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志 :绍兴市志

更新时间:2024-09-21 12:48

1997年4月20日,凝聚着400名修志人员八年心血的《绍兴市志》首发式举行。这是绍兴有史以来第13次修志,也是清乾隆《绍兴府志》问世200年以来第一次修志。历经8年耕耘,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绍兴市志》问世,成为清乾隆《绍兴府志》刊行200年后的又一部地方名志。“上可仰对古人,下足无愧后人”,一代新志,成为“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的最好印证。这部资料性的地情实录和地方性的百科全书,既是经世致用辅治之作,亦是惠及子孙传世之本。皇皇巨著,卓越成就,已为海内外绍籍人士及各界读者所共见。

简介

绍兴市是我国地方志之祖《越绝书》的诞生地,又是我国方志学奠基人章学诚的故乡,自《越绝书》以后,修志 事业绵延不断,因此有方志之乡之称。但清乾隆以后,各县县志虽修不绝,而府志却中断了二百年。改革开放后,政通人和,经济繁荣发展,“盛世修志”,全国修志事业蓬勃开展。《绍兴市志》于1985年成立编纂委员会,开始各项筹备工作。1989年5月,由任桂全任主编,正式启动。全市98个单位,400余名修志人员参与其事,经过撰稿、分纂、类纂、总纂、审稿、定稿、编制索引等阶段,历时八载,五易其稿,于1997年4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8月,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地方志奖一等奖。全书分45卷、247章、747节,540万字,卷首彩色照片98幅、彩色地图34幅、随文黑白照片834幅,正文分装16开5册,索引单独成册。

说明

绍兴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春秋时期越王句践建国以后,向为海内大郡,人文鼎盛,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之一。《绍兴市志》根据这种基本地情,在篇章设置上,突出文化、经济两类。文化类10卷,经济类16类,分别占卷目总数的22.2%和35.6%;文字量分别占总字数的31.5%和31.7%。这既符合绍兴的地情,又使人文与经济在书中得到合理的配置,是对历代旧志重人文的传统的继承的革新,也是对某些新编志书重经济、轻人文的矫枉过正的反正。

新修地方志重在记述当代,这是新一代修志者的历史责任。但事物的现在面貌是由历史演变而来,新修地方志既不是断代志,也不是前志的续志,如果不追溯事物的渊源,说明 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就不能揭示兴衰起伏的历史规律,也就不能鉴古知今,为今天的建设服务。在“今”与“古”的问题上,必须以今为主,但也不能薄古、略古以至弃古。《绍兴市志》为此提出了一个“详今明古”的方针,要求既要把“今”详细记述清楚,又要把“古”追述明白,并在编纂实践中一以贯之。如绍兴市城市的演变,从夏代筑城开始,一直写到今天。读来有首有尾,不但有较强的可读性,而且为今后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达到了“存史”、“资治”的目的。又如“战事”一章中,既详细记述了绍兴全境解放和解放后剿匪的全过程,又择要记述历代的几次重要战事,反映了绍兴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历史传统,起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化”作用。又如记述绍兴市花兰花、绍兴名产绍酒,除了详记其现状,还追溯到句践时代,不但源流清楚,也足以激发人爱国爱乡的思想。如此等等。至于有些事物的发端有各种不同说法的,则采用诸说并存的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参考资料。大略统计,全志记述古代、近代、现当代的文字比重大致分别为15.6%、27.4%和51.5%。这样,既对当代社会飞速发展之势作了系统翔实的记录,又对绍兴市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轨迹作了真实而扼要的追述,既详今,又明古,古今贯通,为新方志理论建设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实例。

地方志虽不是学术著作,但也不应该是一本简单的流水帐。事实上,编纂者要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鉴别、取舍,下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功夫,还要加以剪裁、组织,这本身也就是一种学术活动。所以,一本志书是否有学术价值以及价值之大小,就成为评价这本志书的标准和它本身生命力之所系。《绍兴市志》在编籍之初就意识到这一点,力求提高其学术品位。首先尽量深化记述主体,避免成为流水帐。如“工业”卷中记述各种产品,不是简单地罗列出产厂家、年产量和利润等表性资料,而是尽可能地记载其时代背景、产品演变、工艺流程、技术革新、社会效应等内容。又如在“戏曲曲艺”卷中,对绍兴市地方戏曲,从剧本、音乐、舞美、表演、艺人、团体到演出场所,作了全方位的记述,从而使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这就加深了志书记载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再则,志书卷首设无题概述,章首设无题小序,或从总体上介绍卷、章内容的时代、地理背景、兴衰历程、事物特点和发展规律,或借以申述卷、章中需要说明的编排体例,起到导引读者从整体上了解卷、章内容和志书体例的作用。同时在介绍中寓示编纂者对事物的见解,供读者参考。复次是《绍兴市志》设有独特的章、节,如“人口”卷中设“思想素质”一节,从绍兴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水乡的地理环境,指出绍兴人性格特点的形成;“名家学术思想”一卷,按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历史、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学科,就其学术观点、学术著作、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分门别类加以叙述,并在卷首无标题概述中提出了绍兴市名家学术思想的三个特点。又特设“丛录”一卷,分章记述“绍兴师爷”和“堕民”这两个绍兴特有的群体。前者是在封建官僚体制、科举制度和绍兴人文背景条件下产生的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在明、清时期的政治、军事、司法、经济等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后者是在旧社会被视为贱民的群体,地位低下,生活贫苦,受尽压迫与欺凌,而人数不少,颁很广,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旧志于偏见,对此两者并无记载,或仅有片言只语。《绍兴市志》将他们的起源、演变、作用以至消亡,作了详细记载。这些文字看起来近似论文,但由于内容没有越出绍兴市这个地域,仍在地情范围之内,且以大量的资料为基础,没有空泛的议论,所以读来并无有乖志体的感觉,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首肯与称道。这又是《绍兴市志》的大胆创新。此外,《绍兴市志》还搜集了不少可贵的资料。如光复会会员名单早已佚失,《绍兴市志》从各种资料中钩稽出265人,分类编成“光复会会员举录”,是目前最为完备的光复会会员名单。他如“艺文”卷中所列历代著述书目8012种,“人物”卷中所列历代进士、状元名录和“堕民”章中所附各种资料,都是精心搜集而得,足供研究者参考。这也是体现《绍兴市志》学术品位的一个方面。

