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果野菱 :千屈菜科菱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3-06-23 16:34

细果野菱(拉丁学名:Trapa incisa Siebold \u0026 Zucc.),别名四角刻叶菱、四角马氏菱、小果菱等,是千屈菜科(Lythraceae)菱属(Trapa)植物,为一年生浮水水生草本,在世界上分布于日本、越南、泰国、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爪哇、中国等,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至长江流域,如河南省江苏省安徽省等省区。细果野菱常生长于池塘、沟渠、水流缓慢的江河或大一些的水滩、水坑(水泡子)中,在河湾水潭的边缘也有零星分布。

细果野菱的着泥根细铁丝状;同化根羽状细裂,裂片丝状;浮水叶互生,叶片斜方形或三角状菱形,表面深亮绿色,背面绿色,被少量短毛,有时无毛,有马蹄形斑块,褐色;具叶柄,中上部稍膨大,无毛;沉水叶小,早落;花小,花梗细,萼筒绿色,花梗和萼筒均无毛;花瓣白色或带一些紫红色;花丝丝状,花药丁字形着生;子房半下位,胚珠倒生,花柱细长,柱头头状,花盘上位;坚果三角形,表面凹凸不平,刺角细长,肩角刺斜上举,腰角细锥状,斜下伸;果喙细圆锥形成尖头帽状,无果冠。花期6-7月,果期8-9月。

细果野菱的坚果和根可入药,具有补脾健胃、生津止渴的作用,主治脾胃虚弱、泄泻等疾病;另外果实可供食用或酿酒;该植物也可作为草食性鱼类饵料,还可作猪饲料及绿肥;细果野菱叶片形状独特,大面积平铺水面,在形成独具自然气息的湿地植物景观特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和人类活动对其生境造成破坏,受威胁程度较高,已于2010年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为无危(LC);同时还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2013版)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2004版),为数据缺乏物种(DD);被列入《中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版),保护等级为二级。

起源

中国黑龙江省流域东南部的乌苏里江流域和图们江流域是菱属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水生植物种类十分丰富,也属于古老的第三纪植物区系系统,其中细果野菱是现存菱属最原始的种类之一,属于第三纪植物区系成分。

分类

关于细果野菱的分类,不同学者存在一定分歧,胡仁勇等(2001)认为在菱属植物中,细果野菱和野菱(Trapa natans)为其下并列的两个种;而姜维梅等(2004)则认为在菱属植物中,细果野菱(Trapa maximowiczii)与欧菱(Trapa natans)、野菱(Trapa incisa)为并列等级;随后,王月丰等(2006)依据菱属的果体大小对菱属植物进行分类,将细果野菱单独置于A类群中;而樊香绒等(2016)认为细果野菱和四角刻叶菱(Trapa incisa Sieb.)应同时归于A类群,并且还提出根据腰角性状也可将细果野菱和四角刻叶菱与其他菱属植物区分开,但是细果野菱和四角刻叶菱在主要的检索性状上差异较小且难以区分,所以关于细果野菱的分类地位确立还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在《中国植物志》(2000)中,四角刻叶菱和野菱被归为细果野菱的变种。

特征

细果野菱为一年生浮水水生草本

根有着泥根和同化根,其中着泥根细铁丝状,生于水底泥中;同化根羽状细裂,裂片丝状,淡绿褐色或深绿褐色。

茎和叶

茎细柔弱,分枝,长0.8-1.5米;叶有浮水叶和沉水叶,其中浮水叶互生,在主茎和分枝茎顶端聚生,形成莲座状菱盘,位于水面上,叶片为斜方形,有时为三角状菱形,表面为深亮绿色,背面为绿色,被少量短毛,有时无毛,具有马蹄形斑块,棕色,边缘中上部具缺刻状锐锯齿,中下部全缘,基部阔楔形;具绿色叶柄,其中上部稍膨大,无毛;沉水叶小且早落。

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细且无毛;萼筒绿色,也无毛;花瓣4枚,白色或带一些紫红色;花丝丝状,花药丁字形着生,药背着生,内向;子房2室,半下位,各具1枚倒生胚珠,花柱细长,柱头头状,花盘上位,有8个瘤状物在子房周围。花期6-7月。

