代类似,只是变质程度稍浅、出露面积广泛。四是燕山期侏罗系和白垩系的陆相中—酸性火山岩和陆相碎屑沉积岩,绝大部分地区都是以晚古生代,尤其是二叠纪为的地层为基底,上覆侏罗系—白垩系的陆相火山岩,显示典型的二层结构,而早古生界,尤其是前寒武系的地层较少见。

矿产资源

截至2023年,大兴安岭已发现矿产48种,各类矿产地600余处,优势矿种为、煤、金、铅、锌、铜、铁、矿泉水等。其中,大型矿床14处,中型矿床44处,小型矿床65处。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25种,主要有金、银、铜、铁、钛、铅、锌、钼、煤、矿泉水、石墨等。

金属矿产

大兴安岭可划分出以下四个各具特色、北东向延伸、相互平行的金属矿产分布地带。一是大兴安岭西坡富铅锌—富银成矿带,从克什克腾旗的拜仁达坝矿床到西乌珠穆沁旗的花敖包特矿床,长约300千米。二是大兴安岭主峰锡-富铅锌-铁-铜成矿带,产有白音诺尔铅锌矿床、黄岗锡-铁矿床、浩布高铅锌矿床、大井锡-银-铜-铅锌矿床等特大型—大型矿床。三是大兴安岭东坡以铜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主要在敖尔盖、太平山等,北东向延伸数百千米。四是大兴安岭两侧盆地中地浸矿岩型铀矿,主要位于开鲁盆地和二连盆地

截至2023年,大兴安岭已累计查明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为:金金属量246吨(其中岩金6吨)、铅金属量14万吨、锌金属量43万吨、铜金属量5.2万吨、钼金属量176.2万吨、煤1.85亿吨、铁(矿石)2132万吨、钛金属量94万吨。漠河市进行了稀有稀土矿普查,估算、等稀有稀土金属资源量13万吨。截至2020年底,大兴安岭地区开发利用矿产15种,全区矿山企业数85个,其中大型15个、中型13个、小型50个、小矿7个。大中型矿山比例33%。年产矿量815.95万吨。

非金属矿产

地形地貌

地貌特征

大兴安岭的地貌类型主要为山地地貌。由松嫩平原向山地发展,从东向西可划分为浅丘、丘陵、低山和中山。西侧则多波状丘陵。即使在低山和中山部分,总的来说山势也比较平缓,15°以内的缓坡占到80%以上。阳坡比较陡峭,阴坡比较平缓。河谷宽阔也是大兴安岭地貌的一大特点,河谷两侧一般不对称,向阳侧多为悬崖,向阴侧比较缓平。山地为新华夏构造山地,主体岩石主要是火成岩。

大兴安岭主脉山系长约1400千米,宽为200~450千米,平均海拔在800~1700米之间,北段平均高度不足900米,中段在1200~1600米,南段在1500米以上。地形总体趋势南高北低,东陡西缓。

在南北方向上,大兴安岭头大尾小,北宽南窄。以洮儿河为界,北部山体低而宽广,山岭连绵,海拔高程1000~1300米,山脉最宽处在北纬51°以北,宽度约450千米。洮儿河以南,山体相对高而狭窄,最高峰为克什克腾旗境内的黄岗峰,高2034米。最窄处在西拉木伦河上游,约150千米。

在东西方向上,以大兴安岭山脊线为界,东西两坡不对称。主脉西侧平缓,经林草过渡带与呼伦贝尔市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相接,海拔多在600~700米;东侧山势相对陡峭,落差较大,多为浅山河谷,与松嫩平原西辽河平原相连,海拔在200~300米。

火山

大兴安岭的火山分布很广,形成了一条北东走向的喷发带,北起诺敏河火山群,中经柴河—阿尔山火山群,南抵达里诺尔火山群,绵延近千公里。

诺敏火山天池群:地处大兴安岭北段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诺敏火山天池群,在800多平方千米范围内就有50座以上的火山锥,其中海拔933.4米的四方山火山积水成湖,与达尔滨湖、达尔毕诺及其一些小堰塞湖、岩流塌陷湖共同构成诺敏火山、天池群。该区内北区毕拉河上游的马鞍山、达来滨湖通以及达来毕诺熔岩流属于全新世火山产物,推测毕拉河下游河谷上部层位熔岩流也属全新世产物。

柴河—阿尔山火山天池群:此地也被称为哈拉哈火山群或阿尔山火山群。它地处大兴安岭中段呼伦贝尔市柴河至兴安盟阿尔山市东部哈拉哈河一带在6000平方千米范围内分布有50多座火山,其中7个海拔千米以上的火山口蓄水成湖,构成世界独有的火山、天池群,被地质学家称为“火山地质博物馆”。该火山群中,焰山和高山是在大约距今两千年左右喷发形成的活火山,属碱性玄武质中心式火山,火山由火山渣锥、火山碎屑席和熔岩流组成,扇状熔岩流是主要火山产物,熔岩流的展布受现代地形制约,火山活动早期爆发作用强烈,晚期则以溢流作用为主。

达里诺尔火山群: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赤峰市境内的达里诺尔湖一带,在其3100余平方千米的熔岩台地上,有规律地屹立着102座火山锥。保存完好的截头火山锥顶部像一口大锅,此外火山顶端形状还有马蹄形、新月形、双环形、品字形、不规则形等,十分壮观。

