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叶蝉 :昆虫纲同翅目的动物

更新时间:2023-09-25 15:48

昆虫纲同翅目(Homoptera),大叶蝉科(Cicadellidae)。水稻害虫。又名稻浮尘子。以成虫和若虫刺吸稻株汁液为害。

动物介绍

所属目:昆虫纲同翅目(Homoptera)

所属科:叶蝉科(Cicadellidae)

是否害虫:水稻害虫

别名:稻浮尘子

食物:以成虫和若虫刺吸稻株汁液为害。

主要种类

黑尾叶蝉

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

别名:N.cincticeps (Uhler),又名子、青蠓子、蛔虫病

体态特征

成虫体长4~6毫米,黄绿色,在头冠两复眼间有一黑色横带,前翅绿色,雄虫翅端、胸部和腹部腹面黑色,雌虫则为淡褐色(图1)。中国各稻区均有分布,长江流域发生尤多;也见于亚洲其他地区和非洲。寄主植物为稻麦类、茭白甘蔗、、看麦娘等。成虫和若虫群集稻茎基部刺吸汁液,严重时全株枯死。抽穗灌浆期在穗部和叶片上刺吸。能传播病毒病,如普通矮缩病、黄矮病和黄萎病,并可诱发核盘菌。在信阳市一年4代,湖南省6代,广州市8代。在华南可终年繁殖,长江流域以若虫在绿肥田、麦田和杂草上越冬。成虫趋光性强,并喜趋嫩绿稻株。卵产于叶鞘边缘内侧或茎、叶组织中。若虫有群集性,耐饥力弱。夏秋高温干旱年份盛发,长江流域在7~8月世代重叠,发生数量大,为害双季晚稻苗最烈。水稻不同品种混栽时有利于发生。日本型品种和菲律宾国际稻系统较能抗虫。天敌主要有褐腰赤眼蜂和大叶蝉科缨小蜂以及多种蜘蛛等。

分布和为害 此虫分布较广,剌吸水稻汁液,若虫多群集稻丛基部,成虫则在稻茎及叶片上为害,造成稻苗叶尖枯黄,全株枯死或半枯穗或白穗。还能传播水稻普通矮缩病、黄矮病和黄萎病。

发生规律及习性

江浙一带一年发生5~6代,世代重叠,以3~4龄若虫和少量成虫在绿肥田及田边、塘边、河边等杂草上越冬。成虫趋光性强,并有趋嫩绿水稻产卵习性。卵多产于叶鞘边缘内侧组织中,每雌虫能产卵100~300余粒。若虫多栖息在稻株下部或叶片反面取食,有群集性。

夏季晴热、干旱、少雨年份,有利于猖发生。天敌对黑尾叶蝉有较大控制作用,以卵寄生蜂褐腰赤眼蜂和捕食性天敌蜘蛛目最重要。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改革耕制度,在单、双季稻混栽地区,尽量压缩单季稻种植面积,减少桥梁田。品种合理布局,实行同品种、同生育期的水稻下连片种植,避免插花种植。加强肥水管理,使水稻前期不猛发披叶,中期不脱肥落黄,后期不贪青晚熟,增加耐虫能力。选育高产抗虫品种。

2.人工物理防治

3.化学防治

白翅叶蝉

白翅叶蝉Thaia rubiginosa kuoh

所属目:同翅目

所属科:大叶蝉科

英文名称:黄色 欧洲杰出建筑师论坛建筑奖 hopper。

分布和为害

分布在黄河以南,西昌市以东。

形态特征

雄虫体长3.5~3.7毫米,雄虫稍小。头部、胸部、腹部呈黄色。头部前缘两侧各具1半月形白斑。前胸背板中央具1浅灰黄色菱形斑,斑的两侧各具小白点1个。前翅灰白色,半透明,具虹彩闪光;后翅浅橙色,透明度较前翅高。

发生规律及习性

浙江省、安徽、湖南省年生3代,再往南年生3~6代。以成虫在麦田、绿肥田及避风向阳的杂草上越冬

防治措施

铲除杂草减少虫源;采用丰产抗性品种,减少不同品种混栽,加强肥水管理;保护天敌,苗期可放幼鸭啄食;在秧田和早插晚稻田(边行)施用叶蝉散、乐果氧化乐果马拉硫磷、害扑威等;也可用喃丹作根区施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