果实

坚果三角形,果高1.5厘米,表面凹凸不平,4刺角细长,2肩角刺斜上举,2腰角斜下伸,细锥状;果喙细圆锥形成尖头帽状,无果冠。果期8-9月。

分布

分布范围

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日本越南泰国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爪哇、中国等,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至长江流域,如河南省江苏省安徽省、湖北、湖南省江西省四川省云南省等省区。

栖息环境

细果野菱群落常生长于池塘、沟渠、水流缓慢的江河或大一些的水滩、水坑(水泡子)中,在河湾水潭的边缘也有零星分布,水深0.5-2米,透明度60-100%,底质一般为淤泥或沙泥。

繁殖

在自然状态下细果野菱除了自花传粉以外,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花传粉。其菱角体积小,重量轻,且两个肩角末端有倒钩,很容易附着在鸟类羽毛等传播载体上,随着鸟类飞翔将种子散布到远方,再进行萌发,生长地底质一般为淤泥或沙泥,水深0.5-2米,平静的水面利于其繁衍生长。

保护

种群现状

细果野菱是珍稀的湿地植物,大部分地区属于野生状态。但不同地区其生长状态不同,在部分地区其生长范围相对该属其它物种较广泛,而在大部分地区,其现在分布范围狭窄,分布量已急剧减少,受威胁程度较高。

致危因素

由于人类活动如大面积人为采伐导致其生境遭到破坏,再加上如凤眼莲喜旱莲子草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土海岸生态系统失衡,原生植被消失,亟需开展就地保护和种群的恢复。

保护举措

为了保护细果野菱现有物种,部分地区在其生长区域建立了保护区,如津市野菱保护区以及西洞庭、南洞庭、东洞庭湿地保护区等。

保护级别

细果野菱已于2010年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为无危(LC);

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2013版)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2004版),为数据缺乏物种(DD);

被列入《中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版),保护等级为二级。

用途

医学药用

根据《中华本草》记载,细果野菱的坚果和根可入药,其坚果入药具有补脾健胃、生津止渴、解毒消肿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泄泻、痢疾等,其根入药具有利水通淋的作用,主治小便淋痛。

经济用途

细果野菱也可作为草食性鱼类饵料,还可作猪饲料及绿肥。

食用营养

细果野菱的果实淀粉含量高,可以直接食用或用来酿酒。

园艺观赏

细果野菱在自然在状态下多为野生水生植物,其叶片形状独特,大面积平铺水面,可以增加湿地水生植物景观的趣味性,在形成独具自然气息的湿地植物景观特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种对比

涅多卢日科菱(T.nedoluzhkoi Pshennikova)与细果野菱相近,细果野菱的腰角长在果实接近下方的部位,而涅多卢日科菱果冠发达且两个腰角生长在中间,仅在滨海边区的安乌契斯基(Anuchinsky)地区被发现。

相关变种

野菱,拉丁名为Trapa incisa var. quadricaudata,是细果野菱的变种,本变种与原种的区别在于其浮水叶聚生于茎顶形成莲座状的菱盘,叶片背面淡绿带紫,被少量的短毛;叶柄中上部膨大或稍膨大,有时不膨大,被短毛;果高宽各2厘米,具2腰角,斜下伸,圆锥状;果柄细而短,长1-1.5厘米;果喙圆锥状,无果冠。7-8月开花,8-10月结果。

相关研究

目前,对细果野菱的研究较少,中国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其群落的调查上,王开利对中国浙江省德清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时,发现细果野菱为优势度较高的水生植物;薛建华等对黑龙江省图们江流域菱属植物分布格局及形态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细果野菱在该流域分布最广泛;而在胡喻华对广东省湿地植物的调查研究中,细果野菱分布范围很狭窄,为珍稀的湿地植物。

而国外学者主要研究了细果野菱与其它植物的亲缘关系,如Wuchao Wang等对其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了研究,发现野菱(T. incisa)和细果野菱(T.maximowiczii)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