水文

河流

大兴安岭是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分水岭。岭东的河流纳入嫩江水系,是松花江的上源,南瓮河、奎勒河洮儿河、归流河等水系一路向东,为东北平原输送了充足的水体;而岭西的河流归于额尔古纳河水系,属黑龙江省的支系源流,敖鲁古雅河莫尔道嘎河根河市等河流汇入额尔古纳水系和海拉尔河水系,滋养了呼伦贝尔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丰茂草原。

海拉尔河,位于呼伦贝尔市境内,流经海拉尔区,是一条过境河流,是额尔古纳河的上游河段,发源于牙克石市境内大兴安岭吉勒奇老山西麓,海拔1322米。平均径流量36.62亿立方米,流域内年积雪厚度可达半米。海拉尔河呈东向西流向,其上源为大雁河,与库都尔河于牙克石市乌尔旗汉镇西南汇合后始称海拉尔河,流至牙克石以下进入海拉尔区,即呼伦贝尔高平原。流至扎赉诺尔区北部阿巴该图山附近时,与达兰鄂罗木河汇合,始称额尔古纳河,然后突然呈锐角折向东北流去,汇入黑龙江省,外流入海。海拉尔河干流全长714.9千米,流域面积54537平方千米,占额尔古纳河水系总流域面积的1/3,是额尔古纳水系中最大的河流。主要支流有库都尔河、乌奴尔河、扎敦河、免渡河、大莫拐河、牧原河、墨和尔图河、伊敏河、特泥河、莫尔格勒河等。 

额尔古纳河上游是海拉尔河,由东向西流经呼伦贝尔草原,至阿巴该图山附近,折向北行,始称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河干流全长970千米,若以海拉尔河为上源,长达1666千米,流域面积15万平方千米,沿途汇集了大兴安岭主脊分水岭以西的河流,有根河市激流河、德尔布尔河、伊木河等1800多条大小河流。

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中段南侧,正源为南瓮河。嫩江支流呈不对称叶脉状分布,汇集了大、小兴安岭发育的河流,由北向南流淌,沿途接纳了甘河诺敏河绰尔河卧都河霍林河洮儿河等19条一级支流,至吉林松源三岔河汇入松花江。河流全长1370千米,流域面积2.9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168亿立方米。嫩江的最大造化是与松花江一道塑造辽阔富饶的松嫩平原

西辽河是辽河上游,它有两个源头:北源西拉木伦河源于大兴安岭尾部的克什克腾白岔山,全长380千米;南源老哈河源自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光头岭,全长426千米。两条河在赤峰翁牛特旗境内汇流形成西辽河,由西向东流经通辽市、吉林双辽和辽宁昌图县与东辽河汇合为辽河干流,转头向南,经营口市注入渤海。西辽河流域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和燕山北麓夹角地带,也是内蒙古高原辽河平原、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气候干旱,雨量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在下游造就了辽河平原。

兴安盟阿尔山市境内的一段哈拉哈河在冬季为不冻河。由于地热作用,水下有保温岩释放热能,多少年来该河段从未结冰,一年四季畅流。裸露在河面的石头时常会看到有冰雪堆积,但河里的水不受天气的影响,仍在流动。三九严寒,该河段水中还长着青青的水草,河面上雾气升腾,岸边有时还会出现雾凇奇观。

湖泊

大兴安岭湖泊众多,根据东部林区的统计,东部林区永久湖泊湿地的面积约为500公顷。很多湖泊的形成与火山地质活动有关。

乌苏浪子湖位于兴安盟内蒙古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四面环山,处于低海拔的林区盆地间,长年被云雾笼罩,湖水静静地从东面的峡谷口缓缓向南注入下游的哈拉哈河。乌苏是蒙古语“水”的意思,乌苏浪子湖是典型的火山堰塞湖,也叫玛珥湖,形成于中更新世,距今已有30万年。

达尔滨湖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境内,毕拉河支流的阿木铁苏河下游,额莫尔图山的南麓,它坐落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群山中间,呈椭圆形,方圆15千米。东西长5千米,南北宽2千米。湖深处有10米。“达尔滨”是鄂伦春语,有辽阔湖面之意。达尔滨湖是由古代的达尔滨山火山爆发,毕拉河、阿木铁苏河堵截而成。湖畔奇石嶙峋,在奇石块上披满鲜苔,湖的四周是浓密的原始森林,是游人观光的好地方。

地下水

2011年,大兴安岭地区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4.26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为21.02亿立方米,全区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5.20亿立方米。在地下水的组成方面,河川基流最多,占76.86%,其次是降水入渗补给,占14.20%,其余还有潜水蒸发,地表水渗入补给,井灌回归补给等。

土壤

大兴安岭地带性土壤为棕色森林(针叶林)土,受成土母质、地形条件、森林植被的影响,分为淋溶土、半淋溶土、半水成土和水成土4个土纲,8个土类,40个亚类,近100个土种。大兴安岭土壤水平差异明显,北部以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及潜育棕色针叶林土为主,南部以生草棕色针叶林土为主,东麓从棕色针叶林土经过暗棕壤黑土过渡,西麓从棕色针叶林土经过灰化森林土向黑钙土过渡。