除正文外,《绍兴市志》还编制了“目与子目”、“人名”、“地名”、“著述书目”、“图照”、“表格”等六种索引,单独成册,“使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的志书,第一次与国际学术界的传统对上口径”(陈桥驿教授语)。其规模之大,在目前已出版的地方志中尚属首创。

以上所举,为《绍兴市志》特色中之荦大端,他如框架结构、以事系人、行文表述乃至图照安排,均有值得称道之处,不能缕述。当然,它也有不足之处。如某一事物分记各卷,初稿出于众手,虽经总纂加工取舍,仍不免有重复以至说法稍有出入之处;个别资料尚欠考订;某些纪年不尽符合凡例要求等等。至于排校方面的错字,自然更属难免。但白璧微瑕,从总体来说,《绍兴市志》不愧是一部资料丰富、考证精审、特色鲜明、有一定学术品位的成功之作。

但是,《绍兴市志》的部头较大,不便于随时翻阅;定价较昂,一般读者难以承受,影响了它的普及。1998年初,北京方志出版社计划出版《新编中国优秀地方志简本丛书》,《绍兴市志》应约编写简本,于1999年10月出版。简本从“简”和“精”两个字上下功夫,在保持原志结构完整性、资料真实性和内容系统性的前提下,将原志45卷精简为11章,540万字减缩为34万字,内容简明扼要,重大史实更为鲜明突出,地方特色更为形象生动,同时对原志的不妥之处作了必要的修订与补充,并将记事下限延伸到1997年。原志与简本,一详一简,可以适合不同读者的需要,堪称双璧。而简本因篇幅精减,定价低廉,有利于走向社会,进入一般读者之家,必将更大地发挥读志用志的社会效益。