淋溶土纲:包括棕色针叶林土(棕色泰加林土)、漂灰土和暗棕壤等3个土类。棕色针叶林土多分布在北部山地,海拔400-800米,母岩为以花岗石石英粗石岩为主的火成岩,永冻层是其重要形成条件,土层薄、质地较轻,但肥力较高、腐殖质层相对较厚。漂灰土分布在北部高寒地带的多年冻土区,海拔800米以上,质地较粗,有明显的漂灰层,淀积层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暗棕壤分布在东麓中山阳坡中上部至低山丘陵区,海拔300-650米,母岩为花岗岩、石英斑岩、流纹岩,凋落物层薄,有机质分解较完全、腐殖质层较厚,土层浅薄,黏粒含量低,通透性强且有淋溶淀积作用。

半淋溶土纲:包括灰化森林土和黑钙土2个土类。灰化森林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和西部低山丘陵区的阳坡或坡麓,海拔300-1200米,植被类型为白桦山杨或其他阔叶林,母岩花岗石、流纹岩,肥力较高。黑钙土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地西麓,植被类型为森林草原,腐殖质层较厚,粒状或团状结构。

半水成土纲:包括草甸土和黑土2个土类。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河漫滩或河谷阶地、缓坡山脚漫岗,坡积或冲积而成,植被以禾本科豆科草本植物为主,腐殖质层较厚,含大量植物残体,保水抗蚀性强,肥力较高。黑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和东麓山前丘陵漫岗、三阶地,母质为黄土状物质,由洪积、坡积或冲积形成,有较多的胶膜,有明显的黏粒下淀现象,质地黏重,偶见铁锰结核。

水成土纲:只有沼泽土类,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地常年积水或季节积水的河谷、河川平地或闭流洼地、沟塘,植被为喜湿性植物、水生植物,有较多塔头,成士母质系含少量角砾、石粒的坡积物。该土类因长期积水,含大量腐殖质和灰分,上层植物残体分解差,泥炭层厚,黑色或黑褐色,中间有时呈现团粒状结构并有锈色斑纹过渡层,下层为磷矿蓝色潜育层,最下层为永冻层。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大兴安岭地区自然植被类型为泛北极植物区系欧亚森林植物亚区寒温带针叶、落叶林区域,系东西伯利亚山地南泰加林的南延部分,其中三分之二的成分属达乌尔区系,东南部沿河谷有长白山区系的植物渗入,西部内蒙古草原成分也占一定比重,南端还有少量的华北区系植物种。

由大兴安岭山地落叶松林带向东西两侧的草原或草甸草原带过渡地区,常形成森林与草原或草甸草原交错分布的地带,沿沟谷或比较阴湿的北坡常分布有森林。如山地落叶松林,在东坡向阔叶林过渡处有狭窄的落叶松一阔叶林带,在西坡向草原地带过渡处有白桦森林草原带,在东南部向草甸草原地带过渡的地方,则出现混有较为耐旱的柞树、黑桦林。山地落叶松林带的宽度由北向南逐渐变窄,至南端的阿尔山市一绰尔一带,因气候较温暖、干燥,草原化现象明显,山地落叶松林在阴坡、河谷两侧舌状伸展,林分稀疏,混有大量白桦,至海拔1000米以上有大片落叶松林分布。

大兴安岭植物志》记载的植物多达133科、633属、1888种,其中野生植物129科583属1766种,栽培植物4科50属122种,蕨类植物14科23属44种,裸子植物3科6属10种,被子植物门88科406属112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樟子松、钻天柳、黄波萝、列当、黄芪、五味子,珍稀兰科紫点杓兰大花杓兰小斑叶兰藏旺拉、鸟巢兰、绶草等。药用植物有85科、192属、342余种,包括黄芪、沙参、元胡、龙胆、紫苑等;纤维植物有27种,包括大叶章、小叶章、羊胡子、苔草和柳兰等;单宁植物有49种,包括金老梅、蒿柳酸模老鹤草委陵菜等;芳香油植物有29种,包括狭叶杜鹃、裂叶荆芥、百里香属兴安桧、玲兰等;油料植物有28种,包括榛子胡枝子接骨木苍耳叉分蓼、野豌豆等;食用植物有42种,包括越橘、稠李东方草莓、蕨菜、徽菜等;农药植物有8种,包括粗茎鳞毛蕨、兴安藜芦、白屈菜、狼毒大戟、白头翁等。

动物

大兴安岭地区野生动物系属古北界、东北亚界、大兴安岭亚区。脊椎动物有80科363种,其中兽类有6目、16科、56种;鸟类有16目、40科、250种;爬行纲有2目、3科、7种;两栖动物有2目、4科、7种;鱼类有17科、4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紫貂、貂熊原麝等,二级保护动物有棕熊、猞猁、马鹿、驼鹿、雪兔等。珍贵冷水鱼类有鲟鳇鱼、哲罗鱼、细鳞、江鳕等。

自然保护地

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1984年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寒温带针叶林及熊、驼鹿、貂等。地处大兴安岭中部,气候具明显的大陆性特点,为欧亚大陆多年冻土的南缘。植被寒温带针叶林,是中国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寒温带原始落叶松林,主要树种为兴安落叶松和障子松。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驼鹿、原麝、水獭、鸳鸯等,还生存着特有的冷水鱼类。该保护区是研究高纬度带多年冻土和各种沼泽地植被群落的基地。

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伊勒呼里山南麓,是东北最大的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属于水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对象是区内的森林、沼泽草甸水域生态系统,以及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内河流湖泊众多,是嫩江主要发源地。二根河、南阳河、砍都河等二十几条河流汇入南瓮河形成嫩江。保护区内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现有植物约1000余种,野生动物种类众多,占大兴安岭野生动物种类的90%以上。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种,为白鹳黑鹳丹顶鹤、白鹤、白头鹤黑嘴松鸡金雕;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0种;国家保护兽类9种,为紫貂猞猁水獭亚科棕熊貂熊马鹿驼鹿原麝雪兔

山峰

大兴安岭山脉的最高峰海拔2034米的黄岗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当地人把它和木叶山、圆圆蛋子山、巴更萨剌、巴彦哈剌等二十七座山峰称为黄岗山脉,亦称为“黄岗梁”。黄岗梁地区保存了第四纪冰川最完整的形态,且类型多样,是典型的山谷冰川,黄岗梁两侧有冰斗、“U”形谷、角峰、条痕石、漂砾等冰川遗迹,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冰川地貌齐全、科研价值最高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大兴安岭北段最高峰是大白山。大白山是呼中区塔河和阿木尔三县的界山,是伊勒呼里山(大兴安岭山系)的一部分。大白山最高海拔1528.7米,山势南陡北缓,山体地貌类型属于冰缘地貌中的山地融冰肃蚀地貌。由于海拔高,气候严寒,积雪期长达8—9个月,山顶白雪皑皑,故名“大白山”。山体主要由花岗石和火山岩构成。受冻裂风化影响,山顶岩石裸露,形成大片图片砾石坡或石塘。从山麓脚至山顶,有序地分布着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带、山地寒温带亚高山型针(阔)叶林带、亚高山矮曲林带。

自然灾害

森林雷击火

大兴安岭是中国雷击火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雷电活动活跃、雷击火频发,雷击火年均70余次。雷击火发生地主要分布在北纬49º—54º,东经120º—127º之间,北纬53º是雷击火最集中的区域,6月下旬为雷击火高峰期,13时—17时是雷击火高发时段。1980—2022年间,黑龙江、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共发生雷击火1568次。2002年7月28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发生中国最严重的夏季雷击火,过火面积1.6万公顷,受害森林面积1.43万公顷,直接损失1.5亿元,过火后的偃松林至2023年仍未恢复。

洪涝灾害

大兴安岭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以雨涝灾害为主,洪水灾害较少,具有季节性明显、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受灾程度重、次生灾害多、救援难度大的特点。洪涝灾害原因是因大雨、暴雨或长期降雨量过于集中而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排水不及时,致使土地、房屋、农田等渍水、受淹。2019年至2021年,大兴安岭地区因持续降雨、极端暴雨和上游区域泄洪排涝的影响共发生洪涝灾害和城市内涝事故185起,其中2019年发生18起、2020年发生46起、2021年发生121起,雨涝灾害事故155起,洪水灾害事故30起,受灾面积0.62万公顷,受灾农田0.02万公顷,受灾群众3000余人,直接财产损失7千余万元。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为鲜卑拓跋部辖区。在漠河县北极镇老沟和额木尔河间,发现了距今30000年前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和文化遗址;在十八站林业局发现了距今13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在呼玛县原江湾农场发现了距今10000年前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

距今7000-5000年时,先进的细石器文化已在此诞生。一些部落开始迁移到以长江黄河为中心的地区,部落居民从渔猎经济转变为农业生产,从而不断满足急剧增长的人口与食物矛盾需求。这一时期大兴安岭人类由北向南的迁徙活动主要以拓跋鲜卑为代表。公元前1055年-公元前1021年,鲜卑族姬诵拒绝承认鲜卑守祭神的火堆盟主的地位而受到蔑视和耻辱,一怒之下返回大兴安岭的北部森林中奋发图强,并迅速发展起来。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在公元前2世纪后期至1世纪前期左右,拓跋姓远祖成帝“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部落发展壮大、人数不断增长与生产力落后矛盾日益突出。拓跋鲜卑至公元81年乘北匈奴西迁之际南下,走出大兴安岭并在公元156年建立政权,在魏晋南北朝时统一北方,与南朝对峙一百七十年。拓跋鲜卑于公元220年以后开始了第三次向南迁徙,主要从塞北迁居河西,即现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地区。此后直至建立北魏政权,统称为第四次南迁,拓跋鲜卑部族逐渐向封建化过渡,大部分部落人民开始了农业定居生活。

隋唐至宋元时期

唐朝,大兴安岭一带为室韦督都府属地,受平卢管辖。辽代,该地为东京道室韦王府辖区,岭南和岭西归乌古敌烈统军司,岭北归东北路统军司。金朝,属蒲与路,归东北路招讨司。元代,1214年,大兴安岭属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封地。1235年(蒙古窝阔台七年),实行行省制后,归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开元路管辖。

明清时期

明代,大兴安岭属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今漠河市归木河卫管辖,塔河县归塔哈卫管辖,呼玛县和新林区归额克卫管辖,加格达奇区、松岭区呼中区归木里吉卫管辖。1877年,一位鄂伦春族老人在此葬马掘穴,无意中挖到一些金块。“漠河市产金”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黑龙江省沿岸以及西伯利亚地区的后贝加尔一带,大批俄罗斯哥萨克骑兵在秋末冬初封江终航之前乘船来到漠河。1885年初,漠河人口达万人以上,其中以俄国人为多,次之为中国人。这些人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和怂下,形成了一个由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组成的非法矿区自治政权—市政厅,在中国领土上非法建立了一个国中之国,史称“极吐尔加共和国”。这个毒瘤被清朝于1886年初武力取缔后彻底铲除。1888年10月,清政府委派吉林省候补知府李金镛创办了中原地区第一座官办金矿漠河市金厂,也就是100多年前曾经影响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胭脂沟,当时沟内市井繁荣,人口一度达到2万余人。