目录

第一卷 建置

第一章 沿革

第二章 区划

第三章 区 县 市

第四章 建制镇

第二卷 自然环境

第一章 地貌

第二章 地质

第三章 矿藏

第四章 气候

第五章 水文

第六章 土壤

第七章 生物

第三卷 人口

第一章 民族

第二章 数量与分布

第三章 人口变迁

第四章 人口构成

第五章 婚姻 家庭

第六章 生育

第七章 人口质量

第四卷 居民生活

第一章 居民收入

第二章 居民消费

第三章 生活时间支配

第四章 社会保障

第五卷 城乡建设

第一章 城市演变

第二章 城市规划

第三章 市政建设

第四章 公共事业

第五章 园林绿化

第六章 房地产

第七章 建筑业

第八章 村镇建设

第六卷 交通

第一章 陆路交通

第二章 水路交通

第三章 铁路交通

第七卷 邮电

第一章 设施

第二章 邮政

第三章 电信

第八卷 水利

第一章 江河整治

第二章 水库

第三章 闸堰

第四章 海塘 围涂

第五章 机电排灌

第六章 水力利用

第九卷 环境保护

第一章 环境质量

第二章 城乡污染源

第三章 环境监测

第四章 环境整治与管理

第十卷 经济总情

第一章 生产关系

第二章 经济结构

第三章 经济发展

第十一卷 工业

第一章 酿酒业

第二章 丝绸纺织业

第三章 棉毛麻化纤纺织业

第四章 机械工业

第五章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第六章 食品制造业

第七章 制茶业

第八章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第九章 陶瓷制品业

第十章 建筑材料业

第十一章 采选 冶炼 加工业

第十二章 化学工业

第十三章 医药工业

第十四章 电力生产和供应业

第十五章 日用电器制造业

第十六章 造纸 印刷业

第十七章 缝纫业 皮革业

第十八章 家具制造业 塑料制品业

第十九章 工艺美术品制造业

第十二卷 乡镇企业

第一章 历史演变

第二章 所有制结构

第三章 产业结构

第四章 主要工业门类

第五章 主要产品

第六章 生产技术设备

第七章 企业管理

第十三卷 农业

第一章 农业区划

第二章 种植业

第三章 林业

第四章 畜牧业

第五章 渔业

第六章 农业机具

第七章 农业机构和企业

第十四卷 国内贸易

第一章 市场

第二章 粮油

第三章 副食品

第四章 农副产品

第五章 日用工业品

第六章 生产资料

第七章 医药

第十五卷 对外经济贸易

第一章 进出品贸易

第二章 经济合作

第三章 技术交流

第十六卷 旅游 饮食 服务

第一章 旅游业

第二章 饮食业

第三章 服务业

第十七卷 名优特产

第一章 名特产品

第二章 名优产品

第十八卷 财政税务

第一章 财政体制

第二章 财政收支

第三章 财政管理与监督

第四章 农业税 契税

第五章 工商税收

第十九卷 金融

第一章 机构

第二章 储蓄

第三章 信贷

第四章 结算

第五章 外汇

第六章 信托 保险

第七章 金融管理

第二十卷 经济管理

第一章 计划

第二章 物价

第三章 工商行政

第四章 劳动 工资

第五章 审计

第六章 统计

第七章 标准计量

第八章 土地管理

第二十一卷 中国共产党

第一章 创建与发展

第二章 组织工作

第三章 宣传工作

第四章 统一战线工作

第五章 纪律检查工作

第二十二卷 民主党派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第二章 中国民主同盟

第三章 中国民主建国会

第四章 中国民主促进会

第五章 中国农工民主党

第六章 九三学社

第二十三卷 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

第二章 其他党派

第二十四卷 会党 社团

第一章 光复会

第二章 工人团体

第三章 农民团体

第四章 青少年团体

第五章 妇女团体

第六章 工商业团体

第七章 科学技术团体

第八章 社会科学团体

第九章 文学艺术团体

第十章 其他社团

第二十五卷 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章 历届委员会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三章 主要活动

第二十六卷 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章 市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章 市人大常委会

第二十七卷 政府

第一章 机构

第二章 人事

第三章 政务

第四章 监察

第二十八卷 民政

第一章 基层政权组织

第二章 拥军 优属

第三章 救济 扶贫

第四章 慈善 福利

第五章 行政事务管理

第二十九卷 公安 司法

第一章 机构

第二章 镇压反革命

第三章 刑事案件审理

第四章 民事、经济、行政案件审理

第五章 社会治安管理

第六章 司法行政

第三十卷 军事

第一章 军队

第二章 民兵

第三章 兵役

第四章 军事要地与设施

第五章 防空

第六章 拥政爱民

第七章 战事

第三十一卷 科学技术

第一章 科技组织

第二章 科技队伍

第三章 科技普及

第四章 科技开发

第五章 实施星火计划

第六章 科技成果

第七章 专利与技术市场

第三十二卷 名家学术思想

第一章 哲学

第二章 政治

第三章 经济

第四章 教育

第五章 历史

第六章 文学艺术

第七章 语文学

第三十三卷 教育

第一章 府县学 书院 学塾

第二章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第三章 职业技术教育

第四章 特种教育 特殊教育

第五章 高等教育

第六章 成人教育

第七章 教师

第八章 教育行政 教育(教学)研究

第九章 经费 设施

第三十四卷 文学 艺术 图书

第一章 文艺创作

第二章 群众文化

第三章 民间艺术

第四章 电影

第五章 图书

第三十五卷 文物古迹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

第二章 越国遗迹

第三章 近现代革命遗迹

第四章 墓葬

第五章 名人故居

第六章 历史建筑

第七章 石刻 造像

第八章 文物藏品

第三十六卷 戏曲 曲艺

第一章 新昌调腔

第二章 绍剧

第三章 越剧

第四章 其他戏剧

第五章 曲艺

第六章 剧作及论著

第三十七卷 艺文

第一章 文选

第二章 诗词曲选

第三章 歌谣选

第四章 古代著述目录

第五章 近现代著述目录

第三十八卷 报刊 广播 电视

第一章 报刊

第二章 广播

第三章 电视

第三十九卷 医疗卫生

第一章 中医

第二章 西医

第三章 疫病防治

第四章 公共卫生

第五章 妇幼保健

第六章 医药管理

第四十卷 体育

第一章 群众体育

第二章 体育项目

第三章 体育竞赛

第四章 人才培养

第五章 机构 设施 经费

第四十一卷 风俗

第一章 岁时习俗

第二章 礼仪习俗

第三章 生计习俗

第四章 生活习俗

第五章 信仰习俗

第四十二卷 宗教

第一章 佛教

第二章 道教

第三章 天主教

第四章 基督教

第四十三卷 方言

第一章 内部同异

第二章 语音

第三章 词汇

第四章 语法

第四十四卷 人物

第一章 人物传

第二章 历代进士名录

第三章 高级科技人才表

第四十五卷 丛录

第一章 俞觉敏

第二章 堕民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