中华民国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漠河金矿工人举行武装暴动,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斗争。1941年6月,东北抗联三路军三支队冲破日军重重围堵,纵深开辟了大兴安岭游击区,与日伪军激战30余次,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于1955年至1956年、1958年至1959年、1964年先后三次开发建设大兴安岭。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以会战的方式开发大兴安岭林区,1965年,林业部和国家经委批准成立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林业管理局与特区人民委员会实行政企合一。1976年6月7日,贯穿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钢铁动脉嫩林铁路胜利通车。2015年,大兴安岭地区开始全面禁伐。2020年4月,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挂牌成立,结束了林区56年政企合一的历史。

人口与民族

2022年末,大兴安岭地区户籍总人口388327人。男性人口占比50.6%、女性人口占比49.4%,性别比102.45%; 年龄结构为:0-17岁占比7.4%、18-34岁占比16.4%、35-59岁占比48.5%、60岁及以上占比27.7%;人口出生率2.06‰,死亡率9.08‰,人口自然增长率7.02‰。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大兴安岭地区居住着满、蒙古、达斡尔族、鄂伦春、鄂温克、俄罗斯朝鲜、回等29个少数民族,共1.1万人。

民族文化

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是生活在大兴安岭的民族,发展出了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

鄂伦春族文化

鄂伦春族原分布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省以北,以精奇里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俄罗斯帝国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劫掠,迫使其南迁到大、小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先民在莽莽林海中过着游猎生活,常猎取东方狍马鹿驼鹿梅花鹿原麝、野猪等动物。饮食以兽肉为主,鱼、食用野菜为辅,也吃米面,喜喝五味子汤和桦树汁。传统服饰为狍皮缝制的长袍等。传统游猎住房为“斜仁柱”,呈圆锥形,其覆盖物有冬季用的狍皮围子,也用白桦、芦苇帘和布围子。传统手工业有桦皮制品、制革、皮制品等。传统的交通工具有驯鹿、马、桦皮船、兽皮船、木筏、滑雪板和雪橇等。在习俗方面,节庆主要有篝火节春节和抹黑节,礼仪以敬老为中心。

鄂温克族文化

鄂温克族在远古时期分布在贝加尔湖沿岸地区,从事渔猎生产。17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沙俄的侵略而迁到了大兴安岭地区嫩江流域居住。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尚保持着传统的渔猎生产,其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渔猎文化气息,以东方狍、鹿、野猪等狩猎产品为主要的肉食来源,喜欢喝用驯鹿奶做的奶茶,喜欢吃“列巴”(面包)。在遮天蔽日的大兴安岭里,鄂温克猎民背着枪、带着猎犬和野兽周旋。特别是冬天,在大雪山上,每个鄂温克猎人都穿上滑雪板,飞奔在山上追击着各种野兽。

交通运输

牙林铁路

牙林铁路自1966年全线贯通,全长446千米,牙克石市出发,途经伊图里河镇根河市再至满归,是一条向北延伸、直入大兴安岭腹地的铁路线。牙林线的“牙”指的是呼伦贝尔市的牙克石市,而“林”则代表着大兴安岭。牙林铁路实际上由3条取道大兴安岭的铁路线组成:中线是牙林线(牙克石至满归),西线为全长76千米的朝乌线(莫尔道嘎至朝中),东线是全长213千米、与嫩林铁路接轨的伊加线(伊图里河至加格达奇)。牙林铁路按照3级铁路设计,其年输送能力达到728万吨。所经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一直在0℃以下,是驶过永久冻土带的铁路线之一。在2015年大兴安岭地区开始全面禁伐之前,牙林铁路一直扮演着木材运输大动脉的角色,封山育林后,它依然保留客运业务,成为当地居民日常通勤的重要交通方式。

漠河至乌兰浩特公路

漠河至乌兰浩特公路是唯一一条纵向贯通大兴安岭南北的“岭上大通道”,起点位于漠河市,终点止于乌兰浩特市,全长约1100千米,连通中国高速公路3条、普通国道5条、普通省道5条,是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国省干线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内蒙古呼伦贝尔、兴安盟两个盟市7个旗(市)、22个乡镇(苏木),途经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15家单位,36个国有林场场部,辐射人口达100余万人。 

经济活动

大兴安岭曾以林业为主,停止采伐后,演化出新的产业格局,包括林下经济产业、旅游业、寒地测试等。林下经济产业包括经济林、中草药、食用菌、森林牲畜和特种动物养殖、野生资源采集等林下经济产业。2019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实现产值3.1亿元,带动就业近1.4万人,人均增收1.5万元左右。2022年,大兴安岭中药材种植面积年均增长25%;重点发展野生抚育的金莲花、赤芍、苍术、白鲜皮、五味子、黄芪,面积达到10万亩,年均增长30%。

旅游业已成为大兴安岭经济转型、富民兴林的支柱产业。 大兴安岭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G331、G111入选中国百条精品线路,东极-北极自驾线路被纳入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冬游十条线路之一。2021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共接待游客20.2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1156.14万元。2022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共有旅游景区39个,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养生、体验基地18个,特色小镇3个。2023年3月,在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萨吉满盛山景区的冰天雪地中,黑龙江省首届“时尚春雪节”——塔河鄂伦春文化服饰实景展演成功举办,同年11月起,大兴安岭开展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2024年春节期间,大兴安岭地区共接待游客13.5万人次,旅游收入1.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7.7%和178.6%,漠河市接待游客6.6万人次,仅北极村景区接待游客就达5.1万人次,其中南方游客占到八成。截至2024年3月3日,大兴安岭地区累计接待游客9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1亿元(人民币),分别同比增长265.3%和403.5%。

大兴安岭还发展寒地测试等新产业,其得天独厚的寒冷气候资源,可供汽车产业对新车或新研发的零部件进行全方位的低温测试。大兴安岭发布《扶持寒地测试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及细则,编制《寒地测试产业基地发展规划》,举办2022首届大兴安岭寒地测试融合创新发展论坛,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飞行器等寒地测试,促进深度合作。

科考研究

火山科考

2003年,中国科考专家对大兴安岭中的阿尔山火山群进行了全方位科学考察,在当地群众带领下找到一处平地凹陷的、圆似平镜般的湖泊,被称为“地池”,这是一种新的火口湖的形态,在中国非常罕见。科考专家们通过深入分析,一致断定这个平地湖泊其实也是一个火山口,在熔岩湖喷发晚期,由于岩浆供给不足,其火山通道底下的岩石冷却收缩,之后底下就形成一种空虚和一定的空间,在重力作用下,上部造成了垮塌,垮塌后就出现了这种很规则的、反映火山口溢质的坑,也就是“地池”。

寒地种子基因库

大兴安岭作为高纬度高寒地区,对寒地有特色的大豆、马铃薯、林木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保存、推广、转化技术攻关,为现代林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大兴安岭农工商公司与东北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展开大豆早熟、超早熟区域性良种繁育选育的技术研发等多个层面的工作。

大兴安岭万亩种子园始建于1973年,收集樟子松落叶松红皮云杉等各种优树5万余株,是中国第一批樟子松种子基因库。2000年之后,种子园承担了多个项目建设的育苗任务,包括良种基地、阔叶树林木良种基地、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库、樟子松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库等项目,培育了各树种的嫁接苗和半同胞子代苗。2009年,种子园被命名为中国国家重点良种基地。2023年,种子园加大科研力度,先后开展了果子松引种推广、北美短叶松、杂种落叶松推广、樟子松全同胞等各类试验苗培育工作。

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建设

2020年9月14日,大兴安岭根河森林冻土湿地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揭牌仪式在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举行。该基地由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生态研究院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在2018年联合申报,于2019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获批成立的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该科研基地设有森林样地、湿地样地、森林生态系统气象观测场、湿地生态系统冻土气象观测场以及永久性冻土监测点等多个野外长期科研的固定样地,围绕森林冻土湿地的发生和演替规律开展科学研究,兼有宣传教育和示范功能。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森林退化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百废待兴,对木材需求也与日俱增,为响应国家号召,第一代务林人告别故乡,爬冰卧雪,以人拉肩扛的方式挺进茫茫林海。大量人口的涌入,失控的毁林开荒,使大兴安岭东南麓的森林被啃食尽,风大、雪少的恶劣天气在林区频频出现。1998年,大兴安岭禁止毁林开垦,但个别区域的毁林之风依然难刹。

水土流失

大兴安岭水土流失的原因有二种,一是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植被、气候等;二是人为因素,乱砍滥伐、陡坡开荒、粗耕散牧、修建工程时滥开山打石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根据遥感技术调查,1986年大兴安岭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4267.2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7.2%。1999年,中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水土保持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面临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2002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22735.32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为2622.81平方千米、冻融侵蚀为20112.57平方千米。

人为的开荒活动,让大量自然植被被农作物代替,而农作物多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造成地表裸露时间长、水土保持能力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下降。例如,2013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发生较严重的洪灾,洪水和泥石流冲坏多处道路桥梁。虽然当年降雨量偏大,但根据当地人记忆和水文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类似的降雨量经历过数次,此前却未造成如此严重的破坏,其主因就是毁草毁林开荒导致抗灾能力下降。

农药污染

大兴安岭涉农地区大量使用农药,农药化肥残留物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挥发,一部分被植株固定吸收,还有很大一部分进入河流,磷氟等很难降解。大量包装物被丢弃于池塘、河沟、田边,残留农药造成水质和土壤污染,废弃塑料袋(瓶)在自然环境下不易降解,污染了环境。

生物多样性减少

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超强采伐后又经历了1987年特大森林火灾,给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带来重创,越来越多的常见物种变为珍稀、濒危物种。虽然大兴安岭地区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一些过度破坏利用资源来换取暂时经济利益的行为仍在继续。2009年时,约有41%的兽类处于种群减少,或种群下降,或分布缩小状态。

森林火灾

大兴安岭林区是中国的国家一类火险区和全国雷击火高发区,森林火灾易发难控。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的4个林区曾发生火灾,大火燃烧了28天,101万公顷的森林被吞噬,包括漠河西林吉在内的9个林场成为焦土。大兴安岭失去五分之一林地,大量幼中林被烧死,荒山秃岭到处可见,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76%降为61.5%。211人葬身火海,5万余灾民流离失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灾。2022年,大兴安岭林区共发生18起雷击火。

环境保护

退耕还林

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启动。2015年4月,大兴安岭结束漫长的采伐历史,得以休养生息。2018年春季,国家林业局和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部署开展毁林开垦专项整治行动,调集300余名警力和森调技术人员,在大杨树镇毕拉河、吉文三个重点地区开展70余天的破案战役,查处案件937起,收回开垦林地30219亩,起到了积极的震慑作用。但相对于总量巨大的开荒地而言,收回的退耕地只是九牛一毛,甚至不到总数的1%。2023年,大兴安岭林业管理部门采取以林地一张图为基础进行农地对比。在常规巡护的基础上,还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巡护监督管理,一是摩托车地面巡护,二是增加车载人员巡护,三是无人机航拍巡护,防止毁林开荒等违法行为的出现。

建立保护区

大兴安岭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了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物种保护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还组织开展“集中打击破坏鸟类等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等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开展“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保护野生动植物主题宣传活动,2022年累计开展宣传137场次,科普讲座24场次,展出宣传展板179块,进乡村、社区、林场等公共场所开展社会宣传活动185场次,发放宣传单48900份,随着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护野生动物、爱护生态环境的队伍中。

森林防火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灭是大兴安岭林区的重中之重。在大兴安岭有351座防火瞭望塔,每座塔上都有两个防火瞭望员驻守。火灾风险高发期,有2000多名林业工人组成220支防火巡护队,奔走在大兴安岭的山林之间。这些林业工人与天上的遥感卫星,空中巡逻的飞机,形成了空天塔地多维立体监测预警模式,大兴安岭森林防火手段实现了人防、技防相结合。2022年6月,为提升森林防灭火能力水平,大兴安岭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协调各方专业扑救力量定期进行实战化演练。

风景名胜

大兴安岭旅游景区众多,截至2022年底,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阿斯哈图石林景区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敖鲁古雅使鹿部落、内蒙古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等。

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

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大兴安岭山脉的西南麓,总面积103149公顷。地处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区,属于寒温带湿润区。具有火山熔岩地貌,拥有高位火口湖、熔岩堰塞湖、功能性矿(温)泉群,以及多姿多样的熔岩地貌。植被类型属寒温带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率达80%。公园内野生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植物有109科522种,兽类共有5个目12科近30种,鸟纲类有23科60余种,鱼类主要为冷水鱼。主要景点有长白山天池、不冻河、三潭峡、地池、石塘林、龟背岩、杜鹃湖、驼峰岭天池、大峡谷。

阿尔山有以温泉街、金江沟、银江沟、太阳谷为主的四大矿泉群,是世界最大的功能型矿泉之一,也是中国优质矿泉水源地和温泉之乡。阿尔山温泉经过进一步开发使用,成为一项旅游体验项目,能够为康复疗养群体提供对应疾病理疗作用的温泉池,为休闲度假客户提供舒适的度假休闲场所。阿尔山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兴安盟工会职工疗休养基地”“呼伦贝尔老年人阿尔山温泉疗养基地”等称号。

阿斯哈图石林景区

阿斯哈图石林景区原名内蒙古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于2002年8月12日正式开园对游客开放。2005年2月,与克什克腾旗其他几大园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同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10月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石林”之名蕴含其乃自然而成,景区内的“石林”是花岗石地貌与石林地貌相结合的一个新类型,属花岗岩石林,是目前世界上独有的一种奇特地貌景观。“阿斯哈图”系蒙古语,意为阿斯哈图石林。景区建设良好,获得游客好评。

北极村景区

北极村旅游风景区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黑龙江上游南岸、大兴安岭山脉北麓,与俄罗斯隔黑龙江相望,有“金鸡之冠”“神州北极”“不夜城”之美誉,是中国唯一观赏北极光和极昼极夜的最佳观测点。北极村旅游景区以“北”文化为特色,兼具生态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朴奇特的民风民俗,有春季万里杜鹃;夏季绿满山川;秋季五花山色;冬季冰雪连天的四季景观,是科普修学、养生度假、旅游观光的综合性旅游区。

相关文化

冰雪文化

大兴安岭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边境地区,有“神州北极”之美誉。“北”是大兴安岭特殊的地域名片和文化标签。大兴安岭夏季平均气温仅有20℃左右,是非常适宜夏季避暑度假、养生养老的地区。全年冰封期180—200天,冬季极端气温零下52.3℃,是中国冬天最早开始的地方,也是赏冰乐雪和挑战极寒的绝佳之地。2022年12月18日,中国·大兴安岭首届极地森林冰雪嘉年华暨漠河第十三届冬至文化节在漠河市北极村开幕。活动现场,有泼水成冰表演、雪地摩托车、改装车、越野车极限表演,寒地试车表演,马拉爬犁、驯鹿表演,鄂伦春民族舞蹈,品尝美食,界江森林冰雪徒步、北极民俗风情体验等活动。

岩画文化

截至2022年,大兴安岭共发现36个岩画遗址,4150余单幅岩画,为距今10000年左右的旧石器晚期绘制,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产生的岩画。岩画内容反应了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表现出天文现象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等意象。关于岩画的创作者,有的学者认为是游牧民族鬼方人,有的学者认为是鲜卑族。通过对洞口处有彩绘岩画遗迹的呼中区碧水北山洞进行考古,发现了中国北方最早的“火炕”,清理揭露出东汉鲜卑时期至旧石器时代的10个叠压紧密的文化层。大兴安岭岩画文化,对东北亚考古编年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萨满教文化

萨满教是北方少数民族共有的一种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萨满在通古斯语言中,是极度兴奋、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只有得“萨满病”、并得到别的萨满认可,才能成为与神联系的萨满。萨满教应对的是普遍的人性领域,体现原始社会人类解决那些让人迷茫、焦虑、关心、不时遭遇不确定性的一种努力和能力,希望得到安慰。史书典籍中,北方居住过的古代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回鹘、女真等,都是古代萨满教的信仰者,萨满在中国历史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但文革时,很多地方的萨满都被打倒,萨满教普遍进入衰落阶段。1980年代,孟慧英走遍了呼伦贝尔市和大兴安岭,始终没找到仍在出马的萨满。2000年以后,中国学术界出现萨满教研究热,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等领域学者纷纷介入,带动文化界和政府的关注,萨满文化又开始活跃。现在,一些地方敖包祭祀式,萨满定期举办法会的“奥米南”。

红色文化

抗日战争年代,大兴安岭的人民和侵略者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41年,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第三支队在王明贵、王钧、陈雷等的带领下,进入大兴安岭,开辟游击区,在千里林海同日伪军浴血奋战,埋下了红色种子,留下的“盖山结盟”和“抗联借马”等革命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8月,黑龙江省上游三县(呼玛县鸥浦县漠河市)相继解放,大兴安岭建立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兴安岭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林业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联合向国家经委并中央书记处上报的《关于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报告》,做出了开发大兴安岭的决策部署,拉开了全面开发大兴安岭的序幕。1964年下半年,铁道兵三、六、九师8万名官兵挺进人迹罕至的莽莽林海,在极端严寒和艰苦的条件下建设钢铁运输线。1968年,5.4万名来自中国各地的优秀青年投身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的行列。大兴安岭地区逐步形成了战严寒、破禁区,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树雄心、立壮志,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顾大局、爱集体,立足本职的务实精神;同甘苦、共命运,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

中国改革开放后,大兴安岭的人民开拓进取,奋勇争先。20世纪90年代,大兴安岭林区面临“两危”境地,历史的重负使改革举步维艰。林区人民转变观念,投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主战场,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实现增收致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22年6月30日,在大兴安盟岭地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纪念大会上,“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升华为政治信仰教育载体,成为兴安人民干事创业的政治遵循。

战场遗址

漠河市兴安镇东南4千米的黑龙江中,有黑龙江第二大岛古城岛,距中国岸50米,距离俄罗斯岸350米,是历史上著名的雅克萨之战的发生地。雅克萨之战是中国清代对外战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并签订了中俄唯一的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17世纪,清代康熙的雅克萨之战期间,清军在岛上筑土墙、建营盘、设指挥部,成为清军收复雅克萨的桥头堡,因筑土城而得现名。岛上的城堡与炮台至今还留有痕迹,历史文化厚重,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艺术

文学

大兴安岭激发了各种创作者的灵感。大兴安岭是武侠小说《鹿鼎记》中大清龙脉与宝藏的所在之处,是悬疑小说鬼吹灯》中通往幽冥洞府的入口,还是科幻小说三体》中红岸基地寻找外星文明的驻地。

当代作家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也描述了大兴安岭发生的故事,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我”的自述口吻,讲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族在自然灾害和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繁衍求生存的故事,反应了鄂温克族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影视

体现大兴安岭生活的影视作品有《巍巍兴安岭》、《兴安岭上》等。《巍巍兴安岭》围绕陈森海、巴图等人的人生经历,反应了从抗日战争末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区建设发展,再到林场转型的时代变迁。《兴安岭上》讲述了鄂伦春部落首领盖尔山和抗联将领王大虎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结下深厚革命友谊,义结金兰。并带领鄂伦春族人在嫩江讷河市、德都、阿荣旗一带协助东北抗日联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歌曲

表现大兴安岭生活文化的有森工歌曲《山里的故事》、《还是咱们林区好》,鄂伦春民歌《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经典名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2020年,大兴安岭地区举办了“高高兴安岭·大美我家乡”森林歌曲征集活动,评选出了一批反映林区面貌,洋溢森林味道,易于广为传唱的歌曲佳品,获奖歌曲包括《兴安姑娘》《我的家乡林海明珠》《北方往北》《走向兴安岭》等。

重要事件

1987年5月6日发生的5·6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中国历史记载上最大的一次森林大火。这一年中原地区北方气候异常干旱,东北地区林区已连续3年没有下过大面积的透雨,而1986年冬季的雪又下得较往年稀少,这就使1987年的春季变得更加干燥。起火的原因主要由于林场工人违规操作导致。当时文件已经禁止使用割灌机,然而由于林场管理松懈,林场工人在第一次启动割灌机时没有成功,泼洒出了一些汽油在地面上,第二次启动时火花塞着火,引燃了地面的汽油。他脱下上衣,极力想扑灭火源,虽然稍后明火得到了控制,但由于当时自然气候干燥,且伴有8级以上大风,导致死灰复燃,越烧越猛,无法控制。起火点由河湾林场蔓延至古莲林场,途经漠河市,所到之处,全部被大火吞灭,图强镇也在大火行进范围中,仅两个小时,整个城镇荡然无存。

这起火灾一共有5万多人参与扑救,耗时28天才彻底扑灭。火灾面积达101万公顷,烧毁储木场5.5个,林场9个,铁路专用线17公里,公路桥涵673座。大火造成211人丧生,266人受伤,很多人终身残废。经过多年的人工造林,天然养护,大兴安岭基本还原了原有的样貌,生态系统也恢复正常,但曾经的大火时刻提醒着人们防患森林火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